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湘灵鼓瑟 |
释义 | 《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在应试时写的一首五言排律,在古代应试诗中是屈指可数的佳作。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鼓瑟的神奇力量。特别是末句,《旧唐书·钱徵传》称其为“鬼谣”,妙造自然,韵味无穷。根据诗题,作者参加的是“省试”,“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作品名称:湘灵鼓瑟 创作年代: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 作者:钱起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湘灵鼓瑟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钱起 作品体裁:五言排律 作品原文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1]。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2]。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3]。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4]。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5]。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6]。 作品格律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这是一首较为严格的仄起仄收式五律,常被作为讲解近体诗格律的范例。 五律的句子有四种常式: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根据“对”和“粘”的要求布列。本诗即甲乙丙丁+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合粘合对。 需要注意的是: 1、因为古今字音演化,很多字在中古时期读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同。比如,“楚客不堪听”的“不”字,中古为入声(属仄声),今为去声。“苦调凄金石”的“石”,中古为入声(属仄声),今为阳平。“悲风过洞庭”的“过”,古为平声,今为去声等等。 2、律诗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律中每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那么严格。(当然此中情况复杂,现在姑且这样认识。)因此,本诗中标“可平可仄”处,意在提醒读者此字未使用标准常式之平仄,也是可以的。 (东莱隐客) 作品注释[1]湘灵:指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姐妹俩。云和:地名,出产乐器。瑟:一种有二十五条弦的乐器。帝子灵:即湘灵。这两句是倒文,是说曾听说湘灵善于鼓瑟。 [2]冯夷:水神。楚客:指屈原。这二句是赞美湘灵鼓瑟时非常动人,冯夷随之起舞,但也相形见绌,屈原闻之生悲,因而谱如诗篇。“冯夷空自舞”源于《楚辞·远游》中所说的“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苦舞冯夷”。 [3]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杳冥:高远之处,此指天空。这是说瑟所发出的苦调清音,凄凉胜过钟磬,缭绕入杳远的高空。 [4]苍梧句是说,瑟之苦调清音,来自二妃对野死于苍梧的帝舜的衰怨和思慕。白芷:香草名。《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5]流水句是写湘灵鼓瑟时的自然环境也和她们所弹奏出来的情调密切结合。李白《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此兼用其词意。 [6]人不见:点“灵”字。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作品赏析858年(大中十二年),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这一年离钱起考试的751年(天宝十年),已经有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使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能让人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在作者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十分动人心弦。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 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都会感到十分难过。诗中说,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把九疑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那馨香的芳草——白芷,也受到了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一共是八句,诗人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句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用词十分巧妙。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作者简介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751年(天宝十年)进士,官至尚书考功郎中,大历年间(766-779)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景,如“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裴迪南门秋夜对月》),“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与二三文友逃暑》)等,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但整体说来,钱起的诗内容浅薄,词句干净而缺乏精譬,应酬敷衍的套语太多。有《钱考功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