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王姓 |
释义 | 五王[五王、伍王,读音作wǔ wáng(ㄨˇ ㄨ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田齐国王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官爵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五王氏,田姓之后。”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汉成帝的舅父王氏五侯后裔,属于以先祖官爵称谓为氏。 汉成帝刘骜的舅父王王凤有五个兄弟,因外戚关系晋升为五侯,即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史称“王氏五侯”。 汉成帝三年(公元前30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 此时,只有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渐渐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由此,汉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 但是,大将军王凤却认为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琊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但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王氏五侯一起诬陷王商。 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舅舅们的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但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传记时对其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挠。 王凤的那五个兄弟即五侯的子孙后裔中,有以先祖身份为荣者,称五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王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倭奴国,出自古代日本赞、珍、济、兴、武等五王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倭五王,是指古代倭奴国赞、珍、济、兴、武等五王,在史籍《晋书》、《宋书》(南北朝刘宋)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倭王赞,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日本第一人”神武王、磐余彦。南朝宋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天朝皇帝刘裕赐封其为赞、安东将军、倭国王。 ②倭王珍,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王赞之弟。南朝宋嘉元十五年(公元438年),赐封为珍、安东将军、倭国王。 ③倭王济,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王珍之子绥靖。南朝宋嘉元二十年(公元443年),赐封为济、安东将军、倭国王。 ④倭王兴,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王济之子。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赐封为兴、安东将军、倭国王。 ⑤倭王武,即日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倭侯武,倭王兴之弟安宁。南朝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农历7月,赐封为武、安东将军、倭国侯。 据史书记载,“倭五王”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梁武帝天监元年之间(公元413~502年间),至少有十三次遣使南朝奉贡,献称臣贡品。 其时,“倭五王”有弟子后裔向往中原大国,遂留居于建康地区(今江苏南京)从事商务、学习和考察,后分迁至常州(今江苏常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余杭(今浙江余杭)、滁洲(今浙江滁洲)等地,以“倭五王”之汉俗自称“五王”之后,称五王氏。后逐渐汉化,遂省文简化为单姓伍氏、王氏。 二.郡望: 滁 州: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攻战频繁,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所谓“吴头楚尾”。秦统一中国又亡于暴政,接着楚汉相争,江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争战,到隋唐时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滁州。唐朝名宦李幼卿、韦应物、李绅、李德裕等先后任过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迹,诗词和史话。北宋欧阳修贬任滁州,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风之淳,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贴,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声播古今。南宋时期,江淮一带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抗金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整军抵御金兵,滁州面貌为之一新。宋朝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滁州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后期,凤阳县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凤阳府曾一度营造明朝开国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隶于京师。如今凤阳皇城遗址和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时期滁州产生了许多学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长状元戴兰芬,卓有成就的女学者王贞仪,全椒“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等,在滁州历史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吴敬梓于贫病交加中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三百多年来,这本名著以各种文本传播世界。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北皖东一线成为太平军与清王朝军队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公元1858年爆发了有名的乌衣之战。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滁州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运动的启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写下了不朽的史篇,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于此。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成立滁县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九县。建国后的滁州经历了几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屹立在长江北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