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味语言
释义

一位昆虫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头新羽化①〔羽化〕昆虫由幼虫成蛹,经过蜕(tuì)皮,变化为成虫的过程。的天蚕雌蛾,装进一只用纱布缝制的口袋里,然后在桌上放一夜。翌日清晨发现竟有四十多万头同种雄蛾闯进这间房子,将那头雌蛾团团围住。天蚕雌蛾既无声音语言,又无色彩和运动语言,它是靠什么和雄蛾取得联系的呢?

原来,许多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即气味语言)进行通信联系的。这种微量物质称之为传信素。目前,人们已查明一百多种昆虫传信素的化学结构,并根据这些气味语言物质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有借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的性引诱剂,通知同种个体对劲敌采取防御和进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或在迁居时指明道路的示踪激素,以及维持群居昆虫间的正常秩序的行为调节剂等。

人们发现,运用气味语言的绝非昆虫一家,鱼和某些兽类也有这种本领。有些雄兽(如许多鹿和羚羊)在生殖季节,能用特殊的气味物质进行“圈地”,借以警告它的同伙:有我在此,你须回避。

各种传信素的发现、分离和人工合成,不仅为我们揭示动物行为的秘密,也为进而控制、改造生物开辟了诱人的前景。据报道,最近已研制成功一种香味浓郁的“假激素”,蚊子、蛾子和小甲虫等害虫闻到之后,便会大倒胃口,停止吃食和排泄,中断发育周期,并不再繁殖后代了。一旦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使用农药的后顾之忧,也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了达到传递信息,各类生物中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动物是使用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但在昆虫世界里,有一部分是使用“气味语言”进行联络、协调行动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样使用这种“气味语言”的。

有一种蚂蚁,名叫蓄奴蚁,这帮家伙,专门掠夺普通蚂蚁的蛹。它们把蛹抢回窝后,孵出普通蚂蚁来给它们当奴隶,专干挖隧道、运食物和喂养蓄奴蚁幼虫等重活。当蓄奴蚁出发去抢劫的时候,先派出几个侦察兵蚁,这些先头尖兵一边走一边分泌追踪信息素,后面大队人马就跟踪前进。侦察兵蚁到达普通蚁窝后就突然袭击,杀死守卫蚁,并分泌出告警信息素,埋伏在附近的大队蓄奴蚁“闻”到这种信号后就做好战斗准备,然后蜂拥而入,把普通蚁窝中的蛹抢个精光。

普通蚂蚁也有自己的“气味语言”。当工蚁发现一大堆食物的时候,它从不独自享受。如果离窝不远,它就分泌结集信息素,窝里的同伴“闻”到这种信号后就会集合前往;如果离窝太远,它就回窝去“报告”。为了防止迷路,它就从腹部末端和腿部的腺体中分泌出追踪信息素,在食物和窝之间划出一条“气味走廊”,大队工蚁就沿着这条走廊搬运食物。它们也一边走,一边分泌追踪信息素来加强已经消失的气味,直到把食物搬完为止。守卫蚁发现敌情的时候,就用告警信息素拉“警报”,窝内的工蚁和兵蚁闻风而动,准备战斗。当守卫蚁发出的告警信息素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它们就携儿带女逃跑或奋起自卫;如果入侵者已被消灭,有些工蚁就用脚挖土,把沾有告警信息素的地方用土掩埋起来,消除气味,缓和紧张气氛。

蜜蜂使用“气味语言”的例子也很有趣味。蜂王的上颚腺能分泌一种结集信息素,叫做母蜂素。同窝的工蜂舐蜂王身体的时候,就得到了这种化学物质,然后它们之间互相涂抹,这样一个蜂群就具有同样的气味,依靠这种气味,它们就能始终团结在蜂王周围。如果把蜂王的上颚腺剪掉,蜂群就会因为失去这种结集因素一哄而散。当侦察工蜂寻找到蜜源回窝的时候,它身上带有被它采过的花的香味,其它工蜂就能按照这种香味去找花;如果侦察工蜂碰到没有香味的花,它就在花朵上分泌追踪信息素做指示剂,其它工蜂就会跟踪寻花了。蜜蜂把它的蜇针刺向敌人的时候,会把蜇针连同告警信息素一起留在敌人身上,起指示攻击目标的作用,其它工蜂就会一齐向同一部位扎刺。有人捅了蜂窝挨蜇后会受到群蜂的围攻,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种过抢劫生活的无刺蜜蜂,在抢劫普通无刺蜜蜂的窝以前,总是先派出一名敢死队员闯入普通无刺蜜蜂的窝里。当这个入侵者被咬死后,它身上的追踪信息素和告警信息素全都放了出来,浓厚的气味使普通无刺蜜蜂晕头转向,也给大队抢劫者发出抢劫的信号,抢劫蜂“闻”到这个牺牲者发出的信号后就冲入窝中,把人家的蜜糖洗劫一空。

早在1837年,有位德国科学家发现某些雌蛾有招引雄蛾的“魅力”。这些雌蛾不喊不叫,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可是雄蛾却能知道它们在哪里,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和它们相会。他猜想,雌蛾也许能散发出一种有气味的化学物质,远方的雄蛾闻到了气味就飞到雌蛾的身边来了。经过了一百年,这个猜想被证实了。生物学家查明:昆虫身上确实有特殊“管道”,专门向体外分泌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外激素。这种外激素只要有一丁点儿挥发到空气中,就能给同种昆虫传递信息。因此,科学家又把这种外激素叫做信息素。昆虫利用信息素进行“交谈”,所以人们就形象地把信息素称为昆虫的“气味语言”。雌蚕蛾发出的“气味语言”只有雄蚕蛾能领会,蜜蜂对蚂蚁的“气味语言”一窍不通,玉米螟听不懂棉红铃虫的“谈话”,这叫做专一性。就是说,每种昆虫都有自己的“气味语言”,它们只能“听”懂同类“说”的“话”。

科学家们经过详细的观察研究,已经初步弄清昆虫的“气味语言”有这样几类:繁殖期临近了,雌性或雄性昆虫就放出一种“气味语言”称为“性信息素”。这种性信息素大都存在于雌昆虫的体中,雄昆虫只有少数几类有性信息素。当蜂或蚂蚁这些社会性昆虫发现食物的时候,它们就用“气味语言”吹集合哨,招引同伴来共同享受;当它们受到敌人攻击的时候,它们也用“气味语言”吹起军号求援,这类“气味语言”叫“结集信息素”。当社会性昆虫碰到危险情况的时候,它们就用“气味语言”拉警报,通知同伴们警戒或逃跑,这种“气味语言”叫“告警信息素”。为了引导同伴们寻找或搬运食物,防止迷路,蜂和蚂蚁都能以“气味语言”当路标,这种“气味语言”叫“追踪信息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