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港饮食文化 |
释义 |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发展出了一个揉合中国菜(主要为粤菜)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韩、台湾、越南、泰、印度等餐厅于香港均十分常见。但亦有不少外国人都指,虽然在香港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些在美食其实都已经为了迁就香港人的饮食习惯而变了质,从而变得不够地道。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亦丰富了香港本地饮食文化。 本地菜概述香港家庭大多以中国菜为家庭菜。他们大多保留了自己民族传统饮食特色。在华人社区内,以广府人、客家人(以新界的原居民尤甚)、潮汕人、蛋家人为主。因此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被视为本地菜色。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节日时的传统菜。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山和鲤鱼门则以海产闻名。传统食肆则可到古渔村如长洲和大澳里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中上环一带遍布以供应点心和茗茶的中式茶楼和二厘馆,譬如石塘咀至西环一带的三元楼、燕琼林、中上环的冠南茶楼、三多茶楼、云来茶楼[1]、高升大茶楼、平香茶楼、得男茶室、得云大茶楼、莲香楼与陆羽茶室、湾仔的龙门。因为茶楼客人差不多全是男子,所以茶楼名字多以“多男”、“得男”寓意开支散业的传统思想。早年的茶楼分为楼座和地厅,楼座的风景好一点,茶价是七里,地厅的茶价是三厘六,而二厘馆的茶价当然是二厘。三四十年代,茶楼竞争进入白热化,茶楼开始在晚上开设歌坛,以供表演粤曲。后来附设歌坛的茶楼多达三十几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观、莲香、高升等等。[2]当年高升大茶楼曾聘请女伶梁瑛演唱粤曲,并且另聘乐师伴奏。当时除了茶楼,还有主要举办筵席的中式酒楼,譬如杏花楼、镛记酒家、南园、西苑、文苑、大三元、宴琼林、聚馨楼、探花楼、观海楼、桃李园。杏花楼就是香港的第一家酒楼,早在1846年已开设在西环水坑口。1900年,酒楼已增至三十多家。当时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也曾经在杏花楼与朋友笑说诗词,大谈国事。[3]由于香港人喜爱饮早茶,中式茶楼每天从清晨大约五时开始供应点心,到中午为止。战后,中式酒楼也开始兼营了茶楼的业务,供应不少新式点心。在经济起飞的八十年代,香港夜生活越来越繁盛。到了九十年代,部份酒楼开始会供应夜茶服务。 斋菜方面一般的寺庙,如宝莲寺、圆玄学院、观音寺会供应正式的斋菜。由于早期交通不便,有商人开始经营斋菜馆。香港第一间斋菜馆就是成立于1935年位于香港岛坚道的小祇园。斋菜馆也常常售卖佛经、佛珠、木鱼等佛教用品。素菜馆则会供应一些彷荤的素食。 避风塘原为船只避风之地,由于大量东南亚食材经此地进口,一些湾仔的餐馆便乘势推出带有战后避风塘特式的小菜,一般以海鲜为主,如避风塘炒蟹,辛辣及味浓是避风塘菜的特色。另外,位于香港仔避风塘的珍宝王国也是非常著名海上食府,并且成为香港重要旅游景点之一。随着香港经济起飞并且对饮食要求越来越高,以海鲜为主的高级食府也不断出现,例如阿一鲍鱼、阿翁鲍鱼、新同乐与海都海鲜酒家。 早餐方面城市内的香港人比较喜欢饮早茶。可是对于要出卖劳力的人,米就是每餐的主要食粮。他们的早餐主要是白粥、油炸鬼和香港特有的炸两。 中国人在秋冬吃野味的风俗,在香港也曾是大行其道。蛇羹(尤其是太史五蛇羹)、果子狸、穿山甲、禾花雀曾是常见的野味。后来,很多野味受到法律保护,很多想吃野味的人都前往中国内地吃。 外江菜简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国共内战,不少中国内地各省民涌入香港。当中为数不少的是上海人、宁波人。这些上海菜、宁波菜、徽菜被统称为外江菜。 由于上海人促进了香港工业,上海菜逐渐受到欢迎,譬如粢饭、豆浆、上海粗炒、大闸蟹、赛螃蟹、蚂蚁上树、高力豆沙等等。著名的上海菜馆有老正兴和三六九上海菜馆。 香港川菜以麻辣为特色,虽然在使用辣椒方面已经受到了亚洲各国的影响,但加入新的烹调方法,让香气更甚。现在许多川菜馆都在菜牌上显示菜肴的辛辣程度,以之识别。 菜式特色饮食 以前,大牌档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于严苛的卫生条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众发出有关的经营牌照(许可证),大牌档在港已经面临绝迹的命运。大牌档慢慢把茶水档搬进室内,并且结合了以菠萝冰、杂果冰和红豆冰作招来的冰室,逐渐变成今天的茶餐厅。茶餐厅主要提供方便面、馄饨面、米粉、煎蛋、糭子和粥等廉价食物,但部份大型茶餐厅会供应炒粉面,如干炒牛河、福建炒饭、星洲炒米。有些如太兴烧味茶餐厅兼营烧味业务。当日本料理在香港受欢迎的时候,茶餐厅也开始供应部份日本熟食菜色。早餐方面,则供应牛油面包、多士、鸡蛋、香肠、咖啡、奶茶等。虽然这些食物名称在每一间茶餐厅都是一样,但真正的制成品会因不同的茶餐厅而有少许的不同。 在殖民地时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份。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丝袜奶茶”。“丝袜奶茶”以多种茶叶冲泡,用如丝的绵网过滤,再加入淡奶,是个迷人的文化融合。“鸳鸯”则是香港另一特色饮料──以淡奶、红茶和咖啡混合调制而成。在饼店及茶餐厅可以找到蛋挞与菠萝包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及后,还有更多的创新饮品,如柠啡与柠宾。 街头小食亦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鱼蛋、鸡蛋仔、肠粉、碗仔翅、钵仔糕、狗仔粉、凉粉、猪红、牛杂、萨琪玛、龙须糖、脆麻花、蛋散都是很受欢迎的街头小食。大部分街头小食都是来自广东,但也有少数来自其他省份。例如,萨琪玛是满洲小吃。香港其他的咸甜小吃也是充满传统风味,有些更是香港特有的。元朗的老婆饼和老公饼亦十分有名。客家人的茶粿则在离岛地区比较受欢迎。 车仔面出现在1950年代,因为大陆内地难民涌入香港,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由于顾客可以选择面条、配料、汤汁,而且价钱实惠,所以受到大众欢迎。 甜点港式甜品亦有很多选择,传统的有红豆沙、绿豆沙、芝麻糊、杏仁糊、炖奶等,西式的有芒果布甸、乾酪蛋糕等,还有中西合璧的西米布甸和最创新的杨枝甘露、西米捞等,真是各有特色。 由于香港天气炎热潮湿,能够解暑消毒的的凉茶成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饮品。例如:廿四味与五花茶。而凉果方面,则有嘉应子、山楂饼、话梅、陈皮梅、飞机榄等等。 香港在金融风暴后,经济下滑,很多人在饮食业创出一条新路。那就是私房菜。中国的私房菜原是达官贵人在生活安稳后,在饮食上不断有所追求而产生偏重主人口味的特别菜色。香港人把各省份的私房菜移植到香港,以比较隐蔽的楼上铺方式经营,地点遍布港九。例如:名门私房菜、囍宴、活色生香等等。后来,除了四川私房菜、潮州私房菜、顺德私房菜,还有法国私房菜、意大利私房菜、日式私房菜、素食私房菜等等。 外来饮食文化作为国际美食都会,香港汇聚了各国菜色,常见的有:日本料理、韩国菜、新加坡菜、马来菜、泰国菜、印尼菜、印度菜、尼泊尔菜、俄罗斯菜、越南菜、英国菜、美国菜、法国菜、瑞士菜、德国菜、意大利菜、中东菜、南非菜,甚至阿根廷菜。香港食肆主要集中地包括铜锣湾、九龙城、兰桂坊、尖沙咀、跑马地及中环苏豪区。其中,九龙城的以东南亚菜色为主。 酒吧及餐厅由于赤柱的居民以侨居香港的外国人为主,故此此区挤满了大量欧陆餐厅和海边酒吧。[4]二十世纪初,开设很多招待高等华人的西餐厅,如中环的华乐园、威灵顿餐室、马玉山餐室等。然而,香港的酒吧很早已经在中环的兰桂坊和湾仔的骆克道及谢斐道出现。因为早年洋行集中在中环,而英兵在当年的添马舰海军基地上岸后在附近的湾仔留连。后来,酒吧遍布了尖沙咀的广东道、诺士佛台、宝勒巷、尖东、旺角太子地铁站附近,甚至大埔各区。外国酒吧无论从装修、所卖出的啤酒都带着不同国家的文化。由于香港是前英国殖民地,英国式及爱尔兰式的酒吧比较多。英国式酒吧一般座位比较少,而爱尔兰式酒吧则会供应爱尔兰咖啡。美国的酒吧比较富现代感。这些外国酒吧的顾客都以外国人及曾在外国生活的香港人为主,集中在中环、湾仔和尖沙咀。自1991年起,为了推广及宣传,慕尼黑啤酒节便每年于广东道举行。另外,一些平民化的酒吧则集中在旺角、太子地铁站附近及其他地区。这类型的酒吧会有比较多的啤酒推广小姐出现。 快餐店随着大家乐、大快活、美心快餐、家乡鸡、麦当劳相继在六七十年代开业,标志着香港快餐文化和连锁式饮食集团的开端。其后,登陆香港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吉野家、回转寿司,美国的云迪斯(Wendy's)、哈迪斯、汉堡王等等。除了香港市民容易接纳外来的饮食文化,香港本地的食肆亦擅于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的精粹。当中美心快餐、大家乐、大快活和回转寿司店也会提供中式食品。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香港的连锁式饮食集团汉阳苑,本来是一家标榜韩国料理的餐厅,但由于香港人对传统韩国饮食不太习惯,集团于是在菜单中加入日本料理,后来还有泰式料理及香港地道食品。但亦有人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使餐厅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应有的个性。 另一个失败的例子是“马里奥餐厅”。它本来是一家标榜意大利菜的餐厅,但由于它所走的中价路线得不到认同,再加上其他标榜正宗意大利菜的高档餐厅的竞争下,被逼先后两次转手售予两家本地饮食集团大快活及煜湛,并改名为“新马里奥餐厅”。但煜湛集团在餐牌中加入的港式饮食,并未有为餐厅带来起死回生的转机。结果全线餐厅在年多之后结业。 茶餐厅文化虽然香港人本来喜爱饮茶,但是随着茶餐厅的兴起,咖啡也逐渐受到欢迎。尤其是在下午3,4时至下午6时,茶楼午市与晚市的空档,就成了喝咖啡的黄金时间。最便宜的就是“街市”咖啡(市集咖啡)。虽然卫生差一点,没有空调,以咖啡精冲调,没什么特色,但是$7-8一杯对低下层市民来说,价格很吸引。虽然快餐厅售卖的只是即磨咖啡,价格高一点,但环境也比较卫生些。因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想配搭要丰富一点,可以到茶餐厅,咖啡配蛋挞或菠萝油。除此之外,香港各区还有很多咖啡店。一般来说,它们都会推出西式饼点来配合咖啡。他们的顾客主要是大学生或上班一族。随着美国的咖啡如星巴克、Pacific Coffee Company的连锁店在资讯科技热潮登陆香港,商业化的咖啡连锁店迅速遍布香港。虽然如此,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楼上咖啡店铺仍然于2002年在油尖旺及铜锣湾等区的旧式商住楼宇如雨后春笋开设。由于竞争剧烈,咖啡店为了生存,有些充满了个性、有些强调文化气息,有些充满人情味,有些则提供特色咖啡。在香港最早售卖咖啡的地方,要算是西餐厅、会所和酒店的咖啡阁了。由于环境安静舒适,座位舒服,一杯咖啡就要$40-50。他们所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还有一种情调。 要论香港的文化发展,“饮食”占着重要、且极富趣味的一环。当年陪伴香港人成长的大牌档、大笪地等街头食档,老字号的酒楼食肆以及各类地道酱油、饼食及特色食品,都成为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过去百多年经济及社会的急速发展为香港人的饮食文化带来新的风貌。今时今日,饮食已由过去的简单果腹,发展到对色香味美的追求;食肆亦由朴实简陋,以至讲求装潢华丽;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炉,足以反映香港人饮食态度及生活质素的转变。 潮流饮食香港人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很高,使很多传入香港的饮食成了一时潮流,譬如珍珠奶茶、沙冰、葡挞、日式薄饼、日式章鱼烧、乾酪蛋糕。葡挞来自澳门,1990年代末期风靡香港,顿时成为热门商品,甚至导致蛋价上扬,鸡蛋供应不足的地步。乾酪蛋糕也差不多在同时期风靡香港,促使不少人学习制造乾酪蛋糕,还有相关的书籍出版。来自台湾的珍珠奶茶及沙冰在1990年代登陆香港,台湾的连锁店快速地在香港各区开业,譬如休闲小站、快可立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