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襄阳城墙 |
释义 | 城墙位置襄阳城墙位于现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 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今襄阳公园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 2001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阳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进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明洪武初年,汉水南岸北移,为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遂将城向东北扩展,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墙坚固,护城河最宽处达250米,易守难攻。 建筑特点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于明代所建,外砌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南、北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共有6座城门: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城门由明万历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额。 除了六个城门之外,另有四座角楼,名曰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三座角楼皆已颓圮,唯于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楼)。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处有鼓楼(昭明台),于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 清顺治二年,知县董上治再题额: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现仅存一座临汉门楼,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风雨灾害而倾颓,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重大事件 东汉初平三年:孙坚围襄阳,后中箭重伤而亡 378年-379年:东晋襄阳保卫战 1267年-1273年:宋元襄樊之战 1643年:李自成攻克襄阳后,自称“新顺王”,并改襄阳为“襄京” 1948年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襄阳城,并俘虏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立法委员康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