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陵烤兔 |
释义 | 武陵烤兔是福建大田县特色美食,不但味鲜皮嫩,还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是爱美女性的最佳选择。 大田养兔并且烹制红糟兔的历史久远,武陵烤兔更是走亲仿友的首选佳礼,但真正让大田刮起武陵烤兔旋风的应该属林欣黎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武陵乡兴起了一股经商热,林欣梨也弃田进城,开了家小吃店。生意虽不错,但林欣梨想,要在城里站稳脚跟,小吃店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他想到村里每每办酒席时,红糟兔总是最抢手的,为何不经营糟兔试试? 1992年3月的一天,林欣梨加工了第一只糟兔,卖给了7个顾客,反映还不错。接着,需求量不断攀升。林欣梨边卖边收集顾客意见。大多顾客都反映了一个问题:草味太浓!可兔子主食就是草,怎样才能去草味呢?经过多番试验,林欣梨发现用茶籽油与当归等中药熏烤,去草味效果很好,而且香味更浓,口感更佳。于是,糟兔成了烤兔。林欣梨也将自己的店名定为“武陵烤兔店”。 一次,县里龙山宾馆的一位厨师偶然尝到林欣梨的烤兔,赞不绝口。次日,这位厨师又带来了宾馆其他几名厨师来品尝,都说好。厨师们便将烤兔试着搬上了酒席,顾客反映很好,有的甚至点名要求加上烤兔。从此,烤兔从乡下的“土味”升格为宴席上的“特色菜”。 看到林欣梨的烤兔生意红火,一些人纷纷效仿起来。次年,大田城区开起了四家烤兔店。一些人鱼目混珠,影响了烤兔声誉。为了做大烤兔生意,1995年底,林欣梨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武陵”牌烤兔。“没多想,就是给自己的烤兔取个正式的名字,让人好找、好辨认。” 当时,接待林欣梨注册的是县工商局商广股的陈波。林欣梨的到来,让陈波吃惊,“以往都是单位、企业来注册商标,没想到农民出身的林欣梨也有了品牌意识。” 注册商标后,林欣梨适时推出了精美外包装,并将自己注册的商标印在包装袋上。“一来显得档次更高;二来包装袋就是一个流动的广告。” “武陵”烤兔名声越传越响,不少顾客甚至特地来大田,尝一尝传说中的“武陵”烤兔。 看到生意越来越好,林欣梨有了更多的想法:能不能建一条烤兔生产线,规模化生产?为了加大产量,林欣梨投资3万多元购买了一套机械烤箱设备,试图改变手工烘烤速度慢、量少的不足。但如此加工出的兔肉味不香、口感差。无奈,只好将烤箱设备束之高阁。 为了保证兔源质量,十多年来,林欣梨都是自己下到乡镇,四处采购优质肉兔,以保证烤兔的品质。能不能建立自己肉兔基地呢?为此,林欣梨尝试了两次“扩张运动”。1997年,林欣梨在自己的老家,与乡亲们试行了一套“基地+农户”合作形式,由林欣梨投资4万多元免费为兔农提供兔种、兔舍;兔农负责喂养,出栏时再卖给林欣梨。由于这种合作模式只是口头协议,不少兔农偷偷把好的肉兔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的商贩,等林欣梨要时,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了。林欣梨投资的4万多元打了个水漂。 首战失利后,今年上半年,林欣梨又在漳州承包了400多亩的龙眼林,并在其间套养肉兔。“没想到自己只有烤兔的手艺,养兔却是外行。上半年雨水太多,养的兔子大多腹泻而死。”两次投资失败,林欣梨再也不敢贸然出手。 烤兔保鲜期短,也制约着“武陵”烤兔跳得更远。“烤兔出炉后,当天食用味道最佳。现在还没找到好的保鲜技术,烤兔卖不远。”2004年6月,三位香港酒店老板慕名来到大田,和林欣梨定下了每天60只烤兔的长期合同。“货运到那边时,已经有点变质了。加上人手不够,每天做的烤兔零售就能消化掉,卖给港商反而麻烦。”最后,合同不了了之。 现在,林欣梨的烤兔店淡季每天要加工六七十只,旺季一天达两百多只。“这样下去也挺不错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