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爱洛绮丝
释义

《新爱洛绮丝》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作者指出,封建的等级偏见和道德观念,才是造成这对青年悲剧的根本原因。朱丽的父亲是个有着浓厚封建等级偏见的贵族,他顽固地反对将女儿嫁给一个出身第三等级的家庭教师,强迫她嫁给贵族德·伏勒玛。作品中的圣·普乐和朱丽,都具有反封建精神,他们反对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圣·普乐是个品学兼优,才貌双全的知识分子,他不承认封建道德和等级观念,把恋爱视为基本的人权

简介

xīn ài luò qǐ sī

书信体小说。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著名作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另一代表作是《爱弥儿》),作于1761年。

关于作者

简介

卢梭(1712——1778)全名: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他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哲学认识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并且抛弃了他自己的孩子,因为怀疑他那年幼的老婆对他不忠和记恨他丈母娘的刻薄吝啬。这一点在《悲惨世界》中也被雨果反复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忏悔录》也极内疚地提到了这一点。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故事梗概

贵族少女尤丽爱上家庭教师圣·普乐,遭到父亲反对,被迫嫁给俄国贵族沃尔马。婚后,尤丽用宗教和道德观念克制自己,最后因病去世。临终,她将子女托付给圣·普乐,并向他坦露“去天国团聚”的心愿。

作品评价

反封建精神

《新爱洛绮丝》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作者指出,封建的等级偏见和道德观念,才是造成这对青年悲剧的根本原因。朱丽的父亲是个有着浓厚封建等级偏见的贵族,他顽固地反对将女儿嫁给一个出身第三等级的家庭教师,强迫她嫁给贵族德·伏勒玛。作品中的圣·普乐和朱丽,都具有反封建精神,他们反对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圣·普乐是个品学兼优,才貌双全的知识分子,他不承认封建道德和等级观念,把恋爱视为基本的人权。他向朱丽证明,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具有“美德的品格”。卢梭根据人权主义的原则尖锐地指出,像圣·普乐这样在各方面都比周围人优秀的青年,应该得到朱丽的爱情,而那个社会则只承认“高贵”的血统和贵族的头衔,是多么地不合理!朱丽虽然较多地受到阶级出身和地位的束缚,内心矛盾重重,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也终于接受了圣·普乐的爱情。当父亲强迫她嫁给贵族时,对封建家长的专横,她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权的父亲啊!”不过,作者在歌颂主人公反封建的同时,又把朱丽写成贤妻良母式的女性,把圣·普乐写成按礼行事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歌颂人的自然情感

作品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人的自然情感,特别是男女青年爱情过程中的自由奔放的激情。作者指出,“真诚的爱情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结合,最高尚的爱,而这种高尚、纯真、自然的情感是无法压制的。朱丽对圣·普乐怀有纯真的感情,虽然她被迫与贵族结婚,但仍然日夜想念圣·普乐。后来,她得到丈夫的许可,与圣·普乐见面。他们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虽竭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但还是痛苦倍增,忧郁而死。法国大革命以前,人们渴望情感解放和个性自由发展,卢梭通过圣·普乐和朱丽的纯真情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的愿望。

揭示所谓的贵族文明、道德和习俗

同时,小说还通过圣·普乐在巴黎的见闻,以及用对华莱山区人民纯朴道德风貌的赞扬,与贵族的恶习相比较,进一步揭示所谓的贵族文明、道德和习俗,实质是对自然人性的摧残。因此,小说对现实的批判超出了爱情问题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

小说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瑞士阿尔卑斯山麓壮丽的湖光山色,抒发了人对大自然的感受,这一手法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赏析

有爱过的人、

在此得到爱的学问,

使他自己有崇高的灵魂;

已知这种温柔的秘密者,

将爱得更深,……”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拜伦的这节诗,道出了卢梭《新爱洛绮丝》(1761)宝贵的认识价值;它是爱情小说,可又别同一般。和卢梭那些振聋发聩的启蒙论著一样.这部小说在揭示“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方面、表现了爱情受到封建势力摧残时的纯与真,不俗不卑,情操高尚,促人清心明目,具有深刻的启蒙性质。

《新爱洛绮丝》书名的全称是《尤丽,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它是卢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

写作背景

爱洛绮丝本是法国12世纪时的一位美丽而钟情的少女,她与老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相爱而酿成悲剧;启蒙思想家卢梭,借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推陈出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新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甚笃,尤丽的父亲却出于封建的等级偏见,以圣·普乐的出身不配而从中拦阻,终于迫使尤丽含恨死去。书名在爱洛绮丝的名字前冠以“新”字,题意含蓄,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罪恶的强烈愤怒。人们只要把尤丽的悲剧与昔日的爱洛绮丝悲剧两相对照,便可深入—步地领会这部作品的反封建主题:时代,已由中古前进到18世纪的启蒙时期;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却旧迭新换,戕害人间正当感情的封建偏见和家长制依然悠意横行。卢梭感到反封建的任务时不我待,新的“新爱洛绮丝”悲剧再也不能重演。

采用书信体格式来展开悲剧主人公的命运

《新爱洛绮丝》采用书信体格式来展开悲剧主人公的命运,相互通信的除尤丽和圣·普乐外,还有尤丽后来迫嫁的丈夫德·沃尔玛、尤丽的表姐克雷尔、圣·普乐的好朋友英国爵士爱德华等人。说来是件憾事,这部书信体小说的全部译本目前很难看到;《外国文学作品选》中节选的《离别》和《游湖》(题目为编者所加),是《新爱洛绮丝》所有书信中最著名的两封情书。信中集中描写尤丽和圣·普乐这一对恋人纯真而炽热的感情,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离别》出自第一部第23封信.是圣·普乐在热恋中离别尤丽前往华莱山区游览时写的情书。尤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是在共同生活中相互了解、互敬互爱,自然发展起来的。从这封信中,可看出两人间缠结的感情,已进入了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地步。信的开头,圣·普乐就表述他自己的相思情意:他来到莱蒙湖东南的华莱山区“仅仅一星期”,尽管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很多,值得去“花几年工夫”,但没有尤丽在身边,就觉得离愁难诽、“储仲悯帐”,实在“待不下去”。天远相隔,并没有割断他们之间的感情,频繁的书来

信往,肝胆相照,相互都向对方杨开了心灵的窗扉,谈的都是与终身命运“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这是—封定情信:信中圣·普乐明确向尤丽表示:“我的心是属于你的。”面对爱情的祭坛,奉献出最诚挚无私的珍品。他倾吐了肺腑之言,恨不得把他来到华莱山区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都告诉给心爱的人。

淋漓尽致地描绘人的感情

作为法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卢梭善长于淋漓尽致地描绘人的感情,尤其是恋人的多愁善感和离愁别绪。《离别》信中后一部分描写圣·普乐对尤丽梦幻般的思念,写得情真意切,最为动情:圣·普乐虽然只身一人出游,却产生了处处有尤丽伴游的幻影;这当是爱情痴迷时的真实感受,读起来九曲回肠,令人心碎。他们的爱情是诚挚的——圣·普乐对尤丽说:“我感到悲哀的时候,我的心躲在你的心里,到你那儿寻找安慰。”而“感到有点乐趣,我也不能独自享受;我请你到我这儿来,分享我的欢乐”,真是休戚相关、甘苦与共;他们的爱情是专一的——,圣·普乐来到风光明媚的华莱山林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景物虽然使他流连忘返,但他心里仍然没有忘记尤丽,眼睛所见同内心所想,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如胶似漆的感情,把他们紧紧相系:“我所走过的路没有一步不是我们一块走的,我所看见的景色没有一处不是和你一块儿欣赏的。我所经过的树没有一棵不为你遮过荫,我所坐过的草地没有一处不供你歇过脚。”因而,穿密林、跨小溪,处处都感到心爱的人时时相伴。他重感情.但就是在风姿绰约的华莱妇女面前.也不像一般法国人对女性多情风流,而是专一地追想尤丽,让甜蜜的追想“勾划出我那朝思暮想的人的姿影”;他们的爱情是高尚的——相思的情丝固然缠绵,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然而爱情的基础牢因,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之上,格调并不庸俗。在这封信的最后,圣·普乐满怀激情憧憬未来,希望爱情能够天长地久水远保持下去,他们“陶醉下悠长的快乐中,不知岁月的消逝”,而在爱情的幸福中“尽人类的一切职责”“作个好人”,使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不虚度年华”。足见,卢校笔下所描写的尤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本是男女青年正常感情的自然发展,没有金钱势利的影响,也没有邪恶淫乱的玷污,有的只是真心诚意、志同道合。按照卢梭的观点:“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他倾注了对尤丽和圣·普乐这—对恋人的深切同情,把他们的爱情表现得真挚动人、合情合理;可以推想,随着尤丽和圣·普乐感情的自然发展,他们会是幸福的。

然而,在法国那样——个封建专制最典型的国度里,尤丽和圣·普乐的美满结合是不能实现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愈强烈,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便愈深重。圣·普乐的出身,在当时的法国属于没有社会地位的第三等级。尤丽的父亲则是个贵族等级偏见很深的老顽固。人人生来都无法选择的家庭出身,被他视作了择婿的唯—‘条

件。他专横霸道,极力阻拦这门婚事。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尤丽为她父亲的压制深感苦恼,圣·普乐在憧憬爱情幸福的同时也为爱情的理想前途担心;信中末尾这句话:“幸福随着幻想的消逝而消逝,现实将要给我带来什么东西?”这种预感,便透露出他内心的隐忧。他明白,幻想中的甜蜜丰福,毕竟只是转瞬即逝的海市蜃楼,在冷酷的现实社会里将会碰壁,所以.他忧虑、焦急、苦闷、伤心。后来,尤丽的父亲果然活活拆散了这对恩爱的情侣。他替尤丽另外择定一个门当户对的贵族,命她嫁给她所不喜欢的德·沃尔玛,从而毁灭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引起了悲惨的结果。

抒写感情被压抑的哀楚

一般说来,爱情悲剧写到恋人被拆离也便曲终席散了;卢梭则不然,他向前跨进一步,深入开掘那种被拆离后身心遭到摧残的心理状态.又让圣·普乐以教育尤丽孩子的家庭教师身份再度来到尤丽同德·伏勒玛结婚后的家庭,他们朝夕相见却不能结合,以此抒写感情被压抑的哀楚。《新爱洛绮丝》第四部第17封信《游湖》,便是圣·普乐压抑感情的总爆发。这封信是圣·普乐写给他的好朋友英国爵士爱德华的。信中详细报告了他同尤丽泛舟莱蒙湖所遭遇的危险;危险之大,回想起来就感到“心有余悸”。这封信里使用铺垫的手法、先写游湖风浪的惊险场面,湖中陡然“刮起一阵西北风”,几乎把小船吹翻打沉,但大家在尤丽的鼓舞下,齐心协力,艰苦搏斗,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再写圣·普乐感情上的惊险波涛:小船安全靠岸后.圣·普乐邀请尤丽登山散步.这梅叶里山谷原是10年前他避难的地方,当初,他与尤丽处于热恋中,曾经在山石上刻下尤丽的名字和彼特拉克·塔索的诗,以寄托思幕的情怀。十年过后,人世沧桑,物换星移,尤丽在父亲的逼迫厂另嫁他人:所以他们故地重游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两人都非常难过,以致回到船上时,圣·普乐一时感情冲动,竟想拥抱尤丽双双投湖自杀。圣·普乐想到:“现在,坐在她身边,看得见她,摸得着她.和她说话,热爱她,崇拜她,而几乎正在好像还占有她的时候。却感觉到永远失去了她。这些意念把我抛进愤怒疯狂的漩涡.我越来越激动,以至于堕入了绝望的深渊。”但他以巨大的克制力控制了自己,只是坐到船舱伤心落泪。这样把人世感情的风浪同湖中的自然风浪相对照,自然险恶可以战胜,而感情的悲怆几乎难以抵挡。圣·普乐有爱也有恨,他当然明白把他与尤丽活活拆散的罪魁究竟是谁,因而在信的末尾发出质问:“我何以会和她有这样大的距离?”控诉了罪恶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尤丽父亲的冷酷狠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