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石器时代 |
释义 | 1 石器时代最后一个阶段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也有游戏为此名。 各地的新石器时代(综述 西亚 中亚、南亚和东南亚 北亚和东北亚 朝鲜 美洲 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 当时中国各地区陶器(东南地区陶器 西南地区陶器 北方地区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 陕西省古遗址(老官台遗址 李家村遗址 白家遗址 北刘遗址 半坡遗址 北首岭遗址 下孟村遗址 横阵遗址 姜寨遗址) ◎ 基本特征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 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发明了陶器; 3.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 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 分期由于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的地方分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现少量铜器但还不会有意识地制造青铜合金时,单独列出一个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有的则把这个阶段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 各地的新石器时代◎ 综述西亚、北非和欧洲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西亚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养畜业的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 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一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3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系统: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的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希腊本土、克里特岛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存在过前陶新石器文化。从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主要有印纹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则为线纹陶文化,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文化 (见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而东欧较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小窝篦纹陶文化等。 ◎ 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亚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较晚,其代表为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陶器多饰刻划或戳印纹,彩陶极少。 南亚次大陆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居民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牛。大约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现陶器,并且很快出现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有种植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没有发展起真正的农业经济。 ◎ 北亚和东北亚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但这个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在日本,陶器多绳纹,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则多施篦纹。 ◎ 朝鲜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 美洲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但若用旧大陆考古学的标准去衡量,那里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见玛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印第安人称之为三姊妹。家畜仅有骆马一种。 ◎ 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 ◎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 综述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 时期划分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3期: 早期 早期距今12000~7000年前,可分为前后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头、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加工石器出现简单的磨制,能够制作简单烧成温度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现为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水稻,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后段是距今约9000~7000年,主要以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等磨制石器有了很大发展,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种类较多,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 中期 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河南渑池仰韶村、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制陶技术显著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人口聚落不断增多扩大,开始出现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规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会组织向心凝聚平等的特点。 晚期 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也叫铜石并用时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度成都不断提高,出现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筑,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 ◎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根据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据此,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9000-7000年)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距今7000-4500年) 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距今4500-4000年) 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 当时中国各地区陶器◎ 东南地区陶器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化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诸省,基本上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文化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马兰嘴山,杯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处。以绳纹粗红陶为主要代表,质地较粗松,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纹饰除了绳纹,还有划纹,篦点纹,见齿纹,指甲纹和篮纹等。 晚期文化较早期为丰富,质料种类增加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种类增加了颇具特色的几何印纹,绳纹迅速衰落,但大量素面陶依然为主要品种。工艺上仍为手制,器表留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器形也开始变化多样起来。 ◎ 西南地区陶器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四川的陶器文化较为发达,云南、西藏颇有类似,具一定水平,贵州比较零星。云南的白羊村文化多产夹砂褐陶,陶质疏松,胎壁较厚。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陶工具有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器形独特,有罐、钵、缸、带流器等,肩、腹部常饰以变化丰富的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印纹(篦齿纹、圆圈纹、斜方格纹)、线纹等。 西藏在建国以后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的遗址,主要是粗、细夹砂陶,陶色有红、黑、灰三种,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手捏法或模制法,制作较粗糙。器形简朴,只有罐、盆、碗、盘等。纹饰种类极少,多为绳纹或几何形划纹。 ◎ 北方地区陶器北方地区的陶器文化,统称为“细石器文化”,它的遗址遍布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甘肃等地,由于陶器的发展受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陶器数量和品种都较为丰富多样,在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较为稀少寥落。 其早期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文化,以兴隆洼文化为典型。兴隆洼文化以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此时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只有夹砂陶,陶色主要为灰褐,黄褐,陶质疏松,胎质较厚,火候较低。典型器形为筒形罐,也有钵、罐等。多饰以数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戳印坑点纹等,有交叉纹、网格纹。竖压横排之字形线纹。 中期文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其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陶和泥质陶,制作较粗糙。泥质陶为红色,多作容器,夹砂陶为深褐色,多作炊煮器。装饰极具特色,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以“之”字形线纹尤为突出。器形多样,有盆、钵、罐、瓮等。 晚期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还有北沟文化、阿善文化、纹器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陶色种类分褐、红、灰三种,器形有瓮、罐、尊、器座、钵、豆、盘、猪、狗等头饰、纺轮等。制作粗糙,很不规整。器表多施拍印的菱形细绳纹和斜方格纹,器底有编织纹,其彩陶花纹与大汶口文化颇有相似。 ◎ 仰韶文化陶器简介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遗址的分布范围大、数量多,已经科学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约有100多处,其中发掘面积较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华县老官台、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东庄村,河北磁山下潘汪等。据碳-14测定的年代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园前4000-前2000多年,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陶器特点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常见陶器 (1)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圜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 (2)饮食器:有泥质大口、圜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口或敞口陶杯。 (3)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 ◎ 陕西省古遗址◎ 老官台遗址位于华县县城西南,渭河支流西沙河东岸。1955年发现,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在华县进行了试掘。 发掘及出土情况 文化层堆积较薄,仅发掘两个圆形灰坑。出土物以陶器为主,陶质多夹砂粗红陶和细泥红陶,还有少量细泥黑陶,偶见细泥白陶。陶色不纯正,多是桔红和砖红色,有相当数量内黑外红陶和褐色陶,火候不高,陶质松脆。皆为手制,器壁薄厚不均匀,纹饰有划纹、绳纹、线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彩陶仅见三足钵口沿外的朱红色宽带纹。器形有三足罐、三足钵、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生产工具发现有石凿、骨铲和角锥。 学术研究 关于老官台遗址的文化命名,学术界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它所出遗物特征与仰韶文化不同,而且同年代相近的磁山和裴李岗特征有别,主张命名为老官台文化;也有的认为老官台遗址同大地湾下层文化属同类,后者遗物丰富,具有代表性,可称为大地湾文化;有的人则将它归于仰韶文化最早的北首岭类型。 ◎ 李家村遗址位于西乡县城西1.5公里的李家村附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面积2.6万平方米。1960—196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135平方米。 发掘及出土情况 发现房址一座,有三个柱洞,面积为36.81平方米。其内有一灶坑,呈圆瓢形,东西直径1.1米,南北直径1.15米,深0.12—0.28米。居住面是比较平整的生土面,未见加工痕迹。发现陶窑一座,为竖穴式,由火膛、火道、窑壁、窑室组成。窑室呈圆形,直径约1.6米,两条火道宽0.11—0.28、深0.2米。窑壁圆形。发现四座墓葬,其中成人墓一座,为长方形浅竖穴土坑墓,葬式仰身直肢,头向正西,随葬品丰富,有陶器13件,石器2件。儿童墓3座,皆为瓮棺葬,随葬品极少。另外,还发现有袋形、圆形、椭圆形、锅底形和不规则形灰坑,其中一个口小底大,带两个旋转台的袋形窑穴,深0.84米,是为了贮藏不同的东西而专门挖掘的。 陶器特点 陶器手制,陶质疏松,火候较低,陶色不纯,以泥质外红里黑和夹砂灰白陶为主,泥质深灰色陶次之,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不见彩陶。常见的纹饰有绳纹、线纹、也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剔剌纹和布纹。代表的器物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圜底钵、凹底罐等。石器中打制占56%,磨制占36%。典型器为磨光扁平舌状石铲,利用河卵石打制而成的尖状器、刮削器也很有特点。其它还有斧、锛、凿、敲砸器、磨盘等。 学术研究 李家村遗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特征,C测定年代为距今7000年左右。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比较可靠的新线索。 ◎ 白家遗址位于今临潼县油槐乡白家村的渭河北岸。1956年发现,1974年半坡博物馆试掘,1982年和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 发掘及出土情况 遗址面积12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发掘出灰坑35个,房址2座,墓葬17座,出土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 房址特点 房址均为不规则圆形半地穴式,平面长径2.6、短径1.9米,现存深度0.25—0.3米,居住面光滑平整,内有一灶坑。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还发现2座屈肢葬墓,头向西或西北,随葬品较少,半数墓无随葬品。 陶器特点 出土的全部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色以红褐色和灰褐色陶为主,有少量灰色和灰黑色陶。陶器皆为手制,大多数陶胎较厚。容器主要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罐、小口鼓腹罐等。 学术研究 白家遗址是一处内涵比较单纯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与渭南北刘、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特征基本相同。 ◎ 北刘遗址在渭南市南约16公里的河西乡北刘村西南清水河和稠水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1958年发现,1979—1987年由半坡博物馆组织发掘。文化层分早、晚两期。 早期遗址 早期文化层厚0.14—1.2米,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老官台文化,有窖穴7座、墓葬9座。窖穴有圆形袋状、方形袋状和圆筒状三种形状。墓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式,随葬品有生产、生活用具和鹿角、鹿下颚骨。陶器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钵、深腹罐、小口鼓腹瓮、圆底碗等。陶器皆为细砂陶。陶色为不纯正的红褐陶,多见交错绳纹、斜绳纹、篦齿纹。石器有斧、刀、锛、矛、球、切割器、镞等,多为打制。骨器有鱼叉、铲、锥等。还有蚌锯、蚌刀等少量蚌器。 晚期遗址 晚期文化层厚0.3—2.6米,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包括:窖穴5座,分圆形袋状、方形袋状、筒形、锅底形、圆形台阶式、圆角方形等几种形状。半地穴式房屋1座。方形圆角等灶坑3座。墓葬14座,其中9座土坑葬,5座瓮棺葬,土坑墓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多为生产、生活用具。发现大围沟一条,上宽4.8、下宽2、深2.44米。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有敛口钵、双唇口尖底瓶、喇叭口瓶、曲腹盆缸、瓮、灶、斧、盂、甑、纺轮、圆环、圆球、刀等;陶质有红陶、灰黑陶及黑陶;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麻布纹以及条状、圆饼状、鸡冠耳状的附加堆纹。彩陶有黑彩、褐彩,其母题图案为圆点、勾叶、曲线、弧形三角、宽条带等。石器有斧、锛、刀、碾盘和碾棒。骨器有梭、镞、鱼叉、匕、矛、锥等。 ◎ 半坡遗址位于今西安东浐河右岸的半坡村北,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4860年—4300年,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万多平方米。1971年半坡博物馆又作过补充发掘。 发掘及出土情况 文化层最厚处为2米左右,大体分为两期:下层,厚1米左右,文化内涵丰富,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约6700年;上层,厚1米,属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距今约5600年。还有人认为遗址中包含有很少的庙底沟类型遗存,可分作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期。遗址内发现有村落、房屋建筑、墓葬以及家畜、农作物、陶器等遗存。 聚落特征 半坡类型聚落范围,大体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圆形。发掘出房屋遗迹46座,窖穴200座,长方形圈栏两座,大沟一条,陶窑6座,小孩瓮棺葬墓73座,成人墓葬174座。居住区分两片,可能分属氏族内的两个群团或经济共同体。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住所兼氏族成员的聚会场所,周围是小居室。两片之间以一条深1.5、宽2米的小沟道为界。居住区外,围绕有一条深5—6、宽6—8米的大防卫沟。沟外北边是氏族墓地,东边是烧陶的窑址。 房屋特征 半坡类型的房屋,除少数为方形、长方形外,绝大多数为圆形,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两种形式。基本特征是:房子的门道与屋室之间,有一个两侧围起小墙的方形门坎,房子中心有一个灶坑,有1—6根柱子,居住面和墙壁都是用草泥土抹成。居住面为细的黄色草泥土。 方形和长方形房子有15座,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6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约100平方米。半地穴式方形房屋在原来地面上下掘深约0.8米,以坑壁作为墙壁,壁上涂抹厚约2.5—3.5厘米黄色草泥土。屋内中心有柱,用以支撑屋顶。地面建造的方形屋墙壁用粘土夹木柱和木板而筑起,全屋有10余个柱子,成排排列。居住面下部接近灰土部分铺一层木板,然后再涂一层草泥土,每层经火烧,成为坚硬的红烧土面。圆形房子31座,直径一般为4—6米,大多数圆形房屋墙壁是用密集插排小木柱编篱涂泥作成,有的还经火烤,很为坚固。 窖穴 窖穴夹杂分布在房子之间,有圆形袋状、圆角长方形等。有些窖穴内发现有相当厚的谷物灰壳,说明这些窖穴是贮藏食物或用品的地方。发现的家畜圈栏作长条形。 陶窑 陶窑分横穴和竖穴两种,窑室直径1米左右。竖穴窑下面为一下大上小的火炉,高约1.3、底径1.9米,周壁是青绿色的硬壳。炉口开在南边,有火道。横穴窑的火炉是筒状,火眼有10余个。窑壁厚度5—18厘米不等。火炉向北。 生产遗存 遗物有石、骨、角、陶器。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生产以农业为主。多处发现粟的遗存。在出土的1件小陶罐里储存有炭化菜籽,经鉴定为芥菜或白菜一类的种子。主要家畜是猪、狗和黄牛。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有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 陶器以粗砂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陶纹饰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装饰品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学术研究 半坡晚期或称西村类型的遗存发现较少。陶器主要是平底瓶、平底钵、平唇浅腹盆和饰弧纹的彩陶。 ◎ 北首岭遗址位于今宝鸡市东北部金凌河右岸台地上,以宝鸡市第四中学校园为中心,南北长约300、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达60000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 发掘及出土情况 宝鸡市文化局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曾于1958—1960年,1977—1987年先后做过7次发掘,发掘面积共4727平方米,遗址中文化层堆积厚4米,分三期: 早期为公元前5150—5020年,文化层厚0.8—1.20米; 中期为公元前4840—前4170年,文化层厚2.40米,文化面貌为半坡类型; 晚期为公元前4080—前3790年,文化层厚0.70米。 三期共发现房址50座,灰坑75个,窑4座,排水沟2条,灶坑2个,墓葬451座,陶器皿900件,其它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等遗物共5000余件。 早期遗存 早期遗存中有少量灰坑、1座陶窑和7座墓葬。陶窑为筒形,分火塘、火道、窑室三部分。窑室较火塘略高,火塘接近窑室的一端有两个大的火道,紧接窑室内的小火道。灰坑主要有圆形圆底袋状、长方圆角、椭圆形等几种形状。 陶器以红陶、红褐陶为主,陶色不纯。陶胎较薄。主要器形有鼎、三足罐、圈足罐、蛋形三矮足罐、圆底钵、圈足碗、小平底碗等。纹饰多细绳纹,还有戳刺纹、小型堆纹、带状红彩等。素面纹也占较大比例。极个别的器物有内彩。此期一般认为它可能属于上承老官台文化之末,下开仰韶文化之端的过渡时期。 中期遗存 中期遗存属半坡类型,主要发现两处墓地。此期陶器种类显著增多,制陶技术提高,以红陶为主,灰陶较前更少见。陶色一致,火候较高。主要器形以小直口尖底瓶、直腹小平底罐、圜底钵、蒜头壶等为代表。彩陶中的船形壶、水鸟啄鱼纹蒜头壶等工艺水平很肓。 晚期遗存 晚期遗存为一处保存较好的聚落遗址。中心是南北100、东西约60米的广场。其北面和东南有3个房屋群落,房屋49座,门向多数朝中心广场。房屋为圆角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地穴居址几种。房屋门凸出屋外。门道的大小与屋内地面面积成正比,一般长0.8—2.75、宽0.4—1.1米。多数门道底部作斜坡状,个别的门道设有台阶。门道地面经长期踩踏,均有一层坚硬的路土。屋内进门处都有一桃形或瓢形或椭圆形的火塘,其上一端嵌置一陶罐以存火种。 此期代表性陶器有敛口钵、宽唇盆、敞口宽肩罐、碗形器盖以及绘三角形图案的彩陶等。陶质仍以红陶为主。一些器物的上腹部往往有鸡冠状或圆饼状附加堆纹。彩陶数量减少。出现了很少的树叶纹或钩叶纹。晚期遗存一般认为属半坡晚期类型。 学术研究 北首岭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仰韶文化起始和早期阶段的面貌及变化脉络,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和文化内涵,增添了新资料。 ◎ 下孟村遗址位于长武县下孟村,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58年发现,1959—1963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联合发掘,文化层堆积2—4米,从下到上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发掘及出土情况 共清理出房址7座,均为方形圆角半地穴式,以坑壁为墙,居往面和墙壁均抹草泥土,居面中部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后部有保存火种的陶罐,门开在房屋的东壁上。窖穴107座,有圆底形、长方形、锅底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其中一些袋状坑底部有二层台或三层台阶旋转而下,有些窖穴抹有草泥土并经火烤过,坚硬平整。陶窑5座,有竖穴和横穴两种。竖穴三座,由火口、火道、窑室等几部分组成。横穴两座,由火口、火膛、火道、火孔、窑室等组成。 陶器特点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沙粗陶占多数,器形有红陶钵、红陶碗、杯口尖底瓶、二层台口尖底瓶、粗砂陶罐和瓮、曲腹钵、罐,另外还有灰陶大口小底缸和灰陶瓶。纹饰多见弦纹、绳纹,彩陶纹饰有勾叶、圆点、黑宽带纹,有些彩陶带有白衣。石器有斧、刀、锛、凿、网坠、纺轮、球等。骨器有铲、锥、针、箭头等。还发现有陶锉、陶纺轮、陶刀、蚌刀和蚌饰。在陶器中有一件三足罐,属老官台文化遗物,出自最早的地层。 学术研究 下孟村遗址的发掘主要收获是从地层上证实了老官台文化早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 ◎ 横阵遗址位于华阴县敷水镇西南约1.5公里的横阵村西面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1955年由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发现,1958—1959年由陕西分队进行了发掘。仰韶文化层厚度约1米左右,龙山文化层厚度为2米左右。 仰韶文化层 仰韶文化层中发现陶窑1座,窑室呈圆形,口小底大,火膛口向西,有四条火道通向窑室。发现的窖穴多为圆形袋状坑,口径1、底2、深约1米。还有一种坑在其底部往往掏一深30—50厘米的小圆坑,内有火烧痕迹。 遗址的东南部发现土坑墓24座。其中有几个墓葬的小坑集体出现在一个大坑内,人骨多寡不一,有些是一次葬,有些是二次葬,不分性别年龄,骨架一般都是二、三层压迭,非常凌乱。随葬陶器多见钵、尖底瓶、罐等,个别的随葬石斧。瓮棺葬位于遗址的西北部,发现5座,葬具是粗砂陶瓮上盖细泥陶钵或陶盆,内葬小孩。 生产工具类石器有斧、锛、刀、凿、杵、纺轮、盘状器以及石球、磨石等;骨器有锥、针、镞等;陶器有刀、锉、凿、纺轮等、装饰品有石环、骨笄、蚌饰和穿孔牙饰。 生活用具主要发现有许多陶器,以泥质红陶最多,夹砂粗陶次之,泥质灰陶少见。除素面外,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指甲纹及彩绘。彩绘纹样有鱼纹。器形有钵、盆、罐、瓮、甑、碗、尖底瓶、器盖等,有些器盖把钮塑成兽头或鸟头。 龙山文化层 龙山文化层中发现居住遗迹5座,其中1座保存较好,圆角方形竖穴,长宽各约4、墙高1米,居住面为白灰面,中央有圆形灶面,灶面下有锅底形圆坑。房门可能面南,未发现柱洞的痕迹。 早期窖穴为圆形袋状,口小底大,口径约1.5、底径达3米,一般深在1米以上。晚期为圆筒形坑,大而深,直径4—5、深3米。 墓葬发现1座,长方形竖穴,内埋人骨2具,仰身直肢,头向西。随葬陶器6件,为男女合葬墓。 龙山期遗物以石器最多,骨器次之,蚌器较少。石器有斧、刀、锛、镞、杵、镰、盘状器和磨石。石斧为扁长条形,有的钻孔。石刀分两侧带缺口、单孔和双孔三种。骨器有针、锥、铲、镞等。蚌器有刀和镰。蚌刀长方形,两侧带缺口,也有的中间穿孔。装饰品有石环、骨笄、蚌环和蚌饰。另外还有石球、角器、牙饰、兽骨、鱼骨和蚌壳等遗物。 龙山期的陶器分早晚两期。早期陶器是夹砂粗灰陶和红陶占很大的比例,泥质灰陶很少,绝大多数陶器为手制,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和方格纹等。器有罐、鼎、盆、尖底瓶、甑、碗、杯等,不见鬲。晚期夹砂红陶少见,泥质灰陶和磨光陶器大量出现,纹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等,轮制痕迹比较清楚。器有鬲、罐、甑、豆、杯、钵、盆等,不见鼎。 ◎ 姜寨遗址位于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姜寨村南,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与临潼县文化馆先后对遗址进行了11次发掘,历时8年,发掘面积16580平方米。这是迄今发掘的我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 发掘及出土情况 文化层厚达3—4米,文化堆积层由下向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陕龙山文化。经放射性C断代并经校正,半坡类型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600—前4000年左右,史家类型为前3690年。 聚落遗址 姜寨新石器聚落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略呈圆形,西南临河,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作为屏障。居住区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中央有面积较大的广场,似应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在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个群体。各个群体中都有一座较大的房子。其它较小的房子绕着大房建筑,房门向着中心广场。用于储藏食物和其它东西的窖穴分布在房子附近。此外,在居住区内还有许多儿童瓮棺葬和家畜的圈栏。 房屋遗址 发掘的房屋基址大小不一,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3种,平面呈方形或圆形。4座大型房子均为方形,每座面积达80平方米左右。各个文化层房屋基址的特征比较明显,由地穴式到半地穴式,再到地面建筑,然后出现大房中有隔间,体现出当时建筑技术和房屋形制的演变。房屋的墙壁用草泥涂平,略晚的则施以白灰。 墓葬 姜寨遗址发掘的墓葬较多,总数有600余座,其中的400座属于半坡类型。成人墓葬一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分布在遗址壕沟外的墓地上。儿童的瓮棺葬只有少数与成人葬在一起,大部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附近,是以瓮与陶盆、陶钵或陶罐与陶钵相扣合。少数墓内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如7号墓中有外径0.4厘米、内径0.2厘米的微型骨珠8577枚,分布在死者的颈部、胸部、腰部。属于史家类型的墓葬有200余座,一般为土坑墓,为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埋葬20多具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埋葬。 ◎ 以龙山文化为代表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 ◎ 产生原因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各个部落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扩大了以物易物的交换领域。氏族首领攫取到越来越多的财富,也不断追求从交换中获得的精美陶器、铜器和玉石装饰品。交换使人口集中、地点比较固定的一些集市成为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技术交流的中心,城市就在集市的基础上发展产生了。 为了维护本氏族的利益,保护新兴贵族的财富,许多氏族聚落周围过去的壕堑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改之以修筑坚固的高大围墙,这就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城堡。主要用于防卫的城堡和附近的物资交易集市相结合,形成了分布在各地的城市。 ◎ 地理分布龙山文化的城址,在黄河流域不断被发现,其中河南境内的有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冈、辉县孟庄等处。这批城堡遗址的发现,说明 4000 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城市经济、物资交换和交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山东境内,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有章丘龙山镇、邹平丁公村、寿光边线王村、临淄田旺村几座规模较大,遗存丰富,反映齐鲁大地的古代文明是与中原并驾齐驱的。此外,在内蒙古河套地区、辽西地区和长江流域,也有一些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发现。 ◎ 河南境内城址遗存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安阳后冈发掘出的龙山文化城墙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当时清理出围绕遗址的西面和南面两部分墙址,长约 70 余米,墙宽 2—4 米。由于历代毁坏严重,很难窥测这个古城的全貌。 告城镇遗址 登封县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的西部,著名的中岳嵩山横亘在县境北部。告城镇位于登封县东南,西北距县城 15 公里,颖河与五渡河在镇西南交汇。这里地势依山傍水,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著名的王城岗龙山古城就坐落在五渡河西岸。这座城堡有东西两城,城呈方形。西城的西墙长 94.8 米,南墙长 97.6 米,城内面积不足 1 万平方米,规模较小。根据这座城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时代,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该城即为古史传说中夏禹最早建都的阳城。 淮阳平粮台城址 淮阳平粮台的城址也是方形的,长宽各为 185 米,整个城堡所占面积约5 万平方米,城内面积 34000 平方米。发掘时清理城墙残高约 3 米,墙顶宽达 10 米,为小板板筑法砌成,夯层清楚。城角为弧形,南城墙有城门,门两侧有土坯建筑的门卫房。南门的路面下埋设着两条陶水管道以向城外排水,残存 5 米多长。陶水管用榫口套接法安装铺设,管上拍印着篮纹、绳纹和方格纹。在这座城址内,发现十多座房屋遗迹、三座陶窑和一批灰坑,还有 16座儿童的墓葬,成年人的墓则埋在城外。 辉县孟庄镇城址 辉县孟庄镇的龙山文化城址规模较大,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这座城堡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故道,修筑在一处坡岗上。城址亦呈正方形,城墙长宽均约 400 米。主城墙顶宽 5.5 米,底宽 8.5 米,残存高度为 0.2—1.2 米左右,部分地段保存着高达 2 米的墙体。除西墙大部分遭到破坏外,其余三面保存较好。城墙为黄花土夯筑而成,土质坚硬,内含较多料礓石及少量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夯层厚约 8—15 厘米。夯窝呈圆形,圜底状,直径约 1.5 厘米,是用集束木棍夯成的。主城墙内外两侧都有宽约 10 米的附加部分来巩固墙体。根据勘察,这座古城曾经修复过。城墙外有一周护城河,河底距地表深5.7 米,可见这座城堡的防卫是相当森严的。 城址特点 中原地区的这些城堡,与同时期的大型村落显然是不同的。除了高大的城墙外,有的城门还设有守卫,城外有护城河,城内住房也比一般村落的半地穴式房屋更为先进优越,属于以军事防御性质为主的城堡。总的看来,这批古城的规模虽然都不很大,但确实已具备了城市的雏形。 ◎ 山东境内城址遗存黄河下游地区发现的几座龙山文化城址,规模和形制都与中原地区的大致相同。最早发现的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远古社会极其重要的遗址,龙山文化即以此定名。该遗址在 1928 年和 1930 年经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开创性的意义。1990 年进一步勘察和试掘表明,这处遗址的“城子”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夏代的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的城址三城重叠的,是中国早期文明在东方的一个中心。 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南、西三面的城墙比较规整平直,北面城墙弯曲并向外凸出,城墙的拐角处呈弧形。城内东西宽约 430多米,南北最长处达 530 米,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深埋地下的城墙宽为 8—13 米,这座古城 4500 年前矗立在齐鲁大地时,气魄是很雄伟的。 修筑这座古城时,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少量部位则利用沟壕填实夯筑起墙身。城墙的夯土结构有两种,一种用石块夯砸,一种采用木棍夯筑,表明城墙的修筑时间有早晚之分,也显示出龙山文化不同阶段夯筑技术的发展。早期的夯土未能分层;中期重修的城墙夯层已较清晰,但层面尚不平整,夯窝也不十分清楚;晚期城墙夯层清晰,有较平整的层面。不过,当时仍未出现比较先进的板筑技术。 这座龙山文化的城址,面积之大在各地同时期的城市中居于首位。城内有丰富的文化堆积,各个发展阶段的堆积相互叠压、彼此打破的关系十分复杂,出土了不少精致的陶器和石器。这些迹象表明,这座重要的东方古城主要的性质已不是军事防御的城堡,而是一个具有一定水平的手工业经济和市场贸易的中心。 邹平县丁公村遗址 邹平县苑城乡的丁公村,1991 年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龙山文化城址。这座古城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城内的文化堆积厚 3 米左右,出土文物的年代包括了龙山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在这座城堡的下面,积压着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汶口文化的遗存,而龙山文化遗存的上面则是夏代东夷族的岳石文化及商代、周代的遗存,可见这里是从远古到三代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 寿光县边线王村城址 寿光县孙家集乡边线王村北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是 1986 年发现的。城墙和城内的堆积都已受到历代的破坏,但两圈城墙的基槽尚存,内圈基槽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 1 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门,南面因挖土破坏,城门已不复存在。城墙的基槽口大底小,口宽 6—8 米,深 4 米多,在不平整的夯层面上有大小形状不一的夯窝。外圈基槽也呈不规则方形,面积 57000 平方米,四面有门与内城城门相对应。据考古学家研究,这座龙山文化的古城是分两个阶段修筑的,内圈城修筑较早,外圈城较晚,反映出城市的规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 田旺龙山古城 田旺龙山古城,1992 年在临淄田旺村东北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平面为圆角竖长方形,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城内龙山文化堆积厚约 2 米左右,其下也埋藏着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其上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由此可知,这座城市与丁公村古城一样,自龙山文化至周代,绵延上千年,几经荣衰,成为山东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城址特点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早期城市,已不完全是单纯用于防御的军事城堡,而是具有一定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位的城市了,只是市场经济还处于以物易物的交换阶段,城市经济的主要标志货币还没有形成。比起中原地区,这些城市都有较大的规模,城内都有极为丰富的龙山文化堆积,反映出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口已相当可观。 在这些古城周围,都分布着一批不同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古城周围的龙山文化遗址多达 40处以上,说明这些古城是在一定地域中起重要核心作用的。发掘表明,城市中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围的聚落,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十分精美。另外,这些古城的文化遗存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城市的出现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应该指出,龙山文化的这些古城,还不是夏代以后那种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城市,商业城市的产生是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后才实现的。 ◎ 其他地区城址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中国北方和长江流域的一些部落也出现了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堡,如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的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辽宁西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等地都在龙山文化末期出现了凭山据险、用石块叠起的城堡,有些城堡的影子已投射在夏代了。 ◎ 中国其他地区遗址◎ 浙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发掘位于嵊州市甘霖镇的小黄山遗址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沟。经有关考古专家确定,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聚落防护设施,距今已达9000余年。 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该沟呈圆形,宽度达到10余米,沿遗址而建。在专家们清理过的剖层断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层一层不同年代痕迹。专家们初步认为,这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壕沟。 ◎ 广西考古人员日前在广西百色市发现一处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大规模早期人类遗址,并从遗址中发掘出一处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石器加工场。专家认为,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石制品较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 此处古人类遗址位于百色盆地边缘的百色镇东笋村百林屯南面,被称为革新桥遗址,其分布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至今,共发掘出土古人类文化遗物数万件,其中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石斧、石锛等石器,一些陶器和橄榄核之类的果核,以及大象、猴、鹿等动物骨骼遗存。 文物工作者在遗址中意外地发现一处大规模的古人类石器加工场,加工场内分布着大量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工具、原料以及留下的断块、碎片等。在遗址的东部,还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古墓葬,已出土了至少两副人体骨骼,这表明当时这里可能是一个墓葬区。 广西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考古专家谢光茂说,革新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物说明当时这里的打制石器特别发达,这些打制石器既有百色盆地旧石器的遗风,又有云贵高原新石器文化的因素。从目前所发现的材料判断,革新桥遗址的年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早距今六七千年左右。 百色盆地长约90公里、宽15公里,考古学家在至今29年间共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地点70多处。地质学家推测,大约80万年前,巨大的陨石撞击亚洲的东南部,碰撞引起燃烧。大火焚烧了广西百色盆地茂盛的森林,使其下面的砾石层暴露出来。于是,当时的早期人类开始用砾石加工手斧、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等石器。其中手斧是双面打制、对称设计的,而且都有一定的尺寸标准。这说明当时的亚洲古人类智力水平与同一时期的非洲、欧洲和西亚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没有什么差别。 ◎ 贝加尔湖地区民族分化新石器时代末期贝加尔湖地区民族分化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 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发蓝等特征。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 2 网络游戏◎ 游戏信息·开发公司:华义国际 ·运营公司:金山软件 ·官方网站:点此进入 ·游戏类型:MMORPG ·收费机制:免费 ·现在版本:8.0版本 ◎ 游戏简介2006年2月20日,金山公司对外正式透露,将于3月9日正式发布经典Q版网游《石器时代》全新续作《新石器时代》,并且将全部采用免费运营的商业模式。普通玩家免费进入游戏,不限时地享受游戏乐趣,并可自由选择购买由金山提供的付费服务。据悉,这是华义团队融入金山之后推出的首款游戏作品,也是金山首次尝试游戏免费运营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意味着金山多运营策略的开始。 《新石器时代》是金山接管华义《石器时代》及其研发团队之后,在原经典游戏《石器时代》基础上重新研发推出新游戏,也是金山历史上首款采用免费运营模式的网游产品。作为《石器时代》的系列产品之一,《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此前,该系列产品此前一直采用业界流行的按时长收费的商业模式,并在2001年取得了20万同时在线的骄人成绩。《新石器时代》担负着金山撬动免费网游市场的重任。金山对此投入巨资,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前期市场铺垫。 王峰表示:“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网游,采取免费运营的商业模式。免费运营和收费运营一样成为主流的网游运营模式之一。”王峰同时透露,2006年将是金山网游全面开花的一年,公司在坚持自主研发,完成四大研发基地,6大工作室的基础之上,采取灵活的运营策略,同时也将走向更多的海外地区。 为完成2006年的版图扩张,金山做了大量部署工作。2005年,金山顺利完成了在北京、珠海、成都和大连全国四大数字娱乐产业中心设立研发基地的数字娱乐产业战略布局。目前,金山已经拥有北京烈火、北京星云、珠海西山居、成都亚丁和大连金山互动等5大工作室、6个研发团队,游戏工程师近700人,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线上游戏研发力量之一。另外,金山还推出了基于网络游戏的在线平台--逍遥网,吸引了众多网络游戏玩家的广泛关注。 2006年金山将陆续发布《新石器时代》、《新封神榜》、《大话春秋》和《剑侠情缘网络版3》4款产品,达到同时运营8款网游的规模。届时,金山网游将包含绝大部分产品类型,并形成梯队,覆盖从8岁到60岁庞大用户人群。 业界人士指出,随着网络游戏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和玩家的日益成熟,多元化的竞争策略将显得尤其重要。金山在继续加大收费网游研发的同时,开始尝试免费的运营模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市场策略,在避免风险的同时,还将满足更多细分市场的用户,为总体营收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免费也将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运营模式,成为众多厂商的主流选择之一。 ◎ 介绍:《新石器时代》中独一无二的野蛮人文化,1125种原始风情地图和2298种清新个性超Q宠物,首创超炫宠物套装,无比刺激的游乐场“嘉年华”,失落的大陆第十大庄园“瑞尔亚斯”的神秘出现将带你回归原始时代,体验别样Q版野蛮生活,成就家族酋长梦想。 作为一款经典的Q版网游产品,《新石器时代》拥有独一无二的“野蛮人”文化,提前曝光的“娱乐场的嘉年华”、“宠物公园”、“瑞尔亚斯神秘大陆”、“数十万种超炫宠物装备”、多样化的装备合成等功能,已经成为各大游戏论坛玩家讨论的焦点。 与盛大推出《传奇》不同的是,《新石器时代》是金山原北京华义研发团队历时1年开发的全新产品。金山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峰透露:“《新石器时代》是基于经典Q版网游《石器时代》文化背景上的全新产品,拥有1125种宠物,2298张地图,集合了目前Q版网游诸多主流功能,并独创性地推出了游戏中的‘拉斯维加斯’等诸多创新性功能。” 此前,金山首创的“网游路牌广告”、引入电视广告、网吧终端营销等市场运作模式铸就了《剑侠情缘网络版》、《封神榜》、《剑侠情缘网络版2》等诸多网游品牌,其运作方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并成为目前网游市场主流的营销手段之一。而今,这种示范性作用将在金山免费上继续奏效,对业界产生的极大影响,引导和推动业界向免费运营的商业模式倾斜。此次金山尝试免费运营策略,无疑是将极大刺激业界,引起更多厂商的关注和思考。据悉,在韩国等网游领先地区,免费运营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份额和收费游戏几乎持平。 ◎ 停止运营公告一、 日期:2008-07-02 12:36:11 来源:新石器时代官网 亲爱的新石器时代玩家: 您好! 北京数位朝代科贸有限公司,自推出【新石器时代Online】以来,陪着玩家度过无数欢乐的日子。这一路上来,衷心感激所有玩家们对【新石器时代Online】及公司的支持。 由于本公司在【新石器时代Online】中文版权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们虽然非常遗憾与痛心,但我们必须在2008年8月2日关闭【新石器时代Online】所有游戏服务器,暂停此游戏营运服务。具体补偿方案我们会近期在官网上公布 我们对于【新石器时代Online】游戏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但是我们也非常遗憾的必须要停止【新石器时代Online】游戏的服务,北京数位朝代科贸有限公司再次感谢所有玩家多年来对于【新石器时代Online】的支持与爱护。 北京数位朝代科贸有限公司 营运团队 敬上 二、 尊敬的新石器玩家: 大家好! 应广大玩家要求,经过多方努力争取研究决定。原定于2008年8月2日关闭【新石器时代Online】推迟到2008年9月2日关闭。 再一次衷心感激所有玩家们对【新石器时代Online】及公司的支持。 北京数位朝代科贸有限公司 营运团队 敬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