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疆农二师二十一团 |
释义 | 农二师二十一团位于焉耆盆地北部,开都河南岸、天山支脉霍拉山前冲积扇缘,地理坐标北纬42006′~42013′ˊ,东经86011ˊ~86026ˊ。地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与焉耆两县境内,地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与焉耆两县境内,东临焉耆县查汗采克乡,南至霍拉山麓,西与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乡接壤,北抵开都河南岸,乌库公路纵贯垦区中部,将垦区中分为二。全团东西长28公里,南北平均宽约5公里,土地总面积 31410.49公顷。 简介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团场属亚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少雨,蒸发量一般在1700毫米以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40倍,春季多风,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无积雪,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8.3℃,无霜期177天,≥10℃的积温历年平均3482.7℃。 土壤特征团场受山前冲积洪和积沉积的影响,形成了垦区多类型复杂土壤,总的趋势是从垦区上游到下游土质由粗到细,地下水由低到高,盐分由少到多,土壤由瘦到肥。主要有山前冲积洪积棕漠土,盐化河滩地草甸土,非盐化河滩地灌溉草甸土、绿洲白土、黄土、非盐化河滩地绿洲潮土、苏打型草甸土、沼泽盐土、典型盐土等类。 经济概况二十一团场2004 年人口总数11226人,绝大部分为汉族,从业人员4244人,职工总人数3768人。在现有劳动力中,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及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基本素质较高。全团现有基层单位30个,基层党支部32个,其中干部465人,党员879人。 2004年团场实现生产总值1.145亿元,其中一产7539万元,二产2196万元,三产1715万元,实现利润480万元,比二○○三年增加了19万元;职均收入13014元,比二○○三年增长88.2%,其中:工资收入9552元,庭院经济职均收入346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540万元,资产负债率71.68%,银行信誉等级由二○○二年的1A上升到今年的2A,团场信誉和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农业概况二十一团场的农作物及植被资源主要有小麦、水稻、西红柿、制干红辣椒、甜菜等农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分别为20%比80%,团场的主要园林树种有杏树、苹果树、葡萄等,主要树种有杨树、榆树、胡杨、沙枣、柳树等,作为防风固沙防护林的树种有胡杨、新疆杨、沙枣、榆树等及其它耐旱树种。野生植物杂草类主要有骆驼刺、野稗、野麻、车前籽、灰灰条等,灌木类有梭梭、红柳、铃铛刺、琵琶柴。 二十一团东至焉耆,南至二十一团,北至和静均有公路相连,团内至各连队也有高等级的柏油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 历史记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二十一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十七团集体转业而来。1947年2月,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由渤海疆区振华(后改宁津)、临邑、匡五(后改陵县)等县翻身青年农民为主体组建了旅属第二团,团、营、连骨干则来自三五九旅和晋绥军区。同年11月,部队到达河北武安,归属西北野战军建制,改称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十七团。1949年2月,永丰镇战斗结束后,中央军委将独六旅十七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十七团。1953年6月5日,十七团指战员集体就地转业,改称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第五团。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系列。1958年,农垦部成立,兵团由新疆军区划归农垦部序列,接受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重领导,农五师改称国营第五团农场。1969年7月10日,兵团下达改变番号的命令,五团农场易名为农二师二十一团。1975年5月,兵团体制撤销,归属自治区农垦总局系列,改称二十一团场。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同时恢复二十一团番号。1983年,村镇区划和地名普查时,以渠名镇,因属地内的开来渠得名“开来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