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小儿的请求 |
释义 | 诗<小小儿的请求>,诗外有画,画外有诗。诗人选择了遇上狂风恶浪的游子的心境这一角度,明写游子深恐“风浪惊痛了伊底心”,暗写“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情怀;正面表现游子对家母的挚爱,侧面表现慈母对游子的深情。通过游子的心情引导读者去体会母爱,使人特别感到温暖,真切和熨帖。 作品名称:小小儿的请求 创作年代:现代 文学体裁:诗 作者:应修人 诗词原文小小儿的请求 不能求响雷和闪电底归去, 只愿雨儿不要来了; 不能求雨儿不来, 只愿风儿停停吧! 再不能停停风儿呢, 就请缓和地轻吹; 倘然要决意狂吹呢, 请不要吹到钱塘江以南。 钱塘江以南也不妨, 但不吹到我的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千万请不要吹醒我底妈妈, ——我微笑地睡着的妈妈! 妈妈醒了, 伊底心就会飞到我底船上来, 风浪惊痛了伊底心, 怕一夜伊也不想再睡了。 缩之又缩的这个小小儿的请求, 总该许我了, 天呀? ——沪甬航道,船上,1920,9,24 鉴赏应修人的这首诗写得婉曲柔和,感情真挚细腻,是五四时期小诗的一首佳作。看来诗中对祈求并不奢望,他的每一个小小的祈求,都是可以“商量”的,“不能求响雷和闪电底归去”,那么“只愿雨儿不要来了”,再不,就求“风儿停停”,连风都不能停的话,就请吹得轻些,如果决意要狂吹,希望不要吹到钱塘江以南,最好“不要吹到我的家乡”,至少“不要吹醒我底妈妈”。这是一种稚童般的口吻,稚童般的遐想和思维方式;而唯独这样,才显出诗人的那颗真挚质朴的童心,这颗滚烫的心凝聚着对母亲的真诚的爱。 小诗成功的奥秘,就在诗人不仅善于抓住祈求时一种儿童般心态以表现扣人心弦的情感,而且还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在祈求的外层内容与情感内涵之间,故意形成一种反比例的关系,就像凸透镜的光域和光束密度的关系一样,光域缩得越小,光质的密度越大。小诗祈求的核心凝聚到一点,就是只要老天不惊醒睡梦中的母亲,任你狂风恶浪,雷雨交加,都能忍受,都不在乎。因此,随着祈求的递减,“缩之又缩”,情感却在逐渐递增,扩之又扩,终于将游子对家母的挚爱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诗正是在弱化祈求的同时,达到了强化情感的目的。 这首诗还妙在诗外有画,画外有诗。诗人选择了遇上狂风恶浪的游子的心境这一角度,明写游子深恐“风浪惊痛了伊底心”,暗写“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情怀;正面表现游子对家母的挚爱,侧面表现慈母对游子的深情。通过游子的心情引导读者去体会母爱,使人特别感到温暖,真切和熨帖。这不仅给千古文坛取之不竭,颂之不尽的母爱主题,提供了新的表现视角,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小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轻、妙二字,字里行间始终透着一个“小”字,然而全诗却是小处着笔,以小胜大,妙不可言。请求的根本动因,亦即小诗所要揭示的是“妈妈醒了,伊底心就会飞到我底船上来”,轻轻点题,不落俗套。 作者简介应修人(1900年2月7日—1933年5月14日),原名应麟德,笔名丁九。浙江慈溪人。父亲是店员。约在1914年,因家贫辍学,前往上海福源钱庄充当学徒,后升为帐房。1920年转职中国棉业银行任出纳股主任。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最早发表的诗是《新柳》等3首,载《少年中国》杂志1920年1卷11期。1921年创办上海通信图书馆,传播新文化、新思潮。次年3月与汪静之、潘漠华、冯雪风结成湖畔诗社,发起并编选4人的诗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自费出版。1925年2月主编《支那二月》文艺杂志。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店员工会的活动。1926年年底去广东,在黄埔军校担任会记工作,曾邀鲁迅到校讲演《革命时代的文学》。大革命失败》,前往莫斯科,先后在中山大学和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政治理论。1930年8月回到上海,先在中央军委工作,负责向苏区的交通员传递情报,同时加入“左联”,1933年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5月14日因与丁玲联系工作进入她的寓所,被埋伏室内的特务包围,在拒捕时壮烈牺牲。 应修人是职业的革命家,短促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实际工作,多数诗是早期所写,都是抒情短诗。应修人的诗清新、真朴,表现了当时青年冲破旧礼教束缚的心情,有积极的反封建的意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诗中“之间委婉缠绵的叹息而无激昂慷慨的歌声”(朱自清语),但后来有几首也能在歌唱爱情和大自然中出现愤激之音。牺牲前夕曾以苏区生活为题材写了两篇童话,即《旗子的故事》和《金宝塔银宝塔》,描写了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的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