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省安庆卫生学校 |
释义 | 安徽省安庆卫生学校于1943年创办于当时安徽省临时政府所在地立煌县(今金寨县),原名安徽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设助产、护士两个专业,是安徽省最早的公办医学教育学校。1945年增设药剂专业,更名为安徽省立立煌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开全省药学教育先河。1946年元月迁至合肥,同年2月迁至安庆,更名为安徽省立安庆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52年定名为安徽省安庆卫生学校。现为正县级教育事业单位。 三、办学实绩((一)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结构逐步提升 (二)办学特色逐渐形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联合办学取得实效,科研氛围日渐浓厚 (四)学校管理得到加强,素质教育取得成果) 四、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逐步扩大办学规模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 对内培养,对外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研、科研水平 优化专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 一、历史沿革1958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庆卫校基础上,开办“安庆医学专科学校”,招生3期,办学4年,至1962年7月,按省高校调整方案停办。 60多年来,安庆卫校培养了16000余名学子。1993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建校五十周年题词:知命之年,桃李芬芳。今天的安庆卫生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安庆市“绿色学校”、“花园式单位”。 二、基本情况学校占地面积537.79亩,其中新校区500亩。老校区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0000平方米。新校区已建5071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975万元,附院可用于教学的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学校实验中心有各类实验室39个,能基本满足专科实验要求。另有一处药用植物园,种植中草药300多种。电教中心建有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监控对讲系统。共有计算机350台,多媒体教室6间。现有教职工196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32人。现有在校生2365人。中专部设有药剂、药品营销、护理、康复技术、中医、卫生保健、口腔工艺、助产8个专业。通过联合办学,大专部设有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办学实绩(一)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结构逐步提升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专业、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校际交流,订阅专业书刊,以开阔教师视野,了解科技发展动态。通过参加省内外人才招聘会,与相关单位商调,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历届毕业生。实施“杏林园丁工程”,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增强教学科研能力,尽快成为专业带头人。通过教师在医院临床实践、到企业从事专项研究,附院医师到学校讲课,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稳定师资队伍。另外,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锻炼教师的组织管理才干。 (二)办学特色逐渐形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抓住教书育人这个根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注重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放在首位。坚持突出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服务性的办学特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国、面向企业、面向社区安排实习,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学校的药剂、护理2个主干专业独具特色,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环境,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多数毕业生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了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经继续深造,获硕士及以上学位者近100人,其中博士5人、博士后3人。 (三)联合办学取得实效,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学校1993年与安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开办成人专科教育,2000年成为安徽医科大学安庆教学点,开办普通专科班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班。2002年与安庆电大联合开办护理专业(学分制)专科班。医药高等教育的实践,使学校在高等专科教育理念、教学改革、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学校加强教科研工作。多年来,教师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320余篇,20多人参加编写全国、全省医药卫生类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40余部(其中6人担任主编),20人分别担任全国或地方专业学术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校际教研组长等职务,开展教科研6项,编辑内部刊物《安庆医药教育》。有2人分别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护士”光荣称号, 3人分别获省、市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四)学校管理得到加强,素质教育取得成果学校能有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实行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在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关心人、爱护人放在首位,变行政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把人文因素和个性化特征融入管理工作中,使规章制度与个人自我约束有机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增强管理工作的效果,让校园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温馨。 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把“严谨、求是、团结、奋进”的校风和“同心同德,育己育人”的校训张贴在醒目处,把文明用语、公民道德规范等制成灯箱,置于校园各处。校园绿化覆盖率达30%。在全市首创“无烟校园”,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内徐锡麟起义旧址“百花亭”畔缅怀先烈。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陈独秀纪念馆和黄镇纪念馆。校团委每周末免费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利用“业余党校”、“业余团校”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基本知识。 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青年志愿者”义务献血,送医、送药到社区。强化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加大校园治理力度,维护好校园安全、卫生。成立学生艺术团和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护理50班、57班、高护03班先后被团省委、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先进班集体”。校学生艺术团黄梅歌舞《阳光·社区·家园》节目先后获省文化厅、省体育局文艺调演“二等奖”和“优秀奖”,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授予“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吴文艳、吴银霞、叶燕等同学先后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和“安徽省三好学生”光荣称号。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逐步扩大办学规模2003年,安庆市政府在大龙山镇划拨土地500亩,用于新校区建设。先期规划总建筑面积82700平方米,目前已建50717平方米。2005年新校区将完成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公寓、餐厅、浴室和运动场等建设任务,2006年将搬迁到新校区办学。 随着新校区的逐步建成,学校办学规模将逐步扩大。2006年计划招收专科生。到2010年,全日制专科在校生计划达到3000人。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专业建设。2006-2010年,每年安排投入2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争取建成4-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同时,继续完善、扩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1975万元。 进一步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和期刊种类,优化馆藏结构,扩充音像资料和电子读物。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投入100万元,增加图书2万册。2010年图书馆藏书达到23万册,期刊达到540种。 在现有附属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在新校区新建第二附属医院。同时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开发和投入,加强业务联系与交流,以满足办学层次提高和规模扩大的需要。 对内培养,对外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采取在职学习、以老带新、外出进修、攻读研究生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严格考核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来校任教。积极落实“杏林园丁工程”,加强新进教师的培养。以优惠的政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来校工作。 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聘请客座教授暂行办法,与相关高校签订讲学协议。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与专业设置和在校生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2005年,已有专任教师12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5.8%,高职比达到43%。到2010年,计划专任教师达到2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20%,高职比达到40%。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有显著提高。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研、科研水平学校每年邀请省内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积极承办高水平学术年会,选派骨干力量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促进教研、科研工作的开展。 学校将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每年承担或申报省、市级教科研课题4-6项,编写著作、教材8-1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60篇。 优化专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按照“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的原则,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前期开设临床医学、药学、药物制剂、药品营销、护理5个专业。以后,根据社会需求增设新专业。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能适应本地区对医药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高等专科层次的教学管理体制。从2006年开始,建立三系二部一馆:即临床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公共部、基础部、图书馆。完成教学系(部)和管理机构的调整重组,实行校、系两级管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