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宏聪 |
释义 | 基本信息吴宏聪,男,汉族,1918年11月——2011年8月17日,广东蕉岭人。 人物生平1932年至1938年先后在蕉岭县立一中、汕头市立一中学习。1938年至1943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3年1月到职至1946年5月为止。1946年9月至1948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任讲师;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在桂林广西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49年10月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山大学接管小组联络员,接管工作结束后留校任中文系副教授。1952年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7年兼任中文系副系主任,196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华南地区高等学校第一批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83年11月至1996年7月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1978年10月至1989年12月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84年辞去系主任兼职),1989年办理退休手续,继续返聘指导研究生,为研究生开课,1992年10月起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4年离职,正式退休。曾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鲁迅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新文学学会会长、丘逢甲研究会会长等社团职务。 2011年8月17日上午10时,吴宏聪先生病逝,享年93岁。 主要著作1)《闻一多文化观及其他》(论文集,1998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教育部“七五”科研规划项目之一,主编1994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岭南文论》第一辑(主编,1994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4)《岭南文论》第二辑(主编,1996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丘逢甲研究》第一辑(与人合作主编,1986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6)《丘逢甲研究》第二辑(与人合作主编,1997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7)《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与人合作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与人合作主编,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9)《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与人合作主编2000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0)《丘逢甲集》(编委会主任,全国古籍整理“十一”重点项目之一,2002年岳麓书社出版)。 遗体告别又一位大师仙逝,他曾是闻一多、沈从文最喜爱的学生,中大中文系“品牌”的奠基人。 今日下午3时,我国著名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吴宏聪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举行,并将于下周日下葬。 惊悉吴宏聪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习近平、刘延东、李源潮、张高丽、张德江,朱镕基、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组部、教育部等有关负责人纷纷发来唁电、献上花圈,为吴老送行。 据中山大学校方介绍,吴宏聪为中组部直管专家。在中组部办公厅发来的唁电中,习近平、李源潮同志和中央组织部领导对吴宏聪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并分别以个人名义送上花圈。 自18日不幸辞世以来,他的学界同仁、学生及家人以各种方式吊唁,致以哀思。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31号的家中摆满花圈。据治丧办公室介绍,吴宏聪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今日举行。 吴宏聪先生去世后,他将会被安葬在哪里?昨日下午,吴老的二儿子吴嘉乐表示,父亲将安葬在母亲身边,即广州东郊的祥景陵园。 20多年前老伴去世时,吴老即决定和妻子合葬。吴嘉乐说,父亲跟母亲的感情深厚,母亲去世20多年,他每年都去扫墓。 “面对死亡,父亲看得很淡然。”吴嘉乐说,早在几年前,父亲就要学生把自己的铭文刻在母亲的墓碑上。当时他的学生曾十分犯难,吴老却始终泰然处之。 吴宏聪享年93岁,家人和学生认为,长寿与他豁达淡然的心态有关。中大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学家张振林,曾写过一副对联赠予吴宏聪:“从容潇洒仁且志,知足常乐寿亦康。” 生前轶事“国礼”赠徒孙以鼓励后进 ■为人 吴宏聪生前十分低调,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只是一个教书匠,只是一个老师,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在学生们眼中,吴宏聪被评价为“中文系最大的凝聚力”,因为他空前绝后地当过22年中大中文系的系主任。他不仅仅是一位教授,他的人格思想也影响到学生。学术界的同仁、同事和学生们都称他为“仁厚师长”、“赤诚的朋友”。“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追忆恩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钦俊深情地说。 吴宏聪在中大执教数十年,学生遍布各行各业。著名学者中大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原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广东省宣传部部长林雄都是他的学生。 早些年,聚会时最为传奇的是,吴宏聪能准确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甚至是籍贯和爱好、求学期间的学习情况、恋爱故事。多少届桃李,多少年风霜,同学之间都相互忘却的往事,老师却还记得,这使学生颇为感动。 一次,弟子吴定宇的一位博士生去拜访“师公”。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后生,吴宏聪二话不说,便赠与了一套贵重的《沈从文全集》。这套丛书价值不菲,本是专门赠送给外宾的“国礼”,这让学生受宠若惊。 晚年研究丘逢甲以寄情怀 ■治学 吴宏聪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先后受教于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王力等大师,后留在群英辈出的西南联大当助教。 来到中大中文系后,吴宏聪开始了对鲁迅的研究。鲁迅先生在1927年出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和中文系主任,吴宏聪希望能把他的风骨一直留在这里。中大中文堂落成时加建了鲁迅广场,也是他和教授们一起努力争取的。 上世纪70年代,吴宏聪作为广东省鲁迅研究小组的副组长,曾在故纸堆中发现了鲁迅的轶文《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这对完善鲁迅的文献无疑是最大的贡献。 在老师的带动下,1979年入其门下的嫡传弟子、中大中文系教授邓国伟后来也走上了研究鲁迅的道路,也慢慢理解老师何以在退休后选择研究丘逢甲。“地方先贤的独特价值有待发掘,这也是老师爱国爱乡的体现。”二子吴嘉乐则认为,父亲晚年研究丘逢甲,除了同为客家人,也是寄爱国主义精神于学术研究,盼望祖国统一。 但由于各种原因,吴宏聪编纂的《徐志摩全集》一直不得出版,邓国伟感叹:“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不主张学生急于求成 ■育人 在学术造诣上,吴宏聪一直强调要“厚积薄发”。邓国伟说:“他不主张我们急于求成随时发表文章,但火候成熟时,他甘于为学生做推荐人。”吴宏聪还时常让学生校对文稿,希望他们安于寂寞,在日积月累中做好学问。至于学界时有的抄袭现象,他深恶痛绝,一再告诫学生不可为之。 后来由于职务要求,这个西南联大的高材生不得不把学术研究的精力分到行政中,教书时间减少,但“益人”从不落下。 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吴宏聪的举止十分儒雅,走路时衣襟带风,学生们都非常仰慕他的翩翩君子之仪。上课时,老师讲解流畅从容不迫,施其生评价,“他不是那种随手拈来洒脱不羁的老师,他之前的准备一定十分周密。” 家传就是要多念点书 吴宏聪生前育有两子一女。二子吴嘉乐追忆:“他是个教书匠,鼓励我们要学习,要给后一代留下最好的东西是知识。” 上世纪70年代,吴嘉乐从广雅中学毕业后就赶上“上山下乡”。他分配到新会县当知青,一去就是5年。下乡那几年,父亲很鼓励他去念中专、大学,甚至出国。“如果说有什么家传,就是要多念点书。” 兄妹三人后来分别考入中大历史系、外语系和华工化工学院橡胶专业。吴嘉乐和妹妹后来还都远赴国外求学。 “儿不嫌娘丑。”吴老生前多次讲过的这句话,让吴嘉乐印象极深。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很容易自我否定,觉得外面世界很精彩,本国的价值观、传统不如西方。吴老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儿不嫌娘丑。第二句,努力工作,不要一味抱怨。 吴老最后10年 拿着放大镜也坚持读报 在生命中的最后10年,吴宏聪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每况日下,但他达观从容,还经常拿死亡开玩笑:“我这两年死不了。”期间,学生邓国伟、金钦俊常常来看望,他总是关心地问起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对自己的身体不以为意。 多年来,只要学生来探访,吴宏聪必“回访”。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依然在家人的搀扶下巍巍地上了高楼。80多岁时,吴宏聪还拎着果篮,爬上6楼看望患了肺癌的学生王晋民。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差不多听不见了。为了和学生交流,他弄了块小黑板,像教书匠一样用粉笔刷刷地写。 医生为了让他修养,禁止他看电视,但他硬是拿着放大镜,一天要看完6份报纸期刊。《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上的国家政事和民生大事固然是必读的,《文学报》和《文艺报》的专业动态也不可丢。即使在身体最衰弱的时候,他也一定要把标题看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