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物象
释义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基本定义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绝,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历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萦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镂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颍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阖。”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

文学术语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物象。这个所借物象和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天地山川,风云月露,花草叶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某种特殊的意义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它就应该是鲜活的。有了物象这个载体,抒情才有所依附。

然而,找到了这个物象,还远远不够。只有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总之,行文中恰当地借物象来表达,可以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文章更优美,更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艺术术语

基本结构

解剖结构——是指物象的自然生理形态。如物体的内部骨架构造与形态,人或动物的骨骼与肌肉。这是构成形体的基本因素。如果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或动物,由于全身的骨骼与肌肉十分复杂,我们只能从绘画的角度,研究那些对外部造型影响大的骨骼和肌肉,弄清它们的生长规律及运动功能。

形体结构——是指物象的造型特征。为了便于分析理解物象,将物象原来造型不明确的自然生理形态,归纳强化成一个或多个几何形体,或立方体、或长方体、或锥体、或圆球体、或圆柱体等,使我们对物象有一个十分清晰明了的几何结构的印象。

构成结构——是指物象由各个局部构成整体的规律。我们在分析较复杂的物象时,总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去分析。一个体块只能体现某一局部,复杂的形体是由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体块构成的。这便是书法、素描、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环。比如说人体,不仅要十分熟悉各局部的造型特征,熟悉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还要了解相互间的构成关系,使之联接起来各部分互相协调。

透视结构——在绘画中,物象的体积是靠正确地表现出其透视关系而呈现的。以明暗块面为主的素描方法是以加强或减弱明暗层次的对比来表现透视关系的。而以线为主的结构素描则是通过线的穿插来表现的。在这里,线条的方向、弧度、轻重、疏密等无不表示一定的透视关系。因此,熟悉透视的基本原理,对画好素描、及各种绘画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四方面的内容里,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是物象的基本造型特征。构成结构,透视结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前者是较静止的,熟悉起来容易一些,后者是活动着的,变化着的,不经过反复大量的实践是不易掌握的。

发展背景

物象美学是20世纪美学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宣谕,标志着神本主义美学的最后消亡,并预示着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将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死”的哲学命题。这一方面意味着人本主义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倾向而走向了尽头,另一方面也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提供了契机。物象美学正是在这种时代和学术背景下被提出,它试图在对传统人本主义和自然主度的双重还原中为当代美学确立新的根基。

西方美学自黑格尔、谢林以来,基本上已中上了对自然美作任何系统的研究。许多职业美学研究者相信,与其去为诸如一个日落景象的美寻找原因,还不如去研究一只奶罐的造型。但本书认为,在经历了20世纪美学领域粗暴的取消主义和狭隘的惟艺术倾向之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问题依然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对自然的关注依然是美学获得哲学尊严的心要保证。但必须看到,传统的自然美是没有独立品格的,它的价值仅在于成功充当过承载人的某种神性或人性品质的工具。于此,在美学领域尽量廓清人学的迷雾,让对象呈现它自身,对重新发现自然美就显得十分重要;承认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肯定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生命样态之美,就应成为重构人与自然新型审美关系的起点。

在当代,工业化的浪潮已使原生态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的征服自然的冲动更使所谓的审美实践体现出超强的破坏性。于此,中国书画艺术大师刘田依先生认为:物象美学所要昭示的,就是唤起人们对物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在平等对话中寻托双方重新结盟的可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