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华山
释义
1 安徽省芜湖市五华山

五华山地处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方圆四平方公里,距离芜湖市中心52公里车程。相传地藏王在寻找修炼佛法的住处时,见此山脉形似五龙戏珠,故起名为“五华山”,地藏王“先主五华,后主九华”把五华山和九华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两者系称姊妹山。

主要景点

五华山由碧宵峰、桂月峰、紫气峰、行道峰、鸣磬峰五座主峰,以及凤凰峰等三座配峰组成,最高海拔279米。五华山以“峰秀、水清、石怪、洞奇”而著称,山体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2%,其中“五华竹海”面积有一千余亩,蔚为壮观,境内现有“青狮白象”、“地藏王足印”、“神仙洞”、“观音岩”、“金鱼泉”、“猴子洞”、“牛龟朝山”等自然景观,位于山脚的五华水库,水面面积90余亩,容量47万立方米,是小二型水库,她三面环山,赋予了五华山山清水秀的优美景色。

历史底蕴

五华山历史底蕴丰厚,位于山腰的隐静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隐静寺由杯渡禅师亲手创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他的修佛道场,也因此,五华山又称为“隐静山”。“隐静禅林”是繁昌的古“十景”之一,其在我国的南传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高的地位,被佛教界和民间奉为“江东第二禅林”,至今,每逢地藏王、观音的生日和圆寂日等重大佛事活动,朝山拜佛的香客骆驿不绝,一天可以达到数千、甚至上万人。李白、张孝祥等历史名人都在五华山留有诗句佳作,相传至今。

名人评价

唐代诗人李白《隐静寺》诗云:“我闻隐静寺,山水鸣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这首诗描写的,正是离繁昌国家AAAA级马仁奇峰风景区仅20公里,位于繁昌平铺镇境内的五华山的美丽景观。

文化积淀

五华山风景秀丽,并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宗教文化积淀,在繁昌乃至芜湖的诸多旅游资源中,都可谓得天独厚。五华山又名隐静山有碧宵峰、紫气峰等五座主山峰,最高海拔279米,该山“峰秀、水清、石怪、洞奇”,山体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2%,其中著名的“五华竹海”面积约1000多亩,蔚为壮观。五华山境内还有“地藏王足印”、“观音岩”、“金鱼泉”等十多处自然景观,山脚下则有五华水库,水面面积有90余亩,水体清澈,与五华山构成山水资源统一体。

佛教文化

除了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 ,五华山还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等人文资源,其中的隐静寺,建于南北朝时期,旧称‘江东第二禅林’,是繁昌的古十景之一。李白、张孝祥等与芜湖有着深厚渊源的著名诗人,都有关于五华山的题咏。漫步于五华山山道之上,远处的寺庙隐约可见,山下的水库碧水盈盈。

名人青睐

五华山人文历史丰富,李白、苏轼、莜成大、吴芾、张孝祥、杨尧臣、张佑等一批名人雅客游巡于此,留下多篇墨宝,给五华山历史文化添上灿烂一笔。、

三条旅游线路

五华山景区主要分三个部分,佛教历史文化旅游、森林旅游与生态探险旅游。目前,已整修接待游客的主要是佛教历史文化的旅游线路。

以下介绍一些佛教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的景点。

隐龙桥

传说,朱洪武造好了南京城墙,带着文武大臣、太子、皇孙到紫金山登高览景,群臣的话使朱元璋心花怒放。“好是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一个皇太子脱口而出。朱洪武看了他一眼,令随行赏了他一个桔子。回宫后,马氏娘娘知道了皇儿说出那番话后,又吃了父皇的桔子,毛骨悚然,因为她知道那是“剥皮抽筋”的暗示,有杀身之祸。在千钧一发之际,遵照母后的吩咐,皇太子化装成平民,携带银两,骑上宝马从花园后门逃走。

朱洪武得到此消息后,急差御林军追赶,追到新林铺马头街,快到官山头的地方时,皇太子听见阵阵马蹄声,转头见后面旌旗飘飘,烟尘笼地,便弃马前跃,躲到路边一座拱桥下面,这样才得以躲过御林军的追赶。

五华山隐静禅林的和尚,听到御林军来抄庙屠僧的误传,老和尚为了保护众僧徒的性命,下令放大火自焚庙宇,御林军见五华山庙宇已毁,太子又找不到,回京城交不了差,官差们一合计,于是就地解散,自奔家门。官兵走后,太子出来一打听,“隐静禅林突然间大火冲天,庙宇尽毁,僧尼全逃,一片废墟。”太子欲哭无泪,又回到桥下,一头碰死在桥裆里。太子是龙子龙孙,因此,后人便将这座桥叫做“隐龙桥”。

隐静寺

潮沟有个叫朱文殊的人,信奉佛法,有一天,杯渡途经他家中,休息过后便拿自己的袈裟裹着铜片扔向空中,袈裟就飞了起来,杯渡随着袈裟一路到隐静山,这个时候,袈裟就停落了下来,此时,一个牧童刚好路过看到此情此景,误以为是一只白鹤飞了过去。杯渡对牧童说:“与汝有缘,当嗣吾法”,然后杯渡就住在山上了,起法号为龙安大师。传说,杯渡禅师在建寺时,所需物品都是从木、米、油、盐四池中取来的,里面的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之,隐静寺成为了杯渡禅师在五华山传播佛教的道场。

隐静寺在宋代改为普惠寺,明代又恢复为隐静寺。在这里,修炼出许多得道和尚、佛门大师。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公认的有名僧名尼、杯渡、地藏王菩萨、朗公、严和尚、圆满大师、妙义禅师、法海和尚等。

晚唐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隐静寺便是四百八十寺之一。

杯渡禅师,南北朝刘宋时代僧人,冀州人,出生、姓名均不详,距今1500年。据《佛祖通载》描写:“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焉。”

李白诗碑

隐静寺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

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陇西成纪人。十三年(754年)秋后,游宣城、南陵、青阳、秋浦;宝应元年(762年)逝于当涂,时年六十二岁。一生创作大量诗篇,歌播盛唐之音,描写壮丽山河,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营养,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历朝都有其诗文集刊刻流传。

千年古道

1800年的历史沧桑,1800年的风雨洗礼,铸就了今日的千年古道,这条道途上曾留下过众多佛教高僧的足迹,史料记载的有杯渡禅师、地藏王菩萨、法海和尚、名尼、圆满大师、朗公、妙义禅师等。

关于这条古道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其他景点

传说神牛、灵龟同去朝拜地藏王,各自都想抢个早朝,以示佛心诚笃,得到地藏王的赏识,给予引荐,渡往极乐世界。神牛途中贪睡,醒来后自知落后,便奋蹄狂奔,以致牛蹄踩到了灵龟的背上,留下一个永不消失的蹄印,而神龟的身体则陷进了地底,只剩龟头露在外面,形成了今天的神牛蹄印与龟头翘首石。

观音庵(观音岩)观音庵,从前人们都称呼“观音岩”。因为庵堂后墙是碧霄峰的悬崖,观音菩萨的神龛,就是石壁雕刻而来的。关于观音庵,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元丰年间有一个书生上京赶考,途中不知路该怎么走,此时,又突降大雨,情急之下,书生跑到一处石崖边躲雨。朦胧间,看到一老妪,便向她询问进京的路,老妪话音刚落,忽见雨停天开,可是老妪却不知去向。书生此时心想:“莫非菩萨显灵?若真如此,请菩萨保佑我金榜题名”。结果,这个书生真的考中了状元,他便还了愿,在石壁上雕刻了几尊菩萨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观音菩萨的神龛就是当时雕刻的,也就是著名的江南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金鬣鱼泉 相传,当年印度神僧杯渡修建庙宇时,所用物资皆出自这些池里。欲说这是神话,可是至今木池里仍能隐约看到飘着半截木头……最为神奇的是池里还生活着一种小鱼,它们粗不过小拇指,长不过二寸,在这泉水里异常活跃,把它们移居到另一个地方,却怎么也养不活。至于为什么取名金鬣鱼,你仔细观察下它们便会找到答案,是不是发现金鱼背上的花纹和马鬣很相似呢?据查史料,在别处还没发现类似金鱼品种。

仙人靠背 地藏王经常在靠椅山后面岭头路边坐卧休息,在石头上,留下一个侧身如卧的印记,传说在此处坐卧闭目养神,有健身祛病功能。

地藏王脚印 地藏王菩萨刚来中国时,并不是直接到九华山去的,而是先到了平铺的五华山。忽然有一天,地藏王在定中看见远方有九座莲峰高耸,祥云弥散,更适合做修行的道场,于是就动身去了九华山。他是从五华山一步跨到九华山去的,九华山的拜经台可以看到他的另一只脚印,刚好一左一右。因此有地藏王菩萨“先主五华,后主九华”之说。

青狮白象 地藏王菩萨来五华山修炼佛法后, 如来佛祖非常器重他,命青狮元帅、白象将军亲自为地藏王当护卫神。青狮白象深感责任重大,便一左一右,密切地注视着一切,不让任何妖魔越雷池一步,确保地藏王坐禅空间,纯化归真。

地藏王正殿地藏王菩萨,又称金乔觉(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罗国王族。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乔觉时年二十四岁,出家剃发为僧。唐代的中国佛教,如日丽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等国的僧人来华求法。金乔觉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

地藏王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王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五龙寺 相传,地藏王在寻找修炼佛法的住处时,见此山脉形似五龙戏珠,故起名为“五华山”,后来建寺庙予以纪念,即称之为“五龙寺”。

五龙塔

竹海 五华竹海面积约1000多亩,进入这里,四周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毛竹、楠竹、紫竹各具其点,竞相蓬勃。在这竹的海洋,树的浓荫里,整个山体显得郁郁葱葱,令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

竹类植物四季青翠、挺拔雄劲、潇洒脱俗、婀娜多姿、虚心有节、不畏霜雪,具有多方面的观赏特性。根据竹子之地下茎有散生、丛生和混生型之分,及地上竹子有大、中、小型之别;还有青、黄、绿、紫、麻之色;更有方、圆、异之类。在圆林造景艺术中可以形成疏密有致,别具一格的景致,或与其它植物,或与山、石、水等相配成景,无不相宜。

在竹的海洋里畅游,你会深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2 湖北五华山

概述

五华山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距天门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属历史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相传因白龙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肖赜次子竟陵王肖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至今已有1500余年。重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均有修缮。现存寺院为1993年重修,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前殿、大雄宝殿。前殿内供有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大雄宝殿是历代佛教僧徒参禅拜佛的殿堂,为“白龙寺”的主体建筑,它坐落于五华山的山顶之上,为一重檐歇山顶式的宫殿,屋面出檐深远,以撩檐枋代替檐檩,上有斗拱22组,斗拱分布稀朗,其中并施用丁头拱菱形梭斗,如意饰头,生动而有灵气。整个建筑物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外形雄伟壮观,氛围神圣肃穆,香烟飘逸缭绕,钟声清越悠扬。

茆耕茹编辑的隐静山佛教文化资料辑录对湖北五华山进了详细介绍。

第一、名山

一、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四〈次舍纪·南陵县·隐静寺〉载:“隐静寺,县西三十里,唐时建。张佑诗:‘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涧碧鸟声回,泉清僧步闲。’李白诗:‘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度松。’”唐时隐静山寺属南陵县。

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刻的《太平府志》(以下称《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地里志·山川·繁昌县〉载:“隐静山,在邑东南三十里铜官乡,高二百八十丈。旧传杯渡禅师栖隐地。峰五:曰碧霄,曰桂月,曰鸣磬,曰紫气,曰行道。有泉二:曰金鱼、喷云。金鱼在碧霄峰,喷云在桂月峰下。旁有洞,曰宿猿,亦称卓锡寺。当五峰之会,巑岏拱合。右瞰西庵,左顾降福殿。钟磬鞺鞳,从松涛竹浪中出。距寺二里许,双松对峙,势若虬蠖,为杯渡手植。古涧委折,殷雷轰地,肺间胜览,无过此者。”

(以上所记,清雍正六年内府刊印《古今图书集成》已载。《古今图书集成》系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雍正初蒋廷锡等人重编的类书。见内〈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八百十一卷〈太平府部·山川考·繁昌县〉。道光六年《繁昌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过录刊载。)

第二、古迹

一、《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迹志·寺观附·繁昌县〉载:“隐静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刘宋(420-479年)杯渡禅师建,旧额‘江东第二禅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改普慧禅寺。嘉祐三年(1058年)建阁,藏御书百二十轴,郭祥正记。又建单传阁,列三十五祖,何麒记。明洪武初(1368年为洪武元年)改今名,后历有修葺,明末(1644年为崇祯末年)就圯。崇祯七年(1634年)僧真融等重建寺。有水、米、盐、酱池,创寺时诸物从中出。寺左太子坟,朝代未详。相传暹罗国(泰国旧名)王子瘗此。马鬣封存,蹋之声如洪钟。寺后有降魔塔,有御赐金经玉鸭碑。”

(《古今图书集成》第八百十四卷〈太平府部·祠庙考·寺观附·繁昌县〉已载。《道光繁昌县志》卷之四〈营建志·寺观〉亦录。)

二、《道光繁昌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记〉载北宋郭祥正〈重修隐静寺御书阁记〉。全文:“圣年御天下垂百有馀年。滋煦生息,内恬外安,民不知兵,可谓极治无为之时矣。当极治无为之时,皇帝固能留神翰墨,龙踪天画充盈内府,或赐之近臣之家,或诏颁名山洞府之有寺观者藏之。太平州隐静山普惠寺,所藏百二十轴,岁久寺圮,主者非其人,惟御书之所藏几不足以蔽风雨。前太守集贤刁侯,约县令夏君希道,顾瞻咨嗟。咸自省惧,遂下主者于狱,命达观禅师昙颖主之。颖至,大葺舍宇。工未既,以病求去。有弟子怀贤是为圆通大师者代寺事,益肆其力。七、八年之间高甓巨栋,无不新者。于是御书之阁,尤甲于诸屋,实县之大姓杨氏绪所建也。造深原穷茂林择材之美;至于瓦甃漆雕之工,无不求尽其妙。阁成,凡三十有六楹,栱桷榱(椽)栋称之。总用钱一百三十万,积工二千五百八十役,日一百四十有八,而毕于嘉祐三年(1058年)八月既望。后八年,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求文刻石以示之。绪性倜傥,喜赴人之急难。客至其家,无不满其意而去者。是以来请余记,余因乐为记。”

郭祥正简介 郭祥正,字功甫,一作功父,当涂人。宋庆历初(约1041-1043年间)以进士任秘阁校理、德化尉,后弃官归。熙宁中(约1071-1074年)任武罔县佥事、保信军节度判官,后罢官致仕,屏居姑孰,所居号醉吟庵,称醉吟先生。元丰中(约1081-1082年)起任汀州通判,摄守漳州,以忤部使者遭陷入狱,出狱后任端州知州。元祐初(约1086-1087年)任承议郎,官至朝议大夫。以老归。著有《青山集》三十卷。

三、《道光繁昌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记〉载有何麒普慧禅寺〈重建单传阁〉记。阁内供佛三十五祖塑像世序。全文如下:“大哉心乎,天之高不可极也。而心出乎天之土,地之厚不可测也。而心出乎地之下,日月光明不可量也。而心出乎日月光明之表,大千沙界不可穷也。而心出乎大千沙界之外,其太虚乎,其元气乎?心则包太虚而孕元气者也。天地待我而覆载日月,待我而运行四时,待我而变化万物,待我而发生。大哉心乎,吾不得已而强名之也。是名最上乘,亦名第一义,亦名正法眼藏,亦名无上菩提,亦名一员法界。自大雄氏释迦文佛以是心法传之,金色头陀大迦叶,号教外别传,是为第一祖。大迦叶传之阿难,是为第二祖。又传之商那和修,是为第三祖。又传优婆鞠多,是为第四祖。又传之提多迦,是为第五祖。又传之弥遮迦,是为第六祖。又传之安须密,是为第七祖。又传之佛陀难,是为第八祖。又传之伏驮蜜多,是为第九祖。又传之胁尊者,是为第十祖。又传阿那夜奢,是为第十一祖。又传马鸣大士,是为第十二祖。又传之迦毗摩罗,是为第十三祖。又传之龙树尊者,是为第十四祖。又传之迦那提婆,是为第十五祖。又传之罗睺罗多,是为第十六祖。又传之僧迦难提,是为第十七祖。又传之迦那舍多,是为十八祖。又传之鸠摩罗多,是为第十九祖。又传之阇夜多,是为第二十祖。婆修盘头,则第二十一祖也。摩拿罗,则第二十二祖也。鹤勒那,则第二十三祖也。狮子尊者,则第二十四祖也。婆舍斯多,则第二十五祖也。不如密多,则第二十六祖也。般若多罗,则第二十七祖也。菩提达摩,则西天以为二十八祖;而东震旦(古印度译语,即中国),谓之初祖也。慧可大师继达摩,是为第二十九祖;而东震旦,谓之二祖也。僧璨大师继可,而为第三十祖;而东震旦,谓之三祖也。道信大师继璨为第三十一祖;而东震旦,谓之四祖也。宏忍大师继信为第三十二祖;而东震旦,谓之五祖也。惠能大师继忍而为第三十三祖;而东震旦,为之六祖也。六祖之后,衣钵不传,而法传之天下。推而上之,以大雄氏释迦文为鼻。而百丈大智禅师,建立丛林,使三十四祖心印单传,迄今不绝,是为三十五祖。未知唐裴相国所谓三十五祖者,定云何也,想不得与此异耳。太平州隐静寺实杯度尊者道场,江左大迦蓝也。自罹兵火,化为榛莾。妙义禅师恭公以大愿力扫新之,作屋数百间,建杰阁于佛殿之前,重檐曲槛,列坐三十五祖,而以单传阁名之,盖诸方所未有也。余登其上,焚香作礼,覩其相好。如拈花而笑,如面壁而禅,如传衣而付嘱也。希有善哉,因像法而知心法矣。今闻婆娑世界有一长者,额如赵州,眉如迦叶,口说法要,面有佛色。间闻其偈曰:佛第一义直截见前,依稀似日,仿佛如天。欲唤作心,心犹有处。欲唤作空,空有所荡;荡神光急须荐取。此一长者,后当补处为三十六祖,恭公其虚席以俟之。大哉心乎,非余初机所能演说也。”

四、《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迹志·古树碑刻附〉:1、“隐静山桂,结花丹赤,与他种异。杯渡禅师每月夜趺坐其下。山有桂月峰以此。”2、“杯渡松在隐静寺门外,杯渡禅师取新罗(朝鲜古国名)五叶松实种之,旁种他松,径袤十里。”

第三、高僧

一、《乾隆太平府志》卷二十九〈人物志·仙释〉载:“南宋(420-479年)杯渡祖师西竺人,所至乘大杯渡水因称之。尝幻化分身,随处示现。初自宛陵(时宛陵,即今宣城城关镇境)以袈裟裹锡掷空,任所往卜胜地。至邑南五峰山止焉,今落衣坛、卓锡泉是也。寺方经始,有木蔽江而来,从山顶涌出,或云已足用遂止之。先是飞钖时,山中牧童见一鹤翱翔而下。师曰:‘与汝有缘。当嗣吾法后,称龙安法师。’元嘉三年(426年)杯渡卒,龙安建塔藏之。南唐(937-975年)追谥深慈妙用大师。宋大观元年(1107年)以水旱祈祷有应,改赐慧严禅师。寺有新罗五叶松,犹其手植。旧额曰‘江东第二禅林。’”

二、《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仙释〉载:“杯渡神僧不知姓名,或曰西竺僧也。常乘大杯渡水,因而为号。在建康时惟荷一芦圌子(圌,chuan,读船音。芦苇编制的园形盛谷器),更无余物。或掷于地,数十人举之不能得。尝欲之瓜步累足杯中,食顷达北岸。潮沟有朱文殊者奉佛法,渡多至其家。后以袈裟裹锡掷空,随所往卜胜地,至邑南隐静山止焉。当卓锡时,有牧童见为一鹤飞过。渡曰:‘与汝有缘,当嗣吾法。’其后继渡住山,称龙安法师。渡手创普惠禅寺,甲於江右。经始时,所需木、米、盐、酱悉出四池中,取用不竭。每夕趺坐,有磬声自然飘至,神异不可备述。元嘉三年(426年)渡卒,后人复见,渡如平时。本邑与江宁覆舟山皆传为渡瘗骨处。南唐(937-975年)追谥深慈妙用大师。宋大观元年(1107年)以水旱祈祷有应,改赐慧严禅师。今寺前新罗五叶松,犹传杯渡手植。”

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华山志》卷五,载有清·喻成龙〈重修九华山化城寺碑记〉,有文:“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401年),初名九华。唐建中初(约780年),郡守张岩,表请敕赐今额,天竺杯渡禅师所筑也。师谓忘言种觉,实绝累于后乘。寄像声形,可启机于前路。采基悬崿,响木流泉。甘露初开,法吼斯震。辨百非于双树,标四谛于鹿园,盖其胜也。”

康熙二十年(1681年)喻成龙复建九华山化城寺,并作碑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喻任安徽巡抚。二月康熙南巡,与两江总督阿山、兵部侍郎胡曾恩等随侍。

四、宽忍编著《佛教手册》第七章第二节〈佛教的四大名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此山最早开发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杯渡在此创建化城寺。”“同时大规模建筑寺宇,历经宋、元、明、清而日益兴隆。鼎盛时期,佛寺达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经年不绝,故有‘佛国仙城’之誉。现尚存化城寺、祗园寺、肉身宝殿、慧居寺等78座古刹,佛像1500余尊。”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第3版P212。

第四、诗歌

一、《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诗〉宋·张伯玉〈隐静山〉(五言古):“高士浮杯来,投锡顿清绝。到今千丈松,闲伴五峰雪。凌烟孤鹤起,向晚啼猿歇。不见纤尘飞,寒泉湛明月。”

(《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有载。)

张伯玉简介 宋代人,余不详。

二、《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诗〉宋·郭祥正〈隐静普慧寺〉(七言古):“碧霄峰下车轮停,道师未返谁逢迎?山云着地雨正急,春水满田人不耕。饥虎啸风大石裂,倦鸟唤雏深涧鸣。客心欲出日复止,坐饱香饭余何营?”

(《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亦载。)

郭祥正简介 见本辑录〈二、古迹〉二。

三、《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一〈艺文诗〉唐·李白〈隐静寺〉(五言律):“我闻隐静寺,山水鸣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此诗题作〈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或作〈送通禅师还隐静寺〉。诗题注有:“《太平府志》隐静寺在繁昌县东南二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鸣磬、紫气、行道五峰。寺当五峰之会,巑屼拱合,林木幽奇,古涧委折,殷雷轰地。相传寺为杯渡禅师所建,飞锡定基,江神送木,现诸神异。寺外有十里松径,传云禅师手植。或曰距寺二里许,有双松对峙,势若虬龙者即师手泽。又尝取新罗五叶松种寺西,迄今尚存。旧志又言:寺有朗公橘、杯渡所携频伽舄(鞋)一双,皆晋宋遗迹。又有木、米、盐、酱等池,言剏(创)寺时,诸物皆从此出云。旧额云‘江东第二禅林’。按繁昌县南唐时析南陵分置,在唐时尚属南陵。”《嘉靖宁国府志》卷四〈次舍纪·南陵县·隐静寺〉摘句。《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亦载。此诗清·黄钖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第十二卷注“天宝十三年(754年)九月,白复游宣城作。”黄钖钖珪《李太白年谱》同年载:“中秋后(白)又游宣城、南陵、青阳、秋浦等处。” 舄,鞋也。单底为履,复底着木者为舄,这里作频伽舄,应误,他志均作‘鸟’。佛籍频伽鸟,又作妙音鸟,此鸟常住极乐净土。)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陇西成纪人。约于神龙初(705年)迁居蜀中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天宝元年(742年),白四十二岁,应诏由南陵至长安,任翰林供奉。因蔑视权贵,三年(744年)三月遭谗出京。六年(747年)至当涂。十二年(753年),白五十三岁,游宣城敬亭山及泾县陵阳山水,秋浦之清溪、大楼山、黄山等。十三年(754年)秋后,又游宣城、南陵、青阳、秋浦。至德元年(756年)永王璘以抗敌为由,在江陵起兵,以企扩张自己势力,李白被邀参加了永王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永王璘兵败获罪,李白被流放夜郎(唐时约在今贵州桐梓、正安两县间),途中遇赦,折返当涂,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年)逝于当涂,时年六十二岁。

李白一生创作大量诗篇,歌播盛唐之音。批判腐朽统治集团,描写壮丽山河。诗风雄伟豪放,音韵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营养,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也时有纵情享乐,出世求仙的思想流露。历朝都有其诗文集,刊刻传流。

四、《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一〈艺文诗〉唐·张佑〈隐静寺〉(五言律):“松径上登攀,竹深烟霭间。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涧壑鸟声回,泉源僧步闲。更怜飞一锡,天外与云还。”

(《嘉靖宁国府志》卷四,摘句。)

张佑简介 不详。

五、《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一〈艺文诗〉宋·杨杰〈隐静寺〉(五言律):“五岭碧崔嵬,云深隔世尘。寺从梁氏建,僧自梵天来。锡井三泉迸,松门十里开。如今渡江者,见说不浮杯”。

(《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亦载。)

杨杰简介 杨杰,无为人。字次公,自号无为子。宋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历任太常、礼部员外郎、润州州官、两浙提点刑狱。爱好山水,常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七十岁卒。一生创作甚丰,惜大多散失。南宋赵世粲搜集其遗作,编成《无为集》十五卷。

六、《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二〈艺文诗〉唐·释清塞〈隐静寺夜宿〉(七言律):“一宿五峰杯渡寺,虚廊中夜磬声分。疎林未落上方月,深涧忽生平地云。幽鸟背泉栖静境,远人当烛想遗文。暂来此地歇前足,望断故山沧海濆。”

(《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亦载。)

释清塞 唐代僧人,余不详。

七、《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二〈艺文诗〉宋·周紫芝〈隐静寺〉(七言律):“短策赢骖山路长,松阴十里午风凉。飞来一水自碧落,屹立五峰丛上方。清鸟也随人听法,老僧聊为客燃香。泉声洗枕浑如雨,月色沁寒山满霜。”

(《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亦载。)

周紫芝简介 周紫芝(1082-1155年),宣城人。字少隐,号竹坡。少家贫,嗜学益苦。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廷对第三,历官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知兴国军。为政简静不扰而事亦治,秩满奉祀,居庐山。著有《太仓秭米集》七十卷、《竹坡词》三卷、《竹坡诗话》三卷、《楚碎赘说》四卷。

八、《乾隆太平府志》卷四十三〈艺文诗〉清·梁延年〈隐静禅林〉(七言绝):“频伽青鸟宿孤峰,洞口猿啼午夜钟。杯渡千年人去远,至今犹说六朝松。”

(《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载,此为梁延年〈繁昌十景〉诗之一。)

梁延年简介 字九如,辽东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繁昌知县,主修县志。余不详。

九、《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清·夏之符咏隐静山峰(五言古)三首:其一〈鸣磬峰〉“无句作轻玉,千尺柱苍雯。万象正寂寞,一声飘断云。谁为拊天风,中有成化君。谁使诸世间,时时出声闻。吹落梦缱绻,飏开山氤氲。山花忽自飞,流泉故沄沄。门前荷蒉者,徙倚何殷勤。”其二〈桂月峰〉“叠嶂碧峨嵯,原从月中树。斫却让清光,青天高一厝。根株削寒铁,葩萼幼菌蕗。空翠照人间,清辉标月路。月姐驾轻軿,石烂无忘故。但闻猿夜啼,徘徊不能去。”

其三〈行道峰〉“象教自东来,神僧以杯渡。振锡走群山,悲慈人不悟。手出一拳石,幻作千仞塑。颇有道人装,略饰袈裟具。同著西来履,遍踏震旦路。震旦行已遍,神僧几时去?衣钵有单传,扁收赖烟雾。”

夏之符简介 夏之符,当涂人。字玹伯、元伯,别号天山老人。明末庠生。砥行绩学。清初曾修《太平府志》,后遭忌中废。删其志稿,撰成《姑孰备考》八卷。其中亦收所著诗文三卷,名为《乡音集》。

十、《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宋·杨杰〈碧霄峰〉(五言古)一首:“岩深映碧萝,金鬣弄寒波。莫念江湖好,江湖风浪多。”

(诗题后原注峰“下有泉,产金鬣鱼。”)

杨杰简介 见本节诗五。

十一、《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明·严允谐〈隐静僧归〉(七言古)一首:“五峰双涧天安排,昔年老僧杯渡来。精篮楼阁俱劫灰,大众五百安在哉。废久能令信者哀,泰来否往如轮廻。高僧复归檀施开,世尊龙像登莲台。”

严允谐简介 严允谐,明时繁昌教谕。明洪熙元年(1425年)赠中顺大夫。余不详。

十二、《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陈泰〈频伽鸟〉(七言古)一首。序为:“频伽妙音鸟也。形如鸜鹆,声似黄鹂,育自海外。昔杯渡禅师携一双隐静寺中,雏成即去。数百年止见其二。云邑宰陈公招饮,道及此鸟,爰作是诗。”诗云:“我昔频游隐静山,空山古路曲曲环。忽闻好鸟鸣涧户,云是频伽意态闲。如来说法喜仙音,空外传声悦众心。贝多树上三更月,佛火禅龛深复深。杯渡遗松成劫土,朗公残橘飘寒雨。只有此鸟自去来,栖止一双忘今古。肃肃空堂飞怖鸽,何似伽陵独清越。我公学道同维摩,现身宰官与众说。”

(诗中“朗公残橘飘寒雨”句后,原注有“寺昔有杯渡松、朗公橘。今橘尚存,而松已无矣。”)

陈泰简介 繁昌人,余不详。

十三、《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清·闵其景,〈杯渡松〉(七言绝)一首:“龙螭双锁梵门幽,老干纡盘杯渡留。佛果不随凡种播,苍凉时挂白云头。”

闵其景简介 闵其景,清人,字行甫。少入府庠,家贫授经自给,性至孝,历任邑令重之,七十余卒。

十四、《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徐持〈游隐静〉(七言绝)一首:“鸟归山静人烟寂,树隐溪回石径斜。不是屐声惊犬吠,隔林何处觅僧家。”

徐持简介 不详

十五、《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唐·释清塞〈入隐静寺途中作〉(五言律):“乱云迷远寺,入路认青松。鸟道缘巢影,僧鞵印雪踪。草烟连野烧,溪雾隔霜钟。更遇樵人问,犹言过几峰。”

释清塞 唐代僧人,余不详。

十六、《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明·郝一楷〈和李太白隐静寺〉(五言律)一首:“杯渡千年偈,泥牛一塔踪。西归何处履,东指旧时松。古殿生丛棘,空山立数峰。坐看身世寂,幽鸟忽来逢。”

郝一楷简介 郝一楷,字心型,繁昌金峨上乡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屡困公车。隐居三十馀年,闭门绝迹,寿八十一而终。

十七、《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清·戴之瑾〈频伽鸟〉(五言律)一首:“可亦因杯渡,西来有别踪。泉常饮五老,木自择双松。性狎僧台食,音清佛地峰。沧桑千古事,惟尔岁相逢。”

戴之瑾简介 戴之瑾,字其怀,号长溪,太湖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岁贡生,授繁昌训导。著有《丛桂楼诗集》。

十八、《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陈泰〈登隐静山绝顶〉(五言律)一首:“极目看无际,披襟兴自赊。村烟连远岫,江水隔晴霞。万木低如荠,群峰簇似花。攀藤下危石,一径白云斜。”

陈泰简介 繁昌人,余不详

十九、《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唐·张乔〈隐静寺阁〉(七言律)一首:“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阑竹上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六朝明月惟诗在,三楚孤江有雁回。达理殆应少惆怅,僧闲因得话天台。”

张乔简介 张乔,南陵人(民国二十七年《九华山志》,作秋浦人)。少与许棠受业于薛能门下。有诗名,擅长律诗。与许棠、俞坦之、剧燕、任涛、张蟾、郑谷、李栖远、李昌符等人,号称“诗坛十哲”。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应京兆府解,作诗称最。大顺元年(890年)登进士第。黄巢起兵,与伍乔、杜荀鹤、许裳等避居九华山,互相倡咏。著诗二卷,载《全唐诗》卷六三八至六三九。

二十、《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明·郝一楷〈隐静寺观太白碑〉(七言律)一首:“结伴探奇路不迷,千峰崪嵂集招提。建缘杯渡来梁季,山买深公自晋西。野筱拂云欹古阁,寒松积雪郁深溪。何年断碣丛苔藓,翠蚀青莲彩笔题。”

郝一楷简介 见本节诗十六。

二十一、《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李观澜〈题隐静寺壁〉(七言律)一首:“五峰秀拔倚晴空,卜筑何年立梵宫。飞阁流丹迷涧壑,浮岚滴翠湿帘栊。巢松鹤唳三生石,啸月猿听半夜钟。我复题诗写佳趣,它时还拟碧纱笼。”

李观澜简介 不详。

二十二、《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古传海〈游隐静寺〉(七言律)一首:“山溪盘曲水潺湲,系马桥西谒世尊。积藓碑横衰草砌,负喧僧依夕阳门。已无杯渡来松径,空有频伽唤竹村。最是令人惆怅处,一声清磬出荒垣。”

古传海简介 《道光繁昌县志》载郡庠生,余不详。

第五、绘画

清初姑孰画派领袖萧云从(尺木)《太平山水诗画》(即《太平山水图》)中,刻绘有繁昌十三景图。其中隐静山〈五峰图〉,图绘碧霄、桂月、鸣磬、紫气、行道五峰,峰下为隐静寺。诗题为唐·李白〈送通禅师还隐静寺〉诗。诗见本资料辑录〈四、诗歌·三〉。

以上名山二,古迹四,高僧四,诗歌二四,绘图一,合辑三五止。

2006.5.18

附一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侍》卷第十〈神异下〉:

宋京师杯度(全文)

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於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於水,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达于京师。见时可年四十许,带索繿缕,殆不蔽身。言语出没,喜怒不均。或严冰扣冻而洒浴,或著屐上床,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圌子,更无馀物。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意以别房待之。後欲往延步江,於江侧就航,人告度,不肯载之。复累足杯中,顾眄吟咏,杯自然流,直度北岸,行向广陵。

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芦圌於中庭。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李见芦圌当道,欲移置墙边,数人举不能动。度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见四小儿并长数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於是追觅不知所在。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李跪拜请还家,月日供养。度不甚持斋,饮酒噉肉,至於辛鲙,与俗不殊。百姓奉上,或受不受。沛国刘兴伯为兖州刺史,遣使要之,负圌而来。兴伯使人举视,十馀人不胜。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李即经营,至中未成。度云暂出,至冥不反。合境闻有异香,疑之为怪。处处觅度,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於地,卧之而死。头前脚后,皆生莲华,华极鲜香,一夕而萎,邑人共殡葬之。生数日有人从北来云,见度负芦圌行向彭城。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见度礼拜,请还家。其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度甘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语欣云“可觅芦圌三十六枚,吾须用之。”答云:“此间正可有十枚,贫无以买,恐不尽办。”度曰:“汝旦检觅,宅中应有。”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庭中。虽有其数,亦多破败。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度密封之,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诚者谓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 施,回以施欣,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度辞去,欣为办粮食,明晨见粮食具存,不知度所在。

经一月许,复至京师。时潮沟有朱文殊者,少奉法,度多来其家。文殊谓度云:“弟子脱舍身没苦,愿见救济。脱在好处,愿为法侣。”度不答。文殊喜曰:“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路见钓鱼师,因就乞鱼,鱼师施一喂者。度手弄反覆,还投水中,游泳而去。又见鱼网师,更从乞鱼。网师瞋骂不与,度乃捻取两石子掷水中,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网既碎败,不复见牛,度亦已隐。行至松江,乃仰盖於水中,乘而度岸。经涉会稽、剡县,登天台山,数月而反京师。

时有外国道人名僧佉吒,寄都下长干寺住。有客僧僧悟者,与吒同房。宿於窗隙中,见吒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後将下。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时有一人,姓张名奴,不知何许人。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冬夏常著单布衣。佉吒在路行,见张奴欣然而笑。佉吒曰:“吾东见蔡豚,南讯马生,北遇王年,今欲就杯度,乃与子相见耶。”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蒙蒙大象内,照曜实显彰。何事迷昏子,纵惑自招殃。乐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柏操,何用拟风霜。闲预紫烟表,长歌出昊苍。澄灵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毗汉后,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於九方。亦见流俗子,触眼致酸伤。略谣观有念,宁曰尽矜章。”佉吒曰:“前见先生禅思幽岫,一坐百龄。大悲薰心,靖念枯骨。”亦题颂曰:“悠悠世事,或滋损益。使欲尘神,横生悦怿。惟此哲人,渊觉先见。思形浮沫,瞩影遄电。累踬声华,蔑丑章弁。视色悟空,玩物伤变。舍纷绝有,断习除恋。青条曲荫,白茅以荐。依畦啜麻,邻崖饮洊。慧定计照,妙真曰眷。慈悲有增,深想无倦。”言竟各去。尔后月日,不复见此二人。传者云,将僧悟共之南岳不反。张奴与杯度相见,甚有所叙,人所不解。

度犹停都少时,游止无定,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度往其家,甚见料理。闻都下复有一杯度,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陈为设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度即食蜜姜都尽,馀物宛在膝前。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即留二弟停都守视,余三人还家,家中杯度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姜为异。乃语陈云:“刀子钝,可为磨之。”二弟都还,云彼度已移灵鹫寺。其家度忽求黄纸两幅作书,书不成字,合同其背。陈问:“上人作何券书。”度不答,竟莫测其然。

时吴郡民朱灵期使高骊还,值风舶飘,经九日至一洲边。洲上有山,山甚高大,入山采薪,见有人路,灵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于是共称佛礼拜。须臾见一寺甚光丽,多是七宝荘严,见有十馀僧,皆是石人,不动不摇,乃共礼拜还反行。步少许,闻唱导声,还往更看,犹是石人。灵期等相谓:“此是圣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见。”因共竭诚忏悔。更往,乃见真人,为期等设食。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乡。有一僧云:“此间去都,乃二十余万里。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因问期云:“识杯度道人不。”答言:“甚识。”因指北壁有一囊挂锡杖及钵云:“此是杯度许,今因君以钵与之。”并作书著函中。别有一青竹杖,语言:“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闭船静坐,不假劳力,必令速至。”于是辞别,令一沙弥送至门上,语言:“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不须从先路也。”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即具如所示。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都不见水。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亦不复见竹杖所在。舫入淮至朱雀门,乃见杯度骑大船栏以杖捶之,曰:“马马何不行。”观者甚多。灵期等在舫遥礼之,度有自下舫取书并钵,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度大笑曰:“使我还耶。”取钵掷云中,还接之,云:“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度多在延贤寺法意处。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一说云:灵期舫漂至一穷山,遇见一僧来云:“是度上弟子,昔持师钵而死治城寺,今因君以钵还师,但令一人擎钵舫前,一人正拕,自安隐至也。”期如所教,果获全济。时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尔日早出,至晚不还。陈氏明旦见门扇上有青书六字云:“福德门,灵人降。”字劣可识,其家杯度遂绝迹矣。

都下杯度犹去来山邑,多行神呪。时庾常婢偷物而叛,四追不擒,乃问度,度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往看,果如所言。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在廨患痢,遣信请度。度呪竟云:“难差。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昔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二亲及叔,皆被痛酷。”宁子果死。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众治不愈,后请僧设斋,斋坐有僧聪道人,劝迎杯度。度既至,一呪病者即愈,齐谐伏事为师,因为作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

至元嘉三年(426年)九月,辞谐入京,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于是别去。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谐即为营斋,并接尸还葬建业之覆舟山。至四年(427年),有吴兴邵信者,甚奉法,遇伤寒病,无人敢看,乃悲泣念观音。忽见一僧来,云是杯度弟子,语云:“莫优,家师寻来相看。”答云:“度师已死,何容得来。”道人云:“来复何难。”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与服之,病即差。又有杜僧哀者,住在南冈下,昔经伏事杯度。儿病甚笃,乃思念恨不得度练神呪。明日忽见度来,言语如常,即为呪,病者便愈。

至五年(428年)三月八日,度复来齐谐家,吕道慧、闻人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皆大惊,即起礼拜。度语众人言:“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法意道人甚有德,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须臾闻,上有一僧唤度,度便辞去,云:“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齐谐等拜送殷勤,于是绝迹。顷世亦言时有见者,既未的其事,故无可传也。

(引自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高僧传》1992年10月版P378-385。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卷三十一、卷六十一,有以上内容。)

附二

《高僧传》卷第九、卷第十,记载佛教高僧,行事有诸端神异,如何看待这类记载。两卷后结论所言,当对这一问题有所启迪。兹将“结论”全文引录如下,以供参阅:

论曰:神道之为化也,盖以抑夸强,摧侮慢,挫凶锐,解尘纷。至若飞轮御宝,则善信归降,竦石参烟,则力士潜伏。当知至治无心,刚柔在化。自晋惠失政,怀、愍播迁,中州寇荡,群羯乱交,渊、曜纂虐于前,勒、虎潜凶于后。郡国分崩,民遭屠炭。澄公悯锋镝之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彰神化于葛陂,骋悬记于襄、邺。籍秘呪而济将尽,拟香气而拔临危。瞻铃映掌,坐定吉凶。终令二石稽首,荒裔子来,泽润苍萠,固无以校也。其后佛调、耆域、涉公、杯度等,或韬光晦影,俯同迷俗;或显现神奇,遥记方兆;或死而更生,或窆后空墩。灵迹怪诡,莫测其然。但典章不同,袪取亦异。至如刘安、李脱,书史则以为谋僣妖荡,仙录则以为羽化云翔。夫理之所贵者合道也,事之所贵者济物也。故权者反常而合道,利用以成务。然前传所纪,其详莫究。或由法身应感,或是遁仙高逸。但使一介兼人,便足矣。至如慧则之感香瓮,能致痼疾消疗;史宗之过渔梁,乃令潜鳞得命。白足临刃不伤,遗法为之更始。保志分身圆户,帝王以之加信。光虽和而弗污其体,尘虽同而弗渝其真。故先代文纪,并见宗录。若其夸炫方伎,左道乱时。因神药而高飞,藉芳芝而寿考。与夫鸡鸣云中,狗吠天上,蛇鹄不死,龟灵千年,曾是为异乎。

(引自中华书局佛教典籍选刊《高僧传》1992年10月版398-399。)

3 昆明五华山

五华山,在云南昆明市区北部,为昆明市区最高峰,占地1.73平方公里,海拔1926米,其北接螺峰山,东连祖遍山,并称云南昆明城中三山,西与翠湖山水相连。五华山现为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地,昆明市五华区也因五华山得名。

五华鹰绕

五华山为云南昆明主山蛇山余脉。蛇山从昆明东北方向南下,九起九伏,至螺峰山顿开玉屏,再前则脉分五支,吐出五华秀气,因称“五华”,自古为一方之胜。《云南通志》载:五华山“由螺峰叠.甫<而下,端丽庄严,领袖诸山。其下则烟火万家,山川一顾可尽,诚胜地也”。

当年南诏筑鄯阐城,鄯阐侯高智升即于五华山麓筑府居之,称“东府”。宋大理时重筑土城,沿称鄯阐,为“新城”。鄯阐城址西移,又于云南昆明五华山设北门。元初置昆明城,赛典赤“建省堂”,“兴市井”,仍以五华山为云南昆明城北天然屏障。元至正十四年(1227),云南王忽哥赤、平章政事赛典赤“为保国安民”,于山“高阜之上创建五华大殿,匾日‘悯忠寺”’(元支谓兴《悯忠寺记》)。一说因寺内塑释迦等五尊佛像,以祈保国安民,故寺又称“五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寺毁于战火。五年后重建,改名五华寺,山因寺名,称五华山。元人王升作《滇池赋》,有句日“五华钟造化之秀”,将五华山列为元代昆明八景之一,五华山渐成昆明城中一大胜地。

元代宗室叛乱、红巾军入滇,云南昆明五华寺除正殿外,均毁于战火。明洪武十五年(1382)筑昆明城,将城墙从五华山北移螺峰山,于五华山右脉建巡抚公署,五华寺亦得修葺,以“五华鹰绕”名噪滇中。明人韩宜可有《五华寺》诗曰:“五华之山山上头,俯视东海如浮沤,岂无四万八千丈,亦有五城十二楼。翠渠影落中天晓,玉柱光含大地秋,何日相逢陪仗履,西风林外一长讴!”

明代迭修五华寺,在山上建聚远楼、无边楼,又建旷怡、泰然、净明、真意诸亭台,山南则建五华书院。此期五华山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永乐十八年(1420),三宝太监郑和捐刻《大藏尊经》,置五华寺中。一是明初靖难之变,建文帝朱允太史削发为僧,潜逃至滇,初寓五华寺中,自称“与沐将军(黔国公沐氏兄弟)有旧”。沐氏兄弟“至寺密语多时”。“既不挟之以开衅,亦不卖之以邀宠”,密将朱允太丈“送至武定府”,“慎密庇佑,以全其生”(《云南备征志》)。明人张含有<五华台>诗,似咏此事:“五华台上望昆明,净练微茫似掌平。故国欲归归未得,海风山雨一齐生。”

永历故宫

明末,农民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人滇,以“联明抗清”为号。孙可望“毁昆阳、呈贡二城”,筑宫室于五华山,一时豪华,称秦王宫(《续修昆明县志》)。后朱由榔兵败,孙可望将其迎至贵州,受阉宦挑唆,欲禅代朱由榔。朱由榔召李定国人卫,自贵州安定人昆明,“以贡院为行官”(《滇云历年传》),昆明成为南明最后一个政治中心,时称滇都。后孙可望降清,反戈一击,被李定国击败,朱由榔即移驻五华山,以秦王宫为皇宫,“筑宫于五华”(《滇系》),称万寿宫。

吴三桂割据云南,受爵平西亲王,更于此大营宫室,“益广其址,缭以重垣,俯以杰阁,极土木之盛”(《滇系》),一时“红亭碧沼,曲折依泉,杰阁丰堂,参差因岫,冠以巍阙,缭以雕墙,横广数十里。卉木之奇,运自两粤;器玩之丽。购自八闽;而管丝锦绮,以及书画之属,则必取之三吴,细载不绝,以从园园之好。”(《陈园园事辑》)后吴三桂事败,五华山官室俱毁,后在此建愍忠寺,复立五华书院。清人孙鹏有《移居》一诗,描绘当时五华山景致,日:“一上飞云居五华,松涛声里好为家。西风昨夜吹来早,寒菊当门独自花。”

当年豪华之气,扫地已尽。然对云南昆明城中百姓,却多了一个登高之胜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马之龙《九日登五华山》:“城中好晴景,纵目五华巅。不是登高日,焉知望远天。四山秋色里,万户夕阳边。未得故园返,黄花空自怜。”

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后,云南昆明五华山迭有重修,其得置龙亭、朝房,每逢清帝寿辰或元旦,昆明文武官吏,照例齐集山上朝贺。又建拜云亭,为地方官初一、十五习仪之所。康熙二十六年(1678),奉旨得减屯额,又立万寿无疆坊于拜云亭前,以谢皇恩浩荡。山前则建诸葛武侯祠,春秋二季仲择吉致祭。同治二年(1864),马荣据城时毁祠,同治十三年(1875)重修,更在武侯祠旁建昭忠祠,以祀镇压回民而被袭杀之滇督潘铎。此之古迹,今已不存。清咸丰七年(1857)六月,云南昆明大水泛滥数十里,东南两门淹没,城内水深七八尺,人口溺死数万,斗米至银十二两,五华山树皮草根俱被吃光。

雍正十一年(1733),复于云南昆明五华山南麓建五华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五华书院之一部改为云南省优级师范学堂,修建学堂大楼时,曾于水池中出土永历帝玉玺,算是永历故宫最后之余音。五华书院立数百年间,培养人才不少,仅清末就有赵藩、袁嘉谷等。书院有联曰:

本修齐治平之道,成己成人。登斯楼也,坐而言,起而行,昆水华山,直可接鹅湖鹿洞。

卒经史子集之篇,有原有委。诵其书者,博以文,约以礼,乘签玉轴,岂徒供饰句寻章。

联中鹅湖、鹿洞,均为南宋著名书院。五华书院之为官学,可见中原文化对昆明之影响。

光复楼

光绪二十三年(1898),清政府推行“新政”,于云南昆明五华山兴建高等学堂。是年11月29日,“于五华山岭掘地得方玉,视之永明玉玺也”。其“方五寸,文日‘敕命之宝’,背刻龙纽,玺侧又有枯骸一具”。“以玺证之,当是永明帝移都滇垣御用之物,后以仓皇西奔不及携去,此骸殆其宫人殉死者欤!”

五华山主楼光复楼,即为当年云南省会师范学堂主楼,称五华楼(《滇中琐记》)。辛亥革命爆发,云南昆明同盟会员决定起义响应,时间定在农历九月初九午夜,不料因搬运子弹,事机泄露,不得不于晚8时40分发动。李根源、黄毓英、李鸿祥等率七十四标(团)从北校场攻人北门,进攻军械局,因围墙坚固,守军顽抗,援军不至,起义军一时不能得手,清军趁势占领五华山。后蔡锷率云南昆明巫家坝步、炮两标(团)赶到,合兵一处,攻占军械局,进攻五华山时,颇费周章。李根源激励三军曰:“努力前进,攻克后,阵亡者得葬斯土!”

时义军排长文鸿逵夜间率部进攻云南昆明五华山南麓之红栅子,“他身先士卒,爬上山去,露出半截身子,射击敌人,被敌人机关枪扫射,胸部中弹如蜂窝,壮烈牺牲”(李鸿祥《增补辛亥革命回忆录》),“次日收尸,周身如蜂巢状,计其所受枪弹,在百余粒以上”(孙仲英《重九战记》)。义军暮夜攻击,一番血战,革命军攻克五华山。清军将领钟麟同“自杀未成,被担架送陆军医院大门口”,被义军砍下脑袋,挂在云南昆明近日楼上(李鸿祥《增补辛亥革命回忆录》)。

重九起义成功,都督府自原总督府(今云南昆明人民胜利堂址)迁至五华山师范学堂之五华楼,改名“光复楼”,以纪念重九光复之役。朱德诗日“五华山上树红旗”,即咏此事。后每逢光复纪念,楼前均有庆祝活动。蔡锷赋《登五华山二首》,其一曰:“双塔峥嵘拥翠华,腾空红日射朝霞。遥看杰阁层楼处,五色旗飞识汉家。”其二:“东风吹彻万家烟,迎面湖光欲接天。千载功名尘与土,碧鸡金马自年年。”时楼前高悬绿底金字之“光复楼”匾,楼前短栏整列,花坛环绕,楼前有一联,极言其景曰:

六诏锁烽烟,望焚道苗疆,六服河山双眼底:

五华开画景,看雕甍绣户,五云楼阁半天中。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齐聚云南昆明五华山光复楼,与滇军军官、滇省知名人士歃血为盟,誓诛国贼,并通电全国,发动护国起义。时光复楼内,还有关羽、岳飞神位,诸人于神位前立誓,以银针刺破手指,在案前黄纸上签名,誓死拥护共和,护国讨袁,然后焚烧黄纸,将纸灰撒在酒中,接着一阵痛饮,一阵悲歌,一阵欢唱,一阵鼓声,群情激昂,深夜方散。

直至50年代以前,光复楼一直是国民党云南省政府所在,接待要人不少,如蒋介石、李宗仁等,均在此住过。

1936年,于光复楼前建嘹望塔,塔为钢铁结构,呈方柱形。底边长4米,高42.5米,巍然立于五华山巅,十分壮观。时以之嘹望警情,悬挂标志信号,如夜禁、警报等,以为管理城市之用。抗战时期,日机空袭昆明,嘹望塔更有报警之用。其与全国空防网相联系,日机起飞,即于塔上悬一红球;日机人境,则挂两个红球,警报器同时长鸣报警;敌机接近昆明,则警报连续短鸣;敌机出境,即撤去红球,改悬绿球,警报器同时长鸣10分钟,以示警报解除。嘹望塔得如此重用,自然为日寇所不容,加之光复楼在旁,为全省军事、行政中心,更为日机轰炸重点。然数度轰炸,四围频频中弹,光复楼、嘹望塔巍然独存。1969年,嘹望塔增高20米,改建为电视、广播发射塔,现已迁立他处。

1947年11月24日一场大火,云南昆明光复楼受创甚巨。后于1948年2月27日奠基重建,1949年5月31日落成,50年代后,先后为云南省军政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之所。1989年11月重修,今成为现代化之政府办公要地。其楼四层,仍见庄严雄伟,周围多植花木,建花廊,筑花坛.置石桌石椅,相映成趣,清静宜人,自是一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