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宣县 |
释义 | 武宣县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东邻桂平市,南靠贵港市,西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北连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中文名称:武宣县 别名:仙城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武宣镇、桐岭镇、通挽镇 政府驻地:武宣镇 电话区号:0772 邮政区码:545900 地理位置:广西中北部 面积:1739平方公里 人口:42万 方言:柳州话 ,壮话 著名景点:百崖峡谷、八仙天池、文庙 车牌代码:桂G 武宣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2008年经济 农业 工业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 国内贸易 交通、邮电和旅游 财政和金融 科学技术和教育 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城镇建设和节能减排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经济) 武宣概况武宣,又称仙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来宾市,东邻桂平市和金秀瑶族自治县,南靠贵港市的港北区和覃塘区,北连象州县,西接来宾市兴宾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武宣县辖10个乡镇,142个村民委,6个居委会,2个区直单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431330人,居住有壮、苗、侗等少数民族2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武宣镇,邮编:545900。代码:451323。区号:0772。拼音:Wuxuan Xian。壮文:Vuzsien Yuenh 或 Mouxsien Yuenh (均为当地壮语)。 武宣县水陆交通条件便利。陆路方面:209国道线贯穿全县6个乡镇。来宾至武宣二级公路已完工通车,从武宣县城到达桂柳高速公路来宾入口处64公里,从武宣县城到首府南宁230公里;武宣至平南二级公路已通车;同时,现在正在修建桂平至来宾高速公路和柳州至武宣高速公路,陆路交通越来越方便。 水路方面:武宣境内黔江水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全长119公里,属桂中"水运门户"。武宣到柳州、梧州、广州水路里程分别是274、303、609公里。现有6个码头,年吞吐能力为250万吨。枯水期武宣境内黔江水道可通航300-500吨,非枯水期可通航800-1000吨货船。货物水运武宣到广州单价为38元/吨。 武宣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全县共有233万亩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县境内蕴藏铅、锌、石灰石、铁、锰、重晶石、滑石、 白云石、方解石、页岩石、草化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犀牛岩、五马拦江、武宣文庙等一批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 全县万门直拨程控电话已开通,可直拨全国各地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各乡镇,网络通讯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武宣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加快,武宣将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商机的投资开发热土。 城乡分布2000年,武宣县辖7个镇、6个乡:武宣镇、黄茆镇、二塘镇、东乡镇、三里镇、桐岭镇、通挽镇、新龙乡、河马乡、马步乡、思灵乡、禄新乡、金鸡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77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武宣镇 45005、 桐岭镇 29472、 通挽镇 30904、 东乡镇 24869、 三里镇 39258 、 二塘镇 42988 、 黄茆镇 23439 、 马步乡 13539 、 禄新乡 31828、 思灵乡 20456 、 新龙乡 14834 、 河马乡 15041 、 金鸡乡 16161。 2003年,新龙乡与桐岭镇合并为桐岭镇。 2005年,马步乡、河马乡分别并入武宣镇和东乡镇。 2010年武宣县行政区划一览(7个镇、3个乡): 100武宣镇 辖: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南河6个社区;洪师、大岭、清水、长寿、草厂、大禄、武南、武北、陈家岭、对河、马步、雅村、官禄、统安、回龙、桥巩、河耀17个行政村。 101桐岭镇 辖:桐岭、和律、和睦、大祥、石岗、祥龙、四安、盘龙、湾龙、龙山、马来、马料、新龙、仁汉、大同、良田16个行政村。 102通挽镇 辖:通挽、分岭、大昌、尚黄、伏柳、大团、尚满、江龙、花马、安村、古佐11个行政村。 103东乡镇 辖:三多、屯应、麻村、华乐、达昊、江村、平岭、上棉、堡村、长塘、邓寺、六良、莫村、李运、古例、河马、合群、洛桥、武兰、金岗、马台、王道、禄道、风沿24个行政村。 104三里镇 辖:三里、慕古、旺村、台村、灵湖、东泉、长乐、五星、古立、朋村、三江、双龙、五福、上江、下江15个行政村。 105二塘镇 辖:二塘、甘岭、渠盏、四通、乐业、光山、双桂、眉山、朗村、樟村、小林、七星、平田、石耈、陇村、波耀、羊眷、上召、水村、大琳、麻碑、禄当22个行政村。 106黄茆镇 辖:黄茆街、周眷、玉村、新贵、大浪、根村、尚文、上额8个行政村。 201禄新乡 辖:禄村、地有、上堂、瑶兰、思布、复旦、新学、古杭、长岭、莲塘、佛子、大荣12个行政村。 202思灵乡 辖:灵池、山汶、古樟、马山、思劳、甘棠、太平、朝东、双林、河龙10个行政村。 203金鸡乡 辖:马良、马王、新村、赖山、仁元、鱼步、石祥、大坪8个行政村。 民族与语言武宣县主要有壮、汉、苗、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7万人,占全县人口43万人的62% 。主要语言有:汉语西南官话武宣话、汉语普通话、汉语客家话,壮语北部方言红水河土语(与黔江河分为南北两片,即东红水河土语和柳黔土语) 自然资源位置与面积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来宾市东南部,地处北纬23°19'-23°56',东经109°27'-109°46'。东北面与金秀县为界,西南面与桂平市、贵港市毗邻,西面与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北面与象州县交界。行政区域面积为1739.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11万亩,其中水田21.72万亩,旱地33.39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7.57万亩,机电排灌面积1.185万亩。 地形地貌武宣县四面环山,黔江河由西向东将全县隔为南片、北片,209国道又将全县划为东西两片,在全县260万亩土地面积中,低山78.20万亩,占30%;中山12.62万亩,占4.85%;丘陵55.74万亩,占21.44%,小平原107.69万亩,占41.42%。 气候武宣县地处低纬度,地处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横贯桐岭镇和思灵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9.9小时,年日照率为39%,年平均气温21.2℃,平均年降雨量1291.7毫米。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冬温较高,偶有霜雪。地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的好地方。 人口概况武宣县辖10个乡镇,142个村民委,6个居委会,2个区直单位(黔江实业总公司、武宣种畜场)。人口总数43万,其中农业人口37.0万,农业劳动力22.88万。有壮、苗、侗等少数民族26.83万人。全县约有6.6万人的剩余劳动力,年劳务输出人数约3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业资源武宣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倾,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倾,有林面积5.82万公倾。主要作物有:优质谷28万亩,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甘蔗25万亩,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水果16万亩,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心柿、巨峰葡萄、大果枇杷等;食用菌73万平方米,是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优质茶叶7000亩,年产优茶叶70万斤。另外,武宣还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矿产资源武宣县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主要矿种有铅、锌、石灰石、铁、锰、硫铁矿、重晶石、滑石、水晶、大理石、方解石、黄金、高岭土、硅石等。其中石灰石储量为2000亿吨,仅武宣镇土番山、寨山(距县水泥厂1.2-2公里)的1级石灰石储量就达1.95亿吨,主要化学成份含量为:CaO,54%-55%;Fe2O3,0.12%;SiO2,0.13%。烧石量为43.37%,灰份为42.85,其中CaO与MgO的比值大于51.5。 旅游资源武宣县旅游资源差异性大,特色浓,空间布局合理,县境内可组成多条旅游线路,与境外可构成多种旅游专线。主要景区、景点有:百崖大峡谷,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水源林植被,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以山峻、水秀、石奇、林幽著称,是难得的旅游、休闲避暑胜地;八仙天池,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坐落在高出地面100米的八座山峰中,面积10亩,终年旱不涸,雨不溢,水甘可饮,水色依时变幻,四面青山挺拔秀丽,自成一景;大藤峡,武宣黔江到桂平碧滩一带,全长90多公里,素有“小三峡”之称;犀牛岩,长10多公里,溶洞内钟乳千姿百态,景色迷人;文庙,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广西最大、现存较好的文庙之一。 水电供应武宣县城自来水日供水能力6.6万吨,第一期工程日供水2.1万吨已运行使用。目前县城日用量仅达6500-8000吨。生活用水1.36元/吨,基建用水1.63/吨,营业用水1.73元/吨。 县城已建成110KV变电站一座。目前,我县尚有10000KW的供电容量可提供使用。供电价格:大工业基本电价(变压器基价)为13元/KVA/月,1-10KV电度电价丰水期0.392元/度,枯水期0.516元/度;35KV及以下电度电价丰水期0.380元/度,枯水期0.498元/度。 劳动力资源全县共4. 5万人的剩余劳动力,年劳务输出人数2.6474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地灵人杰武宣,自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人物. 宋有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的谢洪谢泽两兄弟同科进士;清朝陈家“双龙”陈仁陈旭两兄弟均为同科进士。在战火纷繁的年代,枭雄突起,一世戎马生涯,明有“清益将军”廖盛泰、“威武将军”廖午养;清有总兵刘季三(武功将军)、总兵刁经明(振威将军),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天朝元勋正丞相曾水源、天朝武状元覃贵福;民国“三熊将”刘玉山、刘达庆、刘炳宇三位中将军长。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年代人民英雄的名字:翁尧年、刘月高、潘业俊、刘铁民、韦敬礼、江明彬、韦天强、韦华琰.廖冰兄,世界著名漫画家;武剑青,著名作家;黄元波,中国著名生物学专家;黄格胜,著名国画家;陈保善. 武宣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2008年经济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9%,经济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7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工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17.2%。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7%、53.3%和34.0%,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为48.3%。 按户籍人口计算,2008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7990元,同比增长14.7%。人均GDP稳步提高,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趋向优化:2008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8.8:31.2:30.0改变为37.5:30.6:3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继续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为重点,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兑现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府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签订招商项目合同22个,合同资金19.39亿元,增长623.5%;实施项目19个,比上年增长26.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31亿元,同比增长109.4%,其中区外到位资金8.57亿元,同比增长151.8%。通过深化改革,鼓励全民创业,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个体工商户9085个,私营企业295个,同比分别增长3.0%和12.2%,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全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稳定。2008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6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138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节能减排环保压力较大;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成本增加。 农业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057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129555万元,同比增长5.7%;林业产值5344万元,增长0.44%;牧业产值56476万元,增长6.44%;渔业产值7105万元,增长1.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577万元,增长8.12%。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提高。主要农业产品中,甘蔗产量198.37万吨,同比增长6.44%。粮食总产量10.91万吨,增长0.77%,其中,稻谷产量9.37万吨,下降0.23%;玉米产量1.21万吨,增长7.88%。油料产量3731吨,增长31.88%。水果产量8.82万吨,下降0.45%;木薯产量1.33万吨,增长5.22%;食用菌产量1.33万吨,下降2.0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木材砍伐量7.89万立方米,下降9.62%。完成造林面积901公顷,同比增长16.56%。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7.88万头,增长6.21%,牛、羊和家禽分别出栏16100头、7500只、164.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53万吨,增长6.5%;牛奶产量468吨,增长27.87%;禽蛋产量464吨,增长17.17%。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538公顷,增长8.01%;水产品总产量8215吨,增长1.19%。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868公顷,比上年下降0.29%。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492公顷,增长0.19%,其中,甘蔗种植面积25704公顷,增长0.13%;蔬菜种植面积6209公顷,增长0.87%。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60.01%调整为60.15%,提高了0.14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0.8万千瓦,增长7.67%;农村用电量0.55亿瓦时,增长19.57%;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99吨,增长15.7%;化肥施用量(折纯)27337吨,增长3.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220公顷,增长1.32%。全县142个村委全部通上了电,其中140个村委还通了汽车和电话。自来水受益村103个,比上年增加1个村。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8家,比上年增加9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3.18亿元,增长20.5%;完成增加值7.11亿元,增长31.7%。年末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3%,比上年降低6.6个百分点。 重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轻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6.4%,同比增长14.3%。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53.6%,同比增长52%。 工业经济效益下降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3亿元,增长20.4%。利税总额2.05亿元,同比下降30.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764万元,同比下降47.8%。五大支柱产业中:制糖业实现利润6073万元,同比下降43.3%;矿业实现利润130万元,下降95.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7万元,下降97.0%;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2183万元,增长132.3%;电力供应业实现利润20万元,下降95.1%。 建筑业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1.13万平方米,同比9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0.57万平方米,增长93.4%;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5.65万元/人,同比增长14.1%;建筑业利润总额928.8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0.63亿元,增长51.4%;农村投资完成1.24亿元,增长0.9%。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26亿元,增长74.7%;更新改造投资2.21亿元,增长33.4%;房地产开发投资1.09亿元,下降9.1%。全县共有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和城乡私人建房项目)81个,比上年增加16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全县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389万元,增长10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16亿元,增长90.0%,其中,工业完成投资7.00亿元,增长85.9%,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7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4亿元,增长0.8%。 房地产业。商品房竣工面积3.1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9.86万平方米,下降12.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52万平方米,下降14.8%;商品房销售额15226万元,增长22.4%,其中,住宅销售额14892万元,增长20.0%。 国内贸易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增幅比上年加快6.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县城市场实现零售额4.65亿元,同比增长24.8%;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90亿元,增长23.7%。城乡市场呈现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177万元,同比增长13.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542万元,同比下降15.8%;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5556万元,增长36.6%;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450万元,增长34.5%;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4791万元,增长25.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73亿元,增长25.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052万元,增长16.9%;其他零售额157万元,增长24.6%。 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346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在运输方面,全年完成公路运输客货周转量4915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7.2%,水路运输客货周转量18301万吨公里,增长13.5%。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513万元,增长18.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78万元,增长38.4%;电信业务总量28435万元,增长18.2%。 旅游业发展呈回落趋势。由于209国道改造和武平二级路的建设,交通环境受到影响,武宣旅游业也随之受到较大的影响。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5.18人次,下降37.6%,实现旅游总收入8600万元,下降6.9%。 财政和金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财政收入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1亿元,增长73.5%。一般预算支出5.58亿元,增长39.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达734元,比上年增长24.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金融业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59亿元,比年初增长19.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2亿元,比年初增长14.4%。各项贷款余额11.23亿元,比年初增长32.8%。 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08年,全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6项,其中农业科技开发项目4项,工业创新项目1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取得市级以上优秀科技成果4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1190人,比上年增加183人,增长10%;普通高考上线率89.8%。年末全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专任教师220人,在校学生4072人;职业中学1所,专任教师54人,在校学生3524人;初中16所,专任教师1031人,在校学生18325人;小学136所,专任教师1761人,在校学生3249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4人;全县各类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96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 武宣县中等学校名录: 学校名称 层次 简述 武宣县中学 完中 创办于1913年,是全县第一所中学,初名为“武宣县立初级中学”,几经改名。1977年底改为现名。 武宣县第二中学 完中 原名武宣县高立山中学,1985年改为现名。 武宣县壮文学校 初中 负责县里壮文工作,教学方面因校舍问题全部移到武宣县新龙民族中学 武宣县民族中学 初中 2010年3月20日开工建设,现在还没有招生,不知道是否取代武宣县壮文学校 武宣县武宣镇中学 初中 位于武宣镇城南路30号 武宣县武宣镇马步中学 初中 位于武宣镇马步村 武宣县桐岭中学 初中 创办于1942年10月,初名为私立惠儒中学,地址在二塘镇樟村,几经迁址易名,1956年在桐岭搬入新校舍定名为桐岭中学(时为石龙县,1962年复置县),是武宣县的第二所中学 武宣县新龙民族中学 初中 位于桐岭镇新龙村,有壮语文教学 武宣县通挽中学 初中 位于通挽镇 武宣县三里中学 初中 位于三里镇,创办于1963年9年,2003年三校合一(三里中学、东岭中学、古旺中学)成为现今的三里中学。 武宣县东乡镇中学 初中 位于东乡镇,2007年东乡中学、东乡二中、河马中学三校合一成立东乡镇中学 武宣县二塘镇中学 初中 位于二塘镇,创办于1979年,2007年二塘镇一中和二中合并为二塘镇中学 武宣县二塘镇朗村中学 初中 位于二塘镇朗村 武宣县二塘镇大琳中学 初中 位于二塘镇大琳村 武宣县黄茆中学 初中 位于黄茆镇,创办于1967年秋 武宣县金鸡中学 初中 位于金鸡乡 武宣县禄新中学 初中 位于禄新乡 武宣县思灵乡初级中学 初中 位于思灵乡 武宣县仙城中学 12年 武宣仙城中学是武宣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经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来宾市民政局登记备案,由民营企业家蒙桥先生出资创办的县级全日制完全中学,2005年至2008年只设立中学部,2009年秋季学期增设小学部。学校位于武宣镇丽光路 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 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是武宣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是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所在地。创建于1982年9月。学校位于武宣镇城北路353号。 武宣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职 位于武宣镇城黔路42号 武宣县特殊教育学校 九年 武宣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1年10月武宣县聋儿语训班(后改为:武宣县特殊教育学校)原设于三里政府大院内的车库改建成的教室,是广西第一所社区办的聋儿语训班。它是一所对听残障儿童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寄宿制学校。1999年9月新校园在实验小学校内落成。隶属实验小学管辖。到2006年9月县教育局投资25万元,在武宣镇一小校园内建成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总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6间教室,3个教师办公室;性质隶属一小代管。2006年11月正式从一小剥离出来成为一所独立的、公立的县直特殊教育学校。 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5.8万册;县级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1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通过自治区的验收。2008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为23307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为10125户。全县广播和电视覆盖率为98%。 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查机构1个。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床位731张,卫生技术人员105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达33.29万人,参合89.7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全区、全市比赛中,武宣体育健儿共获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3枚。全年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运动员10名。体育基础设施和群众运动场所不断增加,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 城镇建设和节能减排城镇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共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88万元。年末实有城镇街道道路面积4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7%;路灯1867盏,比上年增加80盏;排水管道长度26公里,比上年增长4.0%。自来水供水总量374万立方米,用水人口5.2万人。液化气供气总量2811吨,用液化气人口5.3万人。建成城区绿化覆盖面积48公顷。 节能减排取得新突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13.9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7%;万元产值能耗0.6037吨标准煤,下降3.15%。3家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6680吨标准煤,增长5.92%,节能量2061吨标准煤。从而有力推动了全县节能减排工作,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28832人,其中农业人口3753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0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16元,比上年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8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82元,增长12.2%。 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深化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县低保对象10684户,19787人,发放低保金1334.9万元;医疗救助691人,救助资金102.7万元;水毁民房建设资金249.3万元;发放救灾物资:大米513吨,棉被5813床,蚊帐4000床,衣着3.18万件(套)。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到2008年底,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9028人,比上年净增1461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2亿元,发放养老保险金3581万元;医疗保险参保18260人,比上年净增855人;工伤保险参保7975人,比上年净增853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5764人,比上年净增13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880人,比上年净增51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00人,领取养老金人数210人,发放养老金2.5万元;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1524人。 2010年经济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7.4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9亿元、18.1亿元、14.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4:38.2:3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亿元,同比增长4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同比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8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4459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收入完成4.5623亿元,同比增长26.36%。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项目大攻坚工程,建立完善县四家班子“三个一”工作制度和乡镇、部门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项目建设有效推进。2010年,全县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241项,同比增长40.9%,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07个,同比增长18.9%。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大推进工程,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加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投入,园区功能日趋完善,园区经济不断壮大,成为来宾市首家县级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04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8个,完成投资10.0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总数达51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产值39.3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工业税收1.8亿元。工业化率首次突破1达到1.088,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县的转变。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城建大会战工程,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坚持以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顺利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东乡镇、二塘镇、武宣镇和25个村屯的新农村整治规划编制以及马鞍山公园、文庙、工业园区、农场小区等区域控制性规划;高立山公园详规和城东路片区、东绕城线片区控制性规划正加快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区路网建设步伐加快,东绕城路建设、朝阳路改造工程按期完成,城东路、西环路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6月建成试产运行,政法部门搬迁、马鞍山公园二期、廉租房建设等重点城建项目有效推进。房开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容量不断扩大。禄新乡、通挽镇、二塘镇党政办公楼相继投入使用,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型建设和城乡风貌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整治市容环境,绿化亮化美化县城,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大力实施“4511”工程,糖料蔗、食用菌、优质水果等优势种植业不断巩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支农措施,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新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整合建设资金5111万元,统筹推进农村人饮解困、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和农村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2个,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0个,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自治区肯定,去年5月全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争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建设示范县工作有效推进。以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措施,稳步推进,12月上旬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林改工作任务。 名优特产金龙茶产于河马乡金龙茶,因山而得名。由于该山高且雾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壤肥力适中,故其茶品质优良。加之采用传统制茶技术和现代制茶技术相结合, 金龙茶成品外形若龙,汤色青绿,香气幽长,味道甘醇,成为名茶,远销港澳及新加坡等地。 牛心柿 武宣李子武宣县李子主要有胭脂李、三华李。(1)胭脂李:是该县名优品种。成熟时果皮附有一层腊质的粉,与红色果肉相映,形似胭脂,故得名。其果个大核小,肉脆嫩酸甜,肉核极易分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宜鲜食,亦可加工成果脯、蜜饯、果酱、果粉和糖水罐头。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目前该县种植面积1.1万亩,2000年可有产量3600吨。(2)三华李:果呈圆形,肉质爽脆,糖度比胭脂李稍淡而酸度比胭脂李稍浓。 双孢蘑菇武宣县优势农产品,2003年全县栽培面积100万平方米 ,总产1万吨,栽培主要分布于武宣、桐岭、二塘、马步等乡镇,2000年以来全县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产量稳步提高,90%以上产品经玉林东方食品公司,新加坡刘氏姐妹公司等加工企业收购出口欧美市场。双孢蘑菇栽培已成为武宣县优势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牛心柿牛心柿原产于武宣县二塘镇,群众习惯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据老果农说,牛心柿早在解放前以其生食脆、甜的品质已远销深圳、澳门等地。武宣县选送的牛心柿在“2001年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广博览会”荣获优秀产品金奖。目前武宣县正在抓紧申请牛心柿的注册商标,打响牛心柿的品牌。牛心柿果呈四棱,果沟四条但不明显,果似心脏形,果顶类凸似牛心,故此得名。平均果重170—196克,最重372克;果皮薄,橙红色。 武 宣(1954?7—) 笔名止戈, 山西交城人。 擅长油画、 工艺美术设计。 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 山西省太原新星(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中外合资太原星港艺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太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油画《晨光》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连环画《百国历史之一》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水粉画《开采光明的人》、《水的污染与防治》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