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汉工程大学
释义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学校主页:

中文名:武汉工程大学

外文名: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WIT

校训: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创办时间:1972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李 杰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

主要院系:化工与制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点:50个

博士点:5个

院士:10人

历史沿革

校名 中文名:武汉工程大学

英文名: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WIT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2006年11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学校被国家确定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经过37年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层次规模

学科专业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0888人,其中研究生1228人,本科生17844人,专科生1816人,国际学院学生873。

学科专业

武汉工程大学现设有14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76个本科专业,(其中 1 个全国首创目录外专业,1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7 个湖北省品牌专业),其中工、管、理为主要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2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被批准为湖北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此外,学校还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以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并设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 个国家部委级服务平台、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 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基地)、5 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和3 个武汉市工程技术中心。

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拥有3个国家部委级科技平台,2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学工程)专业甲级工程设计资质,A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医药、石化专业甲级工程咨询单位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建筑工程丙级资格,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87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6项、省部级项目498项。“矿物处理过程强化”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获专利授权343项。近三年科研到帐经费共计2.3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均已投入使用,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8年9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SSCI、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机构设置

党群部门

行政单位

学院(部)

直属单位

院系设置

化工与制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理学院

法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管理学院

外语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国际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体育部

科研机构

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新型环保与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湖北省化学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设计院

武汉工程大学药物仿真网络实验室

武汉工程大学纳米材料与新型陶瓷研究中心

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15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62人。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教授195人,副教授346人,博士27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6.7%。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22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1人。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11个,科研创新团队20个,本科教学团队24个。学校还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3人。

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657亩;校舍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7 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 176.8 万册,拥有维普、清华同方、万方、中国专利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以及CA、Ei Village 2 数据库、EBSCO、Springer 数据库等外文文献数据库,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165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近年来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

学校与国内一些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并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

学校成立了有129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

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35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该校的毕业生。在2006 年 1 月6 日的《中国校友网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上,该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0 位,湖北地区高校排名第 7 位。

近三年来,该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科技、文化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146项、省市级奖198项,其中,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项,“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项。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2003届毕业生许志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元欣

校 长:李 杰

党委副书记:李 杰、田辉玉

副 校 长:汪建华、冯碧元、王存文、张彦铎、刘子华

纪委书记:徐慢

校长助理:池汝安、吴锋

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该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拥有“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化工行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化学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和湖北省磷化工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涵盖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共5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具备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化学工程

该学科是1994首批鄂部属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该学科师资队伍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其中3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为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的特约审稿人,1人为中国化工学会涂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资科研能力强,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 SCI、EI、ISTP收录28篇。在该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及反应器技术、分离过程与技术、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化学工艺

1998年获原化工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获湖北省教育厅“有突出成就创新学科”,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8人。本学科主要研究化工工艺分析与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要解决化学工业领域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绿色产品、工艺与技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经济问题。本学科拥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过程模拟与优化、新产品合成、分离设备设计改造、石油化工与绿色化学工艺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

生物化工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 7人,副教授 7人。本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制药技术与过程开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应用,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生化反应器与动力学,菌类的深层培养技术,有机酸发酵与分离纯化技术等。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资助十多项,获奖成果及鉴定成果多项,SCI、EI收录的科研论文数逐年上升。本学科拥有以知名教授为核心、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化学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手性分子的制备与分离、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仿生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手性分子的识别机理、大环配合物合成的方法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附加值高的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新工艺,其任务是解决相关领域中的理论或技术问题。近年来,共获得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此外,还获得多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厅基金的资助。被SCI、EI收录的研究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一些应用性研究项目的技术已被有关大型企业采纳,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学科现有元素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多套大型仪器,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催化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 催化科学与工程是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据统计与催化有关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催化剂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本专业点拥有高精的仪器设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很强的科研能力,是该学科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教学和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本专业获得国家发明奖壹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鉴定成果和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拥有“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成型加工、模具设计、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工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开发国民经济中需要的具有各种特性的新材料。本学科拥有一流的材料制备、成型加工、结构与性能研究所需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显著。该学科具备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资格,涵盖了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学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学术力量雄厚,已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显著,在该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并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等。

材料物理与化学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术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曾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多年的建设,在功能薄膜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信息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计算材料科学、高分子设计与计算模拟等领域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加工理论及特种加工、材料加工新方法及基本原理(如等离子体技术、电脉冲热爆合成、高能束流加工)、材料表面改性及防护(包括材料表面改性原理及方法)、无机材料成型新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及应用、高聚物合金化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技术与应用、高分子材料成型新工艺和新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及CAD/CAE/CAM、高分子复合材料及成型加工等。

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无机化学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大环配合物的合成与金属酶的模拟,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过渡金属生物无机化学,精细无机化学品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活性大环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模拟物与生物分子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分子识别和分子剪裁;功能配合物光、电和磁性质的研究方法,功能配合物的应用;微囊技术在无机纳米材料中的应用,新型精细无机化学品开发,撞击流技术、超重力场技术的应用,无机纳米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新型生物无机配合物与细胞以及DNA的相互作用,保健品的开发和特殊药物的开发。其任务是解决相关物质制备过程的反应机理,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生物活性与结构及键型的关系,同时解决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近几年来,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被SCI收录论文10余篇,平均每年获得专利1项。本学科拥有元素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多套大型仪器,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紧密与湖北及中南地区对材料领域发展要求相结合,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和“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两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拥有了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多次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医用高分子、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有机高分子/无机杂化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新技术在高分子制备中的应用、靶向药物及缓释技术、高分子药物等。

环境工程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废物资源化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要解决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经济问题。本学科拥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承担了省、部、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在化工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废物资源化、环保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土木工程、地震工程、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等学科中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灾害、城市灾害及大型工程结构灾害。研究内容包括:各类灾害的成灾机理、损伤效应,各类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工程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防灾减灾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化工过程机械

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建设的拟增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本学科拥有较强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过程工业中的高效节能传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化工过程用泵、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改造、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研究方向有:过程工业中的传热设备及节能技术;化工单元传质设备和相分离设备;化工过程用泵、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改造与开发;压力容器及管道的设计、制造和安全保障的技术;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等。

机械电子工程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师资队伍和实验研究等条件均已有良好的基础,已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取得了一批对国民经济有显著效益的研究成果,科研立项多,经费充足。现代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精密工程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激光技术、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尤其面向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机械与控制技术、图象识别与智能控制、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工程、机器视觉技术与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自动化与仿真技术、电液控制工程及自动化系统、机器智能设计与CAD/CAM技术、故障诊断与现代测试系统等。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该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已在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图像分析、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计算及模式识别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系统理论与应用、图像分析及图像理解、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等。

编年校史

1972年 4月20日,成立湖北省化工石油学院筹建领导小组;6月25日,湖北省政府鄂革[1972]102号文件通知:以湖北省工业学校为基础,组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9月,宫雨屏任党委书记。

1974年 校址迁移至伏虎山麓、南湖北畔之现址(武昌卓刀泉路366号)。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三个专业招收首届学生共110人。

1975年 2月26日,湖北省政府批复文件,确定学院规模为1500人。制定学院1975-1985年十年发展计划。

1976年 各年级均有学生,学院建制初成。

1977年 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 学院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11月,李康德任院党委书记,孟占勇任院长。

1980年 学院隶属关系变更。3月31日,教育部颁发(80)教计字134号文件,决定: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化学工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化学工业部为主。主要为化工部培养化学矿山和化工方面的人才,所谓化学矿山就是硫铁矿,磷矿和钾盐矿。当时学校共设四个系:机械系,下设化工机械和矿山机械两个专业;矿山系,下设采矿和选矿两个专业;化工系,下设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和制药三个专业;自动化系,下设化工过程自动化一个专业。每届招收十个班,每班30人左右,全校共有学生1000人左右。当时全校只有一座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全在里面。另有男女宿舍楼各一座。

1981年 举办院首届田径运动会。

1982年 举行建院10周年庆典活动。

1983年 9月,陈古圣任代院长,12月,亓国治任党委书记。

1984年 制定学院“七·五”建设规划(1985-1990)。

1985年 1月16日,化学工业部批复学院“五定”意见。12月,陈古圣任院长。

1986年 1月11日召开首次党代会,学院党委正式成立。3月,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87年 举行建院15周年庆祝活动。8月吕福利任院党委书记。

1988年 与昆明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等首次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9年 4月8日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制定“八·五”建设计划(1991-1995)。

1991年 2月,陈古圣任代理党委书记。6月22日化工部部长顾秀莲来院视察工作。

1992年 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4月3日,化工部副部长李子彬来院视察工作。举行建校20周年庆典活动。9月,蒋子铎任院党委书记。

1993年 9月17日,化工部副部长贺国强来院视察工作。10月,蒋子铎兼任院长。11月4日,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召开第二届教代会。制订并实施《武汉化工学院综合改革方案》。

1994年 制定学院“九·五”建设计划(1995-2000)。

1995年 4月21日,化工部副部长成思危来学院视察工作。与中南工业大学首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2月,何定雄任院党委书记。

1996年 5月18日,化工部副部长李士忠来学院考察工作。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97年 2月,钟康年任院长。学院举行几年25周年座谈会。11月举行董事会成立大会,化工部副部长李勇武、副省长王少阶等出席大会。

1998年 1月8日,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学院被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高校工委授予“湖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化学工艺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7月3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办[1998]103号文件精神,学院由原化工部主管改为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

1999年 王少阶副省长来院视察工作。9月-11月,实施机关全员竟聘上岗工作。

2000年 1月6日,王少阶副省长来该院视察筒子楼改造工程。制订了“十·五”(2001-2005)计划。学院在化工工艺学科,申报并设立了“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化学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增列为硕士点。下半年在全院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学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2月6日,省委副书记王生铁来院视察工作。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整体进入学院。

2001年 学院制定“二定一发展”计划。召开第二届董事大会,副省长王少阶等出席了会议。学院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书。组建省内首支机器人足球代表队一举打进世界杯赛前八名。学院在江夏区新征718亩办学用地(不包括学生公寓及生活用地)。

2002年 4月,该校机器人足球代表队在“大庆杯”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获半自主3对3项目亚军,在韩国第七届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获5对5项目冠军。6月,学校更名工作正式启动。10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庆典活动历时3天。11月19日,流芳校区一期工程破土动工。12月9日,学校行政主要领导调整,吴元欣任武汉化工学院院长。12月27日至29日,学校召开第五次党代会。

2003年 4月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同志在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怀中的陪同下来该校视察工作;4月23日,成立校预防非典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预防非典工作;6月5日,省教育厅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在该校举行了武汉化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的专家论证会;6月12日,教育部党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教育部直属办公室副主任陈维嘉等陪同下来该校视察;9月11日,该校流芳校区正式启用,省委高校工委章默英副书记代表省高工委、省教育厅到校祝贺并发表了讲话;9月8日,悉尼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冠军吉新鹏被该校正式录取。

2004年 元月9日,副省长辜胜阻在省教育厅领导陪同下到该校流芳校区视察工作;元月11日,全国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组来该校考察;元月17日,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在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等陪同下来该校视察工作并慰问教师;2月份,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月5日,学校实行新一轮全员竞争上岗;5月,教育部同意该校在武汉化工学院基础上筹建武汉工程大学,筹建期为一年;6月18日---6月21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该校承办的“武汉工程大学杯”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2004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国队选拔赛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6月29日,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来该校现场办公;8月20日,该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通过国家一级工作单位的考评。

2005年 1月29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以章、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怀中、省委宣传部秘书长陈连立等陪同下来该校调研;该校成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培养领域为化学工程领域;3月16日,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省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远志带领省市区三级领导到该校流芳校区教学及生活区视察工作;4月18日,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开始启用;5月21日,武汉化工学院、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报告会在该校举行;7月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校评估验收该校的筹建工作;9月8日,省长罗清泉在副省长郭生练等省领导来该校参观考察并为该校教师带来了节日的问候;8月21日,学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11月2日,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来该校考察;12月份,流芳校区三期工程全部结束。

2006年 3月22日下午,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在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王永高、省政府秘书六处处长刘美频、教育厅办公室主任余学敏、发展规划处处 长夏杨福等陪同下来该校参观考察;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永高、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省学位办主任问青松、副主任张文斌等陪同下,国务院学位办主任 杨卫院士来到该校检查指导工作;4月30日9:30,武汉工程大学揭牌暨流芳校区建成庆典大会在流芳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 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少阶、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熊传勤等上级领导及100余所兄弟院校代表、90多家董事会单位代表和 27个校友分会代表出席了庆典大会;5月20、21日,该校首次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工作圆满结束;5月26日—27日,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高校 类)暨湖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桥牌比赛在该校流芳校区体育活动中心举行;6月6日—7日,该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本科教学水平咨询评估工作;7月5日, 2006年“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武汉工程大学培训班开班典礼在该校大礼堂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省19个县(市、区)的80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 训。同天,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湖北省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座谈会在该校举行;7月10——13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在武汉工程大学进 行;全国化工高等院校两办协作组第十八次年会于7月26日至29日在该校举行;8月16日—19日,该校在咸宁金桂湖组织召开了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 估工作专题研讨会;9月26日,武汉市洪山区人大代表选举关山街第27选区选举大会在该校举行,高教所所长娄星同志再次当选为洪山区人大代表;9月28 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工程大学支部成立;11月12日,以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吕明为组长、西南石油大学校长杜志敏为副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来该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1月14日,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来校看望评估专家;11月17日,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伍贵龙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继年、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赵泽刚处长的陪同下来该校考察;12月19日上午,在校党委副书记叶芃的陪同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建管理处处长林志华考察了 该校流芳校区;12月28日上午,武汉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该校举行。该中心由该校与武汉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联合组建。

2007年 1月18日,武汉工程大学侨联成立暨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校学术报告厅举行;1月19日,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届三次教代会在学校多功能报告厅召开;4月12日,该校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被评为2006年度高校优秀省重点实验室;4月17日,省委调整学校领导班子:王存文、田辉玉任副校长、党委常委,免去刘羽副校长、党委常委、委员职务,学校聘张彦铎、唐敏、池汝安为校长助理;5月10日,校党委书记、校长吴元欣当选为该校出席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代表;5月29日,教育部公布2006年度133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6月13日,省委调整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李杰任校长、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吴元欣兼任的校长职务;沈喜洲教授荣获湖北省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唯一候选人;6月16日,校党委书记吴元欣主持召开中共武汉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杰宣读了关于调整该校领导班子部分成员的文件,唐敏同志任校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常委;桂昭明同志任正校级调研员,免去其副校长、党委常委、委员职务;免去叶芃同志兼任的校纪委书记职务; 6月17日-19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6月24日—26日,学校举行纪念建校三十五周年活动;7月2日至9月3日,学校第三轮中层领导人员竞聘上岗工作顺利完成;8月30日,学校流芳校区西北区正式启用;9月7日、9日, 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重化工业与湖北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论坛和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论坛分别在该校召开;9月9日,“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通过专家组评审;9月22日,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我国内地的武汉华侨校友欢聚该校;10月12日,在省政协副主席武清海的带领下,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领导莅临该校考察指导工作;10月29-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在该校召开;10月31日,分析测试中心顺利通过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检查与考核,正式取得计量认证资格;11月9日,武汉工程大学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召开;11月14日,省级本科品牌专业“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通过评估验收;11月15日至30日,省委第五巡视组对该校进行巡视检查工作;11月27日,该校《制药工艺设计》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12月13日,机电工程学院举行更名庆典暨揭牌仪式;12月15日,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工程大学承办的湖北省第二届楚天学者讲坛顺利举行;12月1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武汉工程大学承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在该校隆重召开;12月24-25日,校党委书记吴元欣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代表出席第十六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12月25-27日,武汉工程大学第六届教职工暨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2月29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校歌

武汉工程大学之歌(旧版)

长江之滨,楚风长庚,

孕育着科技精英。

武汉工大,学子长成,

春华秋实,在于勤耕耘。

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一代校风育桃李;

博学、尚德,慎思、笃行,

英华遍地春。

神州大地,四化征程,

闪烁着人才群星。

武汉工大,薪火传承,

人才强国,我辈勇先行。

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代代校风铸校魂;

志存高远,卓尔不群,

高峰永攀登。

武汉工程大学校歌(新版)

超越每一天

梦的翅膀飞进光谷天空,

雄楚流芳挂满科技的彩虹。

每一天都是超越自己的日子,

团结严谨我们热血相涌。

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播种。

一次次拼搏,一次次成功。

化工名校是塑造英材的摇篮,

让开放注新风, 让传统铸英雄。

育人为本纯洁师生心灵,

学研并进激励求索的冲动。

每一天都是写满希望的日子,

勤奋求实我们心手交融。

一次次挑战,一次次先行。

一次次创新,一次次繁荣。

工程大学是追求特色的沃土,

为永恒圆好梦, 为明天建奇功。

市内乘车路线

1.汉口火车站(或武汉客运总站(金家墩客运站)) -- 流芳校区:

1)乘536路公交至珞瑜路鲁巷站下,

(前行至转盘后右拐)到民族大道光谷广场站(约400米)转乘788路流芳大道大舒村站下;

或 (前行至鲁广超市肯德基前的地下过街通道,过街后沿光谷国际转至鲁磨路前行约200米(共需500米))到鲁磨路光谷广场站(788路起点站)转乘788路到流芳大道大舒村站下;

2)乘715(复兴二村站,汉口火车站出站右行约800米)公交至关山大道曙光村下,转乘788路到流芳大道大舒村下。

2.武昌火车站 -- 流芳校区:

(1)西出口出站右侧的武昌火车站公交综合体乘518路车到珞瑜路鲁巷站车站下,前行至转盘后右拐)到民族大道光谷广场站(约400米)转乘788路流芳大道大舒村站下; 或 (前行至鲁广超市肯德基前的地下过街通道,过街后沿光谷国际转至鲁磨路前行约200米(共需500米))到鲁磨路光谷广场站(788路起点站)转乘788路到流芳大道大舒村站下;

直行200米(过马路)到雄楚大道下钱村站转乘788到流芳大道大舒村站下。

(2) 西出口出站右侧的武昌火车站公交综合体乘538雄楚大道民族大道口站下,直行约200米(过马路)至雄楚大道下钱村站转乘788路到流芳大道大舒村站下;

(2)乘59路车到鲁磨路站车站下,在鲁磨路光谷广场站(788起点站)转788到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下。(59路比较少,建议乘坐518,538)

3.宏基客运站 -- 流芳校区:

中山路大东门站乘坐518或538路,后同2.武昌火车站——流芳校区的路线。

4. 付家坡客运站

可在武珞路付家坡客运站或武珞路十五中乘坐715 538 518 536路,后同上文以上路线转车方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