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东 |
释义 | 罗东,一是指乡镇名,我国常用乡镇名,包括台湾省宜兰县罗东镇、福建省南安市罗东镇等。二是指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东北部南海沿岸城镇,或译“卢通”。 简介罗东镇位于东经118°30′,北纬26°10′,东接洪梅镇,南邻梅山镇,西毗九都镇,北与乐峰镇交界,面积60.6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汉族,主要以黄氏、刘氏为主,还有侯、陈、赵、傅氏等,海外侨亲及港、澳、台同胞5万多人。全镇辖振兴、罗溪、蔡厝、山坂、埔心、霞山、荆坑、高塘、潭溪、维新、新明、罗东12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罗东开发于晋代,唐时分罗溪、埔头心二个乡社。宋代分属于德教乡嘉禾里、趋仁里、崇仁里和怀清乡丰年里。元、明、清改置十七都、部分属六都、七都、八都、十八都。民国时期分置乐峰乡与罗溪镇,解放后改属第七区。1958年属梅山火箭人民公社辖;1961年改属梅山区管辖的三个小公社之一;1984年改为罗东人民公社,同年撤社建罗东乡;1988年撤乡建制为罗东镇;1999年7月16日拆为罗东镇和乐峰镇。 景色罗东镇系内陆盆地,境内山明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年平均温度20.2℃,年平均降雨量1400mm,无霜期350天。林茂果盛,粮丰畜旺,素有“银罗”美称。古诗赞曰:“炉峰起伏对仙台,一濂溪水雁南回,斜日天际浮红彩,满眼绿畴染红苔,最是吾乡风光好,如今仿佛画图开”。境内山地面积6.14万亩,林木蓄积量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主要山峰有仙台山、大旗山、羊角寨、尖峰山和龙心山部份山域,其中尖锋山最高,海拔为704m。 基础与环境罗东耕地面积1.27万亩,旱地500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甘薯、西瓜、蔬菜等一年三熟,还有龙眼、柑桔、芒果、红龙果等名优特农副产品。埔心、山坂连片建立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片和优良品种繁育基地。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溪流是罗溪,发源于卧龙,经梅山芙蓉溪流入晋江东溪。沿溪有潭溪三、四级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140—280万千瓦时,溪流上虹架潭溪桥、霞山桥(东头桥)、金埔桥、小坝桥(罗溪桥)等五座桥梁。水力资源除芦溪水流利用沿引东头坝、侯安坝,还有百万方容量的冬青水库、洋蔗水库及小(二)、(三)型水利设施,灌溉、发电、养鱼综合利用,确保农作物旱涝保收。罗溪温泉开发用于沐浴健身。 经济发展罗东镇经济发展较快,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全镇铺设60多公里水泥路,其中梅乐公路罗东段和梅九公路罗东段二条主动脉,全长10多公里,贯穿南北。同时开发新雨亭工业项目区3500亩,入驻企业41家,全镇企业153家(其中个体经营户102家),主要支柱产业:针织、树脂工艺品、石材工艺品,九十年代号称“针织城”。龙头企业:南安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7000万元,创税超500万元。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家(裕源石材公司、达盛石材公司);获省名牌产品称号企业1家(裕源石材公司)。罗东镇雪里梅矿区石材专家命名国家统一编号“3508”,矿产资源以花岗岩为主,储量180万立方米。产品营销国内外。 文教发展罗东文教卫生历史悠久,发展速度较快,教学设备日趋完善。现有中学3所:南安二中(省二级达标),罗新中学、罗东中学(泉州市达标);小学13所(泉州市“十配套”验收达标),全镇中小学省“双高普九”验收达标;幼儿园1所。教职员工共500多人,学生9200多人。罗东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20多人,医疗配套较为完备,医疗配套设施较齐全(有大型B超机、透视机、全自动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仪、麻醉机等)目前。除外、通讯、文化设施方面,全镇安装固定电话1.08万门(平均约每5人一门),数字电视覆盖12个村。 历史文化罗东风景幽雅,地灵人杰,有宋绍兴年间建造的永济宝塔,有唐朝戏神雷海青墓、高塘古窑址、黄氏家庙古建筑群等均为市级文物保持单位;有坑口宫田都之帅庙和飞龙寺游览圣地,台湾年有上千香客前往朝拜,并乐善投资。知名人物有黄长进,埔头人,明嘉靖年间组织明兵抗倭有功,被封为“北击右军都督”。现代有中国木偶大师黄奕缺等。 罗东或译“卢通”。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东北部南海沿岸城镇。位于低平而狭窄的海滩上,因石油业的发展而兴起。有英荷壳牌公司炼油厂,年生产能力300-320万吨,原油除本州油田提供外,还来自文莱的诗里亚油田。沿海水浅,大船不能靠岸,从炼油厂经长4.8公里的海底油管送上油轮出口。 人物“主任”时代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的第一任“一把手”罗东从来都没被叫过“台长”,他一直是被称为“主任”,级别为处级。 1958年,新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这个“北京电视台”并不是现在的地方卫视,而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在中央电视台2008年拍摄的专门为了纪念中央电视台诞生的纪录片《开创》中,留下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任“台长”罗东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照片,也留下了他人生垂暮时的最后影像。1998年,罗东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在中央电视台首部年鉴—《中央电视台年鉴1994》前几页的照片集锦中,收录了杨伟光之前的中央电视台历任领导人的照片,罗东排在第一位。这本年鉴也对这些中央电视台史上的老电视人做了人物志。 1957年8月17日,当时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中央广播电视事业局决定成立“北京电视试验台筹备处”,任命罗东为主任,孟启予(女)、胡旭为副主任。 为什么罗东、孟启予、胡旭等人被指定来当筹备处的正、副主任,承担起在新中国建立电视台的开创性责任?从他们的履历上来看,他们当时完全可以算是经验非常丰富的资深新闻宣传人。 时年39岁的罗东是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社长、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等职。1945年8月起任《冀晋日报》副总编辑、《鄂豫报》社社长等职。1949年5月,他参加接管国民党武汉广播电台,后任武汉新华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1957年他被调往中央广播事业局任编委。 而37岁的孟启予则是个资深的广播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她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新中国成立后,她带领一班人创办了少年儿童广播节目,1955年她又奔赴莫斯科华语广播电台当编辑。 39岁的胡旭也在文艺团体、广播系统工作多年。 为了让罗东他们全面了解电视台的技术业务和管理,1957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等赴前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访问。 就是当年这个戴眼镜、一副典型的南方知识分子形象的罗东,1958年3月从欧洲一回来,就宣布,北京电视台要在1958年5月1日开播。 一没有设备,二没有人才,却要在两个月内让中国从来没有的电视信号发射出去,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这个目标在拼命耕耘的第一代电视人的努力下的确达成了。 对于当时所有同事的疑惑,罗东曾充满自信与远见地说:“虽然电视刚刚起步,但我们电视台一定会超过其他媒体,我们现在是来铺路的,我们将来会为今天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 1959年10月10日,中央正式任命罗东为“北京电视台”(对内仍称“电视部”)主任,孟启予、胡旭为副主任。罗东的级别是处长,因为“北京电视台”是隶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处级部门。 孟启予后来回忆自己任上最难忘的事情是她要到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北京电视台”台标。 首次更迭1960年9月15日,广播电视事业局党组任命孟启予为局党组成员,并任北京电视台“副台长”,负责全面工作。而老“主任”罗东则前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这在当时是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中央电视台历史上首轮一把手的更替不是因为年龄,完全是因为工作安排。这次更替,是一次处级干部的更替。 在中央电视台51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任女性一把手,一位是在罗东之后的第二任台长孟启予,一位就是在杨伟光之前的第六任台长黄惠群。 1963年12月3日,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丁莱夫在全局干部大会上宣布:孟启予任北京台代理台长(对内称“代理主任”),负责全台工作,重点抓宣传业务。 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电视人,出生于1920年的孟启予参与创办了“北京电视台”的全部过程,而且,从1957年到1982年离休,她就再也没有离开中央电视台。 孟启予后来回忆自己任上最难忘的事情是她要到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北京电视台”台标。这个台标从1965年1月1日一直用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不过,“文革”一开始,孟启予就成为第一批被打倒的人,并从此靠边站,“北京电视台”进入军管时期,军代表负责主持电视台工作。 和赵忠祥同时被招考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女播音员吕大渝在她的回忆录《走近往事》里提到,“文革”开始没多久的一天,她看到平日里风度翩翩的孟启予面色阴沉,戴着一顶蓝布帽子来上班,原来她被人剃了阴阳头。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制片人陈晓卿,于2006年3月3日发表在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我们没有完全失忆》中写到,他在一堆被废弃的胶片里,亲眼看到记录孟启予被人一巴掌从台上掴到台下的废弃胶片。 直到1973年1月,军管小组撤离,孟启予才又被任命为副台长。而且在四位副台长中排名最后。担任台长的是由军代表转任的任继胜。 从负责全盘工作到排名最后的台领导,中国电视的拓荒者孟启予“不升反降”,直到1982年离休,她都是排名靠后的副台长。甚至在《杨伟光的中央电视台岁月》一书中,一张杨伟光和孟启予的合照,孟启予的名字被写成了“盛启予”。 中央电视台的“文革”岁月和当时中国的所有其他单位一样,被认为是混乱不堪、备受挫折、受到严重干扰的一段时光。 人名 河北定州的一名小伙子,11年毕业于定州中学。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