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山纸 |
释义 | 简介秀山灵水的龙栖山位于福建省将乐县,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其中"西山纸"最负盛名。据《福建通志》记载,西山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纸质细腻,冰清玉洁,书写清晰,具有"西山玉纸"之美誉。 西山纸的制作步骤西山纸完整地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它取材于龙栖山的上等原料--嫩毛竹,故西山纸也被称作"竹纸"。 西山纸制作工序十分繁复,需经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马虎不得。 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间,纸工们上山砍嫩竹。将嫩竹斩成近2米长2厘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放入湖塘,在每一层栅子上撒一层石灰,灌水浸塘。 剥竹麻 两三个月后,待栅子熟透变黄,糜烂,纸工们取出竹料洗净,再放进湖塘,引来泉水漂洗。接着将竹料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 踩料 踩料是造纸中最为辛劳的一道工序,纸工两人一组,光着脚,手握吊索,反反复复,把竹料均匀地踩成细致的纸浆。纸浆通过管道进入纸槽,两位纸工配合协调,手持一块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提起,帘子滤去水,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把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 抄纸 经过抄纸,一张张湿纸厚厚地叠在粗重的纸榨上,被榨去了水分。随后,纸工还得用钳子从纸头处将粘连在一起的湿纸一张张钳开。 焙纸 最后,一张张湿纸被送到焙纸房,焙纸工用刷子把墙刷湿,按顺序将湿纸贴在焙壁上,待焙干,又一张张揭下。干纸齐齐码在一起,裁切匀称。等这最后一道工序落幕,冰清玉洁的西山纸才算正式出炉了。 从繁琐的工序中磨砺出来的西山纸,细腻柔韧,洁白如雪,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吸水性强,色泽稳定,既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又可用于书法、装裱,极具古色古香的意韵。千百年来,纸质优良的西山纸声名远播,饮誉海内外,清代时一度出口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曾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抗日战争时期,西山纸调永安印刷《中央日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出版局编印《毛泽东诗词》线装本及重要历史资料,用的也是"西山纸"。 西山纸印刷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世事变迁,繁华褪尽。如今,盛极一时的手工造纸悄然沉寂了。然而,在龙栖山这片原始密林里,这一座古老的造纸作坊依然默默坐守在时光里,成为中国手工造纸技术的缩影。它仿佛一块灵动的"文化化石",在这里坚强地守望着,守望着一种信念,守望着过去和未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