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爱新觉罗·胤礽
释义

清太子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1674-1725年),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他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国官方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代为祭祀、监国,颇具令名,康熙帝对皇太子最为重视与宠爱,却因教子失当、兼之康熙朝后期党争纷乱,致太子人格分裂,历经两立两废,终以幽死禁宫收场,被追封为亲王。有诗见《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中文名:爱新觉罗·胤礽

别名:保成,允礽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坤宁宫

出生日期:1674年6月6日(五月初三日)

逝世日期:1725年1月27日(十二月十四日)

职业:清朝皇太子

主要成就:监国理政、代郊祀、祭陵等

代表作品:《菩萨顶雪月》、《榴花》、《塞垣对月》等

属相:虎,康熙甲寅年生

主要经历:两立两废,圈禁十二年

朝代:清朝

人物生平

少年

清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日巳时,胤礽诞生于北京紫禁城坤宁宫,生母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于两个时辰后的申时去世,终年二十二岁,谥号“仁孝皇后”。帝后感情甚笃,康熙万分悲痛,隆重治丧后亲自承担起抚养皇后遗孤的重任,“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

康熙十四年(1675),六月初三日,康熙帝谕礼部择吉日举行册封大典;十二月十三日,于太和殿举行册典,授胤礽皇太子册、宝,正位东宫,十四日正式颁诏天下;十二月,授胤礽外祖父噶布喇为一等公,世袭罔替。

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以建储,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全部建储仪式至此结束;二月,仁孝皇后地宫兴工。

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康熙行仁孝皇后三周年祭日致祭礼;九月,康熙往阅仁孝皇后山陵。

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胤礽出痘。痘疮又名天花,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在当时为不治之症,一旦出痘便使人无比恐慌。出于爱子心切,康熙帝下旨从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日止,各部院衙门奏章俱送内阁,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太子度过病危期。待太子痊愈,康熙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特命修葺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明奉慈殿,改为毓庆宫,作为皇太子东宫,以示恩宠;同年六月初三日,康熙首率太子前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宫行礼,太皇太后赐缎疋、筵宴;翌日,年仅五岁的胤礽随父于景山骑射时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

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二十三日,詹事府等衙门议皇太子出阁读书事宜。康熙认为“其出阁讲书,俱属虚文”,“着候旨行”;五月初三日,仁孝皇后六周年祭日,康熙特命胤礽至陵寝为无缘谋面的母亲致祭,以尽孝道;闰八月十一日,太子随父游幸南苑。

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孝昭皇后三周年忌日,命皇太子率诸王以下、八旗四品官以上一半,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妇致祭;十七日,因移送两皇后梓宫启行,皇太子率诸王以下、八旗三品官以上三分之一,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妇致祭。

八月二十五日,幸南苑;八月二十九日,出自南苑围猎。十一月十三日,御史戴王缙奏,皇太子应出阁读书事,康熙认为“此事当行,着票该部议奏”;十一月十五日,至孝陵拜谒。十五日,太子率皇长子保清(胤禔)、诸王、大臣等于皇后陵前致祭、行礼;十六日,以克复云南捷报至,康熙召集众臣亲自宣读汉文,命年仅八岁的太子宣读满文,太子“宣读之声极其清朗”,诸臣“咸得洞知,无不欢悦叹异”;十八日,读文大祭孝陵;十九日,太子率皇长子、诸王大臣等读文大祭仁孝、孝昭皇后陵寝;二十一日,行猎时遇二豹,裕亲王与太子各射毙一只;十二月初六日,銮仪卫请于皇太子仪仗添设满洲官三十员,汉官二十员及校尉等事,康熙认为“此事尚早,本着暂留”。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十五日,以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率皇太子往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月二十三日行围时,路遇三虎,康熙射殪二虎,胤礽射殪一虎;

三月初三日,谒福陵,行三跪九叩头礼,三奠酒举哀毕,又谒昭陵,如前行三跪九叩头礼,三奠酒举哀;初六日,诣福陵,献玉帛,读祝,大祭隆恩殿;初八日,诣昭陵,献玉帛,读祝,祭隆恩殿;二十五日,因俄国侵扰东北,太子随父至吉林乌喇地方视察;四月二十日,太子先随官员从句骊河大路还宫;八月初四日,幸玉泉山;十二月初六日,幸南苑。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十二日,奉太皇太后游五台山;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帝谕诸臣“此时太子正宜读书”,命修文华殿,以便作为太子日后出阁讲书处;六月十二日,奉太皇太后出古北口避暑;十一月二十一日,以统一台湾,祭孝陵(闰六月十八日,施琅澎湖大捷)。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月十七日,巡幸畿甸;九月,康熙首次南巡,十一月二十八日,太子率诸臣等出南苑南红门迎驾回宫。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六月初一日,巡幸塞外,是日启行;初九日,因皇四子胤禛患病提前回宫。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十九日,诸臣奏“将皇太子出阁读书事已传谕汉大学士”,太子“《四书》、《书经》讲贯全完,深通义旨”,康熙帝命礼部、詹事府详查典例,择吉日举行出阁典礼;二十九日,诸臣奏“(皇太子)每岁于春秋二季进讲时,应令内阁九卿、科、道等官侍班”,并奏请选用官员、讲授内容等;四月二十八日,议定本年闰四月二十四日,举行皇太子出阁讲书典礼,康熙并定“诸王、大臣于皇太子前行两跪六叩头礼。”

同年闰四月二十四日,举行皇太子出阁读书典礼,皇太子胤礽率满汉大学士、九卿、翰林院、詹事府官员于保和殿行三跪九叩头礼;六月十七日,诸臣议皇太子讲官员缺事,荐熊赐瓒、徐潮;七月二十九日,巡幸塞外。

康熙二十六年(1687),正月二十三日,皇太子毓庆宫讲书,讲官尹泰、汤斌、徐潮;二月十七日,文华殿会讲,九卿齐集;四月初十日,毓庆宫讲书;五月二十九日,康熙谕大学士于汉大臣内择其学问优长者,辅导太子;

同年六月初二日,毓庆宫讲书;初六日,康熙择达哈塔、汤斌、耿介三人为皇太子讲师;初七日,康熙于畅春园与众臣探讨辅佐皇太子事宜;初九日,胤礽开始于畅春园无逸斋读书;八月,巡幸塞外;九月十八日,皇太子会讲,九卿齐集;十月初八日,巡幸畿甸;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病逝,谥“孝庄文皇后”。

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二十一日,皇帝、皇太子、皇长子为大行太皇太后持服27日后释服;十一月初八日,康熙至南苑观军容,与裕亲王福全、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在此射箭,既而三、四、五、七、八皇子射箭,“众官莫不惊叹以为神”。

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八日,康熙第二次南巡;三月十八日,太子率诸臣迎驾回宫;十月三十日,因朝鲜国王奏表内未避皇太子名讳遭严惩;十一月初三日,皇太子率诸皇子出朝阳门关厢外,接驾请安(十月康熙帝亲送孝懿皇后梓宫至山陵安葬)。康熙率皇太子、诸皇子射良久;十二月十二日,康熙因病命胤礽与诸皇子代行孝庄文皇后再期致祭礼,二十五日,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行孝庄文皇后再期致祭礼。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胤礽与胤祉赴行宫探病,因太子表现不佳被遣回京师;十二月初四日,孝庄三周年祭日,往暂安奉殿(孝庄棺椁暂安处)祭奠。

成年

康熙三十一年(1692),二月初七日,巡幸畿甸;十月初五日,谒陵。包括暂安奉殿、孝陵、仁孝、孝昭、孝懿三后陵。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月十六日,巡幸畿甸;八月十二日,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初九日,礼部尚书沙穆哈因奏奉先殿仪注将皇太子拜褥应置于槛内被革职。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初八日,皇太子婚礼成,宴于文华殿之北;六月初七日,册石氏为皇太子妃,告祭太庙;十一月,以阅兵幸南苑。康熙率皇太子、诸皇子擐甲骑射。

康熙三十五年(1696),正月十四日,祈谷于上帝;正月二十八日,康熙启行亲征噶尔丹,二月初二日,遣皇太子胤礽祭大社、大稷;康熙命皇太子监国;四月初一日,祭太庙;五月二十一日,祭地于方泽;六月初四日,太子率大学士阿兰泰、户部尚书马齐、礼部尚书佛伦往诺海河朔地方,初八日命太子先回京师,初九日,太子迎驾回宫;十月初一日,祭太庙;十一月二十七日,祀天于圜丘。

康熙三十六年(1697), 七月二十九日,巡幸塞外;九月十五日,康熙谕内务府处死曾于太子处行径“甚属悖乱”的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头。膳房人额楚圈禁家中;十月初一日,祭太庙。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初三日,第三次南巡。

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初一日,巡幸畿甸;四月二十日,巡视永定河;五月三十日,巡幸塞外;十一月初一日,祀天于圜丘;十月初二日,谒陵。

康熙四十一年(1702),正月二十八日,启行游五台山;四月初一日,祭奠太庙;五月二十七日,夏至祭地于方泽;六月初九日,启行避暑塞外;九月二十五日,巡视南河;十月初五日,因太子患病,康熙驻跸德州行宫,命索额图前来侍奉;十一月十九日,太子病愈回宫。

康熙四十二年(1703),正月初五日,祈谷于上帝;正月十六日,巡视南河;二月十一日,第四次南巡;五月,索额图因“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被宗人府拘禁;五月二十五日,启行巡行塞外;十月,西巡。

康熙四十三年(1704),正月十二日,祈谷于上帝;五月二十日,夏至祭地于方泽;六月初七日,巡幸塞外;十月二十五日,阅永定河。

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初九日,第五次南巡;五月二十四日,巡幸塞外;十一月初七日,祀天于圜丘。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月初四日,巡幸畿甸;五月二十一日,巡视塞外;十一月十八日,冬至祀天于圜丘。十一月二十日,谒陵。

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二十二日,第六次南巡;六月初六日,巡幸塞外;十二月二十五日,祭孝庄暂安奉殿。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月十六日,巡幸畿甸;五月十一日,巡幸塞外;七月十八日,行围;

九月初四日,诏废黜胤礽皇太子位,即行拘执;将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阿尔吉善暨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俱立行正法。杜默臣、阿进泰等著充发盛京;十六日,康熙命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皇四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禔负责看守。十八日,将废太子事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八日,命奏原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家产案,并斥责皇八子胤禩企图谋取皇太子位。

十月初二日,著将企图助胤禩看相谋事、刺杀胤礽的张明德凌迟处死。并将顺承郡王布穆巴、公普奇、公赖士、长史阿禄等一并锁拏会审。后命革胤禩、普奇爵,释放布穆巴、阿禄、赖士;十五日,胤祉奏大阿哥利用喇嘛诅咒废太子,并搜出镇魇物,命拘执皇长子,革爵,幽禁其府。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于畅春园召集众臣命在诸皇子中除大阿哥外选出一人做皇太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遂私相计议、与诸大臣暗通消息推举八阿哥,被否决;十六日,于众人之前释放废太子;十七日,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及文武诸臣,为请复皇太子事具疏上奏,留中。

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二日,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二月,巡幸畿甸;三月初九日,以复立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三月初十日,复立皇太子及太子妃。同日晋封胤祉、胤禛、胤祺为亲王,胤祐、胤礻我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为贝子;三月十一日,以复立皇太子诏告天下。诏内恩款共十六条;四月,巡幸塞外;七月,行围;十一月,谒暂安奉殿、孝陵。

康熙四十九年(1710),二月初二日,游五台山;五月初一日,巡幸塞外;六月初一日,避暑塞外;十一月二十九,谒暂安奉殿、孝陵。

康熙五十年(1711),正月二十四日,巡视通州河堤;四月二十二日,避暑塞外;七月,行围;十一月,谒暂安奉殿、孝陵。

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月,巡幸畿甸;四月二十四日,避暑;八月,行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因“狂疾未除,大失人心”被拘执看守;十月初一日,康熙谕旨再废皇太子,锢于咸安宫,表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

晚年

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初二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奏请立太子,不允;五月初三日,蒙古喇嘛镇魇胤礽案审结。

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一月,借医生贺孟頫为妻石氏治疾之便,以矾水作书与普奇往来。

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工匠华色违反康熙帝的规定,按照大内式样为皇长孙弘晳偷制珐琅质火链,被流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大学士王掞、御史陈嘉猷等疏请建储。

康熙五十七年(1718),正月二十日,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奏请复立皇太子。二十九日,裁剪定明以往所定几与皇帝规格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七月,原太子妃石氏卒。康熙以其“作配胤礽,淑孝宽和”等,命大学士等同翰林院撰文致祭;十二月,康熙欲在顺天府昌平州内,“距京城二十余里”的郑家庄建造行宫。

康熙五十九年(1720),六月初二日,册胤礽第三女为郡主,下嫁土默特达尔汉贝勒阿喇布坦。

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十八日,万寿节,王掞复申前请建储;十月,郑家庄行宫竣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危,召三、四、七、八、九、十、十二、十三诸皇子及隆科多。遗言立胤禛为嗣皇帝,弘皙为亲王,善待废太子皇长子,当日病逝于畅春园;十四日,胤禛封弘晳为郡王;二十日,胤禛正式登极,改明年为雍正元年。即位诏书中涉及废太子“弱龄建立,深为圣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不幸中年神志昏愦,病类风狂。皇考念宗社重任,付托为艰,不得已再行废斥,待至十有余年,沉疾如故,痊可无期。”等语;十二月初六日,加仁孝皇后谥号为:仁孝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帝封弘晳为多罗理郡王。

雍正元年(1723),五月初七日,雍正命理郡王弘晳携家属迁移至京郊(今北京昌平区)郑家庄居住;六月十七日,改仁孝皇后谥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六月二十日,孝诚仁等四后同祔圣祖庙;九月,葬圣祖康熙于景陵。

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十三日,因二阿哥病重,雍正谕大臣安排后事;十四日戌时,胤礽病逝于禁锢地紫禁城咸安宫,终年五十一岁;十五日,雍正帝欲往理密亲王处祭奠,涉及胤礽有其感激雍正对其施惠,并教导其子弘晳一定要忠于皇上等语;册弘晳之母为理亲王侧妃,由其子赡养,其余妾室随个人意愿择定居所,“丰其衣食,以终余年”;十六日,雍正帝往五龙亭,哭奠理亲王。

胤礽死后,雍正规定:依前二阿哥福晋石氏丧仪照和硕福晋例(实际规格高于亲王福晋),故胤礽丧仪照和硕亲王例;理郡王府人员皆穿孝(另命允祉、允祹、弘曙、弘晫、弘曦、弘昉、弘春、弘昂穿孝);令弘晳得尽子道,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二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如此等等。

胤礽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相关事件

储位立废

一、婴儿太子

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决定册立刚满周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六月初三日谕礼部:“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册封吉日选定在当年十二月十三日(该日恰为胤礽亲兄、嫡长子承祜的生日)。吉日前一天,即十二月十二日,康熙在亲自检视了祭祀用各项祝版后,以册立皇太子,祭天地、太庙、社稷,及太子母后仁孝皇后。

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入太和殿举行册立大典。皇帝亲自检视御座前桌上放置的金质册、宝,落座后接受众人三跪九叩之礼。由于太子年幼,本十分繁杂的程序有些许损益:如皇帝派使臣(以辅国公叶伯舒、都统大学士图海为正使,户部尚书觉罗勒德洪、兵部尚书王熙为副使)到达景仁宫后,先把册、宝、御杖放于宫前铺着黄缎的桌上。太子太小,完成不了必要的礼仪,于是授权其乳母抱着他跪在桌前接受册、宝(正使授册,副使授宝),在御杖前行三跪九叩礼,向皇帝谢恩,使者亦向小太子叩头。之后,她抱着太子,跟随手捧册、宝的太监至皇帝前复命。最后,皇帝使臣把御杖送到皇帝宫中,向皇帝并报庆典完成。

当日,康熙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侍卫等,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宫行礼。

以上立储全部庆典仪式均沿袭明朝。

十二月十四日,康熙临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对册立皇太子的朝贺,并颁诏天下。诏曰:“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大典告成,洪恩宜霈,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于戏。主器得人,益笃灵长之祜。纶音式涣,用昭浩荡之仁。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诏书中还包括三十条皇帝赐予百姓的恩典,诸如蠲免赋税,特赦死囚等。

同时,设立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并为詹事府满、汉詹事。

皇帝公开册立皇储,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件事情意义重大,于朝内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康熙十四年底玄烨初立储君为始,他与皇太子胤礽之间长达近四十年的君储关系,从此拉开了序幕。

二、潜在威胁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包括胤禔为多罗直郡王,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削弱了太子的力量,对皇太子是一次考验。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出现了拥护皇太子与反皇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太子党首脑人物索额图,是康熙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仁孝皇后叔父、皇太子叔姥爷、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曾经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二十八年他担任中俄议定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张尼布楚、雅克萨两地当归清朝,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但他后来陷入了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的旋涡。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康熙又命逮捕索额图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并命:“若别生事端,心裕、法保当族诛!”大臣麻尔图、额库礼、温代、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索额图之罪,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就是说,只要与索额图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

对索额图如此严惩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后废太子时,康熙才作了明确解释:“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到第二次废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就是说索额图之罪在于结皇太子党,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所以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而给皇太子敲警钟。

三、废黜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

1)胤禔等皇子向康熙报告了许多太子的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种种不仁的表现,都令康熙非常不满。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而且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2)康熙巡幸途中,刚满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一方面疼爱年幼的老来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看到皇父病容,“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康熙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让他先回北京。当时只有16岁的胤礽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皇父的不满,但是康熙认为这说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可见此事给康熙留下多么深的印象。康熙气愤地责备太子:“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蛮横地与皇父顶嘴。

3)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他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命皇太子胤礽跪下,痛哭流涕,数落胤礽的罪状。之后,老皇帝因为太过痛苦以至于扑到在地,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帝王威仪。

同日,康熙为了打击太子集团的势力,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不久胤祄病死,对康熙来说真是祸不单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康熙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废斥皇太子。但废斥之后,又很难过,愤恨、失望、惋惜、怜爱,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命在皇帝养马的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又命四子与长子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召集诸臣于午门内,宣谕拘执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皇太子从康煕十四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为了培养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愤叠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时,康熙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渺茫。他哀求皇子们说:在同一时间里发生皇十八子死和废太子两件事,心伤不已,你们仰体朕心不要再生事了。然而康熙帝的儿子太多,他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皇子们早已形成了几个利益攸关的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不是争夺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诱惑,使这种争夺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缓到急,由温到烈,势不能止。康熙帝废掉皇太子的举动不仅没有制止这种争夺,反而让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储位之争更为激烈。

九子夺嫡

一、结党谋储

皇长子胤禔

其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为了争夺储位,他可谓煞费苦心——

1)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皇父立嫡不成,势必立长。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于是在宣布拘执胤礽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2)请杀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礽,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3)推荐胤禩:胤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时为长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认为一旦保对人选,自己便会飞黄腾达。

4)制造舆论:胤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禩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康熙帝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5)镇魇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其母惠妃奏称胤禔不孝,请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皇八子胤禩

胤禩精明能干,在朝中有威望,党羽多,声势大。胤礽被废后,胤禩很有希望当皇太子。但康熙帝从相面等事发现他有野心,对张明德等谋刺皇太子事知情不举;又发现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时,到处拉拢,妄图虚名,将皇帝所赐恩泽、功劳归于自己。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今其事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皇九子胤禟告十四弟胤禵详情,胤禵进入,营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将诛胤禵。善良敦厚的皇五子胤祺上前,跪抱劝止,康熙帝愤怒少解。这件事情闹得宫廷乌烟瘴气。

同年十一月,康熙帝召满汉文武大臣齐集畅春园,令从诸皇子(皇长子除外)中举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康熙帝的意思是复立皇太子。之前康熙曾找李光地询问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试图启发臣下,复立胤礽。很明显,胤礽的病由废太子而引起,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症下药,只有复立。李答:“徐徐调治,天下之福。”李光地为少惹是非,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以致推举时,诸臣将胤禩推举出来。这次推举过程是:“集议日,马齐先至,张玉书后入,问:众意谁属?马齐言众有欲举八阿哥者。俄,上命马齐勿预议,马齐避去。阿灵阿等书‘八’字密示诸臣,诸大臣遂以胤禩名上,上不怿。”

康熙帝指出:皇八子未曾办理过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贱,故不宜立为皇太子。康熙传谕李光地,说:“前召尔入内,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这时诸臣才恍然大悟。

与此相反,皇四子胤禛却表现平静,不露声色,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康熙深恶皇子结党,内外勾结,上下串联,蓄谋大位。他说:“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再立太子储位空缺,诸子纷争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认识到有必要把这个缺位补上,以堵塞诸子争储之路。鉴于朝中保奏胤禩的势力大、呼声高,康熙帝考虑惟有用嫡长子抵制一途可行,道:“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

二、复立复废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复立皇太子胤礽,康熙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三月初十日,以大学士温达、李光地为正使,刑部尚书张廷枢、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伦为副使持节,授胤礽册、宝,复立为皇太子;以礼部尚书富宁安为正使,礼部侍郎铁图为副使持节,授石氏册宝,复封为皇太子妃。

同日,分别晋胤祉、胤禛、胤祺为亲王,晋胤祐、胤礻我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祯,俱封为贝子,胤禩此前已复为贝勒。康熙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实际上,康熙重新认识到胤礽的罪名原多不实。当初,他最怀疑胤礽企图谋杀他,太子申诉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康熙听了,不但未斥责太子,反而认为说得对,令将胤礽项上的锁链取下。

而自被废黜后,胤礽一反常态,行为疯癫,便被康熙怀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也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十八子胤祄病死;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孝庄与胤礽生母仁孝皇后,颜色不悦;之后去南苑行围,忆昔皇太子及诸阿哥随行之时,不禁伤怀。终于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当日回宫,立即召见胤礽,并谕告臣下:“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此后经常召见胤礽,每“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向他们宣布:“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命人将御笔朱书,当众宣读。谕曰:前执胤礽时,朕初未尝谋之于人。因理所应行,遂执而拘系之,举国皆以朕所行为是。今每念前事,不释于心,一一细加体察,有相符合者,有全无风影者。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不但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渐愈,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朕尝令人护视,仍时加训诲,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遽立胤礽为皇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胤礽断不抱复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

这是一份平反昭雪文书,意向已极明白,将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召废太子、诸皇子及诸王、大臣、都统、护军统领等,进一步澄清事实,说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接着,当众将胤礽释放。胤礽表示:“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这次抓的是步军统领托合齐。

托合齐原为安亲王家人,后转为内务府包衣,曾任广善库司库。以其为定嫔之兄、皇十二子之舅,故受康熙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六月出任步军统领。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日,以托合齐有病为由,将其解职;同时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托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康熙在畅春园大西门内箭厅召见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于是当场逐个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康熙令锁拿候审。另外,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拘禁宗人府。

至次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经刑讯取供:刑部尚书齐世武受贿3000两,步军统领托合齐受贿2400两,兵部尚书耿额受贿1000两。这在贪污大案中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因有皇太子党一事,处罚特重。这三人与主犯沈天生、伊尔赛等一样,俱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命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另据记载:齐被判绞之后,又改发遣伯都纳,雍正二年卒。十月二十九日,议托合齐将其“即行凌迟处死”,不久于监所病故,命将其“锉尸扬灰,不准收葬”。其罪主要是:胤礽潜通信息,求托合齐等人,借助手中之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这就是说,是皇太子在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

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十月初一日,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胤礽的理由,主要是:

1)自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2)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

3)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4)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

康熙要求诸臣:“各当绝念,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

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弘晳事件

胤礽第二子弘晳(1694-1742)是为康熙皇长孙,自幼获得祖父宠爱,抚育宫中。在其父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弘晳已长成一名青年,他为人贤德,故时有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而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太子。

乾隆四年(1739)十月初,宗人府议奏,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与其子辈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结党营弘,往来诡秘”,议请分别予以惩处。乾隆认为:弘晳“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着将弘晳革去亲王,仍准于郑家庄居住,不许出城,后改禁锢地至景山东果园内,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此事件不可不谓为康熙朝储位斗争的余波。

轶事典故

王士祯《居易录》

(康熙29年)二月十四日,予与工书兼詹事、桐城张公、少詹兼侍讲学士马邑田公启奏:东宫春季会讲题目及讲官职名、讲官。钦点张公及左春坊李谕德四书拟进二题,“博学而笃志”节、“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节。钦定“君子不重则不威”章,仰叹豫教之切。一命题,亦不忘训诫如此。闻上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之前,必令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覆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士大夫家不及也。

田詹学子湄言,上在畅春苑,每引见诸臣,常御澹宁。居止三楹,不施丹,亦无花卉之观。其西即无逸殿,东宫读书处。殿外种艺五谷之属,盖欲子孙知稼穑之艰难,意深远矣。

西华门外广济寺老僧湛佑,有东宫睿赐方竹杖一,乃文征明故物。上有征明篆书“凤尾”二字,又八分自记一篇,是八十七岁时书。

(康熙38年)五月十七日,驾还京师……皇太子赐(徐)嘉炎睿书“博雅堂”大字;又一联云“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又赐睿制诗一首云:“玉台词藻重徐陵,经笥由来博雅称。每见趋隔鵷鹭侧,神仙风度在觚棱。”

张英《笃素堂集钞》

青宫睿学孰敏,即法书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臣英蒙恩礼眷,注为书。日涉兰轩,丛二额,睿笔挥洒,落墨天成,结构精严,神采飞动。

王翚《清晖赠言》

康熙岁次戊寅(1698)九月,翚自京师归里,祗奉睿书“山水清晖”四大字颜之草堂楣间。……奉命绘南巡图……更荷青宫召见,赐座赐食,得拜睿书之褒,而公卿群艳其事,乐为称道。布衣之荣于斯极矣。

永璥《益斋集》

先王祖临董字。卷云:王祖每爱临池,染翰瓣香;一以思翁(董其昌)为式,此临其书。唐氏六家书后,凡六百八十余字,笔力清劲、刚健、端庄,直欲与思翁媲美矣。

(法)白晋《康熙皇帝》

在我们看来,康熙皇帝最为难得的是,他煞费苦心地把自己对天主教及传教士的善意传达给皇太子,因此,从皇太子内心中,我们已经看出他对天主教怀有和对儒教一样的尊敬与热爱。记得5年之前,康熙皇帝把皇太子带到北京观象台参观,在皇太子看完摆在那里的所有天文仪器后,皇帝告诉他,这些先进仪器的获得是南怀仁神父的功劳,接着又谈到,这位传教士及其同道们对皇帝本人及其父皇顺治帝,是如何尽忠尽诚。

我向皇太子辞行那天,他赐给我一件御衣,这让我感到无上光荣。另外,更使我感激的是,皇太子还对我谈了许多不可多得的话,这更是一种特殊的恩遇。而这种恩遇实际上是间接来自皇帝本人,因为,在不久以前,皇帝曾两次示意皇太子,问他是否应该赠赐些什么礼物给我们。很快,皇太子就赐给张诚神父四五十两银子和一套御衣。当时,我们的药物治好了皇帝的病,因此,皇太子对张诚异常感激。皇太子让人转告我们,他谨以这样微薄的礼物来表达他的高兴和感激,他说我们这样尽心竭力,应该得到酬劳。

洪若翰和刘应两位神父抵达北京时,康熙皇帝正卧病在床,不能像往常那样亲自召见他们。皇太子听说这两位神父聪明练达,便召见了他们,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皇太子对于本国学问造诣颇深,当他听说刘应神父精通汉学,便想要亲自证实一下,于是,他从中国古籍中挑选出一些深奥难懂的章节来询问刘应,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刘应神父非常清楚而流畅地作了回答。皇太子看到这位神父如此通晓中国古籍,并不亚于本国大学士,感到非常高兴。另外,皇太子还问到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圣贤的学说与天主教的关系,刘应禀复说这两者不仅不相违背,而且相当类似,对此,皇太子显出了更加满意的神情。实际上,可以看出皇太子已经明晓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因此,和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意见一致,他也认为儒教和天主教具有共通之处。

(比)南怀仁《鞑靼旅行记》

在(1682年)3月23日,皇帝开始辽东之行。……皇帝骑马走在队伍前面,紧跟着的是随驾的10岁的皇子,他几年前被册立为这个辽阔的国家的皇位继承人。……归途的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抵达一条河流边,其时河流水位增高,无法徒步涉渡。恰好附近有一艘小船,皇帝先上了船,其次是小皇子(胤礽)和皇族中最显贵的人物,仅仅是这些人登上了船。

史籍记载

《康熙起居注》

上沿途观书,每至齐家治国、裨益身心之处,及经史诸子中疑难者,上必将意义本末善为诱掖,旁引曲谕,一一启发,教之通晓。皇太子心领神会,从容奏对。言词温雅清朗,即侍从近臣不谙文义者,经天语研究讨论明晰,亦皆欣然,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

皇太子令旨曰:“……皇父著尔等为予讲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于尔等进讲时,停其行礼侍立,赐坐进讲,庶得从容讨论,便于问难,可以讲解多时。”

皇太子复读经义如数。自初读至终篇,为时甚久,目不傍视,身不欹倚,无惰容,无倦志,正襟端坐,口诵手披。诸臣仰睹睿容,罔不欣忭。

皇太子书法,八体俱备,如铁画银钩,美难言尽。

皇太子作书。书完,以所书汉文示汤斌等。斌启曰:“确是钟(钟繇)、王(王羲之)的派。”(翁)叔元启曰:“皇太子书法于端楷中有飞动之致,兼晋、唐人之长,真一笔不苟。”博济启曰:“皇太子书法精工,笔笔得体,虽钟、王不是过也。

(太子箭法)射法熟娴,连发连中,且式样至精,洵非易至。

(汤斌)自古太子三日一进讲,隆冬盛暑俱暂停止。今皇太子讲书一日无间,虽元旦佳节封印之期,亦不少辍。

(朱都纳、米汉雯)皇太子洞彻书理,开卷即讲,毫无迟疑,毫无遗漏。虽皓首穷经之士亦不能至此。此皆皇上豫教深宫,皇太子夙夜勤学,故如此融贯耳。

(彭孙遹)皇太子睿质岐嶷,学问渊通,实宗社万年无疆之庆。

皇太子聪明天纵,睿学大成,皇上犹亲为谕教,惟圣祖神宗之家法是遵,惟天人性命之精微是究,以及五经、诸史、睿法骑射靡不博洽贯通,殚精人妙。

《圣祖实录》

朕所仰赖者惟天,所倚信者惟皇太子

朕初次中路出师,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皇太子允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

(胤礽)之仪表及学问、才技,俱有可观。

汤斌《汤子遗书》

汤斌家书云: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欧阳询)、虞(虞世南)之间。

(法)白晋《康熙皇帝》

可以说,此刻已二十三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清史纪事本末》

太子性仁弱,率易任情,无矫饰。

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

《康熙朝满文奏折》

(康熙帝谕)

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

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尔诸事稔知恭敬,故写信寄之。

皇太子并与诸臣巨细问之,此一大畅快事也。

皇太子乃极孝顺之人,想是见花鸟鱼兽,怜惜朕于沙卤边陲之劳苦耳。

《清史稿列传》

理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三十五年二月,上再亲征噶尔丹,命太子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太子。……明年,上行兵宁夏,仍命太子居守。……

《晚晴簃诗汇》

(胤礽)诗载文颖,中述祖勤民,其言悱恻,固未尝有不克负荷之征……(其诗)亦复斐然可诵。

《清宫述闻》

清康熙十八年地震,议罢工程,谕旨中有“奉先殿,皇太子宫并总管内务府监造工程除外”一语。据乾隆庚戌《新正重华宫》诗注,毓庆宫本为皇太子宫也,地既不吉,且滋外间揣摩云云。嘉庆帝《毓庆宫记事》诗自跋,毓庆宫系康熙年造,为皇太子所居之宫云云。是康熙谕旨所称皇太子宫,即指毓庆宫。宫为皇太子允礽特建。又阅康熙三十九年九月十五日谕:“皇太子今看毓庆宫内俱是少年首领,并无有年纪之人。”等语,以允礽曾居此宫。

历史评价

为人处事

胤礽是康熙帝成年诸皇子中唯一的嫡出子,康熙帝首开清代“嫡长子皇位继承制”,选择胤礽作为他的继承者,并悉心培养,加之太子生而丧母,故倍受皇父宠爱。

幼时的胤礽是跟随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的,康熙亦为太子的启蒙老师。康熙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厚望,为此他亲自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较之其他皇子康熙尤其关心太子的成长,对其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当众讲明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胤礽六岁以前,由皇父“亲教之读书”。太子六岁就傅,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胤礽的读书处最先为皇城毓庆宫内;之后,康熙亲定皇太子读书处为畅春园无逸斋(其辅导老师有汤斌、徐潮、高裔、熊赐瓒、耿介、达哈塔、尹泰等):康熙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太子亦勤学好问,从无懈怠。由于太子天资聪颖,对所读书籍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120遍方罢——他读书“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因此学业进步很快。康熙曾言“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因此太子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娴驭武功,“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十三岁的胤礽在刚刚竣工的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此后,胤礽又多次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因已苦学多年,又经过反复训练,少年太子毫不怯场,深得众人赞誉。

太子稍长,康熙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帝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因此在皇帝屡次外出时,一般都会将太子带在身边,“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以便作为日后治邦安民的参考。

身为一国储君,胤礽有较高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太子心思缜密,无论巨细皆一一详询,直到皇父满意为止;其克尽厥职,不负众望,“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康熙为了培育太子,还打破自古以来封建国家有关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如他让太子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人物,让皇太子的声威远播南方,甚至还示意太子可以与外国的传教士往来,而大清皇太子的言行举止给众洋人留下极好的映像。由此观之,胤礽的个人修养很高,他很尊重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因此在这些传教士面前表现了一个大国储君应有的涵养与风采,既给皇父挣足了面子,又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也难怪当时的欧洲人崇尚中国文明,尤其是儒家礼义。

在与贤达交结的过程中,胤礽举止得当,谦和贤明,在当时著名知识分子中留有很好的印象。而且他身体健硕,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十分喜爱。康熙屡次外出,皆不忘问候留在宫中的爱子;有时胤礽可能对于给皇父写信的事不太重视,康熙便十分焦急,在他心中,太子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曾言“情之最亲者,莫如父子”。有一次他甚至给太子的书信中说“此间尔请安文书隔绝,朕内心不安。” 在父子感情最融洽的时候,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父子相互依恋,在康熙出征塞外时,胤礽曾奏“臣从来依恋膝下,习以为常”,康熙更是考虑周全,在塞外凡遇新鲜事物皆不忘寄送京中太子,乃至谕旨太子寄去几件旧衣服以达睹物思人之效;康熙40岁时突患疟疾,外国传教士建议使用奎宁,但奎宁服用后的效果还没有准确的结论,胤礽非常焦急,他呵斥索额图等人粗心大意。索额图等在皇太子的指责下情急之中当场服用奎宁,胤礽这才放心地将药推荐给康熙。

康熙是一位慈父,他疼爱每一名儿女,对太子更甚。但对胤礽不分轻重的骄纵和溺爱,最终让他尝到苦果:默许索额图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许裁剪);康熙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礼节,并避太子名讳;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不惜罢斥重臣明珠;纵容儿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东宫内花销亦高于皇帝;太子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则”处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认私生活不检的太子放肆地广罗美女、豢养面首……总之,皇太子胤礽的一切过错在康熙处均能得到包庇,康熙不厌其烦地选撤太子的侍从,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无甚过错,唯有儿子身边的小人教唆坏了太子。长此以往,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礼的性格,之前的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变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树敌无数。后来康熙帝更是训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训。“

胤礽是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聪慧好学,令其师父惊叹;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不可避免。皇太子废而复立、继而再废,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自康熙朝后,雍正帝鉴于太子立废、皇子纷争的残酷性,故另创秘密建储制度,此后沿用至咸丰朝。

历史教训

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

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明朝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三、无法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

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汉族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煕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大清皇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妻妾子女

注:生卒月均为农历

嫡福晋(皇太子妃)瓜尔佳氏(?-1718),都统、伯石文炳之女

三女(康熙36年8月-雍正13年4月),郡主,嫁土默特达尔汉贝勒阿喇布坦

侧福晋李佳氏,轻车都尉舒尔德库之女

长子(康熙30年12月-康熙40年11月)

次子弘晳(康熙33年7月-乾隆7年9月),和硕理亲王

侧福晋李佳氏

长女(康熙32年4月-同年8月)

次女(康熙33年2月-同月)

侧福晋林氏

三子弘晋(康熙35年10月-康熙56年3月),奉恩辅国公品级

九女(康熙53年12月-乾隆27年闰5月),县主,嫁敖汉台吉七旺多尔济

侧福晋唐氏

四子(康熙43年10月-康熙44年12月)

六女(康熙47年1月-乾隆49年9月),和硕淑慎公主,嫁科尔沁博尔济锦氏观音保

六子弘曣(康熙51年7月-乾隆15年4月),奉恩辅国公,谥恪僖

侧福晋程氏,程世福之女

八女(康熙53年1月-乾隆25年10月),郡主,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彭苏克拉氏

十女(康熙56年6月-康熙59年1月)

十子弘日为(康熙57年12月-乾隆45年8月),多罗理郡王,谥恪

十二子弘晥(雍正2年9月-乾隆40年5月),奉恩辅国公

侧福晋王氏

七子弘晀(康熙53年5月-乾隆39年7月),辅国公

十一子弘昞(康熙59年1月-乾隆28年3月)

庶福晋范氏

四女(康熙45年2月-生即殇)

五女(康熙46年12月-康熙51年1月)

庶福晋刘氏

七女(康熙50年10月-康熙55年10月)

十一女(康熙56年6月-雍正3年2月)

妾刘氏

五子(康熙47年11月-生即殇)

妾钱氏

八子(康熙54年11月-雍正4年6月)

妾邱氏

九子弘暚(康熙55年5月-乾隆48年1月),三等侍卫

妾祁氏

十二女(康熙56年10月-乾隆41年3月),郡主,嫁科尔沁一等塔布囊喀英阿

妾朱氏

十三女(康熙57年1月-康熙58年4月)

妾裴氏

十四女(康熙61年3月-本年7月)

影视人物

年份 剧名 演员

1997 雍正王朝 徐敏

1999 雍正小蝶年羹尧 周绍栋

2001 康熙王朝 万中良

2002 李卫当官1 徐敏

2004 避暑山庄大传奇 赵宁宇

2003 皇太子秘史 马景涛

2003 康熙微服私访记3 高虎

2005 大河颂 

2007 前清秘史 

2011 宫锁心玉 宗峰岩

2011 步步惊心 张雷

2012 深宫谍影 张丹峰

参考资料

1.《康熙起居注》389-392页.

2.《康熙起居注》1635-1650页.

3.《圣祖实录》卷171 康熙35年2月.

4.《圣祖实录》卷234 康熙47年9月.

5.《世宗实录》卷27 雍正2年12月.

6.《圣祖实录》卷58 康熙14年12月.

7.《清史稿》列传74 佟国维马齐等.

8.《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上谕选》.

扩展阅读:

1

胤礽奏折:http://tieba.baidu.com/f?kz=858237826

2

胤礽诗作: http://tieba.baidu.com/p/347085788 http://tieba.baidu.com/p/232126089

3

杨珍:《从咸安宫到郑家庄:皇太子允礽被废黜之后》http://tieba.baidu.com/f?kz=803481467

4

温相:《康熙为何废黜40年的老太子》http://tieba.baidu.com/f?kz=716244313

5

向斯:《才华令人生畏的太子胤礽》http://tieba.baidu.com/f?kz=541411834 http://tieba.baidu.com/p/907317314

6

康熙赐皇太子诗:http://tieba.baidu.com/f?kz=346895658

7

爱新觉罗·弘晳:http://baike.baidu.com/view/1978513.htm

8

【清】马齐、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

9

【清】张廷玉、鄂尔泰等:《世宗宪皇帝实录》

10

【清】王士禛:《居易录》,《香祖笔记》

11

【清】佚名:《圣祖五幸江南恭录》

12

【清】王翚:《清晖赠言》

13

【清】刘墉等:《皇朝通典》

14

【清】允祹等:乾隆《大清会典》

15

【清】蒋良骐:《东华录》

16

【清】朱珪、纪昀等:《钦定熙朝雅颂集》

17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18

【清】章乃炜:《清宫述闻》

19

【民国】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20

【民国】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

21

【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22

【民国】唐邦治辑:《清皇室四谱》

23

【美】吴秀良:《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

2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三十五年皇太子胤礽奏疏》,《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25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26

台北故宫博物院:《宫中档康熙朝奏折》

27

阎崇年:《康熙大帝》、《正说清朝十二帝》、《清宫疑案正解》

28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康熙皇帝一家人》

29

纪连海:《说康熙》,《说雍正》,《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30

向斯:《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31

何木风:《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32

时乙木:《人物水晶球》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清朝人物中国古代史皇子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81次
最近更新:2012-04-06
创建者:DrakknighT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寂寞的小梧桐 展开

南雁霜声 展开

蜀黍数数 

niekaimin 

_承祜_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8: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