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功城隍庙 |
释义 | 概述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重修。原有建筑颇多,1973年牌楼、山门、戏楼、厢房、钟鼓楼被拆毁。后仅存上殿、中殿、后殿及东厢房,均因年久失修,脊倾瓦残,破败不堪。近年来得以修缮,并恢复门前大殿和西厢房。 简介武功城隍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街,建于宋元年间。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明正德元年至十六年(1506-1521)、万历四十一年(1613)曾三次重修,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时有“正殿五楹,献庭如之,后殿五楹,山门楼三间,大门三间,前高房内东西两旁庙各五间”。清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再次修葺,从外向内布局依次是:牌坊(碑楼式)、山门、戏楼,戏楼两旁为钟鼓楼、东西两陪殿各5间。五十年代,城隍庙曾作粮仓,任加拆改,破坏较大。1979年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时仅存正殿、寝殿、墙裂脊摧、屋瓦翻卷,残朽不堪。1983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由宝鸡市、陕西省文物主管部门分别拨专款,按照“修旧依旧”的原则,将正、寝两殿修复。群众自发集资捐款建起山门,施以彩绘,设一对石狮分蹲大门两侧。城隍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资料武功县故城东街的城隍庙,又叫都城隍府。始建于北周,唐朝初年扩建,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它不仅因精美的建筑,在关中西部独树一帜;而且又以“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佩王冠”的美誉名传天下。为什么这里的城隍端冕垂旒。以王自居呢?这还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贞观二年,陕西大旱。李世民轻车从简,巡察完岐州等地救灾粮款发放和军民修渠引渭工程后,回到武功县城,看到城隍庙里众位乡亲面带愁容,鸣炮焚表,烧香磕头,求神祈雨的情景,不由得伤感万分。便来到城隍像前顶礼膜拜,默声许愿。“城隍有灵,如能及时普降甘霖,解救天下众生性命,也算您为辅助朕推行新政立了头功,朕定封您一品辅德王”。不知是李世民的真情打动了城隍,还是久旱有久雨的原故。当天下午,放晴的天空就被乌云笼罩的严严实实,到了晚上雨就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这场久旱的甘霖接连不断地下了五天,使庄稼当年获得了大丰收。李世民为了兑现诺言下旨召告天下,武功县城隍庙改为都城隍府,城隍连升三级,为一品辅德王。 贞观四年,天下大治初见成效。李世民拨库银百多两扩修都城隍府,为城隍赏王冠,赐朝服,塑金身,扬美德。能工巧匠们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表达对家乡的这位真龙天子的无限崇敬,他们用彩绘、雕刻、烧制等技艺,巧妙地将数以千计的飞龙、游龙、卧龙、走龙、盘龙刻画在殿堂牌楼的屋面、房脊、墙体、梁坊和台柱之上;又把亭楼殿堂的全部外檐与所有房脊、滴水、瓦当换成琉璃龙吻和脊兽,以显示这座御封的都城隍府的尊严与富贵。 贞观六年,都城隍府修葺竣工,李世民带领文武百官回到武功,参加竣工庆典,看到富丽华贵的庙宇,心里十分高兴。他参加完朝拜城隍的仪式后,在院内备薄酒,宴请故人,在气氛和谐的宴会上,他向在坐的各级官吏最后写下了“日食三餐常想农夫辛苦,身穿一缕当思线女勤劳”的名言。要求各级官吏忧怜百姓,躬行节俭。随后,又颁旨免武功县两年赋税,赦武功死罪以下囚徒。 从此以后,人们把李世民祈雨封神的事越传越神,便把城隍当做这位神武皇帝的代言人,凡是遇到旱涝收种,生老病死、官司讼判、科考升迁的事,都要求城隍老爷保佑他们平安度过。都城隍府名声越传越远。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香火旺盛,庙宇不断修善。只可惜,在破四旧的运动中,戏楼、钟鼓楼等建筑物被当做牛鬼蛇神,文化垃圾一律毁掉,唯有献殿、正殿和寝殿用做粮库,才幸免于难。 保存完好的三座大殿,在经历了岁月苍桑,风雨剥蚀后,至今仍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献殿和正殿上的外檐斗拱为五踩重昂,前后檐柱四角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堪称古建筑中的珍品,两侧歇山饰以呼之欲出的“二龙戏珠”琉璃浮雕。为一般庙宇所罕见。 现在,庄重的三座大殿在高大宏伟的牌坊和气势非凡的山门配衬下,更加光彩照人,巍峨壮观。凡到此游览的人们,都为古人独具匠心的敏睿智慧和他们鬼斧神工的建筑才能所折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