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郑村 |
释义 | 1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湖前镇下郑村下郑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湖前镇东南部,隶属于湖前镇。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仅800米,离龙港镇中心1600米。东与龙港镇塘东村为邻,西与东河村一河之隔,南与陈良村接壤,北与龙港镇双排殿相连。据《郑氏家谱》记载:“闽赤岸长溪公官拜大理事评事,后唐同光二年(924)挂冠而归,经横阳遂迁江南郑家楼。 历史沿革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轩)从郑家楼徙居斯里名曰后郑。”后因黄、杨两姓迁入,合三姓为村名,称黄杨郑。温州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下郑。1949年后称联平村,意在“工农联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为新平村。1984年复名下郑村。村区总面积750亩。分前郑、后郑两部分。1992年,下郑村308户、14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人,临时居住人口300多人。村区有一条18米宽的长河横村而过。80年代末,由村委会主任郑友喜带头出钱并发动村民捐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衔接龙(港)金(乡)的水泥公路。现又建了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接通湖前街,从而使村区对外交通更为便捷。 ◎ 经济建设1949年前,下郑只有130户,总人口不到500人。农耕不足饱腹,靠捉鱼虾维持生活。遇到灾荒年景,常有村民卖儿卖女。1949年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但因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增长较快,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大。直至1971年,大队创办了行船、布业、五金、翻砂、印刷等企业,集体经济才开始日益壮大。当时,翻砂厂有工人30名,业务都在温州、永嘉一带。五金工程机械厂有工人20余人,制造汽车配件、车床、卷扬机、台钻等产品,与中国各家名牌厂挂钩。印刷厂有工人60多人,业务来自10多个省。土布业务来自中国大中城市。村民几乎家家从事行船运输业,几十名船老大带着“远征军”开往上海、宁波、南京、福州等埠头。开始是替一些商业部门运输。后来与其合伙做生意。还有的独自经营搞贩卖。运出的都是本地产品,如土布、明矾等,也有槐头、甘蔗、柑桔等经济作物。带回的都是本地需要的紧销货。如布角、腈纶、水泥等。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勇于开拓的下郑人已善于经营,并且改变了生活,从贫穷落后中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1979年湖前西桥开始塑料编织袋业后,村里的业务员也看准市场的势头,成了经营编织袋的能手。从购丝到织成袋,形成了大规模一条龙生产。1981年上交税收就达50万元。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村民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工农业总产值,1991年800万元。1992年上升到1000万元,是1978年前的14倍。年人均收入1991年达到2000元,是1982年的25倍。平均每年上缴税收达60万元。村中固定资产10多万元,集体积累百万元。 ◎ 基础设施1949年前下郑村仅有70多间房屋,70%是茅屋。1992年有三、四层楼房58幢。此外,还在龙港镇建了高楼大厦100多间。如今,灯明、水清,喇叭电话响,摩托路上奔。苍南县电力局将下?郑村列为用电标准村,投资30万元增加变压器,保证了村民及工业用电。1992年接通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供水条件。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家家设有抽水马桶。投资5000元办了广播室,大小事情一日三次向村民播诵。最近又投资10万元装上了自动电话设备400门。有27门电话开通使用。另有到外地办厂的7家,到龙港开店办厂的86家。下郑村共有摩托车38辆,村民郑裕介还拥有夏利牌小轿车。 随着湖前镇建设重点往东新街移,龙港镇的城镇建设不断西进,下郑村成为湖前镇、龙港镇搞城镇建设的要冲地段。1992年11月20日,苍南县人民政府专门为下郑村规划签发了266号文件。新村规划总面积(550×300)165000平方米。新建18米宽、540米长的龙港路;18米宽、560米长的下郑路;24米宽、280米长的龙港西三路;20米宽、350米长的西四路;30米宽、370米长的大桥路;18米宽、270米长的大桥西路。占地70多亩的毡业公司第一期工程也已经破土动工。还投入140万元建造5座交通桥梁。其中有3座已竣工。 ◎ 武术之村下郑村是名闻四邻的武术之村。自古以来,学武者众。据传早年武术名家小和尚,号称林冲大师,又称无敌虎将。平时走江湖卖药为生。其头坚如铁,臂力过人,一拳击去砖石粉碎。又学得轻气功,大门台和屋檐一跃而过,轻如燕子。民间传说,他三寸咽喉,气如剑,运足气功,百步内树叶瑟瑟作响。平生一无所有,仅留有自著的《拳术和拳法》一书。他为下郑第一代武术师。 第二代武术师为郑作顺(1892~1962)。其跟随小和尚学艺多年,得到真传后,成为小和尚得意门徒。后来他开设拳坛,招收徒儿,传授武艺。有江南大力士之称。先在江南、江西、南港、北港一带闯荡。后又在温岭、葱岭等地驻足。一生招收门徒千人以上。 第三代武术师郑裕靠,其虽只读了4年小学,却是武术事业的魁星。过而立之年,进入龙港,创办中国首家农民武术院。一时成为轰动中国武坛的新闻人物。其所办的武术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内有练武厅、办公楼、健身房、砂袋间、更衣休息室等配套设施。还备有摔跤垫、举重杠铃、亚铃、散手衣、柔道服、刀枪、棍、棒、剑等器械。郑裕靠以继承弘扬中华武术,为国家培养武术苗子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武德为先,低收费高质量的办学原则。先后举办了24期武术培训班,学员1200多人;16次组织学员外出巡回表演;49次组队参加中国、省、市、县武术比赛。获得日中武术比赛金牌、银牌各一枚;国家级比赛银牌2枚,铜牌2枚,优秀奖2人;省级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15枚;市级金牌41枚,银牌50枚,铜牌31枚。走出了一条民间办武术院的路子,受到国家、省、市体委的嘉奖。被评为省、市优秀群体。国内外有10多家报社为其刊登了59篇专题文章。他以高薪聘请了省、市优秀教练员来执教。共输送14名运动员到省、市集训。1993年,武术院又有3位(一男二女)被国家竞技学校录取。1992年10月14日,武术院和美国ABC电视广播公司联合拍摄《奇特节目》电视;1992年2月,北京华龄出版社为郑裕靠出了《农城之光》一书,介绍郑裕靠及其气功。 郑裕靠之子郑国仰也精通武术。1987年温州市少年武术比赛获短器械优胜奖;1988年10月中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武术优胜奖,1988年,又在温州市首届技击奖赛获拳击65公斤级第三名,在温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枪、剑、拳术三项冠军。在郑裕靠父子的带领下,村里出现人人学拳、家家弄棒的习武之风。且武德高尚,村风肃然。凡经过村区的车辆货物,不但秋毫无犯,还常无代价地扶送一程。人们称下郑村为武术文明村。村党支部自1984年至1989年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下郑村,1988年被中共苍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0年被苍南县人民政府评为治保先进单位。 2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下郑村◎ 基本概况位于笏石镇驻地东北侧3公里处,在珠坑、来塘二个村委会之间,村委会驻下郑自然村,辖下郑、新村、官埔、后坑、上辛、郑井六个自然村,设15个村民小组,整个村委会西北高、东南低,聚落形状似扁豆形,有村民739户,人口3875人,多数姓林、陈,依次还有辛、黄、郑等姓,有耕地水田768亩,农地739亩,主种水稻、地瓜、甘蔗、花生、大豆、麦类等农作物,林业面积15亩,种有木麻黄、相思树,有竹编厂1个,小学1个,医疗室1个,东圳渠道受盖75%,村道相通,有电灯照明。 ◎ 历史沿革以村委会驻地自然村名,49年属6区珠坑保,50年属(北高区)仙郑乡,52年属19区珠坑乡,54年属16区(笏石)珠坑乡,55年属16区(笏石)珠坑乡,55年属17区(北高)南新乡,同年属笏石区南新乡,56年属笏石区南新乡,57年属笏石乡南新高级社,58年属笏石公社下郑大队,84年属笏石镇。 原包括霞城境、安宁中社、安宁东社、安宁西社。 ◎ 主导产业秀屿区笏石镇下郑村是莆田市闻名的草编工艺专业村,村里有一半以上的群众从事草编、竹编等工艺品加工,他们依靠草竹编工艺走上致富路,草竹编工艺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前,下郑村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农业生产单调,农村经济迈不开步伐,群众是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其实在很早以前,村里就有人搞草编工艺,当时只作为自用或送朋友的礼物。 改革开放后,有家工艺厂进村联系来料加工并签订项目。下郑村有几位经济头脑灵活的人意识到,发展草编、竹编是一项有前途的职业,办得好可以解决很多人就业,村民在家不出门,同样可以得到报酬。于是,下郑村群众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放开脚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村民既当农民,又当艺人。农忙时,坚持搞好农业生产,做到增产增收;农闲时,就到工厂领回原料,按图案编织,按时交货,按时领取应得报酬。 在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办起加工厂,从过去的一百多人搞草编,发展到现在有2000多人从事草编工艺品加工销售,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全村除外出工作和少数年迈的老人外,无一闲人。当你走进该村,随处可见草编、竹编等工艺品,群众人人都是艺人,个个心灵手巧。下郑村能人很多,他们不但能生产时尚草编工艺品,而且能自主创新的工艺品多达几十种。每年在广交会上倍受顾客、外商青睐,该村群众借助广交会拿下不少订单。凭借发展草竹编工艺,下郑村群众生活越过越宽裕,全村呈现出治安良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3 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下郑村下郑村 以驻地下郑自然垸得名。全镇辖有下郑、龟山、陶家咀、七孟垸、张以常、土塘垸六个自然垸,430户,2056人,2196亩耕地,居民以种粮、棉油为主,村集体有砖厂、茶场、山场、湖田等资源,有杨桥中学、下郑教学点、卫生室等文教卫生设施。2006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0万元,人均纯收入2739元。 4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下郑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