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福郁姓
释义

安福郁姓,百家姓郁姓一支。授姓姬周,奉始祖为鲁相郁贡。至汉时,郁贡有裔孙叫郁启,仕汉为员郎,留居金陵(南京)白下桥。至南唐,白下桥郁氏分为南、中、北支。南支郁氏,迁于浙江。中支仍留于金陵。北支迁于安福。安福郁氏尊郁方为1世祖。祖居安福县城南门铁冶巷。

中文名:安福郁姓

百家姓:郁姓

授姓于:姬姓

始祖:郁贡

世祖:郁方

脉延:安福

简介

郁氏本姬姓。周初分封诸侯,郁氏始祖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东北),仲子在郁闾城奉祀泰伯,其子孙便以居地“郁”为姓。

由来

春秋战国时,郁氏在北方繁衍发达。春秋末年,黎阳人(今河南浚县东北)郁贡,为鲁国相国(宰相),这是郁氏有据可考的始祖。至汉时,郁贡有裔孙叫郁启,仕汉为员郎,留居金陵(南京)白下桥。至南唐,白下桥郁氏分为南.中.北支。南支郁氏,迁于浙江。中支仍留于金陵。安福郁氏系北支。

明永乐年间,户部尚书郁新曾为安福郁氏所撰写的《郁氏谱引》中写道:“(安福郁氏)与予白下桥,实同宗派”。明永乐三年(1405)解缙在《尚书郁公神道碑铭》中说:“(郁新)公本苏州吴县人,曾祖仲和,祖瑜,父德,字铭本,母某氏。祖父于洪武元年迁凤阳,公随而家焉。”可知郁新祖籍南京白下桥,分徙于吴县,后随祖.父迁居凤阳,归葬于凤阳,与安福郁氏同宗。

南唐时,郁方(南京白下桥人)为徐知诰(即南唐开国皇帝李弁)幕官,即参赞军务的军师之类的官员,以功升任吉州刺史。致仕后,隐居于吉州城南,郁方生二子:郁海.郁河。郁河随母洪氏回归金陵白下桥香花坊故里。长子郁海,字深甫,由吉州城南徙居安福县城南门铁冶巷。安福郁氏尊郁方为1世祖。

郁氏居县城铁冶巷,至4世郁纹,字章叔,又从铁冶巷迁居县城西门外的南田。南田郁氏住了二代,6世郁成功,字彦远,徙居茶陵陆家;郁成章,字彦达(1116----1158),生郁大中.郁大有二子,兄弟于1195年从南田迁徙安福西乡洋溪。郁大中,字子立(1136---1220),徙洋溪二十一都,为洋溪郁氏上三团基祖。郁大有,字子元(1148----1209),徙洋溪二十都,为洋溪郁氏下三团基祖。至清朝初年,洋溪上三团郁氏为民籍,下三团为军籍。

历史记载

按《安福郁氏流源图》载,下三团基祖郁大有 ,传至13世郁子温,郁子谦兄弟,分支为两房。

郁子温,字钟厚,号即之,明洪武壬申(1392)谪戎从军,在南京,投水自尽。其16世裔孙郁邦仁,迁下坪;郁思侃,迁牌坊;郁思僖,迁沥江;郁廷珂,迁布鲁下路。

郁子谦讳光,明明洪武间任万石长,因地方拖欠赋税,被发放甘肃充军19年才回家,生郁淑亨。郁淑亨生了5个儿子。长子郁健本居岭背。次子郁健德居水尾。三子郁健立居湖边。四子郁健和居章溪。五子郁健理生三子,长子郁廷善居横冲,其后人又从横冲迁南边.萍乡衫木湾,继又有后人从萍乡回徙洋溪新庄.仓冲.钟家源.水口等地;郁健理的次子郁廷范无传;三子郁廷英居庄屋。

洋溪郁氏上三团基祖郁大中,传至10世郁士明(1230----1295),字景昭,号梅?,生郁一初,郁大初二子,大初之后5世失传。郁梅yie还生一女,赘赵由谨,为洋溪赵氏始祖母。郁梅?为南宋安福富翁,人称“郁十万”。其长子郁一初,生郁文远。郁文远生郁伯川.郁子复兄弟,分为两房。郁子复开基店背,其后裔又从店背分徙黄檀树下(本人现居住地).企背.下怖.大坪.砖屋.严湖.安屋里.毛坝.永顺等地。郁伯川开基砰塘,其后裔16世郁达经迁合村;郁宏达迁九路冲;郁达观迁嘉山,郁达广迁合村西房及荒坪。

至2002年,安福郁氏迁湖南张家界.桑植.永顺(郁太华所在地)等地的后裔达700多人;江西萍乡达300多人。还有四川犍为.井研,贵州玉屏等地人口未能统计。

全县有二十余郁氏村落,除县城四十余户,其余均分布在洋溪各处,共有六百八十几户,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安福郁氏2850余人,列全县姓氏第23位,2002年统计人口2870余人。全县有登记的族谱有五本,

《郁氏上团民房族谱》1917年修 洋溪窑家加山

〈郁氏谦公族谱〉1941年修 洋溪店背

〈郁谦公族谱〉 洋溪牌头

《郁氏上团民房族谱》 洋溪牌头下路

〈萍邑郁氏族谱〉 洋溪合村

安福郁氏迁湖南永顺字派 和光步国,大德传家。人文蔚启,世代荣华。

洋溪郁氏总祠对联 东鲁宰相家;南唐刺史第。

《安福郁氏上团民房族谱》领谱字号 修宗谱,分支房,辨长幼,重伦常,循礼让,尚谦光,遵先训,望后昌,改民国,选贤良,出英杰,振黎阳。

安福郁氏谱碟 安福郁氏上团民房族谱,初修于宋乾道年间,主修郁明礼。二修于明永乐二年(1404),主修郁叔彦,户部尚书郁新序。三修于明成化丙申(1476),主修郁志钢,郁键理,翰林侍读学士,本邑吴节序。四修于清雍正乙卯(1735),为上三团民房族谱,县令张崇朴,县儒学教谕滏修序。五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04),郁彝斋序。六修于清咸丰已未年(1859),为上三团民房族谱。七修于民国丁已年(1917),亦为上三团民房族谱,郁德润序,现存(每部谱13本)。八修于1998年,为《郁氏温公族谱》(打印本)。安福郁氏下三团有1941年所修《谦公郁氏族谱》共8本,现在还有存库。

安福郁氏谱规

敬祖宗 人之有身,皆祖宗所传之身也。有祖宗,而不知敬,是忘其祖者矣。夫所谓敬祖者,惟在建祠宇,以妥之;兴祭会,已祀之。务宜竭力培养,求为长远之计。慎毋恃强,而吞食祠费;毋败行,而玷辱先人。如是,则祖宗安,而子孙自受其福矣。

敦孝弟 人伦万事,根本孝友。人生大节,门内乖张,则根本已坏,大节先亏,任尔富贵显荣,终是不可为人。所以昔人垂训,开端便说孝悌。乃有一等人田产钱财,看得极重,父母弟兄,看得极轻。不知罔极之恩,碎身莫报。手足之亲,千金难买。今与众约,各宜猛力敬爱敬友恭之实,倘有不孝,不悌者,送祠惩责。

和宗族 宗族之间,和睦为尚,虽非同父同母所生,实同一祖一脉而来。纵族众人繁,不无智愚贫福之别,而亲爱相同,总无厚薄等杀之殊。勿见富贵,而生忮求;勿见贫贱,而生骄傲。尊卑有序,长幼有伦,乃为一门大和耳。

睦乡党 比闾之地,多系姻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也。威力不可恃,智巧不可逞。勿因私仇,使人父子不和;勿因私利,使人兄弟不睦。须排纷解难,不可背地生唆。须济急扶危,不可夸功自逞。吾族等,果能如此,不惟乡里和,而且阴?多矣。子孙勉之。

重教读 从来父子间,不责善。故古者易子而教之。教之者,必匡直辅翼,乃能有成。子舆氏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虽利钝,出于子弟之质,而成败。实关父兄之教。毋以贫乏,而辍诗书,毋以顽钝,而废教读。”此其道,惟父兄有专责焉耳。

勤耕稼 尝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顾食由于耕田而得。田不耕,则食无所出。夫耕田之法,必勉力为上。农胼手胝足,早出晏归,勿致违时,勿自偷安。度一年耕,而有三年之食。盈止之象于斯可庆。富足之后,礼义乃兴也。

崇俭朴 奢侈为败,家之由俭。朴乃保身之本。倘不崇俭,将祖宗数世积之而不足,子孙一旦败之,而有余诚可惜也。吾族好胜之心甚多,而奢侈之风难免。嗣是冠婚丧祭,衣服饮食,总宜量入为出,无以贫而效富,毋以寡而为多,则撙节久,而丰裕,自可致焉。

慎交游 朋友为五伦之一。彼此相投,原不在声气之末。诗书与共,实有益于身心。善相劝,过相规,其谊然也,要其中有善有恶,不可不辨,使远善而近恶,不惟无他山之助,抑且有比匪之伤。语曰:“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良有以也。后代子孙,庶其慎之。

端心术 心术为平生受用之本。心术正,则行为自善,心术不正,则所为皆恶,毋怀嫉妒。毋肆凶奸,毋行诡诈,毋弄刀笔。一切损人利己,刻薄寡恩之事,并宜戒之。

积阴德 阴德非以望报也,然存心向善于人,必有所济。所积既多,其报自厚。盖福善祸淫,天理昭彰。此天地鬼神之常理,岂渺茫哉?昔窦禹钧种德,而五子联芳。司马温公曰:“积德于冥冥之中,可令子孙长享此。”皆实语实事。若行善事,而欲人称之,是求名也。岂阴?之谓乎?

补充郁氏资料

郁氏本姬姓。周初分封诸侯,郁氏始祖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东北),仲子在郁闾城奉祀泰伯,其子孙便以居地“郁”为姓。

春秋战国时,郁氏在北方繁衍发达。春秋末年,黎阳人(今河南浚县东北)郁贡,为鲁国相国(宰相),这是郁氏有据可考的始祖。至汉时,郁贡有裔孙叫郁启,仕汉为员郎,留居金陵(南京)白下桥。至南唐,白下桥郁氏分为南、中、北支。南支郁氏,迁于浙江。中支郁氏,仍留居金陵。江西省安福县郁氏系北支。 南唐时,郁方(南京白下桥人)为徐知诰(即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幕官,即参赞军务的军师之类 官员,以功升任吉州刺史。致仕后,隐居于吉州城南(现江西吉安)。郁方生二子:郁海、郁河。郁河随母洪氏回归金陵白下桥香花坊故里。长子郁海,字深甫。由吉州城南徙居安福县城南门铁冶巷。安福郁氏尊郁方为1世祖.

湖南张家界、桑植、永顺等地的郁氏钱是方公之后,从江西省安福迁徙而来,湘西郁氏自江西来湘为乾隆壬寅47年(1782),历时二百余年,后裔达1000多人;已发至31-34世;安福郁氏迁湖南永顺字派(27世至42世):和光步国,大德传家;人文蔚启,世代荣华。

郁氏授姓姬周,奉始祖为鲁相郁贡。

郁祖节度使绵公,在宋室南度时扈驾入浙,后隐居余杭,历数传至名笙公;名笙公于元明易代之际,与其昆季由余杭迁往萧山郁家山聚居繁衍至今。

郁家山郁族数传至第4世,其中之一支郁义安公,携妻小到富阳经商,后安家在富阳城满舟弄;至民国三十六年(1897),萧山郁家山第四次重修家谱时,通知富阳郁家重新接根(宗)续谱,郁母派二子郁养吾亲往,郁达夫三兄弟才得以入谱(达夫谱名荫生),时已至二十世。

小注

①以上世系脉延,乃据一份近年发现的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萧山郁家山的《萧邑郁氏宗谱》的记载节录。

②从第四世郁义安公到二十世郁达夫这一代,郁氏富阳支脉已绵延数百年。且经历了发迹至洪扬后的衰落,期间,富阳之郁氏也曾有过外迁史。

③因《萧邑郁氏宗谱》从第五世至十三世记载较为简要,故从略;第十三世后另以表记述,其中十四世大鹏公一支,在富阳春建下高村至今仍有后裔繁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