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港新市镇 |
释义 | 香港新市镇,自从1973年以来开始发展,已经发展了9个新市镇(在香港政府早期文献中称为卫星城市),以应付香港人口的增长,并藉以分散挤迫市区内的人口,从而改善香港的居住环境。 背景新市镇发展计划展开时的目标,是在首先发展的三个新市镇内,为180万人提供居所。 当时香港的人口约为420万,现时人口已达700万,预计到2016年,人口将增至800万。香港政府现正用这个预算人口数字作规划用途。 香港的新市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负责规划管理。 历史卫星城市香港的卫星城市其实早已在1960年代选择观塘及荃湾为首两个选址。由于当时香港岛及九龙的土地经已饱和,故刻意选择这个接近市区而又未被完全规划的地点作出一连串城市发展规划,以便舒缓香港岛及九龙的人口。可是当时港英政府对观塘的卫星城市规划带有浓厚英国低密度城镇色彩,根本未能配合香港高度用地需求。基于这个卫星城市落成初期各有弊端,理论上初期的卫星城市规划是完全失败的。 至于华富邨,同样是以类似卫星城市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公共屋邨的形式发展,落成初期交通不足,而且远离市区,需要大量宣传吸引市民迁入。不过华富邨只是一个以城镇概念的公共屋邨,并不算是卫星城市。 其后,港英政府决定吸取观塘的卫星城市规划失误,并配合香港的情况,决定1970年代初期重新在新界的荃湾、沙田和屯门发展卫星城市,以配合香港急速经济发展所出现用地需求,舒缓市区人口压力。最后这些卫星城市发展成功,渐渐改称为新市镇。 值得一提,由于观塘是位于九龙,并非位于新界,加上发展观塘卫星城市时,根本未出现新市镇一词,因此政府把观塘视作市区内的一个新发展区域,认为观塘根本不属于新市镇之例。事实上,观塘属于香港新市镇发展的开端,更是香港首个卫星城市。不过社会上仍有不少人误以为荃湾才是首个卫星城市,忘记观塘也是卫星城市。 新市镇九个新市镇依发展时间约可划分为四代:首三个新市镇荃湾、沙田和屯门的发展工程于1970年代初期动工;第二代的继而于1970年代后期动工建设;第三代的将军澳和天水围的发展工程则于1980年代展开;而最后一个新市镇北大屿山(东涌及大蚝)则在1990年代初开始发展。这些新市镇的整体计划人口约为400万。现时约有300万人在这些已发展地区及附近的乡镇内居住。 现时,政府把新界东北的粉岭北、古洞北和新界西北的洪水桥划为发展区,并展开了一连串的公众咨询,日后如有需要,会展开这些地区的开发工作。 香港新市镇列表名称 发展年代 人口(千) 面积(km2) 行政区划 荃湾 1970年代初 774 24.00 荃湾区和葵青区 沙田 1970年代初 630 35.87 沙田区 屯门 1970年代初 488.5 19.00 屯门区 大埔 1970年代末 282 12.70 大埔区 粉岭/上水 1970年代末 244.3 7.80 北区 元朗 1970年代末 211 11.70 元朗区 将军澳 1980年代末 290 10.05 西贡区 天水围 1980年代末 270 4.30 元朗区 北大屿山 1990年代初 80 8.30 离岛区 计划发展新市镇地区·元朗区 洪水桥新市镇(天水围新市镇及元朗新市镇) ·北区 古洞北新市镇 粉岭北新市镇(粉岭/上水新市镇) ·大埔区 白石角新市镇 ·西贡区 将军澳南及百胜角(将军澳新市镇) ·沙田区 白石及落禾沙(沙田新市镇) ·屯门区 扫管笏(屯门新市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