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省革命博物馆 |
释义 | 吉林省革命博物馆是中国专门从事宣传和研究吉林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1978年12月成立。该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藏品20752件。较重要的有辛亥革命前林祖涵 (即林伯渠) 在吉林进行革命活动时留下的手迹;1919年“五四”运动中吉林各界人民发表的反对“二十一条”的传单;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生前的用品;抗联将领周保中于1936年与日军作战时亲笔绘写的行军路线图;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政府授予参加重大战役有功部队和战士的奖旗,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的文物等。 简介中国专门从事宣传和研究吉林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该馆还收藏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照片 23046张,一批重要的敌伪罪行文物如关东军731细菌部队的研制细菌用的工具;敌伪屠杀中国人民的绞刑架、铡刀等。该馆除地方革命历史的基本陈列外,举办的专题展览有《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革命烈士事迹展览》 、《吉林党史人物展览》、《吉林新貌(吉林省建国三十五周年成就)展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罪行展览》、《蒋筑英同志先进事迹展览》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的纪念展览。该馆出版有 《吉林省革命博物馆文集》(第一、二辑), 《吉林近代历史人物》 (第一集),《杨靖宇同志战斗的一生》 , 《东北人民抗日歌谣》等。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革命烈士事迹展览杨靖宇将军简介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主要缔造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他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驰骋于南满、东满大地,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杨靖宇精神他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杨靖宇将军虽死犹生,“因为他和他创立的业绩代表着一个时代,同时更是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顽强反抗精神的具体、生动的体现。”他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铸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杨靖宇精神”作为杨靖宇思想、范畴、品格的精髓和集大成,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舍生献身、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杨靖宇精神”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这些内容分别是其动力源、认识论基础、灵魂、本质特征、核心与真谛、党性凝聚点。它作为民间的、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新概括,是对杨靖宇将军一生光辉业绩的总结。 蒋筑英同志先进事迹展览简介蒋筑英,浙江杭州人,光学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考取光学科学家王大珩招收的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 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以后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他撰写的《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对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蒋筑英严于克己,乐于助人,工作勤奋,终由积劳过度而病逝。根据他生前的表现与遗愿,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追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思想情操蒋筑英不仅有坚定的信仰和勇于探索的求新精神,而且还具有高尚的科研道德和思想情操。 1979年,长春光机所学术委员会鉴于蒋筑英的科研成果和特殊贡献,推荐他为副研究员。他知道后,婉言谢绝,多次找领导谈话,表达自己的心情,晋升报告始终没有写,甚至出国后还惦记着这件事。他在万里之外给所领导和室主任写信,诚恳地表示:自己还年轻,还需要不断地磨炼和提高,还是先提其他老同志吧,他们的贡献比我大,这样做对工作有利。他就是这样一位在名利面前不伸手,荣誉面前往后退的共产主义者。对于这样一个无私的人,名缰利锁也奈他不得。 人才培养在名利面前,蒋筑英表现了特有的高洁襟怀,在对待年轻人的培养上,他更表现了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他从科研事业发展出发,很关心年轻同志的成长,各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他一遍又一遍热心地帮助年轻科技人员修改论文,有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给校正过来。可是在发表时,却从不让把他的名字署上,甚至在前言中提到他曾给予帮助,也全被他亲笔删去。所里九室的一位同志运用他提出的镀膜理论,进行实际试验,获得成功。事后他们合写了《摄影物镜的光谱透过率和彩色还原特性的校正》的学术论文,受到光学界的重视。1982年在厦门召开的全国光学年会上,受到很高评价,并点名邀请蒋筑英参加会议。然而,蒋筑英一再推说工作忙,执意要九室的那位同志去讲,把荣誉主动让给别人。 工作态度蒋筑英对待工作总是胸怀全局,从全所、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去考虑。对待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凡是有利于光学事业发展的事情,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他发现情报室对很多国内外文献资料没有进行分类编索引,查资料很不方便,就建议编印《资料索引》 ,并毛遂自荐、自找苦吃,担任主编。当时正是10月末,资料室没有暖气,气温很低,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对7000多篇文献目录一一进行审译,分类登记建卡,精心编排。同时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几千张最原始、最珍贵的资料卡片,无偿献给情报室,供大家查阅。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罪行展览南京大屠杀活教材——张乔云2004年12月4日,8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老人磕然长逝。27天后,85岁的张乔云老人又让人们把视线投向那段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学会的副会长经盛鸿教授认为,张乔云老人见证了当年侵华日军的罪恶与暴行,她体内的那颗67年前日寇留下的子弹,又让老人成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部"活教材"。存于张乔云老人体内67年的那颗子弹是侵华日军暴行最有力的证据。当年,日寇射杀张乔云老人一事,得到了仪征冷红村在世老人的见证。 88岁的老人周世珍与张乔云一样,经历了中华民族最"血雨腥风"的年代。提及侵华日军射杀张乔云一事,老人至今记忆犹新。据老人介绍,当年张乔云是冷红村后庄金家的小媳妇,一天下午,鬼子来到村庄后,到处抢、杀、奸、淫。张乔云抱着孩子与公婆往芦苇荡跑,鬼子在后面追,因张等人钻进了芦苇荡,鬼子开枪一阵扫射,一颗子弹击中了金家小媳妇的右腿,这颗子弹至今还留在张乔云的体内。 冷红村曾遭烧杀凌辱88岁老人周世珍在介绍张乔云老人体内日寇子弹一事时,还谈到了当年侵华日军在仪征冷红村烧杀奸淫一事。周称,一次,两名上岸的鬼子跑到冷红村后庄奸淫妇女,被共产党游击队击毙,第二天,大批鬼子开进了后庄,他们见房烧房、见人杀人,场面极为恐怖。让周世珍老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是,一次鬼子在路边盘查,同村的一名王姓大肚子媳妇被鬼子拦住,两名鬼子将王姓孕妇拉到路边,很快,鬼子扒光了王家媳妇的衣服,然后进行惨无人道的轮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