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谢尔盖·伊凡诺夫·塔涅耶夫
释义

谢尔盖·伊凡诺夫·塔涅耶夫(俄语: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Танеев,1856年11月25日-1915年1月19日),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是俄罗斯作曲家中少见的对位法大师,他常常力图在作品中表达深刻,崇高的哲学思想,如歌剧《奥列斯蒂亚》和康塔塔《圣诗读后》等,因此他的作品常令人感到流于形式,有堆砌技巧之嫌,故流传范围不广。

中文名: 谢尔盖·伊凡诺夫·塔涅耶 逝世日期: 1915年1月19日

英文名: Sergey Ivanovich Taneyev 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国籍: 俄国 毕业院校: 莫斯科音乐学院

出生日期: 1856年11月25日 代表作品: Oresteya等

人物简介

塔涅耶夫出生在弗拉基米尔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五岁起开始学弹钢琴,接受家庭的音乐教育,十岁就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后又从柴科夫斯基学作曲。尽管他们两人创 作思想大大不同,但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相反地,他与强力集团和他们的支持者们就经常产生矛盾。1875年塔涅耶夫毕业,并获得作曲和钢琴金奖,成为学 院历史上第一人。之后他随尼古拉·鲁宾斯坦到欧洲旅行,回国后到母校接替柴科夫斯基的作曲教授职位,还曾短时间担任过院长,直到1905年由于支持参加革命的学生而辞职。1915年,他在参加完斯克里亚宾的葬礼后感染了肺炎,不久后逝世。

人物生平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谢尔盖·伊凡诺维奇·塔涅耶夫,于1856年11月25日生于克利亚济马河畔的弗拉基米尔镇的一个有文化的公务员家庭里,五岁起开始学弹钢琴,接受家庭的音乐教育。1865年间,全家迁居莫斯科。翌年,年方十岁的塔涅耶夫便进当时刚刚开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后来成为尼古拉·鲁宾斯坦和柴科夫斯基的学生。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塔涅耶夫曾同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联袂在俄国中、南部十几个城市巡回演出。1876-1877年,他旅居国外。由于同当时西欧音乐的直接接触,塔涅耶夫认为西欧音乐的古典时代已成过去,为此他加紧深入研究复调音乐:他以一系列俄罗斯民歌和古老的教会歌曲为素材而进行对位的处理,在他这一类习作中,以《俄罗斯主题尼德兰幻想曲》和仿十四至十五世纪尼德兰复调大师风格写成的十二个声部的复调无伴奏婚礼歌曲合唱最为著名;他多年研究复调技术的心得,系统化地归纳成为一部量论巨著 ──《严格模仿对位法》(1909年)。塔涅耶夫是俄罗斯最优秀的对位学家之一,有时甚至被誉为“俄国的巴赫”。

1878年起,塔涅耶夫接替柴科夫斯基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与配器班教学工作,自此之后大约有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他的活动同这所学院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1885-1889年担任该院院长。1905年,在涅耶夫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是一个关键的年头。当俄国第一次革命的浪潮波及莫斯科音乐学院时,他在报上公开支持进步学生反对校董会官僚的斗争,并为此离开音乐学院,他这一大胆而崇高的行动,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同在这1905年间参与彼得堡进步音乐力量同反动的官僚专制的斗争十分相似。塔涅耶夫离开音乐学院后,同莫斯科的音乐生活依然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积极参加创办“民众音乐学院”(1906年) 和“音乐理论图书馆”协会(1908年) 等,广泛进行学术启蒙活动。与此同时,他还专心于创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中,写出一些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钢琴五重奏曲》和《康塔塔“圣诗读后”》等,在这些作品中,他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1915年6月19日,塔涅耶夫因偶然受寒发病逝世于莫斯科省兹维尼戈罗茨克县丘吉科沃村,他一生从事的多方面紧张的音乐活动就此猝然中断。

塔涅耶夫在创作上遵循古典传统,内容严肃、形式严谨,特别热心于运用高深的复调技巧。作品侧重哲理,理智多于情感,音乐形象不够鲜明,缺乏平易近人的艺术感染力。其作品多次获M.Ⅱ.别利亚耶夫设立的格林卡奖金。他的创作主要是一些室内乐作品,他的《第六弦乐四重奏曲》(1905) 尤其出色。他一共写了四部交响曲(其中一部未完成)。在所有这些交响曲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c小调交响曲》(1897-1898),这部作品具有宏伟的格局,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可以归入俄罗斯古典交响乐创作的优秀范例之列。除此之外,塔涅耶夫还是写作合唱音乐的能手,他在1884年为纪念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什坦而写的康塔塔《大马士革的约翰》(据A.K.托尔斯泰的诗而作,1884),也是他的创作的一个成就。还有歌剧三部曲《奥瑞斯忒亚》(根据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而作,1887-1894)也是他的成功作品,正是由于这部歌剧在彼得堡的演出,使塔涅耶夫得以同彼得堡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里亚多夫以及整个贝莱耶夫小组建立密切的联系。此外,他重要的作品还有:《康塔塔“圣诗读后”》(根据 A.C.霍米亚科夫的诗而作,1914-1915)、《钢琴五重奏》(1911)、《钢琴前奏曲与赋格》(1911) 等。他在复调音乐理论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这集中体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严格模仿对位法》(1909)中。

他的作品比较侧重于理性,较多借用远古的神话题材,如根据古希腊神话写出的歌剧《奥瑞斯忒亚》和《普罗米修斯》康塔塔,以及根据圣经而写的《圣诗读后》康塔塔等,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有时比较费解,需要细加琢磨,才能悟出其中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崇高的思想,纯净的精神和真诚的感情。

轶事

塔涅耶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和列夫·托尔斯泰都是好友。有一年他到托尔斯泰的别墅度夏,引起了托尔斯泰妻子的爱慕之心,使托尔斯泰大为嫉妒,此事后来成为作家创作著名小说《克鲁采奏鸣曲》的起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