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杰伊·瓦伊达
释义

安杰伊·瓦伊达,1926年3月6日生于波兰的苏瓦乌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早年丧父的遭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瓦伊达倍尝艰辛,过着艰苦的日子。早期曾担任亚历山大·福特的助手。28岁时,他执导了第一部影片《一代人》(1955),随后又导演了影片《下水道》(1957)和《灰烬与钻石》(1958)。这三部关于战争的影片,被称作瓦伊达的三部曲,影片对传统共产主义主流意识的突破使瓦伊达引人瞩目。

代表作品

《一代人》

是在斯大林逝世以后拍摄的。他的作品打破了电影创作上的禁忌。影片描写了共产主义抵抗战士的形象,但他们不是那种贴标语喊口号式的英雄,而是有着冒险冲动、个人理想和恐惧感的青年人。这部影片明显地受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为此,瓦伊达当时还受文艺理论家们的指责,他们认为新现实主义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被中产阶级的虚无主义所玷污的。也有批评家认为《一代人》并没有在打破斯大林主义模式的过程中走得太远,因为影片拒绝挑战正统政治观念。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主人公不仅与德国鬼子战斗,也与波兰国内右派军队斗争。

《下水道》

讲述1944年华沙起义的最后时刻一部分抵抗者的悲剧故事。这些抵抗者发现他们被德军包围了,而他们惟一的逃生之路就是下水道。影片表现了下水道的阴暗、污秽和恐怖。这些抵抗者很快就发现他们的境况是令人绝望的。影片中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真实可信。1957年的波兰观众从这部影片中了解到历史的真相:苏联军队已经包围了战场,德军陷入困境,可不知何故苏军突然停止进攻,导致德军反扑,使波兰军队溃败。这部影片在莫斯科电影节上为瓦伊达赢得了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奖。

《灰烬与钻石》

描写一位年轻的右翼抵抗组织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在省城里经历的故事。片名是一种隐喻,来自19世纪的一首诗,作者是齐普利安.诺尔维特。诗句在影片中被反复吟诵。男主角马采克发现在他那像死灰般的生活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是一枚钻石,他要以她为中心才值得一活。瓦伊达最早创作的三部影片至今久映不衰。

《铁人》

则用编年史式的方法,记述了波兰工人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在《铁人》之后,瓦伊达离开波兰,去西欧拍摄电影。当1989年重返故乡时,人们拥戴他为文化英雄。很快,他进入政界,成为国会议员。瓦伊达的影片像编年史一样,记载了他的祖国二战后的历史。他是眼光敏锐、创作激情旺盛的先锋艺术家,又是一个从离经叛道的流亡者走入政界的波兰议会议员。至今,他仍被公认为波兰当代电影之父。近来,瓦伊达的创作受到市场经济因素的挤压。他的影片《特杜什先生》(1999)就表现出作者由来己久的向专制妥协的倾向,而这一次,是向"市场专制"的妥协。要为瓦伊达的影片风格和主旨定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的影片既有抒情旋律成分,又有平淡简洁的叙述;视觉结构既有黑白又有彩色。安杰伊.瓦伊达本人和他的影片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的局限,瓦伊达的作品带给观众一种思想观念,即艺术家对于历史、民主与自由的观念。他的作品使他自己成为战后欧洲千百万人希望与勇气的象征。

《大理石人》

在东方电影和文化史上,以及在社会主义觉悟史上开创了新的时期,已成为欧洲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影片揭示了战后波兰的现实。再次把电影从未表现过的人民民主这一主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影片没有保留任何个人崇拜,没有遗漏,也没有袒护任何人。影片不仅仅回忆了残酷的岁月,提出了一个信任的问题,还向渴望了解父辈情况的年轻人提供了当时的痛苦真情。导演瓦依达向观众叙述的内容是尖锐完整的。让观众自己从中得到结论。

艺术生涯

他的艺术生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最后阶段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舞台剧创作上。在西方,瓦伊达的两部影片《大理石人》(1977)和《铁人》(1981)无人不晓。这两部影片因对当时的波兰持不同政见而闻名,同时它们也是以"人文关怀影片"为旗号的先锋运动的代表作。西方批评家喜欢把《大理石人》与《公民凯恩》相提并论,认为前者的情节是在有意模仿奥逊.威尔斯的经典作品。

1953年:《一个姑娘的叙述》。1957年:《下水道》(《他们热爱生活》)。1958年:《灰烬与钻石》。1959年:《洛特娜》。1960年:《无辜的巫师》。1961年:《桑孙》。1962年:《二十岁时的爱情》(小喜剧),《西伯利亚的马克白夫人》(在南斯拉夫)。1965年:《灰烬》。1967年(在英国):《通向天堂的大门》。1968年:《全部出售》。1969年:《驱逐苍蝇》。1971年:《白桦树》。

作品列表

《下水道》Canal(1958)

莫斯科电影节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奖/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钻石与灰烬》Ashes and Diamonds(1959年)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一切可售》Everything for Sale (1969年)

1977年戛纳国际影评奖

《维尔科的年轻女郎》Young Girls of Wilko (1979年)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指挥家》The Conductor (1980年)

《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 (1976年)

《战后的风景》Landscape After Battle (1970年)

《誓地》Promised Land(1974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

《铁人》(1981)

198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复仇》Zemsta(2002年)

《卡廷惨案》(2007年)在波兰电影史上票房成绩最好的影片

所获荣誉

安杰伊·瓦伊达是法国美术学院名人圈(Immortal Circle)的成员。他因为在电影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9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并且在2000年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安杰伊·瓦伊达曾广泛担任社会和政治职务。多年来,他是波兰电影家协会主席(1978-83)和波兰参议院(1989-1991年)参议员,也是波兰电影学校首席代表。他还执导以斯瓦沃米尔姆罗策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维奇维茨和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为基础的多部戏剧。安杰伊·瓦伊达被授予法国最高公民荣誉和日本“旭日勋章”。 1996年,他在柏林被授予银熊奖。 2001年,德国总统授予了他联邦十字勋章。

斯皮尔伯格说:“瓦依达属于波兰,但他的电影属于世界文化财富!”

波兰电影学派简介

安杰伊.瓦依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钻石与灰烬》、《大理石人》、《波兰铁人》、《福地》等一系列佳作奠定了他在波兰以及世界影坛中的地位。瓦伊达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其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西方评论界把他的作品归入“新浪潮”的范畴,认为它们是“波兰学派”创作路线的发展。

1926年3月6日,瓦依达出生于波兰的苏瓦尔基。在他父亲的影响下,瓦依达小时候就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总是相信前方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去奋斗、去争取,总是相信“生活在别处”。1946年,他进入克拉科夫一所绘画学校学习,但他感到电影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他也更喜欢与别人合作的创作方式,于是就转入罗兹电影学院学习导演。

作为波兰电影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瓦伊达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个学派的电影特色。他的电影一直跟波兰社会的现实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瓦伊达的电影生涯某种程度上就是波兰战后的文化生活史。

著名的“战争三部曲”

《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被称为瓦依达的“战争三部曲”,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时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随后一段时间,瓦依达成立了创作集体,仍旧坚持反映波兰的现实,向政府传达人民的呼声。

但真正使瓦依达获得世界关注的是他的两部所谓的“政治影片”,即1976年的《大理石人》和1981年它的续集《波兰铁人》。在西方,瓦依达的这两部影片几乎无人不晓。《大理石人》曾荣获1978年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评奖”;《铁人》则获得198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与波兰现实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被称为波兰“道德焦虑影片”的代表作。这两部影片起用了同一套演员及创作班底,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