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辉堂 |
释义 | 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其命名来源于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的名字。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的重要建设者,相辉堂是对他俩永恒的纪念。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简介相辉堂 相辉堂位于复旦校园邯郸路以北校区的中西部,原名登辉堂。登辉堂是在男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一九二零年,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下南洋募捐资金在江湾建造校舍,一九二二年春基本建成,其中就有第一学生宿舍。这是一幢相当精美的建筑,为二层楼房,有房间九十七间,可住同学二百四十九人,价值银元四万五千元,是复旦当时最大的宿舍。两次松沪战争,男生第一宿舍遭日寇轰炸成为空壳。 抗战前后相辉堂 抗战时,复旦大学西迁,先至庐山,因战事紧张,未几即内迁至重庆。但当时,复旦仍有一部分师生滞留在上海。1939年春天,登辉堂的名字第一次被使用,因抗战而西迁的复旦重庆北碚校部行政楼被命名为登辉堂。如今,他依然矗立在北碚。 重庆北碚登辉堂 1946年,抗战胜利,上海江湾校区、重庆北碚校部终于团聚复旦,重 庆复旦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合并,成为国立复旦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李登辉执掌复旦以后,要以耶鲁模式,把复旦办成“与欧美第一流大学并跻”的高等学府,在复旦校园里首倡“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风格,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工作能力的实用之才。为报答恩师李登辉为复旦倾其所有的一生,时任校长章益向各地校友募集了三十余两黄金的颐养金,献给已近晚年的老校长。李老校长知道后坚决拒绝。后经协商,决定扩大募捐,用这笔钱修建登辉堂。 落成1947年初夏,登辉堂在第一宿舍的废墟上展现新容,是一幢青瓦白砖、红色窗格的两层楼建筑。最先登上讲台的人,正是李登辉老校长。1947年7月5日,他对当时所有复旦学子讲相辉堂 的那段肺腑之言令人铭记在心:“你们现在穿的是学士制服,你们穿过了以后,应当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从此对国家有所贡献,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这也是老校长的最后一次演讲,抵制了当时国民党当局要把复旦迁校台湾的图谋,护卫着复旦在新中国怀抱中成长。 登辉堂落成以后,一直是全校师生集会的主要场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解放后来登辉堂作报告的国际知名人物,就先后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法国共产 相辉堂远景 Photo by 透明橙子 党总书记马歇、美国总统里根、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当年为了迎接美国总统里根的到来,大礼堂内筑起了斜坡,并换掉了使用了三十多年的长条椅凳,改成一张张崭新的座椅;头上的大吊扇也被空调代替,相辉堂成了全国高校里第一家拥有空调的礼堂。 意义在“文革”中,登辉堂被改名为大礼堂。复旦校庆八十周年来临时,大礼相辉堂 堂于一九八四年进行了大修。学校为永远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将其改称为相辉堂。马相伯创立了复旦,李登辉两次赴南洋筹集资金,建设了复旦。马相伯是复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的重要建设者,相辉堂是对他俩永恒的纪念。相辉堂的堂额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题写。相辉堂正面是校园里最大的一块草坪。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寒暑春秋。她是复旦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保护修缮项目简介自一九四七年初夏在废墟中拔地而起,相辉堂便与复旦的成长风雨同路。弹指间,六十年转瞬即逝,而今的相辉堂已然成为了复旦校园中一抹不可或缺的风景,它不但是国内外重要宾客的演讲场所、是复旦学生活动的重要基地,更是深藏于每一位复旦人记忆深处的精神殿堂。相辉堂沉淀了流逝光阴中的人文情怀,却掩饰不了年岁的痕迹和那一抹飘摇。因为建造年代久远,内部设施陈旧,相辉堂已日渐不能满足学校师生开展活动的要求,其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校友的要求,此次相辉堂保护修缮将本着“保持风貌、提升功能”的原则,为更高规格的学校庆典、大型会议、文艺表演以及影视观摩等重要活动提供场地;修缮后的相辉堂还将设有演出准备厅、多功能活动厅、贵宾接待厅等,辅助功能将更趋完善。 作为复旦大学近年来最凝聚人心的发展项目,相辉堂保护修缮项目的筹募活动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并以此作为对母校105周年校庆的献礼。我们深信在复旦校董、校友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相辉堂保护修缮项目必将为复旦历史再添一段爱校荣校精神传承的佳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