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逆 |
释义 | 基本信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五种逆证: ①内证之五逆。《灵枢·玉版》:“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又云:“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杯,血杯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②痈疡病之五逆。因外伤或痈疽疮疡等病因失治误治而出现的五组逆证。出《灵枢·玉版》。即“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后世痈疽之七恶证即其发展充实而提出的。另诸病皆有五逆证当予鉴别之。 佛学用语【五逆】 指五种极恶之行为。又名五逆罪、五无间业、五无间罪或五不救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或作害。其中前四是身业,后一为口业。造此五罪必堕无间地狱受苦,故称五无间罪、五无间业。又因杀父、杀母是违逆恩田,其他三种为背逆福田,故称五逆或五逆罪。 详细介绍关于无间业,《俱舍论》卷十七云(大正29·92c)︰‘约异熟果决定,更为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此唯目无间隔义。或造此业补特伽罗,从此命终定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此外,《大乘义章》卷七举出四义︰ (1)趣果无间,此业舍此生,次生直受果,中无间隔之业。 (2)受苦无间,其果一劫间苦苦相续无间断,由果得名,称为无间。 (3)寿命无间,其果寿命一劫无中绝。 (4)身形无间,其果之身形遍满狱中。 《俱舍论》卷十八另载与五逆同类之五无间同类业,即︰ (1)污母及无学尼, (2)杀正定聚菩萨, (3)杀有学圣者, (4)夺僧和合缘, (5)破坏佛塔。 此中,污母及无学尼罪同杀母;菩萨恩深如父,杀住定菩萨罪同杀父;有学、无学圣者同是圣福田,杀之罪同杀阿罗汉;夺僧和合缘,谓使僧离散,故罪同破和合僧;众人敬佛塔似敬佛,故破坏佛塔罪同出佛身血。 此上为小乘五逆之说。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将《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灭业障品〉所载(大正16·414a)︰‘由身语意造无间罪︰恶心出佛身血、诽谤正法、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害父母。’释为三乘通说之五逆。又谓依《萨遮尼干子经》等所载,大乘之五逆为︰ (1)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物僧物,或教人作见他人作心生欢喜。 (2)毁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 (3)逼令沙门还俗,或断其命。 (4)犯小乘五逆之一者。 (5)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果报,自作或教唆他人行十恶业。 此大乘五逆又谓复五逆或五根本重罪。 相关说法此外,出佛身血、弑父、弑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等为七遮罪、七逆、七逆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