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南林业大学
释义

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起始于1939年,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院,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林业本科院校,全国4所林业大学之一。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省绿化优秀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中文名:西南林业大学

外文名: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简称:西林

校训: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

创办时间:193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林业

主管部门:云南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刘惠民

所属地区:中国昆明

主要院系:林学院、理学院、园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等

硕士点:28个

主要奖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简介

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起始于1939年成立的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校。原属国家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局)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是全国4所林业大学之一。校址位于春城昆明,毗邻昆明世博园,校园为“全省绿化优秀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历史

西南林业大学前身是1938年8月成立的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58年8月,农学系与林学系从云南大学分出,成立昆明农林学院,校址在昆明北郊黑龙潭。历经几次分合,以搬迁到云南的北京林学院为基础,于1973年组建云南林业学院,属原林业部直接领导,面向全国招生,校址在安宁市温泉镇。北京林学院于1978年确定迁回北京,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林学院在原校址独立建校,继续办学。经原林业部批准,云南林学院于1983年10月改名为西南林学院。原林业部于1985年批复同意西南林学院搬迁,1990年迁至现校址(云南省昆明市白龙寺300号)。根据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将西南林学院管理体制由部属院校调整为省部(局)共建,以省为主管理。自2000年9月起,西南林学院实行以云南省为主管理,纳入云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与省属地方高校享受同等政策和有关待遇。2008年,国家林业局发文支持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2009年,国家教育部同意在西南林学院基础上筹建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3月18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同意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5月18日,西南林业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特色及学科建设

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主要实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以服务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用汗水和心血铸就 “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学校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并于2009年获批为国家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支撑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11个,本科专业61个,现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云南省重点和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云南省精品课程16门,云南省双语示范课程1门,建成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师工作室省内访问学者项目2项,云南省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项。

学校根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个,满足了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校标本馆被英国皇家植物园注册为我国十个世界大标本馆之一,被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遴选为科普教育基地,拥有植物、木材、林木病理和森里困从等标本60余万份,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科建设

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主要实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师资力量及办学规模

学校教职工总数1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18 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10人,副教授316人,硕士生导师有345名,博士生导师18名;生师比为17.6∶1;有18位教师被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外聘为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4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1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云南省教学名师6人;有云南省教学团队3个。学校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3万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87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7人;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702人;留学生33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册学生6063人;普通高等教育折合在校生规模达到14332人。

学校建立有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4个、云南省高校示范实验室1个、云南省教学团队2个、云南省竹藤科学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学校占地总计1800余亩,其中校园占地1204.1亩,教学实验林场693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3亿元;图书馆藏书总计近130万册,其中文献馆藏资源总计114万册,电子图书23万册,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2个中外文数据库。

教学荣誉和成就

学校获近两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知识创新促进林业GIS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

学校拥有云南省“双基”合格实验室18个,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65个,设有竹藤研究所、木材工业研究所、云南省滇派园林研究院、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研究与设计机构;拥有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等馆藏丰富的标本馆以及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近5年科研经费1.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032篇,出版学术专著110部、译著6部。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我校所有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均对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留学生。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与美国、加拿大、荷兰、泰国、波兰等国开展了本科生“2+2”模式的联合办学项目,以及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研究生短期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项目。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类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森林经理、高原湿地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鸟类、鱼类、蚁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学院 机械与交通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 生态旅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人文学院 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国际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体育部等16院2部。

林学院

林学院是西南林业大学成立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主要开展森林培育与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开发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5人、讲师41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52.5%。教师中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人,“云南省选拔培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1人。“森林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教学团队1个,“竹藤科学”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

林学院现设有林学、林学(双外语)、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森林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农学(药用植物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00多人;拥有林学一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经理学、植物学、森林培育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果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硕士学位授权,在读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并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林学专业、云南省第三批重点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双基实验室4个,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和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并设有云南社会林业与山地发展中心、生态工程研究所、木本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中心、经济林研究所。

森林植物标本馆收藏有285科、2000余属、5000余种近20万份植物标本,以壳斗科和竹亚科收藏最具特色,并附设有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植物特色标本室。标本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

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1年成立。学院将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上,将学科建设与云南省特有的林木、花卉产业及林产品生产、加工相结合,同时将教学、科研、产业有机的联系起来,建设成为具有自己专长特色的生命科学学院。

目前本院包含动物学、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科学三个本科专业。学院设了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动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实验中心始建于1999年,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动物学综合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等。设备总值800多万元,大于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0台件,现有专职实验人员4人,承担着本院三个专业以及其它学院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及老师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保护生物学学院

保护生物学学院以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森林、园林园艺、花卉、草坪等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生物与仿生农药的开发研制,消防工程(包括森林消防和城市消防),野生动物及濒危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规划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公众意识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学院拥有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动物学3个硕士点,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森林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科学、消防工程5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森林保护学实验室、动物学综合实验室和消防工程综合实验室,设森林保护学、动物学和消防工程3个教研室,建有消防产品检测室,昆虫、林木病害与真菌、野生动物标本室等;合作共建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是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1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名,硕士学位教师32名。

学院目前在研项目5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攻关项目1项,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和信息计划专项各1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9项,昆明市科技局项目2项,其他课题29项。2004-2008的五年间,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20余篇,SCI论文32篇。主编和参编出版论著教材15部。发表昆虫、真菌、鱼类新种60余个。另外,学院在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院力求以特色立足,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应用性,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

园林学院

园林学院以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资源与培育、观赏花卉、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及服务。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于1987年开设,1997年升为园林本科专业,2005年获城市规划设计(含风景园林设计)硕士点,2001年园林设计实验室获省级示范实验室,2003年园林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学科获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8年园林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实现了园林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园林植物与学科,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现为省级示范实验室,园林专业现为省级特色专业。

近年来本专业开展的科研和对外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948项目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本专业现有金殿公园、云南山川园林有限公司、云南利鲁环境有限公司、昆明城乡规划设计院、西南林学院树木园五个教学实习基地;结合现有学科和专业、教师队伍、实验设备、资质等,在原有西南林学院城市设计院和滇派园林研究院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园林学院“风景名胜区与旅游规划研究院”、“园林规划设计所”、“园林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城市生态研究所”、“环境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形成以西南林学院园林学院和西南林学院城市设计院名义下的“三院七所”格局。为各研究院所创建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环境条件,为学院搭建实践创新载体,本实验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学院和社会资源,完善工作机制,构建服务体系,以大学生初次创业为重点,在观念引导、技能提升、政策服务、多方扶持、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学生创新提供帮助和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做贡献。

近年来学院开展的科研和对外社会服务项目70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其中国家948项目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的前身为西南林业大学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于2001年9月独立建院,是西南林业大学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教学科研院系。现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包装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Ⅱ类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具有“林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覆盖“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和“森林工程”3个二级学科。自2010年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4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1人、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

学院下设木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林产化工教研室、包装工程教研室、木材工业研究所、木材研究室、木材标本室、生物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设有校内实习工厂与校外实习基地。其中2008年获准成立省部共建“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为云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为云南省高校工程中心。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具有强大的仪器、设备和场所作为后盾,现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院木材标本室,现有木材乔木标本3000多号,在国内同类标本室中位居前列,当中有一些珍贵的热带、亚热带及云南特有的树种标本。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4%;40%以上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

2005年以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为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林业局“948”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在各类科技期刊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批准和申请专利1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包括: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先进科技集体奖1项、云南省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学院所开设的《胶粘剂与涂料》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胶粘剂与涂料》、《木材学》、《人造板工艺学》和《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6门。

学院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根本,以科研求发展,以服务求效益”的办学理念,强调特色,强化实践,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在社会办学力量的支持下,先后有十余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励基金来奖励优秀学生。目前设立的学生专项奖学金项目有:“枫华”奖学金、“柏林格”奖学金、“重庆谭木匠”奖学金、“亚立山卓”奖学金和“大样”奖学金等。自办学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本专科生和百余名硕士研究生。每年输送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学院还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新西兰、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7月成立,2011年改系为学院,现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本科专业及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教研室及环境科学、环境规划、水土保持3个实验室。拥有环境科学省院省校合作共建、咨询重点学科1个(与清华大学合作),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云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团队1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水土保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精品课程2门(水土保持学、土壤学)。中长期研究方向主要有:退化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环境监测与管理、非点源污染控制、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为西南地区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

现有在校本科生700多人,硕士研究生82人,教职工48人。

科研方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自2001年以来,承担了国家部级课题7项,国家“973” 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10余项,以及其它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和其它合作项目100多项。目前在研项目20多项,经费合计600多万元。近年来,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部。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以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结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库平台开发和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基于开源平台的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信号的传输与处理、计算机硬件结构、自动化控制和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信息工程方向)。现有在校生1200余名。设有5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信息工程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公共教研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信实验室、公共课实验室。

教师人数59人。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1人,硕士29人。承担全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本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多年来,我系教师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市级项目9项。多功能电脑电化教学系统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计算机语言实验法教学方法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力求以特色立足,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培养信息科学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立足于学校林学、经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以“重基础、宽口径、出特色”为办学方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既精通外语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院设有英语系、大学英语教育部、法语系、东南亚语系、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外语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外语语言实验中心和外语图书资料室。本院承担着全校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和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常年开设英语、日语、法语、德语、泰语、越南语和韩语等七种语言的课程。

近年来,我系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外文图书资料1万余册,有声资料1000多种,供师生教学使用的语言实验室11间,共674座。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师79人,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职工62人,占78.5%。多位教师曾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习访问。每年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语国家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承担部分英语教学工作。我系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效果显著。

全院教师注重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建设。近五年来,承担教学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主编及参加编写教材15部,专著、译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奖论文多篇。

外国语学院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现正积极开展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际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是专门从事外国来华留学生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教学的全建制教学实体单位,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教学与日常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校际协议与合作办学项目选送本校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出国(境)留学、游学或开展短期访问交流等项工作的教学部门。

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大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和学位,大部分专职教师曾先后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等国家进行教学和进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适应多元文化的国际教学环境。

我校自2000年开始招收各类各层次的长期或短期外国留学生,至今共接纳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西班牙、委内瑞拉、蒙古、越南、泰国、老挝、马里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留学生以及海外汉语教师前来学习交流和攻读学位。2009年设立汉语言专业,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7年,国家汉办在世界范围内实行新的HSK(汉语水平考试),我校被确定为云南省仅有的两个报名和考试点之一。目前已成功组织5期新HSK考试。考生来自韩国、泰国、越南、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西班牙等多个国家。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HSK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且两部分相互独立。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林业经济管理教研室,1998年与计算机中心合并成立计算机与经济管理系,1999年独立成经济管理系,2001年7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林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培养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自1998年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已为国家输送了本科毕业生1200余人。

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村区域发展、经济学五个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三个硕士授权点,即林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目前学院在校学生996人(本科生931人,研究生6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6名,教授6名,副教授22名,硕士导师16名;其中博士14名,硕士36名。学院已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学院下设经济、管理和会计统计三个教研室;有会计手工、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与社会统计、金融工程等五个实验室;一个资料室,藏书25400余册。

学院教师目前主持的在研课题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项,云南省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云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近三年,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41篇。

为了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在昆明、曲靖等地的黄龙集团公司、呈贡斗南花卉拍卖中心、曲靖海寨林场、云南开窍生物有限公司、昆明市电缆厂等地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创立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教学条件。

机械与交通学院

生态旅游学院

1.学院概况

1.1学院简介

生态旅游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生态旅游”命名的教学院系。以培养生态旅游相关营运、管理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操作规范与管理技术等为主要科研方向,致力于在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推广绿色、户外、保护、和谐的生态旅游理念。

1.2专业概况

森林旅游专业自199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5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现有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旅游经济管理3个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旅游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64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人。

1.3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3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拥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1人。

1.4学院设施

现设有旅游管理、旅游信息与规划学、特种旅游与生态导游3个教研室、1个教学实践中心,并设有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与TNC合作)、生态旅游规划与休闲研究所、生态旅游国际交流中心、导游培训中心、旅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教学科研机构。

2.学院领导

2.1学院书记-胡晓

胡晓,副教授,硕士,生态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党务工作。

2.2学院院长-叶文

叶文,教授,博士,生态旅游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哲学;生态旅游和旅游规划。

2.3副院长-和亚珺

和亚珺,副教授,生态旅游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旅游信息数据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2.4副院长-唐雪琼

唐雪琼,副教授,生态旅游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与社区发展,导游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3.专业建设

3.1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

(招理工类、文史类考生) 主要课程: 森林环境学、景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生态旅游原理、森林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体系与市场、旅行社管理、保护生物学原理、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景区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 培养具备生态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学、森林游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到旅游、林业、城建等部门从事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公园与森林游憩资源规划设计、森林资源保护与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2旅游管理

(招理工类、文史类考生)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体系与市场、旅游学概论、生态旅游原理、森林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旅游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到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旅游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为我国21世纪的旅游事业发展,尤其是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招理工类考生) 主要课程: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安全、旅游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生态旅游原理、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体系与市场。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生态旅游知识,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旅游行业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编辑本段4.科研发展

近年来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委托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著有专著20余部。有两人次被聘为国家级生态旅游项目专家、两人次在全国性学会中担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三人次被省级政府聘为科技顾问和专家。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香港探险学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日本立教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云南省内各大专院校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云南省各级旅游、林业、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有密切的业务往来,构筑了较好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

]

b]

土木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有全日制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550多人,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特色。法学专业是我国的林业类高等院校中较早开办的法学专业,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自专业开办以来,为我省培养了近五百名基层法检人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具有良好公共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的新型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云南及东南亚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化意识、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丰富民族文化知识的新闻、传播、文秘、编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人才。

人文学院承担着全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并负责和主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30余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人文学院现有法学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等3个教研室以及模拟法庭、文科综合实验室、机房和藏书30余万册的图书音响资料室1个。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检察院、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8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21人。全院教师注重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建设。在近三年的时间,完成和正在完成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1项,省教育厅课题6项,省教学研究课题10项,校级重点课题2项,面上科研项目5项。独立完成专著5部,译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十余本,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一百多篇,获奖论文多篇。

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体育部

继续教育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身为林业部西南林业干部培训部)创办于1978年。创办以来,依据国家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方针,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学院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校师资、教学设施等有利条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通过举办函授或脱产本、专科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高职、各类岗位培训、专业证书、干部专修等,为林业战线上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10000余名。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以林业为主的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许多同志荣获国家和省、州(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部分同学考取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他们的成才与贡献记载了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为国家生态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不懈努力。

多年以来,继续教育学院秉承“有教无类,勤学致远”的办学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结构、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22个,初步形成了以本科、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各层次非学历培训的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在全国建有56个教学站点,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岛,办学网络遍及云南全省,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4000余人;并积极开展与美国、德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办学。

教学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为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党和政府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本着“保证基础,强化应用”的原则,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于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在历次函授教育评估中均获优秀,2005年被省教育厅授予 “云南省自学考试先进单位”。

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面向社会全体的终生教育。为更加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步建立一个能满足社会需求、以学分制为基础,学分互换、教师互聘的开放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继续教育学院从2004年起,在云南省首家全面推行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获得2005年度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西南林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西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良好的办学信誉,并多次得到省、部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院将抓住机遇,创新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为我国构建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学校负责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实体单位,归口管理高职和高专学历教育、行业职业教育、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学院同时承担林业各级干部培训、干部进修、岗位技能培训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任务。

学校对发展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自创办以来,学院一直依托学校优越的教学实验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拥有标本室、现代化温室、计算机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生物中心实验室、组培室、化学实验室、食品加工实验室、林场、苗圃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和实习条件。除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外,学院还自建多功能活动室、计算机房、资料室等,在继续教育学院温泉教学区、云南省环保局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理局建立了可同时满足上百人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实训基地。

本着为地方生态经济服务的思想,学院采取多渠道办学形式,依靠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联合办学和定单式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大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职业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职业教育、干部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各类合格人才。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前景更加广阔。我们将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色,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开创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局面。

研究机构

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11年4月20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环境保护厅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在西南林大举行成立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揭牌。

云南是全球野生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类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极高的价值。同时,云南又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贫困面较大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伴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丧失十分严重。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建立,将从不通的角度和研究领域,系统、深入了解和认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并研究其保护对策和持续利用途径,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云南生物多样性战略,实现云南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院下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珍濒特物种监测与保护研究所、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信息化研究所5个研究所。研究院成立后,将联合相关研究机构、科研教学人才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势,吸引和充分调动省内外、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力量,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重,搭建“联合、共享、开发、创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系统开展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途径研究,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全面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研究院自2010年筹备以来,已开展了滇西北18县生物物种资源补充调查项目,为建立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打下了基础;着手编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今年,还将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起草和“云南植物类种质资源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研究”等项目。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框架下,为加强高原湿地科学研究,依托西南林业大学,设立的专门针对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心”位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云南省,四季如春的昆明市,成立于2007年,下设湿地生物多样研究所、湿地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湿地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研究所、湿地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湿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1个公众教育部。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从事高原湿地研究的平台,面向国内外,依托西南林学院,以理事会进行管理,主要围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以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云贵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重点进行学科布局,开展高原湿地演替过程与退化机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等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适用技术的研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采取联合开放的科研机制,实现研究的开放性,是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高原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平台,是各级政府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恢复与利用的科技支撑机构。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旨在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以联合开放的科研机制,构建高原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平台,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治理、恢复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把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集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原湿地研究机构,促进我国高原湿地基础理论和技术进步;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全面提升高原湿地区域的公众保护意识。促进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我国高原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围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以高原湿地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重点进行学科布局,设置5个研究领域(包括公众教育),开展高原湿地演替过程与退化机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水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关系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湿地物种和湿地环境变化、动物疫病等的监测,以及湿地环境的宣传教育,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高原湿地资源。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框架下,为加强高原湿地科学研究,设立的专门针对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归口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管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以理事会形式运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自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利用的基础研究;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闭合半闭合高原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国家发改委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公司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虎跳峡~旭龙河段龙头水库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国家林业局-云南林业厅“高原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分区研究”等项目,在研经费共计500余万元。完成了“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北海、剑湖等近1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以及“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及数十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涉及政策、经济、社区、自然、文化、科学方面的社会服务项目。在高原湿地水陆交互作用、湿地功能区划、高原湿地湖滨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出版了有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专著10余部,发表了近100篇SCI、EI刊源,以及国内核心刊物的相关研究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为云南省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在国家层面支持了湿地履约工作,成功主持申报了我国第三批(云南4个、西藏1个、青海2个)国际重要湿地,并三次代表国家赴印度、尼泊尔向《湿地公约》秘书局、《湿地公约》成员国做中国政府高原湿地保护履约报告。

“中心”批准成立后,依托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拨出66人编制,用于中心队伍建设,其中第一期专职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22人。已任命中心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2名、兼职副主任3名以及综合办公室主任1名。“中心”采取管理人员在学校内部招聘,专职研究人员(包括外籍专家一名)公开向国内外招聘的政策,现已到位10人,另外,本着联合开放的原则,中心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研究为基础,联合兼职研究人员开展工作。目前,参与项目研究的兼职研究人员40余名,包括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西南生态中心等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松散团队。

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其中第一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

省级特色专业3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省级精品课程13门;

云南省双语示范课程1门。

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9门;

云南省重点专业8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第一类),林学(双外语)(第一类),木材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省级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森林工程,园林;

国家级精品课程:胶粘剂与涂料;

合作与发展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现任及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陈宝昆  校 长: 刘惠民

副 书 记: 刘惠民  副校长: 杨宇明

刘沧山  刘正华

李永和  胥 辉

纪委书记: 王映平  杜官本

赵乐静

历任领导

张伯林

1979年1月任云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郭绍仪

1979年2月任云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袁用之

1979年9月至1983年10月任云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贡臣

1980年1月至1981年10月任云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棋

1983年11月至1986年8月任西南林学院党委书记

伍聚奎

1984年8月至1987年2月任西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段柏芳

1986年8月任西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李荣久

1987年2月至1993年12月任西南林学院党委书记

刘万堂

1993年12月至1997年11月任西南林学院党委书记

张贡臣

1978年6月至1981年10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张伯林

1979年1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郭绍仪

1979年2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杨志

1979年6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徐永椿

1979年6月至1980年10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1980年10月至1983年8月任云南林学院院长

1983年8月至1984年8月任顾问

任玮

1979年6月至1984年8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袁用之

1979年9月至1983年10月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

王棋

1983年8月至1984年8月任西南林学院院长

王春林

1983年8月至1984年8月任西南林学院副院长

1984年8月至1990年3月任西南林学院院长

程志民

1983年8月至1986年8月任西南林学院副院长

杨福成

1984年8月起任西南林学院副院长

1995年6月至1999年3月任西南林学院院长

1999年7月任正院级调研员

伍聚奎

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西南林学院副院长

李荣久

1990年3月至1993年12月任西南林学院院长。

校训、校徽、校歌

西林校训

树木树人至真至善

西林校歌

《林业大学生之歌》是一首由我校教师姚宁华(已离校)作词、王红兵(笔名碧波)作曲,歌颂林业大学生的原创歌曲。1984年在林业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绿叶奖》征歌评奖活动中获鼓励奖,并被收入绿叶奖歌曲集《绿叶》之中。1985年该歌曲又被收入我校组织编印、录制的云南林业歌曲选《绿色的希望》歌曲集和歌曲磁带中。从1986年至1990年每年的植树节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都把这首歌作为专题节目中的歌曲进行连续介绍和播出。

《林业大学生之歌》歌词主题鲜明,比喻贴切,节奏明快、充满朝气。在音乐构成中吸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旋律欢快、通俗易唱。歌曲充分表达了当代林业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及为祖国林业事业贡献自己青春和智慧的心声和志向。

2006年12月5日,经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建议将《林业大学生之歌》作为西南林学院的校歌。经西南林学院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暨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林业大学生之歌》歌词: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白杨 理想的根须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啊......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 茁壮成长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成长...

music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白杨 要把那绿色染遍祖国的山岗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啊......啊......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增添春光......

西林校徽

办学宗旨

立足云南,依托西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