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代末年风云录 |
释义 | 《五代末年风云录》网络连载小说,作者肖申克117。该小说,是讲述的五代十国军阀混战故事,共61个章节。 基本信息小说作者:肖申克117 首发网站:起点中文网 小说书号:1572024 小说类别:五代十国 作品性质:VIP作品 授权状态:A级签约 写作进程:新书上传 完成字数:928246 总点击:744915 总推荐:60434 起点荣誉2011-10-25累计获得8条生日祝福 2010-11-05累积获得五万张推荐票 2010-10-25累计获得7条生日祝福 2010-08-31累积获得一百张月票 2010-08-19累积获得五十万点击 2010-07-21累积获得三十张月票 2010-06-27累积获得三万张推荐票 2010-06-27累积获得三十万点击 2010-06-27登上了起点首页的强力推荐榜 2010-06-20登上了三江频道推荐 2010-06-13累积获得五千个收藏 2010-06-07累积获得十万点击 2010-06-03累积获得三千个收藏 2010-06-02累积获得一万张推荐票 2010-05-27累积获得五万点击 2010-05-19累积获得一千个收藏 2010-05-11累积获得三百个收藏 2010-05-08累积点击破万 内容简介大唐帝国的背影已经远去。 军阀混战,武夫列攻,父子相仇,兄弟相残,民不聊生。北方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出现吴、吴越、南平、楚、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唐等九个国家,加上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 天地不仁,神州遍地烽火,人伦纲常失序,尔虞我诈,一恶甚过一恶,又有契丹窥视一旁。乱世终有雄主出,穿行于乱世刀林之中,筹谋计划,如履薄冰,终将鼎定天下。 …… “那位未名少女是谁?而我将往何处去?”韩奕心中曾经怅惘。 初章试阅第一章 不归(一) 后晋开运元年(甲辰,公元九四四年),正月。 黑夜中的贝州城,被一条巨大的火龙包围着,散布在火龙圈内外的点点火把,如同银汉中的繁星。厮杀的呐喊声响彻夜空。 贝州城被契丹人包围了,契丹人及仆从的幽州军呐喊着扶着云梯蜂拥而来,那云梯上的滑轮刚抵城墙,如雨的箭石的头顶上呼啸而下,当者齑粉。城头守军扔下柴草与热油,沾上火星即升腾起熊熊大火,烧尽了契丹人的攻具,也照亮了城头上紧张的守军脸膛,那些不幸被点着衣物的契丹人悲惨地痛呼着。 契丹主帅毫不犹豫地再一次下达攻城的命令,他恨透了城中主帅。契丹兵再一次向贝州城池发起猛烈地攻击,十数人推着撞车狠狠撞在城门之上,不顾头顶上泼下的热油。 城头上的贝州守军主帅吴峦,虽是书生出身,然戎装在身,脸上满是烟火之色,他有条不紊地向部下们发布着各种反击的命令,无人敢反驳。城门两侧的城垛上射向数十支箭矢,正上方又劈头盖脸地泼下热油,契丹人纷纷倒下,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浓烈地焦肉气味。 契丹人退了,城头晋军发出欢呼声。吴峦这才松了口气,他不知自己还要守到何时,更不知能不能守住,沉声命道: “北虏稍退,诸军切勿松懈。” “遵令!”左右皆道。 “韩奕在城中可有党人阴谋作乱?”吴峦又问道。 “回知州大人,姓韩的父子二人均被关在大牢中,有人把守着!至于其党,尚未发现。”部下回道。 “将他押上城头来祭旗!”吴峦命道,他顿了顿又道,“还有韩主簿!” 城中大牢中,韩奕被高高地吊起,他的双手被牛皮绳深深地勒进皮肉。他在侧耳倾听,城外传来喊杀声似乎停止了,这让他稍松了一口气,贝州城及城内近万军民算是暂时保住了。 他感到极其荒谬,几天之前他当醒过来时,他发现自己成了另外一个人,纷至沓来的另一个人的记忆,令他措不及防。 当他刚承认事实,契丹人就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让他逃避不能。后晋的建立,当然是因为石敬瑭这个儿皇帝的缘故,及其侄石重贵上台为帝,石重贵对契丹人只称孙不称臣,又因奸臣骄将的挑拨,惹怒了契丹主耶律德光。 贝州乃永清军的治所,为水陆交通要冲,后晋朝廷在此积聚粮粟,以备契丹。此前,节度使王令温因有事入朝,朝廷就派以“善守”闻名的前复州防御史吴峦知州事,负责贝州防御。吴峦本只是一个书生,曾在后唐末年,独自守云州半年之久,契丹人围攻不下,最终解围而去,吴峦因而得到一个“善守”的名声。 吴峦只带了几个幕僚文士来贝州,他一到贝州,便推诚扶士,团结军民,修缮城隍,这本是很称职的表现,但他并非是一个有私兵的将帅,并无任何爪牙心腹可为其效死,只能依靠本地的驻军及民壮。前永清军校邵珂,凶暴好斗,前主帅王令温曾将他从军中除名,此人便心怀不满,暗地里勾结契丹人,至吴峦入贝州时,邵珂又主动在吴峦面前请命,吴峦并不知其人,以为军心可用,遂重用邵珂。 但是,上天突然降下了一个变数。韩奕竟然乘邵珂不备,将其射杀。吴峦大怒,欲当场斩杀以正军法,只因契丹接踵而至,攻城甚急,经左右劝解,声称要在胜利之后,杀掉韩奕公祭阵亡军民。韩奕这才暂时保住性命。 韩奕有苦说不出,吴峦连给他一个自辩的机会都没有,但韩奕并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他认为自己已经死过一回了,再死一次又何妨呢?可是在这个令他憎恨的世界,他并非孤家寡人一个,不可以不负责地一死了之。 昏暗的光线中,他的父亲,对,他此生的父亲韩熙文也受自己的牵连,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只是念他是一个文弱小吏,没被吊起来。 “爹!”韩奕轻声唤道。爹,这个亲切的字眼从他口中说出,既让韩奕感到欣喜,又让他感到羞愧,他觉得自己是天底下运气最差的一个人。 “别叫我爹,我没你这个逆子!”韩熙文怒吼道。 “爹,难道你也以为孩儿错了吗?”韩奕道,“那邵珂在城中的恶名,众所皆之,只有吴知州一个人不知道。吴知州新来乍到,他不知道邵某人的底细,难道爹不知道吗?” 韩熙文是贝州小吏:“邵珂以往虽有种种不是,不过他在契丹胡虏南下时,能挺身而出助守城池,也是壮义之举!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北虏寇城,正是我贝州军民团结一心之时,偏偏你这个逆子,竟然敢擅杀我晋军军校,为父……为父……” 韩熙文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孩儿虽总惹爹爹生气,但爹难道也认为孩儿是契丹人内应吗?”韩奕抬高了声音,他因激动而令自己高挂在半空中的身子反复地旋转,他感觉手腕上已经出血了。 “你这孩子从小读书时就三心二意,总喜欢舞枪弄棒和弓马骑射,错不在你,错在为父未能亲自督促你学业,未能让你早些明白何为忠孝大义!”韩熙文道,“当初我要是不许你随我来贝州,让你在青州老家陪伴你娘,那该有多好。我死不足惜,惟叹这满城军民临难,若是不幸蒙难,那全是你这逆子闯下的大祸,天理难容!” 韩奕默然,这副身子的真正主人虽然也曾读过不少书,但很显然兴趣在武勇方面,十五岁的年纪,便在青州老家练就一身好武艺,极为自负。因为父亲韩熙文半是为了全家生计,半是为了希望能晋身仕途,来贝州为吏,这位主人便想来贝州碰碰运气,想出人头地。 “孩儿知错了,但孩儿并不后悔,只可恨牵连了爹爹。爹虽然并无经天纬地之材,但一生勤勉,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又有位卑不敢忘忧国之忠义。”韩奕道,“孩儿倘若能大难不死,咱们父子不如回青州老家,问亩于朐山,但教丰衣足食。” “位卑不敢忘忧国?”韩熙文对儿子说出的话颇感惊讶,又觉可笑,“奕儿要真是知道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真义,岂能坐视北虏南寇,杀我百姓,祸我中原?” 牢房门被从外面“轰”地一声打开,打破了里面的宁静,昏暗的灯光因冷风地吹入,变得飘摇不定。 十来位甲士从门外涌入,韩奕父子心往下一沉。 章节目录第一卷 乱世何处是吾乡斜刺里,一支箭矢从黑暗中射了过来,正中韩奕的胸膛。韩奕的身形晃了晃,他将那支箭羽拔起,生生地带出自己的血肉…… 第一章 不归(一) 第二章 不归(二) 第三章 不归(三) 第四章 不归(四) 第五章 不归(五) 第六章 不归(六) 第七章 不归(七) 第八章 不归(八) 第九章 不归(九) 第十章 香阵(一) 第十一章 香阵(二) 第十二章 香阵(三) 第十三章 香阵(四) 第十四章 香阵(五) 第十五章 香阵(六) 第十六章 香阵(七) 第十七章 不辰(一) 第十八章 不辰(二) 第十九章 不辰(三) 第二十章 不辰(四) 第二十一章 黍离(一) 第二十二章 黍离(二) 第二十三章 黍离(三) 第二十四章 黍离(四) 第二十五章 黍离(五) 第二十六章 何求(一) 第二十七章 何求(二) 第二十八章 何求(三) 第二十九章 何求(四) 第三十章 何求(五) 第三十一章 行路(一) 第三十二章 行路(二) 第三十三章 行路(三) 第三十四章 行路(四) 第三十五章 行路(五) 第三十六章 行路(六) 第三十七章 行路(七) 第三十八章 行路(八) 第三十九章 行路(九) 第四十章 徘徊(一) 第四十一章 徘徊(二) 第四十二章 徘徊(三) 第四十三章 徘徊(四) 第四十四章 徘徊(五) 第四十五章 徘徊(六) 第四十六章 徘徊(七) 第四十七章 徘徊(八) 第四十八章 何朝(一) 第四十九章 何朝(二) 第五十章 何朝(三) 第五十一章 何朝(四) 第五十二章 何朝(五) 第五十三章 何朝(六) 第五十四章 何朝(七) 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一骑越众而出,疾驰至朝廷大军的右侧方,将一面大旗狠狠地插在地上。这支军队就在这面旗帜下迅速地集结,面向朝廷大军方向。“韩”字大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郭威笑了。 第一章 非刑(一) 第二章 非刑(二) 第三章 非刑(三) 第四章 非刑(四) 第五章 非刑(五) 第六章 非刑(六) 第七章 非刑(七) 第八章 非刑(八) 第九章 道(一) 第十章 道(二) 第十一章 道(三) 第十二章 道(四) 第十三章 道(五) 第十四章 道(六) 第十五章 鹊起(一) 第十六章 鹊起(二) 第十七章 鹊起(三) 第十八章 鹊起(四) 第十九章 鹊起(五) 第二十章 鹊起(六) 第二十一章 鹊起(七) 第二十二章 鹊起(八) 第二十三章 鹊起(九) 第二十四章 鹊起(十) 第二十五章 尘埃(一) 第二十六章 尘埃(二) 第二十七章 尘埃(三) 第二十八章 尘埃(四) 第二十九章 尘埃(五) 第三十章 洛阳(一) 第三十一章 洛阳(二) 第三十二章 洛阳(三) 第三十三章 洛阳(四) 第三十四章 洛阳(五) 第三十五章 洛阳(六) 第三十六章 洛阳(七) 第三十七章 洛阳(八) 第三十八章 洛阳(九) 第三十九章 嘉庆(一) 第四十章 嘉庆(二) 第四十一章 嘉庆(三) 第四十二章 嘉庆(四) 第四十三章 嘉庆(五) 第四十四章 嘉庆(六) 第四十五章 嘉庆(七) 第四十六章 嘉庆(八) 第四十七章 梁山(一) 第四十八章 梁山(二) 第四十九章 梁山(三) 第五十章 梁山(四) 第五十一章 梁山(五) 第五十二章 梁山(六) 第五十三章 梁山(七) 第五十四章 梁山(八) 第五十五章 梁山(九) 第五十六章 惊变(一) 第五十七章 惊变(二) 第五十八章 惊变(三) 第五十九章 惊变(四) 第六十章 惊变(五) 第六十一章 惊变(六) 第六十二章 惊变(七) 第六十三章 惊变(八) 第六十四章 惊变(九) 第六十五章 冬雪(一) 第六十六章 冬雪(二) 第六十七章 冬雪(三) 第六十八章 冬雪(四) 第六十九章 冬雪(五) 第七十章 冬雪(六) 第七十一章 冬雪(七) 第七十二章 冬雪(八) 第三卷 莫道边关无人还一辆被众人护卫中的香车徐徐与韩奕擦身而过。韩奕蓦然回首,正有一股清风掀开马车窗帘一角,露出一张风华绝代的脸。韩奕如遭重击,大叫一声,几欲昏倒当场…… 第一章 新朝(一) 第二章 新朝(二) 第三章 新朝(三) 第四章 新朝(四) 第五章 新朝(五) 第六章 新朝(六) 第七章 桃夭(一) 第八章 桃夭(二) 第九章 桃夭(三) 第十章 桃夭(四) 第十一章 桃夭(五) 第十二章 桃夭(六) 第十三章 关山(一) 第十四章 关山(二) 第十五章 关山(三) 第十六章 关山(四) 第十七章 关山(五) 第十八章 关山(六) 第十九章 关山(七) 第二十章 关山(八) 第二十一章 风起(一) 第二十二章 风起(二) 第二十三章 风起(三) 第二十四章 风起(四) 第二十五章 风起(五) 第二十六章 破斧(一) 第二十七章 破斧(二) 第二十八章 破斧(三) 第二十九章 破斧(四) 第三十章 破斧(五) 第三十一章 破斧(六) 第三十二章 破斧(七) 第三十三章 破斧(八) 第三十四章 破斧(九) 第三十五章 解甲(一) 第三十六章 解甲(二) 第三十七章 解甲(三) 第三十八章 解甲(四) 第三十九章 解甲(五) 第四十章 解甲(六) 第四十一章 解甲(七) 第四十二章 解甲(八) 第四十三章 蛰伏(一) 第四十四章 蛰伏(二) 第四十五章 蛰伏(三) 第四十六章 蛰伏(四) 第四十七章 蛰伏(五) 第四十八章 蛰伏(六) 第四十九章 蛰伏(七) 第五十章 同车(一) 第五十一章 同车(二) 第五十二章 同车(三) 第五十三章 同车(四) 第五十四章 同车(五) 第五十五章 帝师(一) 第五十六章 帝师(二) 第五十七章 帝师(三) 第五十八章 帝师(四) 第五十九章 帝师(五) 第六十章 帝师(六) 第六十一章 帝师(七) 第六十二章 吴钩(一) 第六十三章 吴钩(二) 第六十四章 吴钩(三) 第六十五章 吴钩(四) 第六十六章 吴钩(五) 第六十七章 阑珊(一) 第六十八章 阑珊(二) 第六十九章 阑珊(三) 第七十章 阑珊(四) 第七十一章 阑珊(五) 第七十二章 阑珊(六) 第七十三章 惊涛(一) 第七十四章 惊涛(二) 第七十五章 惊涛(三) 第七十六章 惊涛(四) 第七十七章 惊涛(五) 第七十八章 惊涛(六) 第七十九章 惊涛(七) 第八十章 惊涛(八) 第八十一章 秋月(一) 第八十二章 秋月(二) 第八十三章 秋月(三) 第八十四章 秋月(四) 第八十五章 秋月(五) 第八十六章 秋月(六) 第八十七章 秋月(七) 第八十八章 秋月(八) 第八十九章 秋月(九) 第九十章 秋月(十) 第九十一章 披甲(一) 第九十二章 披甲(二) 第九十三章 披甲(三) 第九十四章 披甲(四) 第九十五章 披甲(五) 第九十六章 披甲(六) 第九十七章 披甲(七) 第九十八章 披甲(八) 第九十九章 真人(一) 第一百章 真人(二) 第一百零一章 真人(三) 第一百零二章 真人(四) 第一百零三章 真人(五) 第一百零四章 真人(六) 第一百零五章 庆州(一) 作品相关《平边策》 臣奕言: 自唐末以降,群雄逐鹿,烽火延绵,民不聊生,贤良远遁。天下事,大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我中原粗定,君明臣贤,声教被于八荒,虎贲王师数十万,枕戈待旦。 伏惟陛下尊临万国,奄有八方,荡三季之浇风,振百王之旧典。设四科而罗俊彦,提二柄而御英雄。今欲削平四海,席卷天下,一统华夏,上顺天意,下体民心,正当其时也! 功业者,有难易之别。或以为,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无往而不利。 臣观南方列侯,淮南、两蜀易图,盖自古以中原伐江南,成功者众也,以江南统中原,功成者鲜有闻也;纵观前代,又无不先取上流,然后顺流而并南方,秦取巴蜀而并六国,汉取巴蜀而灭项羽,晋灭蜀汉而亡吴,惟光武例外。 今有近臣给事中窦仪、中书舍人杨昭俭与比部郎中王朴三贤上《平边策》,宏篇议论,谓宜用兵江、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诚可谓是真知灼见也。 然兵者,死生之大事,不可不察也。为将者,往往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得之窃喜万分,失之辗转反侧。中枢之臣者,又安于守常,亦注重眼前之得失,而失之于远见卓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臣驽钝,臣无状,臣伏拜,敢问陛下得江南、两蜀、岭南数百州之地,一扫唐末纷乱割据,功盖前代先贤圣主,鸿基与五岳比高,将马放南山,高枕无忧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见,子孙受辱。盖急功近利,深谋远虑者所不取! 臣以为,军国大事,固然有难易之分,却亦有战略庙算与战术手段之别。一城一池之得失,不过是战术小利。 谁为我王师之敌?非伪唐也,亦非伪蜀!伪唐文弱,其下朋党为奸,伪蜀昏庸,左右小人擅政。荆南高氏,天下笑之曰:高无赖。君不见,辽虏控弦持兵三十万,牧马燕云乎?石晋认虏为父,擅割我燕云十六州,遗祸万端,此乃心腹大患。相较而言,南方诸藩不过小疾。 臣观契丹数十年以来,士马精强,吞噬四邻,战必胜,攻必取。辽得燕云,既得其地,又得中国之民,粮食不需贸易;得中国巧匠,精甲自造自足;得中国士人,反害父母宗邦。又恰逢中原多故,列强相攻,较汉之匈奴,唐之突厥,天助契丹也! 我失燕云,既失雁门、居庸、榆关之险,又失塞外牧监之利,至今中原缺马,仅赖延、庆党羌市马,杯水车薪。更何况,今日之党羌,其心有异,岂异于昨日之契丹乎? 辽人每每南掠,居高临下,势如建瓴,兼有马战之利,兵出燕云,旬日可抵澶渊。河北沿边,兵少不足以待寇,兵多则馈运难以为继,我出则彼归,我归则彼至,而我将士欲服契丹,须仰攻高阜,而深入虏境,粮草不济,易为辽人所乘,高下立见也。 臣叩首,奏与天听,为子孙祸福之战略远见,须以举国之力,肝脑涂地,扫燕败辽,收复燕云!如此,方敢豪言高忱无忧,盛业共磐石永固矣。否则,子孙将有不血食之忧也。 或以为,辽人擅野战,有战马之利,衣皮毛、渴冰雪、披黄沙、耐饥饿,兵甲之强,中国不足以战而胜之,故应先易后难,先平江南,再以举国之力,徐图北伐。 对焉?此短视之见也! 或视幽蓟为外邦之属,无关中国,得之则喜,弗得则听之任之。国朝若平江南,彼辈必言天下无事,安于守常,此非短视之徒,便是懦弱之辈也。历代衰亡,在于知安不知危,能逸不能劳,此其患不在于今,而将见之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故,历代各朝祖宗创业艰难,而其子孙鲜有闻者。 臣观辽祖耶律阿保机,类比唐高祖,征渤海、败女直、收室韦、服奚人,开创辽国基业。其后耶律德光,恰如唐太宗,为人多智,善用谋士,四方侵掠,乘中国纷乱,窃我燕云天险地利,稳操胜券。又蕃汉分治,仿中国制度,用汉士为大臣,以汉法治汉民,治下牲畜蕃息无大灾,粮甲自给。故耶律德光能长驱直入,大掠两河,兵入汴梁,杀我百姓百万,其罪罄竹难书。 其次耶律兀欲,不过中庸之资,中原方得以稍息。 臣闻今辽主述律,号称“睡王”,嗜酒如命,日夜沉醉,无心政事,好杀无辜。其治下群酋争雄,三日一小叛,五日一大叛,国无宁日,虏势日衰。 彼之昏君,我之贤臣。此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必悔矣。若国朝先图南征,臣料三年可平江淮,两川一年足矣,昔者郭崇韬平前蜀,不过七十日矣。及陛下扫平岭南之时,则至少十五年矣。其间,辽蕃若有中兴之主出,厉兵秣马,巩固幽蓟,居高临下,则我中国子孙将夜不能寐也! 故,臣斗胆进言,愿陛下以收复燕云为首要战略要务,而战术则是先平江淮。若平江淮,须先西讨伪蜀。 窃闻秦、凤之民,不堪蜀主无道,赴汴叩阙,乞兵讨伐。臣虽不材,愿领偏师一部,为陛下先取成、阶、秦、凤四城,耀兵散关,威慑两蜀。此四城者,巴蜀之屏障也,若收之囊中,逼其输钱粮百万犒我周师,实我府库,将士也得历练。蜀人必不敢反侧,将仰我鼻息,是存是废,操之在我。如此,陛下可安心挥师南伐江淮,以陛下之英明神武,三军用命,蜀人不敢连衡伪唐,我朝三年以内必取江北十四州六十余县,饮马长江。 用兵秦、凤,其图不在平蜀;出讨江、淮,其利不在阅兵金陵。自唐以降,所谓扬一益二,盖淮南赋税之利冠于天下,其次成都。再者,我王师南下,再有秦、凤之役,天下莫不惊惧丧胆,伏首称臣,却不敢互救。 散关、襄汉、长江一线,即是我王师止戈之所,愿陛下掬一抔长江水,饮马洗兵,挟西征、南征之全锐,北伐燕云。方其时也,既得扬、益财赋养军,又无后顾之忧。陛下可毕全功于一役,攻坚拔锐,收复燕云。 斯后,陛下再挟代北之铁骑雄风,收取江南一叶,恰如秋风扫落叶,探囊取物耳。 此谓:先难后易。 倘若国朝贪图南方州郡,无十五年之功,南方诸藩难以讨平,臣恐王师陷入连年征伐,师老兵疲,丧我锐气。 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等望风而逃,及陛下亲冒箭矢,三军方振奋而起,贼军遂大溃,后辽骑退屯代州,诸将望而生畏,岂欺软怕硬乎?诸辈征南,必受陛下奖赏,高官厚禄,心中益骄,必趋于守常,留恋自身荣华,安敢再言与辽人决一雌雄乎?况辽人牧马燕云,占据地利,是和是战,操之在彼,却是心腹大患也。 臣惶恐奏曰:陛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汉蕃可世代和睦共处乎? 无论陛下是否用臣之策,臣恭请陛下勿示于他人,此军国机密重事也,不足为外人所晓。 臣顿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