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释义

学院始建于1971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校址在陕西省咸阳市)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9月根据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两校进入合并“磨合期”。

学校简介

目前,学院相对独立办学。36年来,学院经过了“筹建创业”、“巩固发展”、“稳步提高”和“开拓奋进”四个发展时期,形成了“筹建精神”和优良的学风、校风和办学传统。 学院坐落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八一镇,占地面积1300多亩,东临碧波浩淼的尼洋河,西倚苍翠葱郁的觉木山,校园依山傍水,满园苍翠,鸟语花香,幽静雅致,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荣膺“国家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西藏自治区2004-2006年度文明学校”。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西藏,服务“三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智力和技术支撑经济建设为己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函授教育、干部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学院确立了学科建设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遵循“重视基础、加强应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截至2007年8月,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2739人、硕士研究生36人。

36年来,学院先后为西藏农牧林水电行业直接培养和输送了全日制毕业生5634人,培训各类各级人才5639人,他们走向社会后,均显示出扎实的功底、较强的竞争能力、动手能力和发展潜力,深受社会的欢迎和信赖。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西藏经济建设的骨干,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独具特色的课外教学、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学院奖助学渠道多样,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奖、贷、助、补、减(免)”体系,设有教学奖励基金、“浙江金都”奖学(教)金和6项奖学金。 学院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反分裂教育和反分裂斗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不断涌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继续加大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发展机遇,求真务实,上下一心,深化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为实现西藏“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做出新的贡献。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34人(含援藏干部7人),其中专任教师246人;有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7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8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1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8人,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自治区教学能手3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首届)2人,全区环境保护先进个人1人。

办学规模

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2500多万元,教学实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38万元,校舍11万多平方米;学院编印《西藏农牧学院学报》和《西藏农牧学院校报》等刊物;建成了校园网络,图书馆拥有藏书30万册,超星电子图书60万册,订有中外期刊400余种。 现设有7个教学科研业务单位;有28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农、工、理、管四个学科门类,广泛涉及农、牧、林、水、电、食品、建筑工程、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与我区经济建设关系十分密切;设有30个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农场、牧场、果园、苗圃、水电站等校内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有国家级野外定位站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学科5个、首批重点实验室10个。

科研情况

2002年,学院荣获全区高校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进步奖”、“教学管理奖”和“实验与实践教学奖”。 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十五”以来,学院共有104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科研经费2013.33万元,平均每年14.9项,到位资金287.62万元。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0项,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方面,2000年以来一直占全区的50%左右;在争取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11个项目获得资助。2006年度,“西藏高寒植物种群生存机制研究”获得国家“973”计划预研项目资助;争取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项,合同经费1280万元。

对外交流

学院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及全国二十多所重点高校对口支援我院,与美国、挪威等大学建立了合作联系,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得到进一步扩展与延伸,学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学术气氛进一步浓厚,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获得荣誉

六年来,学院及有关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次)、“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3次)、“全国大学生Recycle项目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军训知识竞赛、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2006年度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学习新《党章》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区“三五”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区五四红旗团委”(2次)、“全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区先进班集体”、“全区优秀学生社团”、“全区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2次)、“全区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区五四红旗团总支”、“全区五四红旗团总支创建单位”、“全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党支部”、“全区先进学生会”、“全区九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科技司‘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自治区科协优秀学会”、“自治区科协先进集体”、“全区优秀学生社团”、“全区首届知识产权有奖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全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自治区教工委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知识竞赛第二名和组织奖”、自治区教工委“永葆先进性 党旗更鲜红”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自治区教育厅年终决算一、二、三等奖”(多次)、“全区高等学校基层报表一等奖”等多项校外集体荣誉和奖励;教职工中有92人次先后获全国、全区荣誉称号和表彰,学生中有138人次先后获国家和自治区表彰和奖励。

发展规划

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秉承“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学校定位

立足西藏,服务“三农”,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以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智力和技术支撑西藏经济发展为己任,以农林学科为重点,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区内一流的教学型大学。

发展思路

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内体制改革,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学院的各项工作,围绕“六大工程”展开,即:实施“龙头工程”,推进学科建设;实施“中心工程”,推进教学和科研发展;实施“基础工程”,推进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工程”,推进教育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实施“素质工程”,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保障工程”,推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校园建设、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十一五”时期改革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5 000人的办学规模,生师比稳定在15︰1的水平,师资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科研项目层次与到位资金、科技成果转化有质的飞跃,对外交流与合作达到一个新水平,教学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学生管理和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稳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等机制不断创新,学院综合竞争力、社会影响力整体提升,逐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适中的区内一流教学型大学。

学校特色

在36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谱写并弘扬筹建精神,立足西藏,服务“三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培育高原特色学科,已建成了生态学、预防兽医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水利水电工程等一批符合我区经济建设需要、功能突出、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重点学科,打造了西藏农林高等教育的特色品牌。

2、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三农”,转化科技成果,带动地方经济,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路。成功研制并长期生产的“抗雪灾压缩饲料”等圣浓系列饲料等科技产品,为广大农牧民解决了生产实际困难。学院利用成熟技术,成功研制的西藏野生桃汁、沙棘汁等9个品种饮料取得了自治区食品卫生许可证批号,并进行了批量生产,其中圣地红景天、青稞乳汁2个品种饮料还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新标志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圣地红景天还被指定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指定产品。仅“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藏东南可食性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察隅云南松森林病虫害原因调查及防治研究,林芝地区引水工程设计、小型水电站设计、优质青稞生产基地建设、水渠维修设计,昌都地区芒康县小康村建设,西藏自治区新、奇、优、特果树品种引种示范基地建设,西藏自治区蔬菜品种引种示范基地建设等等多个项目的规划书,并为自治区农发办设计了面积为20800亩的农牧林综合示范区。参与了工布江达县林业局古树鉴定、云南昆明昆虫所的红豆杉调查等工作。研制生产牦牛瘦死病疫苗,为林芝地区有关部门提供藏鸡鸡苗,进行伐倒木测算、古树名木调查鉴定等。承担农作物引种、生态农业基地、小型水电站、节水灌溉、荒漠化治理、动物疫病防治、项目设计规划等项目34项,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了技术难题。先后完成的“拉萨市森林资源清查与林业规划研究”、“拉萨市城关区科技综合示范区生态环境规划”、“林芝八一镇福建公园绿化工程”、“广东花园绿化工程”、“那曲地区人工草场灌溉系统设计”、“川藏公路绿化模式设计”、“那曲牦牛瘦死病及疫苗的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1年来,先后为自治区组织部、农发办、农牧厅、林业局、水利厅、自治区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办公室和部分地市县等单位和部门承办了县级领导干部、乡镇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培训班等35班次,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为地方培养了实用技术人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