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舌紫菀
释义

小舌紫菀,灌木,多分枝。叶卵圆、椭圆或长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排列成复伞房状。舌状花浅红色或紫红色;管状花黄色。瘦果长圆形,被白色短绢毛。花期6-9月,果期8-10月。

中文学名:小舌紫菀

拉丁学名:Aster albescens (DC.) Hand.-Maz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菊目

科:菊科

族:紫菀族

属:紫菀属

种:小舌紫菀

命名来源:Act.Hort.Gothob.12: 205. 1938

形态特征

灌木,高30-180厘米,多分枝;老枝褐色,无毛,有圆形皮孔;枝黄褐色或有时灰白色,短柔毛,具柄腺毛,有密或疏生的叶。叶卵圆、椭圆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7厘米,宽1-3厘米,稀达7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浅齿,顶端尖或渐尖,上部叶小,多披针形,全部叶近纸质,近无毛或上面被短柔毛而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毛或茸毛,常杂有腺点或沿脉有粗毛;中脉和数个至十余对侧脉在下面凸起,侧脉在远离边缘处相互联结,网脉多少显明。头状花序径约5-7毫米,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5-10毫米,有钻形苞叶。总苞倒锥状,长约5毫米,上部径4-7毫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被疏柔毛或茸毛或近无毛;外层狭披针形,长约1毫米,内层线状披针形,长3.5-4.8毫米,宽0.6-0.8毫米,顶端稍尖,常带红色,近中脉草质,边缘宽膜质或基部稍革质。舌状花15-30个;管部长2.5毫米,舌片白色,浅红色或紫红色,长4-5毫米,宽0.6-1.2毫米;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2毫米,裂片长0.5毫米,常有腺;花柱附片宽三角形,长0.5毫米。冠毛污白色,后红褐色,1层,长4毫米,有多数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长圆形,长1.7-2.5毫米,宽0.5毫米,有4-6肋,被白色短绢毛。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长分布

产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甘肃及陕西南部。也分布于缅甸和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及喜马拉雅西部。

生长习性

生于低山至高山林下及灌丛中。海拔500-4100米。

相关变种

白背变种

叶椭圆状披针形,长2-3.5厘米,宽0.5-1厘米,上面近无毛,下面被平贴的日色茸毛;外层总苞片卵圆形,有短毛或近无毛,内层宽几达1毫米。

产于四川西北部(松潘)。海拔2400米。

糙叶变种

叶形略同白背变种,但网脉较强而凸起,使叶在网脉的间隙向上隆起呈泡状;叶上面被微糙毛。

产于云南的西北部(大理)及四川的西部(会理)。

大叶变种

叶椭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5-7.5厘米,近全缘,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顶端急尖或近圆形,上面有疏短毛,下面被蛛丝状疏毛,沿中脉有白色长柔毛,网脉在下面凸起;总苞片外层卵圆形,被短毛。茎被黄褐色短毛和白色蛛丝状毛。

产于四川西部(茂汶)。

柳叶变种

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7厘米,宽1.5-4.5厘米,基部渐狭,顶端渐尖,下面沿脉或有时全部被褐色短毛,有腺点;总苞片外层狭披针形,被短毛。茎常较粗壮。

产于四川、云南西部及北部。海拔1900-3900米,常见。也分布于印度北部。

椭叶变种

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7厘米,宽1-3厘米,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或棉毛;总苞片外层卵圆形,被疏茸毛。

产于四川西部和西北部(松潘、茂理、康定、黑水、汉源等)、甘肃西部(西固)。海拔2400-3100米。

无毛变种

叶形略同上变种,但常较短狭;叶两面和总苞片都无毛,仅幼叶下面基部沿中脉有时被薄茸毛。

分布于四川、湖北西部、云南北部。海拔800-3000米。

腺点变种

叶卵圆形或卵圆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2.5厘米,下面有密腺点,仅沿脉稍有褐色的短毛。

产于西藏的南部及东部(亚东、打格章、格西卡、波密、然乌等)、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德格、察瓦龙、太宁等)、及云南的西北部(维西、德钦等)。海拔1900-3900米。

药用价值

来源

小舌紫菀的全草。

功效

利湿退黄,利尿消肿。

主治

用于黄疸,水肿。

性味归经

苦,寒。肝、肾、脾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一9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