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黄村 |
释义 |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下黄村地理概况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村位于木兰溪中游北岸,属于城乡结合部,现辖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40亩,人口3060人,是我市新农村建设市直挂钩村28个试点村之一。该村原本是以蔬菜耕种为主的农业村,由于重点项目的建设需要,该村在大片农田、用地被征用后,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村民生活不断得到提高。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4010元。 建设据下黄村村支部书记徐国贤介绍,近几年是该村发展最快的几年,这主要得益于项目的带动。徐国贤告诉记者,该村处于低洼地,以前每年洪水来临时,该村总面临着被淹的危险。2004年,木兰溪一、二期工程相继建成后,该村的防洪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荔园路从下黄村通过,不仅使该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还吸引了部分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使该村部分劳动力得到转移。 有拆迁就有安置。该村的木兰溪一期安置区已于2002年建成,而木兰溪二期安置区和荔园路安置区正在加紧建设。据介绍,该村安置房的建设是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建造,相关基础设施完善。目前, 荔园路安置区10幢安置房已完成50%工程量,预计在本月底将完成主体封顶。木兰溪二期安置区15幢安置房则完成了基础施工。 据介绍,除了做好安置区建设工作外,下黄村目前还将利用这个契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对该村所有的自然村进行旧村改造。同时,该村还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努力让每个村民都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据介绍,近年该村每年都拨款10万元对全村60岁以上的400多位老人实行150元—300元不等的补助,今年还拨款3万元,让全村村民都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在采访中,村民们纷纷表示,新农村建设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一位林姓的村民告诉记者,木兰溪一、二期工程建成以来,村里解决了洪水的困扰,而新村的重新规划也让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今年67岁的村民吴万贵告诉记者,近几年大家都在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只要把大家都安置好,村民们是都会支持新村建设的。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下黄村下黄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乡政府驻地石门西南2.5公里。 地处山区。设一村民委员会。共44户,160人。耕地l75亩。主产小麦、玉米。以盛产甜杏著名。工副业有硫磺厂、代销点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氏茔田碑》载:“吾始祖讳汉臣,自明初由枣强迁居章丘博平庄。明末清初,入山避乱,因迁至西山深处峪口庄。见事未定,又迁至博山黄石坞。”据此,当立村于明代。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淄川县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黄石坞”。因该村位于黄石坞之下,故称“下黄石坞”,简称“下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