词条 | 新时期的养成教育 |
释义 | 简介养成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不仅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推动以培养习惯为主的德育工作,而且还涉及到人的生命发展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生命的整体更新与发展问题。这里包括具有重大操作价值的阶梯式学习法,变不爱学为爱学、主动学,变不会学为自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用个性化的方式学习,按照新课标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因此,和种植庄稼类比,养成教育是培“根”的成功教育,是拒绝“化肥”和“农药”的生态教育,是发扬人的生命潜能的人文教育。 内容“新时期的养成教育”整体改革方案主要是回归教育本根,高度尊重人的发展规律,解放教师和学生,适应现实评价体系,走内涵发展之路,生成适合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打造区域名校,推动教育变革。 经过十年的研究实践,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赋予了养成教育更多的新内容,特别需要强调是,新的养成教育,因为青少年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学习生活中度过,学习不好,做人就没有信心。因此,从学习习惯突破,从而解放孩子的大脑,进而拓展到做人、做事和创造等习惯,才能全面丰收。 养成教育又不仅仅是行为道德习惯的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更广更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系统工程,是大教育,但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落点当然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理念与实践体系很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办学理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已明确指出,德育对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推行养成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在中小学推行德育的明确要求。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意义,也是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一是通过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不教而教;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健全人格,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影响涉及方面家庭成长环境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有母亲的疼爱,就会健康正常的成长, 但大家庭是孩子成长心里的一个大方面,家中亲戚要和睦和谐孩子不会有任何影响,要学会经受挫折,不要什么事情都太在意,敏锐的观察力很重要,学会和别人相处。 主要代表专家林 格 著名学者,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任职于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兼任全国数十所知名中小学名誉校长,被誉为教育界京城四少之一。教育代表作有《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等,其中《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在教育界影响较大。同时还推动了“尊重教育”、“养成教育”、“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生本教育”、“阶梯式教学法”等十几种教育理念的实验,在探索中国基础教育整体改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程鸿勋 著名教育专家,阶梯式学习法创始人,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学习科研室主任,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由其首创的“阶梯教育”和“活动教育”,在激发孩子的潜能发展、引导孩子爱学会学、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人格方面均有显要、系统的真知灼见。它很好地把握了现代人的发展的教育规律,体现了显明的教育创新的时代精神。代表著作有:《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帮助孩子迈向成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等。其代表专著《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一书,是教育部、团中央所属“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库”中的杰出作品,其内容已引发我国更加深刻的学习革命!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