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健雄学院
释义

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以精品教育理念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学院以世界杰出物理学家、东南大学校友吴健雄的名字命名,充分体现了该校对优秀学生的成长充满着激励之意,寄予着殷切希望;2004年11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被东南大学受聘担任名誉院长,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学院院长,充分说明了该校领导对优秀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基本介绍

学院依托该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现设有“电子信息类强化班”、“机械动力类强化班”,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的“2+2”培养模式,涵盖了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医学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等9个学科方向。2006年秋以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强势学科为基础,开设了“杨廷宝班”,实施“长学制分流式”的土建类综合创新人才的新模式,由建筑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共同负责学生培养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007年秋新设立了“高等理工实验班”实施“单独招生,独立编班,导师指导,优才优育,特殊培养”的模式,探索和实践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

历史

吴健雄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9月成立的东南大学少年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1990年,少年班改称为强化班,生源由单一的少年生扩展为由应届保送生、已录取新生中的优异生和特招少年生共同组成;在积累多年优秀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底成立吴健雄学院,在巩固原有强化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树立精品教育理念,寻找新的人才培养突破点,使其成为东南大学英才成长的摇篮,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学改革的试验基地,管理改革的示范基地。

2004年2月吴健雄学院正式成立,原强化班改称为“电子信息类强化班”,采用前期大类基础集中培养、后期专业分流的“2+2”培养模式;2004年8月开设了“机械动力类强化班”;使本科人才培养涵盖了我校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9个专业,学生人数扩大到每届120人。

2006年8月以东南大学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强势学科为基地成立了“杨廷宝班”。“杨廷宝班” 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由学校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共同负责管理,采用进行“中期筛选”的长学制分层分流的培养模式。

2007年8月在吴健雄学院强化班“2+2”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探索实践基础上,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开设了“高等理工实验班”,实行单独招生,独立编班,导师指导,优才优育,特殊培养的方式。

学院概况

简介

目前,学院在校学生总数550人,其中电子信息类强化班352人、机械动力类强化班104人、高等理工实验班15人由吴健雄学院负责管理,“杨廷宝班” 两届79名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由我校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共同负责管理。

教学成果

吴健雄学院的学生勤奋好学、奋发向上,学院在校学生总体表现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表现出了良好的创新潜质,得到了社会的好评。近年来,获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共同主办的2007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1人,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2项,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3人,获“东南大学十大校园骄子”荣誉称号3人,获校“三好生”、“三好生标兵”、“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有281人次,获得校级先进集体和优秀团支部的光荣称号9项。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68项117人次,其中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1项,智能车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05年新华日报曾报道我院9名学生获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的情况。获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9篇,其中省一等奖5篇,二等奖4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余篇;学生在正式刊物上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或研究性文章27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已受理1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对外交流

吴健雄学院还大力支持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交换学习和国际会议等形式走出国门进行参观、学习和深造,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自2004年以来,有17名学生分别赴加拿大、日本、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结合“双语物理导论”课程教改实践近三年来学院派出的8位一年级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表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赏。《Science》杂志就该课程教改实践在2007年第5834期做了专题报导,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才培养

自少年班成立以来,吴健雄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了1012名各类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院的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达80%;许多毕业生已在科技、经济、管理等领域崭露头角,有的毕业生在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如美国AT&T贝尔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成为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有的毕业生在国内外大公司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利润;有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知名的学者;有的毕业生因其在相关领域的特殊贡献,荣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培养目标与模式

培养目标

在东南大学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多样化的人才总目标下,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良的素质能力,持续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学科大类强化班

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大类基础坚实,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强烈,学科专业技术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高层次的高新技术创新人才。

高等理工实验班

培养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的厚实,学科专业知识精新,兼备理工等学科背景,个性突出,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具有国际化视野、勇于“探索、求新、创造”、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期将来能成为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培养模式

“电类强化班和机械动力类强化班”的培养模式

采用 “2+2”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吴健雄学院接受统一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强化基础教育,包括强化现代理科基础(数学、物理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类学科基础、工程与实践基础、外语应用能力;强化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强化自我管理与交流能力,强化意志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学生后两年回各专业院系进行专业学习,接受吴健雄学院和相关院系的双重管理,后期培养“突出研究、强化实践、致力创新”,继续强化专业知识、强化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高等理工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高等理工实验班”以培养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工程科学家为目标,采用单独招生、独立编班,导师指导,优才优育,特殊培养的方式,实施厚理科知识、强工程综合基础与导师指导下的学科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前期进行基础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较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全面的电子信息学科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从三年级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培养计划,及早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进行“突出研究、强化实践、致力创新”后期专业培养。对于优异生,经考核推荐可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

“杨廷宝班”

为长学制分流式培养模式。学生按所选方向入学后,选修通识教育课程,现代理工科基础课程,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的人文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贯通两个专业之间基础知识的互联与互动,完善学生的土建类综合性知识体系。以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主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设计主干课程为核心,以各自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为支撑,构建兼容并蓄的课程群组织专业教学。通过专业之间合作课程群与交叉设置的教学环节学习,通过校际、国际性的联合教学掌握综合性知识体系,培养跨专业合作的创新能力。高年级教学环节以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性课程构架共享知识平台,通过跨专业合作课程,合作项目和教学及实践环节,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的融合。

奖惩政策与选拔

奖惩政策

学校为吴健雄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和赴国外实习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冒尖,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严格执行滚动进出机制:凡因学习成绩或其它原因不适宜继续在吴健雄学院学习者,必须转回原录取院系学习;其它院系的优秀学生可通过考核转到吴健雄学院学习。

选拔机制

吴健雄学院电类强化班、机械动力类强化班和“杨廷宝班”的学生从应届保送生、报考我校相关专业的考生和特招少年考生中选拔。“高等理工实验班”从应届高考生中单独招生。

凡被我校电类专业(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机械动力类专业(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和建筑土木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录取的高考优秀生及保送生,可在收到“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强化班申请表”后提出申请,经考核择优分别转入吴健雄学院电类强化班、机械动力类强化班和“杨廷宝班”学习。“高等理工实验班”的学生直接从报考该班级的高考生中录取。

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在校非应届毕业高中生,可于每年12月下旬前直接向我校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根据成绩并经考核择优录取为吴健雄学院学生。

特色教学

双语物理导论

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综合化对人们的跨文化流、跨学科理解和多方合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认识到一年级是至关重要的,是青年人在社会和学业上的转折时期,2000年恽瑛教授对大一新生创建了跨学科集成的“双语物理导论”课程,2003年我院首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该课程。

两个“及早”的教学理念

“及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阅读英文参考资料的兴趣与能力;

“及早”培养其从事研究性工作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目的

促使低年级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物理、英语、计算机学科间的渗透,架设物理、英语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

构建研究型、互动型教学模式

1. 教学方式的四要素:自主、讨论、研究、合作。

2. 课堂教学围绕CD-ROM展开,“动”、“静”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

3. 使用Voting Machine讨论“应答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4. 创建“Presentation”的平台:通过课堂5分钟演讲报告,使学生掌握阐述某一专题的方法;期末由学生自行组队选题,做大型演讲报告。

5. 多途径培养学生能力:撰写研究性论文,翻译有关文献,编印“Students' Papers”,走出校门参加国内外国际会议等,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

学生反馈

“ 双语物理导论”的教学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始感受到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影响。(610041 顾俊辉)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最后的小组合作论文设计部分,也是此课程最大的亮点……我把它形容为:a mode of study—a kind of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610052 杜源)

国际影响

世界顶尖级科学杂志《Science》在2007年7月出版的第5834期上设立“全球本科教育”专栏,其中两篇文章对恽瑛教授创设的该课程进行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教学成果

编写双语多媒体教材

在国际性刊物发表论文

获奖情况

获200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06年恽瑛 张勇 叶兆宁获教育部物理基础课程教指委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口授,学生耳受,经过消化和练习,获得所学的知识,并从聆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思维和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对不同的资质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不能因材施教,有碍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本项目的宗旨就在于改变教学主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获得必要的知识和锻炼获取知识的能力,虽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和辅导的作用,但可使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面临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得到更实际的锻炼,取得更实在的成绩。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变更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并以实验为主;

(2)采用在学生自学基础上、以课堂讨论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3)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学生自主命题,学生与教师共同研讨设计方案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好处

(1)给学生一次真正独立地完成从选题开始到用器件实现的完整的设计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研学能力;

(2)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激励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趣味性和成就感。

教学成果

1.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大大加强

(1)在校数字电子设计竞赛中始终处于霸主地位;

(2)完成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数字系统设计作品;

(3)有多人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显著成绩;

(4)高年级老师对其综合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反映很好。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得以加强,对教师的倚赖性减弱;

(2)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参考书的能力大大提高;

(3)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得到发扬;

(4)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加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大大加强,涌现出一大批创意独特,流程复杂,设计难度大,效果好、趣味性浓的设计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获奖情况

获2006-2007年度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吴健雄简介

吴健雄(1912~1997),生于太仓浏河镇,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11岁时从近万名考生中以名列第九的成绩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17岁时被保送中央大学(本部即现东南大学)深造,22岁获学士学位,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后至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8月她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留学,师从劳伦斯教授,1940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继而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辐射检测研究。吴健雄是世界最早研究原子核分裂的科学家之一,其实验结果为试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吴健雄一生从事实验物理研究,成果累累。50年代初,她因作出一流成绩在世界原子核物理界声名鹊起,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956年她率先用实验证明扬振宁、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1963年吴健雄又以实验证明著名物理学家费曼与盖尔曼共同提出的β衰变中的“向量流守恒理论”。

吴健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世界物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年当选为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是获此荣誉的第一位女性,197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长,成为担任该职的第一位女性,同时获得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1978年获沃尔夫奖。吴健雄先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海内外十几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与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物理女王”、“华人之光”、“核物理学首席女物理学家”等。1990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为“吴健雄星”。

吴健雄晚年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母校明德学校,并在中国设立“吴健雄物理奖”。吴健雄逝世后,按其遗愿,其骨灰葬于明德学校内,墓园由袁家骝博士出资建造。杨振宁为“吴健雄墓园”题写,李政道为墓园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7: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