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黄蛉蟋 |
释义 | 中 文 名: 小黄蛉蟋(苏州黄蛉) 俗名别名 小黄蛉、苏州黄蛉、麦秆黄蛉、白金蟋、黄金蛉 拉丁学名: Anaxipha pallidula 地理分布: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繁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体长0.5-0.7cm 外观娇小玲珑,体形细狭,通体金黄色或麦秆色,有光泽,整体形同一粒小的黄金瓜籽。随着虫龄增长,体色也逐渐加深,光泽随之消失。头部近圆形,前胸背板近方形,表面密被细毛。前翅较狭长,几乎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具不规则的棕色斑点。尾须细而长。 小黄蛉头部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近方形,全身密被细毛。雌虫前翅短,不到达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较狭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雌虫、雄虫的尾须都很细长,有0.25cm左右。雌虫的产卵管呈弧形向上弯曲,长0.2cm左右。触须较长,可达1~2cm,相当于其体长的2~3倍。它的后肢也很细长,超过它身体的长度,在诸多昆虫中独具瘦长清秀之美。 食 性: 稀饭、偶尔辅以些南瓜、苹果 鸣 声: 白天黑夜均善鸣叫。鸣声轻悠柔和,声如“齐,齐,齐,齐(Qi)……”,节奏较缓慢,鸣声连续无间断。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鸣声最优美的被鸣虫爱好者称为“黄金蛉”,意思是赞誉它的鸣声圆润悦耳,犹如金蛉摇动时发出的声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