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因斯坦十字 |
释义 | 原理爱因斯坦十字(G2237+030),或称爱因斯坦十字架,位于飞马座内(赤经:22h 40m 31s,赤纬:+03° 21′ 30.3″),是引力透镜效应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它包括较远处一个类星体的四重影像,以及较近处一个前景星系的核心。 前景星系的巨大引力场使这颗遥远的类星体发出的星光被弯曲成四个不同的影像。要发生这种幻象,这颗类星体必须在一个巨大星系中心的正后方。这种效应统称为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 而图上这种特殊的例子,即远方天体被引力透镜效应分成四个幻像,称为爱因斯坦十字(Einstein Cross)。更有趣的是,爱因斯坦十字的图像亮度会改变。因为有时候,前景星系中会有一些特殊恒星产生额外的微引力透镜效应(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这种效应会使亮度变大。 观测实例1979年3月,由英美两国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使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美国国家天文台2.1米口径的望远镜,观测到一对类星体:Q0957+561A和Q0957+561B,二者亮度相同,都是17等,角距离仅6.2角秒。而且光谱结构相同,红移量都是1.405,因而被判断是同一个类星体的孪生像。这是天文学家观测到的第一例引力透镜效应。 1985年,地面望远镜的巡天观测发现了一例著名的爱因斯坦十字引力透镜效应G2237+0305,1990年9月13日,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了它非常清楚的照片:周围四个光斑是远在80亿光年处的一个类星体,因中央前置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亮度得到增加并分成四个像,上下两个像角距离1.4角秒。 1999年,位于夏威夷的日本8米光学望远镜拍摄到了类星体PG1115+080的四重像,前置天体是一个距离30亿光年的椭圆星系,远方天体距离80亿光年。 2000年4月钱德拉空间天文台拍摄到类星体H1413+117的四重像,位于牧夫座,远方天体距离11亿光年,前置天体是一个拥有巨大黑洞的漩涡星系。 20世纪90年代,“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了天龙座星系团Abll 2218的引力透镜效应照片。星系团距离20亿光年,其周围分布着120段纤细的同心圆弧,这是在星系团后100亿光年的一些星系由引力透镜效应产生的幻像。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