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郡志 |
释义 | 基本信息《吴郡志》,又作《吴门志》,即南宋平江府志,范成大撰,为地方志名作。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郡志》为范成大晚年所作,他汇辑唐陆广微《吴地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等旧籍,广采史志,补充新事,约于绍 熙三年(1192年)成书。绍定二年(1229年)经汪泰亨等增订,始刊刻付印,记事亦止于该年。平江府大体包括今江苏省苏州市及上海市的一部分,古称吴郡,书乃以地之旧称命名。 本书内容《吴郡志》共五十卷,采门目体,分沿革、分野、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仓库、坊市、古迹、封爵、牧守、题名、官吏、祠庙、园亭、山、虎丘、桥梁、川、水利、人物、进士题名、土物、宫观、府郭寺、郭外寺、县记、冢墓、仙事、浮屠、方技、奇事、异闻、考证、杂咏、杂志等三十九门。艺文未列专门,而是将有关内容分附各门之下,此法后人多有仿效。为突出地方特点,将虎丘单立一门,与山并列,开方志门目“升格”之先河。 本书目录点校说明 序 卷一 沿革 分野 户口税租 土贡 卷二 风俗 卷三 城郭 卷四 学校县学附 卷五 营寨 卷六 官宇 仓库场务市楼附 坊市 卷七 官宇 卷八 古迹 卷九 古迹 卷十 封爵 牧守 卷十一 牧守 题名 卷十二 官吏 祠庙 本书价值该志是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的代表作,对后世修志有很大影响。《四库》馆臣称其“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为地方志之善本。”该志对研究苏州地区历史及其经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价值。 流传版本《吴郡志》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未及此书刊行范氏已殁。 抄本《吴郡志》问世后,先以抄本流传。 最初谈及《吴郡志》抄本流传的是袁中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给董思白的信:“《吴郡志》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后其弟小修在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八月所写的《游居柿录》里又说:“继晤董太史思白曰:‘近有一书,名《吴郡志》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丰。” 今据有关记载,最初藏有《吴郡志》抄本的有下列诸家: 1. 王世贞。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云:“王大司冠凤洲先生家藏全书。” 又谢肇淛《吴郡志跋》云:“此书向无镂板,钞写流传,参差散失。唯弇州家藏者最为完好。” 2. 刘承禧。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引述袁中郎语云:“今惟麻城刘延白承禧家有全本。” 3. 徐阶。据前引袁中郎语后又说,刘承禧“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文贞,徐阶谥号。其孙徐元春乃刘承禧之岳父。 4. 袁宏道。袁中郎给谢肇淛信云:“仁兄近况何似?《吴郡志》料已成诵,何久不见还也。”谢肇淛《吴郡志跋》云:“余于中郎得其十三。” 5. 袁中道。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万历三十七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按:此书可能即宏道之书。 6. 沈德符。见前《万历野获编》所引。又李日华《味之轩日记》云:“伯远携其伯景倩所藏《吴郡志》来”云云。景倩,乃德符字。 关于“抄本”问题,应注意下列诸方面: (1)抄本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约在万历二十年以后,过了20年以后,才在江苏苏州新刻。 (2)抄本书名均称《吴郡志》。据薛冈《天爵堂笔记》所记,前有东吴弄珠客序。又据谢肇淛《吴郡志跋》称:“全书为二十卷。” (3)除提及王世贞、刘承禧及徐阶曾家藏全本外,其他多为残本。又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原本实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不知是否属实。 刻本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在江苏苏州,由当时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长洲,即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重视与酷爱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以“东吴弄珠客”的化名作序刊刻。 现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比较易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