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和乡 |
释义 | 安和乡,是中国地名,也是一个消歧义词条。在中国有两个安和乡:一个是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的安和乡,另一个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的安和乡。本词条将对这两个“安和乡”分别做以下详细介绍。 江西省上犹县安和乡安和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东北部,东邻社溪镇,南接油石乡,西连寺下乡,北界紫阳乡,总人数11250人,自然增长率为7.68%,农业人口11007人,非农业人口243人。安和乡辖8个行政村。 概况安和乡耕地面积为5551亩(其中水田5465亩),安和乡是典型的山区乡,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木材和毛竹。油茶是安和乡特产,有油茶林2.21万亩,年产茶油165吨。主要产区为芦山村和鄱塘村。芦山村还盛产绞股蓝茶和笋干,芦山村办的绞蓝茶厂每年可产茶2.6万斤。 安和乡农业占主导地位,种植业又占农业的主导地位。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全乡大力推广了西瓜种植和高山辣椒种植。优质无籽西瓜种植近100亩,反季节高山辣椒种植近200亩。 传统特色做汤皮是客家人的一个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做汤皮。做汤皮也是客家妇女的拿手活,每到秋末冬初,客家妇女都会放下一段时间去做汤皮。 汤皮是一种用米浆做成的糕,晒干后可储藏,特好吃。汤皮有两种,一种是汤皮丝,它一丝一丝,绕成一团;另一种是汤皮片,可用来沙炒和油炸,十分香脆。汤皮片一般会用表示喜气吉祥的洋红划上一些花边图案,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现在客家人把汤皮糕当早点卖,把蒸熟的汤皮糕切成丝,配上大蒜、辣椒、酱油、生姜、盐等作料做成的引(囱)子,十分好吃。 乡镇建设安和乡党委、政府从创建好班子着手,通过开展“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践诺”活动,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根据每位党员的特长、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找准适合的岗位,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滩下新农村建设社区党小组共有7名党员,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政策观念、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党员加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农业生产搞得好、率先富起来的党员负责指导农民选择合适的产业项目,发展新产业;懂法律、办事公道、善于处理矛盾纠纷的党员负责全村治安调解工作。同时每位党员都有帮扶对象,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特色产业2007年8月安和乡聘请专家学者深入村组广泛开展油茶种植、生猪养殖及劳动技能等农民知识化培训班,培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安和乡以科技带动产业,助推全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发展。 安和乡结合当地农户的种植习惯与实际情况,制定了全乡种植油茶的发展规划,重点抓连片300亩的高效油茶开发工作,通过技术和资金扶持,广泛开展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做好做实高效油茶等主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提高农民有关种植知识水平,树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2007年,安和乡已列入上犹县农业(油茶)开发重点项目乡(镇),安和桉树、车田大棚蔬菜、黄坑杂交稻制种、富湾果蔗等种植产业,车田村的生猪养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旅游资源阳孝本的故里,位于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阳孝本就出生在这里。阳孝本的先人世居北平,自唐代起,始祖阳城出任道州(今属湖南郴州)刺史,子孙遂在道州安家。阳城回传至阳范,范公因避乱而迁居江西吉州,范公长子定居吉州,次子阳模继续南迁,于唐末大中五年(851年)来到上犹莲花井村开基。阳模被尊为五世祖,他是赣南阳氏的开山祖。阳氏家族传至北宋阳孝本时,已是第11世,阳氏家庭在赣南已有了第47代传人。阳氏家族的历史谱系完整、发展脉络清晰,具有极高的文史研究价值。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安和乡安和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南部,距县城38公里,总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人口3.76万人,现有水田2.51万亩,旱地0.31万亩,水果面积2.5万亩。安和乡政府将在泗溪源上游拟建安和乡泗溪源电站。经测设,该电站水头高110米,拟定装机2×300千瓦,年均发电量280.30万KW.H,项目总投资预算为250万元,建成后效益可观。安和乡还盛产铅锌矿等矿石。 概况安和乡全境处于都庞岭山系峡谷地段,东西为山脉簇拥,形成巍峨的天然屏障;南北为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坦;建江自南向北蜿蜒流过。安和乡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223个村民小组,192个自然村,总人口3.76万人,安和乡共有汉族、壮族、瑶族、麽佬族、回族、布依族、毛南族、水族、苗族等9个民族。有耕地28887亩,水果面积3.7万亩,全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齐备,信息网络健全,是块安定祥和的投资宝地。 安和乡境内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迅方便,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2000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经济格局。白果、香芋、淮山、生姜、苕头、品改黄牛等农产品、畜牧品种创出了品牌,畅销各地。特别是白果、香芋、淮山、品改黄牛产量居多,品质上乘,被誉为安和“四宝”。 地方特产1、白果。安和素有“桂北白果之乡”的美称,白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2003年来大力推广早结相丰产技术,产量连年增加。安和乡出产的白果颗粒饱满,颜色纯白,果形美观,壳薄,肉质好,倍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2、香芋。安和槟榔芋表面呈褐色,表皮灰白,有紫红色花纹,肉质含粉多,香味浓。槟榔芋外形美观,单个重达2-4公斤。可蒸、煮、炸食用,也可加工成酥粉、芋饼等,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安和乡种植面积达4500亩,总产量达1万吨左右。 3、淮山。安和乡种植淮山历史悠久,引种以野淮山为主,安和乡种植面积2000亩,年产量6000吨。安和淮山个大而直,表皮薄,少凹窝,无根须,肉色粉白、脆嫩、淀粉含量高,为无公害绿色食品。 4、品改黄牛。以乡品改站为技术依托,实行本交和人工配种,先后引进了南阳、秦川牛、夏洛菜、利木赞、西门塔尔等世界著名良种肉牛。安和乡规划建成桂北优质肉牛养殖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