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社村 |
释义 | 下社村位于霓屿乡的西北部,有三条龙下社和后龙自然村组成与大门镇黄岙相对而望,是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施工的所在地,洞头的桥头堡。至2006年底全村总人口842人,总户数236户,由后社、前社两个自然村组成,分6个村民小组。全村以滩涂海水养殖业为主,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辅,全村男女劳力585人,养殖面积600多亩。育苗池2100亩,虾塘100亩,山林面积555.99亩、耕地面积83亩。 1、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霓屿乡下社村2006年底村集体经济130万,村集体收入230521.90元,渔农民人均收入3820元,基础设施投入283547.50元。目前,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现有党员21名,其中妇女2名,村两委人员8名。 党支部自1961年成立以来,连续多次被省、市、县评为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生态村、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等荣誉称号。展望未来,下社村将以温州第一村的形象,展现东海之滨。 2、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下社村下社村位于原平城以西15公里处, 滹沱河以西,距离京原线4公里,著名的鲁能晋北铝厂就在下社村附近。全村共有 960余人,土地约 2700余亩。 下社村是原平市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同时种植蒜等特色作物。近年来,下社村积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2005年,新的村党支部、村委班子上任后,筹资55万元改善了水利设施,新增水浇地300亩。 本届村党支部、村委班子上任后,抓住鲁能晋北铝业公司征地的契机,多方筹资,着力为村里办实事。该村先后筹资100多万元,修建了3公里通村水泥路,3公里街道全部硬化,3公里小巷全部砖铺,总投资200余万元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即将完工,使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根本的改观。 下社村把学校建设作为提高村民素质的战略措施来抓,党支部、村委会筹资50多万元,于2006年7月份开工,拆掉旧教室,在占地5亩的旧校址上于2007年1月建起了780平方米的新学校,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党支部、村委会依此为平台,组织相关方面专家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实践和技术培训。 下社村建有较完备的卫生所,能为村民看病提供及时的服务。本届党支部、村委会逢年过节积极利用现有条件为村民发放粮、油等福利。 下社村有一个廉洁为公、勤政为民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有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村务管理坚持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原则,确保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以实现。 下社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立足本地实际,积极主动探索,在今后发展中继续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争取把下社村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3、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仙降镇下社村下社村地处瑞安市经济强镇仙降镇规划建成区,两条56条省道分别从南北穿村而过,镇工业园区坐落其中,现在已经有浙江人、浙江环球等胶鞋龙头企业建成投产,根据市府优惠政策,村有40余亩返回住宅用地指标,已经做好规划建筑设计,预计在在今年可以破土动工,建成后,村可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社会和谐新农村示范村。 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美村、富民、强经济”的要求,对照“建设小康示范村”的标准,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软硬件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以“生态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山西省潞城市下社村下社村,原名夏社村。因“夏”、“下”读音相同,且“下”字比“夏”字书写简便,演化为今的下社村。据有关典籍记载,夏社村名的起源,与汉朝名将夏阳侯冯异相关联。夏,指夏阳侯;社,即祭祀之所。夏社,顾名思义,就是祭祀夏阳侯之地。 近日,查阅清光绪《潞城县志》、《中外军事人物辞典》、《辞海》中的有关著述。摘要如下: 将军传 冯异,东汉初名将,字公孙,颖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其博学多识,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新莽时,以郡掾监五县。后归刘秀,授主簿,参与消灭王郎割据势力,并镇压铁胫农民军。公元23年,为刘秀提出扩张势力、宽释囚徒、与民以利等夺天下之策,使刘秀赢得人心。25年,用离间计将刘玄军困于洛阳孤城。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退避树下,军中因号为“大树将军”。刘秀即位后,他被封为夏阳侯,任征西大将军,在崤(Xíáo)底战败赤眉军8万余人,后进军河北隗(kuí或Wěi)嚣部,死于军中。 将军庙 旧时,夏社村东建有将军庙。据清光绪6年(公元1880年)邑人刘体中在《汉大树将军冯异庙墓考略》文中记载:“其庙坐坎向离,正殿三大楹为将军殿,东西两廊各三楹,……入瞻神像,戎装彩饰厚重,威严凛凛有生气……及览碑志,皆前明镌刻,但记重修而不详韧始。其溯建庙之由云:将军名异……初从光武,……后拜征西大将军,讨更始,破天井关拔上党时,曾驻兵村东,秋毫无犯,民被其泽,因立庙祀之。” 将军墓 旧时,将军庙前有将军墓。刘体中在同一篇“考略”中记载:“今庙旁有高阜,俗呼将台,即当日屯兵处也。庙门外空地一区,其下将军墓在焉。四周五十步,荆刺丛生,断碣犹存,而字迹漫漶不复可辨。询诸土人则云:每逢清明祭扫之期,维首备祭品祭墓,并挂纸幡以招魂,相沿已久”。 2008年重阳节前夕,应好事者刘俊明之约,专程到夏社村,就将军庙墓之事访问了两位70岁以上的老者,并对将军庙墓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将军庙墓的方位,与137年前刘体中亲眼所见相印证。 两位老者回忆,将军庙坐落在村东3米多高的土台上,一进两院,前后院植有几株一围多粗的松柏树,东廊下有吊钟,正殿将军像前供桌上摆着铜磐(qìng),每年清明节焚香祭拜时,有敲钟的,有击磬的,场景甚为隆重。大约在二十世纪50年代,村里修桥时,把年久失修而又无力维修的将军庙拆毁。 将军墓坐落在将军庙南一块空洼地上,墓呈金字塔形状,砖石券(此处读xuàn)。同上原因,于二十世纪50年代,将砖石做了修桥的材料,至今人们还把此处地名称“将军坟”。 从将军庙遗址向北望去,有10多米的高崖挡住眼帘,老者告诉我们,那叫点将台。早年这里从下到上呈坡形,是一座小土山。解放后,村里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将南坡切断,在崖面修筑起一排窑洞。我们从一户农家院沿40多级阶梯登上窑顶,那是一大片开阔地,中央有块近一亩的台地突起,当地人管它叫“印上”,据传是将军当年点兵之所在,台地上下四周都已整修成耕地和果园。 沧桑巨变,人事已非。我们在考察中只寻觅到明时重修的将军庙遗址上的一砖一瓦。将军庙及其碑碣(jié)虽已掩埋在黄土之下,但掩盖不住人们的记忆,掩盖不住人们对仁义之师的缅怀和崇敬。 夏社,是一页历史的遗存,它蕴含着厚重而质朴的乡土文化。 5:青海共和县江西沟乡下社村下社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牧民定居点,现在,这里已经成了青海湖畔著名的旅游景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