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字碑歌
释义

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无字碑歌》由斯琴高娃、温峥嵘、张铁林、李芯逸领衔主演,由陈燕民导演,陈燕民、张文华、李忆嘉编剧,于2004年上映。

中文名:无字碑歌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陈燕民

编剧:陈燕民,张文华,李忆嘉

主演:斯琴高娃,温峥嵘,张铁林,李芯逸

集数:40集

上映时间:2004年

基本资料

片名:无字碑歌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集数:40集

时间:2007年

导演:陈燕民

编剧:陈燕民、张文华、李忆嘉

演员名单

斯琴高娃饰武则天(老年)

温峥嵘饰武则天(青年)

张铁林饰唐高宗李治

李芯逸饰魏国夫人

方旭饰狄仁杰

刘威饰李世民

刘金山饰魏顺安

温峥嵘饰太平公主

廖晓琴饰上官婉儿

颜丙燕饰王皇后

谢金天饰萧淑妃

李丁--饰张公艺

英达--饰李元景

背景资料

该剧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毛泽东称武则天是“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宋庆龄高度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做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和一代帝王,武则天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的性格极其鲜明――仇则如火,恩则如日,喜则如童,爱则如绵,言则如握。

武则天经历了大唐王朝由始至盛的全过程,在她的治下完成了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两大盛世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间,武则天展示了她做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特殊的统治才能,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政绩。

古往今来,对武则天的评价或明察决断,或凶淫阴狠,多有相悖。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都刻画过武则天的形象,但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无字碑歌》这部剧将沿着武则天一生的轨迹,本着“重史实、求客观、挖新意、找好看”的创作原则,在她的心路历程中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奉献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剧情简介

故事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讲述。

在唐太宗身边被立为才人的武媚娘在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余年的宫廷生活之后,终于遇到了一个另唐太宗刮目相看的机会。随着太宗的重视,她与太子李治也渐渐熟悉,两人对对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并且很有好感。

唐太宗驾崩,武媚娘按照宫规,在长安城外的感业寺出家做了尼姑。不甘于如此度过此生的她,在高宗李治到感业寺上香的时候,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重新入宫的机会。随着儿子的出世,她由宫女到昭仪,又由昭仪成为皇后,以她特殊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扫清了障碍,肃清了宿敌,稳稳地坐镇在后宫的凤鸾之上。

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武皇后开始帮助丈夫临朝理政。她果断地扫除异己,使政归中宫。在这期间,她向皇帝提出了十二项政治主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建言十二事”,高宗李治对她的主张赞不绝口,诏准施行。夫妇二人形同合璧治理国家,时称“双圣”。

在高宗体弱患病,不能临朝的情况下,武皇后江山重任一肩挑,显示出了惊人的统治才能。大唐帝国以无比强盛的姿态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宗驾崩以后,君昏朝暗,已是太后的她毅然罢黜了既无能又自私的中宗李显,以一言九鼎的气魄,剿平了起自宗室的叛乱,用矫枉过正的方法迅速将反对势力匡正,国家的局势一天天好转,人们越来越拥戴这位有胆有识的女人。

为了守住江山,武太后应天命,顺民意,即位做了皇帝。于是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做了皇帝以后,武皇更加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政治主张,并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她一改科举旧制,开创了殿试,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她开设了武举科,为军队培养有素之人;她知人善任,逢才必用,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她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农促耕,减税轻赋,先使民富而后致国强;她面对外侮毫不退却,一举扫静边陲;她尊佛敬道,平息了佛道纷争;使她闻过责己,力主平反冤狱,把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一大批治国贤才从酷吏手中拯救出来……

最后,当她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她没有让武氏后人继承大统,而是把天下还给了李唐。她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分集剧情

第1集

故事从中国唐朝的贞观年间开始。

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教场中驯服烈马。有一匹烈马叫啸腾越,太宗身旁竟无一人可驭。此时女眷中有一人挺身而出,说自己可驯服此马,但要太宗给她三样东西:一是马鞭,二是铜锤,三是利刃――初驯不服者用鞭,令其震怵,再驯不服者用铜锤,击其头颅,三驯不服者即用利刃,断其喉咙。

莺语一出杏唇,满场文武皆惊。

太宗定睛看去,说话的是他的才人,名叫武媚娘。

入宫数载但一直未能得宠于君王的武媚娘于是来到了太宗身边。

太宗年高体病,武媚娘侍奉在太宗左右,结识了太子李治,就是以后的高宗。

太宗令太子每隔一日入朝听政一次,朝罢即入内侍病于太宗榻前,与武媚娘接触日渐增多。太子对聪明伶俐的武媚娘神不守舍,武媚娘独有的言谈话语深深浸入太子的心扉,但囿于宫闱之禁,两人只能情在眉目。

太宗不久人世,思忖再三,将大业交给了太子李治,任命他的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辅政顾命大臣,随即撒手人寰。

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而武媚娘此时却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依唐律,属于皇帝的女人在皇帝去世以后,未生育过子女的一律出家为尼。武媚娘属后者,她跟在一队浩浩荡荡的女人后面出了宫禁,住进了长安郊外的感业寺。

第2集

尼姑的生活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险象频生,这些人的生命已毫无存在的价值,颇有任人刀俎之状。武媚娘天天盼着有重返人世,再睹天颜的那一天。

机会终于到来了。高宗李治要为父亲还愿,顺便到感业寺看望一下父亲过去的女人们,在高宗心里,主要是要找到武媚娘。

消息传来,感业寺里一片忙碌。武媚娘暗嘱自己,决不能放过这一辈子里重见天日的唯一机会。但感业寺里的尼姑已经有好几百人,在那么多人中让皇帝一眼看到不是件容易的事。主持分派事务的时候,只有喂马的活计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去,武媚娘站了出来,应下了这件女人们并不擅长的事情。

高宗圣驾来到感业寺,在看上去毫无二致的尼姑中扫视,没有找到武媚娘。他为父亲上完香,在寺院中闲走。马群之中一位尼姑映入他的眼帘,他认出那就是武媚娘。高宗和武媚娘两情相悦,武媚娘求高宗把她接出感业寺。

高宗很为难。他不能随便接回他父亲的女人。武媚娘只能与高宗泣别。

宫里,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暗斗。王皇后知道了高宗在感业寺与武媚娘相见的事情之后,立即觉得武媚娘一定能成为自己和萧淑妃争斗之中的一张胜券。她不但不阻拦高宗私会武媚娘,还暗暗叮嘱主持允许武媚娘戴发修行。

时光瞬过,武媚娘青丝已盈。高宗下诏,言武媚娘修行已满,已重获再生。他亲自来到感业寺,将武媚娘接回了宫中。

武媚娘新的一生开始了。

第3集

重新入宫以后,武媚娘被安排在王皇后身边做侍女,身份虽然低微,但在高宗眼里,她已经是艳压群芳了。

宫里王萧二人的明争暗斗,全被武媚娘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大儿子李弘出世了,这给武媚娘带来了命运的转机。高宗对她深宠有加。但随之而来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面对日益失宠之势而结成的联盟。

武媚娘处处留心,善待宫中所有的人,她的和善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们越来越喜欢这位既美丽聪慧又善解人意的武媚娘了。

王皇后未曾生育,无后的情况使她感到自己的地位暗伏着危机。她先是收庶出的皇子陈王李忠为义子,然后和两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一起,力劝高宗立陈王忠为太子。而萧淑妃一直盼着高宗能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李素节为太子。到底立谁为太子,高宗身边波澜四起,后宫纷争令人眼花缭乱。

后宫的争斗越激烈,高宗越想找到一个清静之处,躲开令人心烦的是非,于是武媚娘的寝宫就成了他每夜必至的去处。武媚娘不仅使他身心愉悦,而且对朝堂之上的是是非非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更使高宗如获知音。

高宗想封武媚娘为昭仪,地位仅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下。但武媚娘是先帝的女人,对她进行加封要顶住很大的压力。长孙无忌等人老谋深算,他们看出了皇帝心里的隐秘。长孙无忌先请高宗封武媚娘为昭仪,同时提出类似交换一样的条件――请立陈王忠为太子。在高宗准奏的同时,萧淑妃彻底失落了。

武昭仪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沉着应对。她知道自己已在风口浪尖之上,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她都已经被卷进了后宫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她一面竭力侍奉着高宗,一面对眼前频生的险象处处留心。

第4集

太监魏安暗地里提醒武昭仪,告诉她现在要留心的是王皇后,王皇后又有地位,又有在朝中做宰相的表哥柳奭撑腰,想改变其他人的命运简直是易如反掌。武昭仪心里早就明白,萧淑妃一旦失宠,自己这张胜券就失去了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王皇后越来越难看的表情了。

武昭仪渐渐把王皇后身边的人全都争取到了自己一边,以致王皇后的所有想法她都了然于心。遇事知己知彼,必然游刃有余。王皇后的几次寻衅都被她巧妙地应付过去了。她默默地忍受着,等待着改变这一切的时机。

武昭仪在高宗身边能起到王萧二人无法起到的作用,就是遇到大事能帮高宗出主意。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及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联合造反,要奉荆王元景为帝。唐高宗想处置这几个逆臣,又碍于这些人有的是自己的长辈,有的是先朝老功臣的后代,进退两难。武昭仪深知高宗的心思,她举太宗之例说服了高宗,使高宗下了决心,及时处置了房、薛、柴等人的内乱,一举稳定了朝局。

永徽五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孩子未满周岁,却在宫中突然暴毙。据后宫的侍女讲,此前只有王皇后独自一人来过武昭仪宫里。小公主到底死于何因,宫里立刻众说纷纭。高宗认定是王皇后出于嫉妒杀害了自己和武昭仪的女儿。大臣们分成了两派,长孙无忌认为如果王皇后想除掉武昭仪,直接对武氏动手即可,没必要向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动手。他的话说服不了高宗,高宗当即表示,王皇后已经不配做母仪天下的皇后了。但因为长孙无忌等人的竭力反对,高宗的废后之意迟迟不能实行。

第5集

失去女儿的悲痛很快被一腔怨愤所替代,武昭仪开始一扫以往的谦和之态,开始了她的反击。无数前朝的宫闱故事告诉她,默默忍受就意味着死亡。面对王萧二人越来越紧密的联盟,武昭仪采取了毫不退让的态度。

武昭仪为高宗生下第二个儿子李贤之后,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想法日益坚定。对高宗的提议,朝中大臣已分成两派,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力量似乎更加强大。太尉长孙无忌仍然是最大的障碍,他和褚遂良一唱一和,根本不把武昭仪放在眼里,连高宗私下里拜访他,都只落得个不欢而散。

面对顾命大臣的抵触情绪,高宗颇感无奈。武昭仪大胆建议,与其在顾命老臣那里处处掣肘,不如大胆起用新臣。高宗茅塞顿开,立即显现出极其果断的帝王之气,他先是谪贬了王皇后的兄长宰相柳奭,又把王皇后迁入另宫,然后擢用许敬宗、李义府、李世绩等拥戴武昭仪的大臣,使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朝中一下成了明日黄花。一切迹象表明,立武昭仪为后只是时间问题了。武昭仪对高宗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怀感激。

长孙无忌这才不得不对武昭仪刮目相看,但他心里知道,他面对的这个对手,不是个等闲之辈。

武昭仪在宫中潜心著书,写下了一部《女则》,对后宫中的嫔妃所循之礼做了细致的概述。这部书的问世给了所有人一个信号,这类训戒之作以往都是由皇后撰写,现在武昭仪虽未被确立,但已经在行皇后之事了。

第6集

时机终于被武昭仪等来了。她接到密告,说有人在后宫中暗行巫术,她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高宗。这种事情犯了唐宫的大忌,从太宗开始就严禁宫中行巫之事。高宗下令立即严查。结果在皇后宫中,发现了浑身刺满了铁针的小木人,其形酷似高宗。高宗盛怒,下诏严惩。长孙无忌等人竭力为皇后解脱,事情表面上没有闹得太大。但在高宗心里,已经坚定了废后之意。武昭仪静观其变,从容不迫。

在占绝大多数的大臣们的谏议下,高宗终于下定决心,废黜了王皇后,贬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尽管褚遂良在高宗面前叩首泣谏,以至血流如注,但仍改变不了已成的定局,许敬宗、李义府、李世绩站在了高宗一边,长孙无忌已是独木难支。

武皇后在庄严隆重的太极殿前接受了册封,从英国公李世绩入里接过了皇后玉玺,然后登上肃义门,接受了百官群臣的朝贺,其规模几乎超过了高宗的登基大典。站在匍匐在自己脚下的群臣面前,武皇后平静异常,这让高宗和大臣们都感到十分意外,只有长孙无忌知道,一个新朝代开始了。

废后王氏和淑妃萧氏在武皇后册封之后即被囚禁于冷宫之中。一天傍晚,高宗皇帝从嘉献门外的一处废苑经过,看见萋萋衰草之中,矗立着一幢颓房,两名宫女通过墙上的一个孔窗往里递送食物。

高宗向身旁的一名宦官打听何人在此居住,宦官只能据实相告,是王氏和萧淑妃被拘禁于此。高宗悲不自胜。他隔着墙上的孔窗朝里面呼唤二人。里面随即传出隐隐的哭声。高宗答应对二人重新安排。

武皇后得知此事,委婉地责怪高宗的懦弱。高宗告诉她,王氏罪再深重,也是与之共同生活过的人,不必非要置于死地不可。武皇后例举数典,直抒胸臆,力劝高宗不可犹豫,务必除恶务尽。王氏和萧氏从此消失了。

第7集

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死使长孙无忌受到了极大的震惊。他惴惴不安地问高宗何必要对两位旧妃如此残酷时,武皇后意味深长地让长孙无忌想想当初太宗朝时,他诬告吴王李恪时如何不事先想到残酷二字。

长孙无忌无言以对。回到家中,这位位极人臣的顾命大臣开始安排后事了。

高宗煞费苦心营建了多年的慈恩寺落成了,高宗亲自题写了碑文。武皇后抓住了这个机会,为高宗在安福门楼安排了一次观看名僧玄奘迎碑文的仪式。这是自魏晋以来从未有过的超大规模的佛事活动。武皇后一直陪伴在高宗左右。在国人心目中,帝后二人和谐如一人,已经是密不可分的了。

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庙堂活动结束之后,仍然有人在武皇后的出身经历等枝节事情上说三道四。高宗果断下诏,将从前朝流传至当时的《氏族志》改为《姓氏录》,将从魏晋开始的四大姓氏(王谢卢崔)置于李武两姓之后,以李氏皇族和武氏后族为姓氏的第一等。这样从姓氏上就将武氏放到了由贵而尊,由尊而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武皇后总是在非常关键的时候替朝臣说话。一将军错砍了皇陵前的树,被抓了起来。高宗大怒,要立斩不饶。狄仁杰为罪将脱罪,高宗震怒不允。武皇后闻知此事,先等高宗消了气,然后委婉地问将军,为何砍皇陵之树,将军据实作答,父亲病故,他想为为父亲做个上等的棺材,没想到竟砍了皇陵前的树。武皇后回到后宫立即力劝高宗,罪将砍树是为行孝,高宗惩罪亦为行孝,但对罪将来说,他要葬父是行大孝,而高宗惩罪却算不得大孝,高宗要行的大孝,是视天下为己任,视生民为己出,若饶一罪将而得天下人之心,则天下莫不归心,江山莫不稳定,江山如磐,则先人亦会安乐于地下,这才是大孝中的大孝。高宗被说服,饶了这位将军。事情传开,举国上下莫不大赞高宗之德。满朝文武对武皇后纷纷另眼看待,狄仁杰更是将武皇后视为自己政治上的最佳搭档。

第8集

高宗发现武皇后对朝政一应事宜十分在行,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毫不手软。他开始放手让武皇后协理朝政。武皇后与丈夫紧密配合,以精明强悍的姿态出现在朝堂之上。

对内,帝后二人巡视国内,减赋轻徭,受到了万民的拥戴。

武皇后面临的矛盾,归根到底是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就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武皇后继续起用新臣,孤立、削弱旧臣的势力,紧紧抓住了这一矛盾,消除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也帮助唐高宗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至此,高宗身边已是君侧已清,人称“政归中宫”,武皇后开始施展她的抱负了。

对外,派苏定方等平定了突厥进犯;重设了安西四镇;派刘伯英出伐百济;派薛仁贵等出兵天山,大胜而归。几年过去,大唐气象繁荣,疆域扩大,国土东至高丽,西尽波斯,南至林邑,壮阔恢宏,各族融合,四海升平,民富国强。

就在这个时候,高宗忽然患了严重的风眩病,病发之时不能理政,他将一部分朝政大事交给了武皇后,凡朝臣举事不决的事宜,任凭武皇后处置。

武皇后理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请高宗,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在唐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立即采纳了她的建议并下诏颁行。随着这一诏令的颁行,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了。

满朝文武以及天下舆论对武皇后的称赞使高宗多少感到了一些失落,他借高丽犯边之际,欲亲率大军进行攻伐,以这一极端的方式,排解自己心里的郁闷。武皇后审时度势,力劝高宗止兵,以利休养国内生息。在武皇后的劝说下,高宗从谏,收回了成命。

第9集

武皇后和高宗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出世了,高宗高兴非常。他诏令普天同庆,大赦开下,赐宴群臣。但随之而来的,是武皇后声望的一天天增高和自己内心越来越沉重的失落。

一年晚春,武后的姐姐带着不满十八岁的女儿贺兰氏来到宫中,这母女二人的出现使高宗度日的乏味得到了某种补偿,他频频降旨将她们召入大内侍寝。不久之后,随着母亲被封为韩国夫人,女儿被封为魏国夫人,母女二人双双承宠。自那以后,本来就体弱的高宗皇帝更是抱病不朝,连武后那里也很少光顾了。

武后闻知此事,深夜驾临高宗寝宫,高宗感到了一丝难堪。韩国夫人不得不从内室出现见武后。武后见是姐姐,也只能含糊其辞,敷衍几句不痛不痒的话,随后离去。

武皇走后,高宗与韩国夫人兴味索然。韩国夫人似乎受到了巨大的惊吓,第二天早上就发起了高烧,身上盗汗不止,满口胡言乱语,终至卧病不起,旬日之后,韩国夫人于一天深夜气绝身亡。

韩国夫人的猝死使高宗感到自己已经被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阴影之下,他想努力摆脱这个阴影。

高宗的近臣看出了圣上的心思,西台侍郎上官仪一语说破了高宗的心病,并背着武皇后代高宗起草了废后诏书。消息很快传到了武皇后耳中,她毫不犹豫直闯禁宫,面对面地质问高宗这件事的来由。高宗只好把事情全推到了上官仪头上。上官仪随即获罪,一场宫廷内部的政变还未成形即已宣告破产。事后,武皇后与高宗直截了当地谈了一次,她对高宗直抒胸臆,自己忙于政务,一方面是为丈夫分劳,更重要的,是要将高宗皇帝的德政颁行于天下,是为了保住大唐的江山社稷。如果因为这些使高宗不悦,甚至听信地些小人的谗言,那就太委屈自己助高宗理政的一片赤诚之心了。她提醒高宗,帝后二人既然已经同朝理政,就一定要同德同心,不要给一些小人留下可钻的空子。两人由此前嫌尽释,更加情深意笃。

第10集

太平公主出世的时候,武皇后已经是四十二岁的人了,她和高宗对这个幺女喜爱非常。

这时候在武皇后和高宗面前的,是一幅朝廷清平,国家富足,百姓安乐的景象,大唐政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绩。武后向高宗提出,应该趁这个机会去泰山封禅,行祭告天地之礼。高宗有些犹豫,因为父亲唐太宗曾有过去泰山封禅的心思,被魏徵劝止,直到临终也未能如愿。武后坚持己见,因为这也是帮助高宗了却父亲唐太宗的未尽之事。并且,她要做一件从古到今没有人做过的事,皇帝首献之后,由她以皇后的身份进行亚献。

是年大秋,全国喜获丰收。帝后二人从东都洛阳起程,百里仪仗,声势浩大。

各国的朝会使臣各率其众随从出发,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正月初一,唐高宗在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之礼,登极顶,封玉牒,上帝册,藏金匮,封金泥,盖玉玺。武皇后紧随高宗之后,如影随形。之后祭地,皇帝初献毕,武皇后升坛亚献,满朝文武共瞻皇后的绰约风姿。古往今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封禅仪式中登台祭祀行帝王之礼的女性。武后头戴凤冠,登上封禅台,以清亮的声音向天地祭告。之后,武后宴请百官,宴会十分热闹。武后被人们的情绪所影响,走进舞池,率众起舞,宴会达到了高潮。

欢乐的人群当中,武后突然发现有一双冷冷的眼睛,充满敌意地盯着自己。她定眼看去,是自己的外甥女,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武后从她的眼睛里读懂了一切,魏国夫人一定以为是自己杀了韩国夫人。武后没理会魏国夫人的敌意,不想魏国夫人却屡屡寻衅,武后看着高宗为难的脸色,主动躲开了。

第11集

封禅礼毕,武皇后陪伴着高宗来到曲阜,尊赠孔子为太师。一些文人学士齐来敬献,武皇后与鸿儒们谈笑风生,经史子集对答如流,对皇后的学识,学者们深为钦佩。

在回长安的路上,魏国夫人与高宗同坐一辆马车,她不断从车窗探出头来,把挑衅的目光投向后面武后所从的凤鸾车。武后被刺痛了。

回到长安,高宗终因不耐劳顿,卧病不起,令太子李弘监国。武皇后对太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高宗病重期间,武皇后不离高宗左右,想方设法替高宗排解烦闷的心情。太子李弘不负父母重望,临朝理政兢兢业业。可是武后逐渐发现,年轻气盛的儿子已经成了复古派老臣们手中与自己的新政相对抗的一张王牌。武后在推行她的新政的过程中,一直抑制门阀贵族和皇族把持朝政的状况,而太子一理政,这些失落的门阀贵族们就千方百计地拉拢太子,把太子推到了食古拒新一伙人的最前头,而太子对自己的这种处境却一无所知。这让武后心急如焚。

怒火冲天的魏国夫人一直在向武后挑衅,武后念她年纪尚小,处处让着她。不想魏国夫人竟然在高宗大宴群臣的场合下当面以言语讥讽武后,满朝文武连高宗在内都无可奈何。

武后的哥哥为改善与武后的关系,在府中设宴,请族人座陪。魏国夫人在宴会后突然死去,经太医诊查是死于中毒。虽然武后将涉嫌下毒的异母兄长推出斩首,但仍平息不下去魏国夫人是死于武后令下的传言。太子李弘再也不能忍受了,他当着武后的面问母亲魏国夫人的真正死因。武后对儿子用这样的态度质问自己非常不满,但木已成舟,她不能再换太子了,那将导致国内大乱。她对太子耐心而又宽容,可太子已是一腔悲愤。

第12集

这时几外贵族老臣不断在太子身边出没,甚至告诉太子,如果任凭武氏这样下去,李家的一切包括皇位都将会被武氏取代。太子痛苦之极,他终于忍受不住,当面来问母亲了。武后对儿子被人挑唆而不觉察感到异常焦虑,她对太子苦口婆心,观他赞成不可轻信那些要拿他当枪使的小人的谗言。太子对母亲的话将信将疑。

为了安抚内心孤寂的儿子,武后决定为他主持大婚。她在忠臣堆里选中了杨思俭的女儿,太子在这件事上十分听从母亲的意见。就在太子大婚在即的时候,有人不得不告诉武后,杨家的女儿早已与人私通,已不合适做她的太子妃了。那人说出了与杨家女儿私通的人的姓名,竟是武后一直非常看重,要好好提拔重用一番的外甥武敏之(即贺兰敏之)。武后异常震怒,严惩了自己的外甥。

武后又为太子选了一位姑娘,并亲自主持了儿子的大婚。婚后的太子显得越来越懂事,处理事务也显得与以往大不相同,似乎一下长大成熟了起来。武后和高宗对此深感欣慰。

此时唐军完全征服高丽,大军凯旋而归。南方一些时有反逆之举,也被唐军一一剿平。高宗高枕无忧,他自称为天皇,称武皇后为天后,并亲自监制了十几曲朝堂礼乐以贺太平盛世。

高宗为了纪念眼前来之不易的一切,想建一座明堂做为当朝德政的标志。

武皇后并没有被眼前的些许胜利冲昏了头脑,她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治国的天赐良机。她将她思考多年的十二项理政设想写成奏折上奏高宗,史称“建言十二事”。其中主要包括劝农桑,轻赋敛,息兵戈而以德化天下,增加官俸,量才擢升官吏,广开言路,杜绝谗言,禁免浮华淫巧和大兴土木等治国方针。上表之后,高宗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高宗、武皇后为“二圣”。

第13集

高宗苦于风眩病,提议将帝位逊于武皇后,宰相郝处俊极力反对而止。由这件事武皇后看到在皇帝生病不便理政情况下,宰相将可能逐渐包揽大权。于是她召文学之士元万顷、刘祎之等人入朝廷著书,同时令其参决奏议,以分宰相之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北门学士”。武皇后的做法使高宗身边有了一个智囊团体,避免了相权过重。

这时一个沉重的打击劈面而来,太子李弘在跟随高宗和武后谒太宗陵的途中暴病而亡。高宗面对这一打击几乎支撑不住。武皇后也难过异常。帝后二人隆重地安葬了李弘,高宗亲自为李弘写下了墓前的碑文。之后,封次子李贤为太子。

雍王李贤既无政治野心,又无出人头地的非分之想,他白天在筵经院编修《后汉书》,到了晚上就时常与宫女和宦官们纵酒狎戏,欢宴竟夕。

李贤平常在宫中曾熟读者庄著述,深知无为独处的道理。因此,他在当上太子之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对付可能会降临的灾难。不久之后,太子贤的防微杜渐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武皇曾多次让他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协理朝政,他总是借故推倭,留在长安,做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凡是武后所赐的美食佳酿,他一概弃之不用,另外,为了防备不测,他暗中吩咐左右亲信将一些武器藏入马厩,这样,一旦宫中有变,他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太子贤没有想到的是,母后对他一直非常钟爱。在武后的四个儿子之中,她内心对贤最为赏识,她虽然不像高宗李治那样溢于言表,但太子贤的强健的体魄和能骑善射的习性让她颇感欣慰,她仿佛从他身上又一次看到了当年太宗皇帝的影子。对于一心推行新政的武后来说,聪慧好动的贤不仅不会像弘那样成为门阀贵族们的利用对象,相反,也许他能成为自己未来的帮手。

第14集

但李贤的所作所为却使高宗武后大失所望。他故意躲着母亲,就连母亲几次派人到长安来催他前去洛阳面谈,他都借故推诿。武后亲自写下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两书,派人专送给太子贤,并嘱他仔细领略书中的精妙。太子贤内心十分清楚,这种看似“劝进”的赠书仪式实则上是母后在暗暗指责自己的忤逆和不孝。

太子贤整日忧心忡忡,如坐针毡,一连几天闭门幽思的结果,促使太子作出了一个大胆妄韪的举动。

一天深夜,道士明崇俨在返回洛阳的途中为刺客所杀。在当今的朝廷之中,居然还有人胆敢对武后的宠侍下手,它使武皇十分震怒,她下令对此事严加缉查。几经周折,凶手赵道生终于供称:刺杀明崇俨之举系由太子指使自己所为……武皇当即下令拘押太子,并派人前往东宫搜查。搜查报告在翌日清晨就送到了武后的手中,其中一项使武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太子贤的马厩里发现了五百余件刀枪兵器……

第二天,高宗下诏,将太子贤贬为庶人,流放到两千里外的巴州。平常与太子相善的宦官侍从一律处斩。

李显被立为太子。太子更替,对朝廷来说是件大事。武皇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乞求冥冥之中的山神保佑易变的皇位。未等成行,吐蕃犯边,高宗只好停止封禅,派四儿子相王李旦率军抵御吐蕃的进攻。

为了庆贺新太子得封,武皇后在大明宫设宴,宴请百官及命妇。同时,高宗下诏免去一些遭灾州县两年的地税。朝臣和百姓越来越拥戴他们的统治者。

第15集

这一年,外番使臣来朝,请求高宗许婚。高宗犹豫不决,让武皇后拿主意。武皇后不愿太平公主嫁到外番,允许她寻婿下嫁。太平公主看中了年轻有为的薛绍,非薛不嫁。武皇后想方设法,满足了女儿的心愿。

废太子李贤周围仍有一些谋逆之人,又有几个道士模样的人不离李贤左右,给朝中增添了一缕不祥之气。武皇后当机立断,将李贤迁至巴州,远离长安。李贤一走,使朝中的一些人颇感不安。

高宗仍然打算在嵩山封禅,因病情加重,只得作罢改期。本来准备登则天门楼宣诏,可是气逆不能上马。武皇后于是召百官到殿前替高宗宣诏,她看着一脸病容的丈夫,知道该做最后的准备了。

当夜,高宗驾崩,遗诏令太子于柩前即位。令宰相裴炎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皇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是留给武太后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

在高宗的灵柩之前,李显即了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武皇后的身份立即成了太后。在高宗的柩前,武太后看着面色沉郁的裴宰相,已经猜测到将会有一些事情发生。

中宗即位以后,一反两位先帝的作为,将朝堂变成了儿戏之所,视国事如游戏。当他要加封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的时候,与朝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中宗竟然说出他就是把大唐的江山统统封给自己的岳父别人也奈何他不得这样的话。武太后出现在朝堂之上,对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大加申饬。中宗不仅不认错,反而与母亲当面顶撞。

第16集

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武太后突然传令,当日的早朝改在太极宫正殿乾元殿举行。这道谕旨看来是某种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的明显征兆,一时间惊动了满朝文武。当文武百官在黎明晦暗的光线下走向乾元殿时,他们不安地注意到,大殿内外增设了御林军士卒,他们披甲执剑而立,表情肃穆。

像往常一样,中宗皇帝跟在武皇身后来到乾元殿,也许是他尚未从睡梦中完全醒来,他对于早朝仪式改在正殿举行以及殿内的紧张气氛并不在意。中宗皇帝正想登上御座,中书令裴炎从一旁突然闪了出来,伸手挡住了他的去路。中宗显还来不及诧异,两名身材高大的御林军士兵已经上来,抓住了中宗的肩膀。

裴炎宣读了武后的诏书,即日起废天子为庐陵王。第二天,武后降旨将庐陵王贬往均州,半个月后又将其流放房州。

根据高宗的遗嘱,凡朝廷政事皆由武太后处置。

为了防止出现内乱,武太后立相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令武太后心里别扭的是,李旦对自己即位做皇帝的事情并没显出多么兴奋,只是平平淡淡地接受。看得出来他根本就不想做这个皇帝。他对母亲表示,所有的朝政仍旧听母亲的,他自己不准备做什么。这让武太后深感失望。李旦进而提出请母亲称制天下,自己宁愿只做个普通的王。武后在失望之余成全了儿子,贬他为皇嗣,自己临朝称制。

为防生变,武太后派大臣前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不久,就传来李贤自杀的消息。武太后大为震惊,她最不愿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是件让她有苦难言的事情。她知道是谁在背地里逼死了自己的二儿子,而使她永远背上了逼杀亲子的千古骂名。

这时武太后顾不上洗清自己,因为丈夫还停柩在堂。她命令将丈夫的灵柩由洛阳运往长安下葬,自己紧密观察着朝廷内外的一切动静。

第17集

随着睿宗旦被废为皇嗣,武太后正式在洛阳紫帐称制。她代天子颁发诏书,更改年号和皇旗的颜色,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将洛阳宫改称“太初宫”。并将衙门以官职的名称再度进行更改。

武太后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她看上去依然眉如新月,肌若冰雪。她在分封武氏亲族的同时,将大唐王室门阀一一贬往外地。她现在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此事,而不需要察看任何人的眼色。

武太后看中了上官仪的孙女,才名甚高的上官婉儿,想用她陪伴自己左右,助辅政的一臂之力。但群臣皆奏不可,理由是婉儿乃上官仪之孙女,其祖为武太后所杀,疑其挟仇带怨,恐武太后有不虞之危。

武太后命召婉儿上殿,令她观朝臣奏表,让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婉儿娓娓道来,言中其弊,简洁明快。武太后又令其即席著文,修改奏表。婉儿立于武太后之侧,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武太后令众臣过目,群臣莫不叹服其才能。

武太后笑言,从即刻起,婉儿就立于朕躬之右,以理国事。事后,武太后问婉儿是否真会挟仇带怨。婉儿从容以对:臣虽为罪臣上官仪之孙,但知陛下杀我祖非因仇而因罪,那是因为法度,我若因此恨陛下,则是置天下法度于不顾,再者,陛下非一己之身,陛下乃天下人的陛下,我不能因私仇而背天下人之心。武太后对上官婉儿更加信任。

武太后治下的大唐帝国似乎出现了吉祥和瑞的征兆。全国各地报来的祥瑞绿章被刻在青藤纸上不断送达宫廷,这些绿章的内容读来饶有趣味,比如,河南刺史的一道绿章声称,在河南丰县有人发现了一颗九穗灵芝;在山西文水县一群白鹊栖息在县城外的合欢树林中三日不去,最使武太后感兴趣的还是嵩阳县令樊文献上的一枚赤心瑞石。这些绿章既是天降祥瑞的吉兆,又是民心归附的重要信号。但在武太后心里,总是时时涌起一种不祥之感。

第18集

果然,仅仅几天以后,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起兵之前,还请当时著名的诗人骆宾王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采横溢的文章很快传遍了全国。文中将武太后骂了个狗血喷头。武太后让上官婉儿给她念了这篇文章,面色沉静。看完后她平静地对婉儿说,这是个人才,这样的人才没有被发现和起用,是宰相的失职。朝臣们都被武太后的大气所折服。

武太后并没有急于发兵平叛,她认为这次叛乱的根源正在朝中,先绝根,后斩蔓才是上策。

武太后将中书令裴炎召到内宫的英贤殿,与他商量平息叛乱一事。早在中宗被废之时,武太后即对裴炎大失所望。尤其是当武承嗣请求准许建立武氏七庙以追尊武氏宗族时,裴炎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自古以来,尊崇内戚往往导致国破家败,汉朝的吕后即是一例。裴炎将自己与吕后相提并论,在武太后的心中留下了难以除去的刺痛。尤其是一想到太子贤的自杀,武太后心里在更中怒不可遏。她毫不犹豫地将宰相裴炎斩于都亭。朝臣们不禁感到奇怪,武太后这才说出谜底,当年怂恿李贤谋为不轨,之后又暗使人逼李贤自杀的,都是这个裴炎。人们这才明白武太后有多强的忍耐力。

之后,武太后命令李孝逸发兵讨伐徐敬业,徐敬业造反很快就被平息了,而武太后并没显出多么欣喜,她对朝臣们说,和我又失去了一个儿子比起来,这一切都太微不足道了。

武太后下令,凡有上堂诉冤者,御史一律不得搁置,要马上处理。另外,她隆重地颁行《求贤制》,允许天下有德有才之人向朝廷自举。然后亲自写下文章,普赐臣僚,让朝臣知道什么是为臣之道。

第19集

之后,武太后宣布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深知自己的能力远不及母亲,固辞不受。武太后继续理政。她面临的阻力仍然不小。首先是新宰相老臣刘仁轨的警告,他陈说吕后祸败之事以申劝戒。刘仁轨的劝戒代表了大批朝臣的看法,是一种至诚的劝戒,所以武太后报之以赞赏与安慰。她致书赞扬刘仁轨的忠心,同时坚持亲政。大臣们看到武太后的态度,并且武太后在高宗在世时确实政绩斐然,所以都不再坚持了。其次就是宗室王公们的非议。太后临朝,宗室大权旁落,李家宗室成员无不伺机欲动。武太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胸有成竹。

千金公主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个女儿,现在虽已年近六十,但姿色未衰,风韵犹存。她性格开朗活泼,举止优雅娴静,在年复一年的寡居生涯中渐渐为人们所忘却。只有当她与男宠们的风流艳事在宫中闹得沸沸扬扬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她的存在。

在泰山封禅大典到武后神都摄政,千金公主目睹了武皇在官廷倡扬女权,推行新政的整个过程,李氏家族气息日衰千金公主也许并不在意,重要的是,武皇的一系列革新计划给她呆滞、压抑的生活带来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清新空气。当整个李氏王室在武皇的弹压之下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时,千金公主却独享优游,与武后过从甚密。

千金公主在一名宫女的引领下来到了武皇居住的英贤殿,看着一脸疲惫的武后,千金公主告诉她,太后眼下的心情灵性已近纯阳至刚,可身体却仍是阴气弥积,混沌未醒,这不仅有损于太后的玉体,而且将会妨碍到日后的功业,只有采阳补阴才能使匮竭的身体得到滋养。

第20集

很快,千金公主带着一个名叫冯小宝的男人,来到了武太后住居的英贤殿。武太后将冯小宝赐名为薛怀义,让他帮着照料宫中花园的草木。一个月之后,武皇令薛怀义剃度为僧,以白马寺住持的身份时常出入宫廷,陪伴左右。

徐敬业叛乱虽已平息,但它的阴影在武后的心中久久未能除去。虽然她通过这次叛乱的契机剪除了宰相裴炎,凤阁侍郎刘景光、胡元范,大将程务挺、王方翼等异己势力,可李唐门阀的根基依然未受动摇。这些世袭显贵和遭受贬谪的旧臣暗中勾联,并与朝中权臣幽通款曲,武皇日益感觉到,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和权势正在受到无形的钳制,御吏许有功、杜景俭等人更是独行其事,对武皇的革新计划置若罔闻,他们甚至敢于违逆武后谕旨,将朝廷重犯无罪开释,使负责侦讯审押的司刑寺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远在江南的几个书生居然能在一夜之间集合十万人马兴兵举事,而朝廷竟毫无觉察,这至少也昭示出这个庞大帝国的中下层机构已面临瘫痪,如果不能及时地了解各地的隐情,防患于未然,克敌于未发,类似的事变势所难免。

骆宾王的一篇檄文使武太后感到了舆论的重要,她准备用矫枉过正的方法,把国内不利于自己摄政的舆论彻底地纠正过来。

垂拱二年正月,武太后批准了一个名叫鱼家保的人的上奏,在洛阳城的神庙四周设立了告密用的铜匦。铜区分为四格,东西南北各面均有投书入口,依次为延恩、招谏、伸冤和通玄四门。

第21集

铜匦亦称告密之门,它的设立通过布告昭示天下,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告密和鸣冤者从四面八方朝神都洛阳蜂拥而来,一度将神庙围得水泄不通。

地方州县的各级官吏莫不谈匦色变,他们不得不用极为小心而谦恭的态度对待那些潜在的告密者,倘若稍有得罪,这些人便会立即踏上前往洛阳的道路。这些告密者大都是一介草民,不过,他们的告密文书一旦受到朝廷的重视,官吏们轻则获罪下狱,重则人头落地。在朝廷内部,情况亦是如此。朝臣之间互相猜疑,彼此提防,惶惶不可终日。有些人仅仅因为同僚冷眼相视,便疑心对方告密而抢先下手。到了垂拱二年的秋天,朝廷大臣就已养成了上朝之前与妻子诀别的习惯。

武太后除了命令正谏大夫亲自接待那些奉旨告密的民众之外,自己和上官婉儿也时常于早朝之后来到紫宸殿,破例接见告密者。不久之后,武太后就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告密者的日益增多,罪犯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多,而主管诉讼的司刑寺和各级州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武太后在朝中新设肃政台。肃政台御史集调查、搜捕、审讯、施刑数职于一身,即便处死朝廷要犯,亦无需向上后通报。除此之外,为了缩短诉讼程序,武太后感到必须任用一批严酷的官员执掌法律大权。她起用了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几名酷吏。

酷吏政策使朝廷内部肃静之极,朝臣们人人自危,进谏之声也越来越少了。但武太后知道,这种平静是暂时的,平静背后仍旧潜伏着危机。

第22集

武太后的这一措施不久就遭到了一部分朝臣的竭力反对。御史许有功、杜景俭,尚书省补遗陈子昂等人相继上奏,他们认为武后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的结果导致了先帝法律的名存实亡。

武太后对于这些言词锋利,直言犯上的奏折似乎并不在意,她下令将许有功等人贬往外地,而对他们遭受贬谪的原因未加任何说明。

在上官婉儿看来,武太后皇在任用了索元礼、来俊臣等人后,全国上下似乎都被卷入了一场恐怖之中,她从上朝时官员们的脸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连日来朝廷的混乱局面使她目眩神迷。不过,武皇看上去倒是春风扑面,踌躇满志,自从冯小宝入宫以来,太后素来忧郁的脸上再度容光焕发,而她的心思似乎也越来越让人难以琢磨了。

酷吏和铜匦成了武太后肃清政敌、匡正舆论的杀手锏,原来要费尽周折才能实现一二的治国之策,全都在一瞬间实现了。

从魏晋开始兴盛起来的门阀制度,一直到唐朝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开掘,而且滋生出无数积弊。武太后一反门阀,大举贤才,在科举中,她将眼光放在有才华的平民身上,大力提倡平民举仕,并且开创了殿试先河,名列前茅的贡生最后要直接通过她的面试,才能获得名次。这种自下而上,逐级科考的方式,在她之后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

酷吏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告密之风盛行。武太后专门置狱于丽景门,以清理谋反案为由,将政敌一一肃清。

第23集

武太后在洛阳拆毁了乾元殿,下令由薛怀义建造明堂。武承嗣为了制造舆论,造了一块写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以象征武太后荣登九五之尊乃是上天之意。武太后借这个机会,封山神,封水神,加尊号,封王孙,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好了一切准备。

终于,李家宗室成员们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们知道,武太后下手将他们除灭,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唐室王公之间彼此密书往来,谣言四起,除了在“如欲活命,勿来京都”一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应急办法。

起兵征讨的信号是由韩王李元嘉之子、通州刺史黄国公首先发出的。他伪造了睿宗的玺书,内容是“朕被幽禁,尔等宜各发兵救我……”

李贞之子琅琊王李冲情急躁,鲁莽,他立即致函各王迅速进兵京都,自己则带领刚刚招募来的五千兵勇率先攻打济州。

当琅琊王冲起兵的消息传到神都洛阳,武太后并未张皇失措。她命张光辅为督军节度,率领十万大军西出洛阳,平叛诸王之乱。

平息这次叛乱仅用了二十天就大获全胜,叛将一个被手下效忠朝廷的部将所杀,另一个自尽身亡。武太后借这个机会穷寇亦追,将宗室中与叛乱有关的人一律严惩。经过这些面对面的较量,宗室成员们再也不敢小觑这位女性了,朝臣们也越来越敬佩眼前的这位执政者,朝廷内外,人心思定。

讨武之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被平灭,也出乎武皇的预料。这次事变中泄露出来的某种信号使武后兴奋不已,李唐王朝看来的确气数已尽,尽管叛军打出了匡复唐室的旗号,但天下臣民竟无人响应,它使武皇清晰地看到了人心的向背。

在叛乱之前蠢蠢欲动,在发轫之际左顾右盼,力求自保的诸王宗室未能逃脱厄运,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等人被押回东都,在秋官侍郎周兴的逼令下,相继自杀。

第24集

十二月二十五日,武皇在洛阳南效的“圣图泉”畔举行了盛大的拜洛典礼。在破晓的晨光中,洛水徐徐东流,武皇峨冠博带,迎风而立,向着冥冥之中洛神拜谢祈祷。几乎在拜洛大典举行的同时,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也在迅速进行之中:

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在流放途中被杀;

东莞公李融及江都王李绪被斩于曹市;

济州刺史薜顗、其弟薛绍被杀后,尸体暴晒示众;

常乐公主在狱中饮鸩自尽……

明堂建好了,武太后将它命名为“万象神宫”。她身着皇帝冕服在明堂布政,接受百官们的朝贺。

武后的威望已与在世时的高宗一样,令万众仰止。此时有人劝她称帝,武后拒绝了,她认为还不到时候。从徐敬业起兵反叛这件事当中,武后深知“名不正而言不顺”之累,她要从一个看家的,逐步变成一个真正的当家人。任用酷吏,就是为了加速实现这种改变。

载初元年七月,在明堂潜心修行的十位高僧联名向武太后进献了一部《大云无相经》,据《大云经》所载,武太后作为当今圣母,实为净光天女下凡转世,当王天下。武太后即刻将《大云经》颁行全国各寺院,并饬令在洛阳和长安修建大云寺,为收藏佛教经典之用。《大云经》的注疏者,云宣和尚等九人均被赐紫红袈裟,位袭三品县公。

九月,长安人傅艺游率九百人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在洛阳宫门外恳请武后登基,傅艺游向武太后奏道:“李唐运数殆危,改唐为周势所必然,当今太后为千古一人,光风霁月,上应天意,下合民情,理当即速登基……”武太后深为感动,她虽然照例谦谢不受,但还是将傅艺游封为鸾台侍郎。

第25集

一个月后的一天,武太后正在宫中午眠.忽听宫外有鼓乐之声隐隐传来,武后颇为诧异:今日宫内本无大典,何来喧嚷之声?她正要叫来侍从询问,上官婉儿已入门禀报:皇宫外聚集了一支万余人的游行队伍,他们敲鼓击磐,绕着皇宫游行请愿,恳求太后改朝换代。武太后在昏沉的睡意中由婉儿搀扶着,再次登上皇门楼,接见游行民众。

在游行队伍中,有商人、僧侣、官吏和普通百姓,他们打着彩旗,载歌载舞,站在远处观望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很多人似乎正从街市两侧的遮棚下跑出来,加入游行队伍。武太后见状不禁悠然动容,泪如雨下。

可是,武太后的这一美妙心境并未维持很久,当她发现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时,心中突然掠过一丝不快。几个月前,僧侣们向她进献《大云经》时,朝中就有人怀疑是他所指使。现在,武承嗣在游行民众中招摇过市,看上去非常扎眼。武太后兀自叹道:这个武承嗣看来日后难成大器……

当天晚上,武承嗣带领二十多位各界请愿代表来到贞元殿,将数本绿色的奏折递交武后,奏折上有六万余人的签名,这些签名者除了文武百官之外,还有帝室宗亲,四方百姓和边夷酋长。稍后,皇子旦的表章也送到武后手中,他恳请母亲即刻登基,并赐自己武姓。

到了午夜时分,武太后方对殿外跪请不辞的文武百官们说:既然众愿难违,登基一事我可以考虑。

武太后一言既出,群臣莫不涕泪横流,叩首称谢,一时间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群臣退去之后,武后将承嗣单独留了下来。武承嗣原本指望姑妈给他连日的奔波辛劳予以奖赏,没想到武皇只是对他冷冷说道:“你身为皇室内戚,堂堂礼部尚书,居然在请愿者中抛头露面,简直是不伦不类。”

第26集

九月九日拂晓,武皇在装饰一新的明堂里举行了即位大典,改唐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元年”,大赦天下,全国欢宴七日。九月十三日,武皇下诏褫夺唐室王公的爵位,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并建武氏七庙,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追封五代,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她十五年的女皇生涯由此开始了。

武皇称帝后,立即着手巩固她与唐高宗打下的疆域。武皇的边疆政策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恩威分明。尽管在群臣一致反对,武皇仍毅然加派安西四镇成兵3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很快,边陲数镇相继平定。

上官婉儿渐渐发现,登基之后的武皇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也许是《大云经》中净光天女下凡的传说无形中对她产生了影响,原先风骨峥嵘的面容变得明朗而安详,说话时语调迟缓而沉静,仿佛一条湍急的河道突然减慢了流速。这年七月,武皇颁布了一道谕旨:在宫中禁止杀猪宰羊。武皇的女儿太平公主曾悄悄地和婉儿谈及此事,说如今好像有人在宫中踩死一只蚂蚁都会让武皇怏怏不快。

随着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日渐亲密,她与女皇朝夕相处的日子也在慢慢减少。武皇整日与男宠薛怀义密处明堂,有几次甚至在沉睡中忘掉了早朝的时间。

一天晚上,武皇做了一个奇怪而冗长的梦。她梦见自己在参加一年一度的亲耕仪式时,看见两名僧人在一片桑园中御风而行,其中一人看上去很像自己的父亲,他站在瑞云之上对武皇说道:“月过中天而偏,水堆河岸而溢,盛隆之极,亦是衰败之始,吉凶相陈,阴阳相易,古今一然,吾皇宜好自为之……”随后,两名僧人飘然远遁,如黄鹤一去杳杳无踪。

第27集

武皇知道,她在任用酷吏清除异已势力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告密和杀戮之风正在朝廷内外愈演愈烈。来俊臣的一个密使到达黔南之后,在一天之内就杀掉了六七百人。诬陷和滥杀遍行全国,不仅导致了民众的惶恐不安,也使朝廷变成了一个无赖云集的场所,这与开国之初的盛隆之景显得极不相称。

和往常一样,武皇一旦决定将某个计划付诸实施,她的行为之快,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千金公主再一次来到了武皇的寝宫。武皇考虑到也许是自己近来废黜李唐王室,整肃李党残余之事使她受到了惊吓,便对她温言劝慰了一通,并赐其武姓,将她收为义女。武皇并不知道,千金公主此番求见,完全是为了另外一件事。

在她与已故太史令李淳风密谈时,李淳风曾偶尔提到狄仁杰这个名字,并预言此人将在日后平灭武氏,匡复唐室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千金公主只是姑妄听之,未以为意。昨天上午,当她从一位远亲的口中再次听说狄仁杰这个名字时,她几乎被吓了一跳:狄仁杰不仅存在,而且,在越王贞死后,他已递补豫州刺史。

狄仁杰在酷吏猖獗之时被诬获罪入狱,按罪不久人世。来俊臣让狄仁杰写下认罪书,承认自己曾经谋反。按当时的诏令,凡认罪之人皆不予施刑,并且不治死罪。狄仁杰思忖再三,落笔成书。认罪书到了武皇手里,武皇对狄仁杰曾想谋反一事恼怒异常。

第28集

狄仁杰已认罪,狱中对他看管日渐松懈。狄仁杰交给索元礼一件棉袍,说天气已暖,望能将此袍交与家人,拆去棉絮。索元礼不以为然,令人将棉袍送至狄公家中。狄公之子感到其中一定有事,将棉袍拆开,果见内里写一呈武后的密书。 狄公之子长跪于大明宫前,要求面见武皇。武皇召见了他。长子将狄仁杰带出大狱的棉袍呈了上来。那棉袍里上,写满了狄仁杰的密奏。武皇看后,立召狄仁杰来见他。 狄仁杰终于出了大牢,来到武皇面前。武皇怒问狄仁杰为什么要谋反,狄仁杰直言,认罪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没有暂时的屈服,就没有活着得见天颜的这一天。他告诉武皇,酷吏政策应该收场了,不然的话,大周天下就不再是盛世了。 武皇听从了狄仁杰的劝告,开始严惩酷吏。这年秋天,武皇在批准了大臣李敬则“废除酷刑,恢复常法”的奏请之后,索元礼即以酷刑逼供被控,交与大理寺审讯,不久即被杀于狱中。现已居仆射之职的周兴看来亦难逃厄运,他的死颇具戏剧性。负责审讯周兴的官员恰好是他的故交来俊臣。一天晚上,来俊臣派人将周兴请到自己家中,饮酒闲谈之余,来俊臣面露难色,对周兴说道:“兄弟有一件难办的案子,还请仆射指点。我几乎用遍了《罗织经》中的刑法,犯人却死活不肯招供,不知如何是好?”周兴指了指桌上的一只酒瓮,对来俊臣说:“这有何难?你不妨将犯人放在一个大瓮里,四周堆上木柴,大火烘烤之下,不怕他不开口。”来俊臣笑道:“这个办法倒也不错。” 他旋即命人抬来一只大瓮,对周兴说:“现在请兄长进去吧……” 这就是著名的“请君入瓮”故事。

第29集

周兴死后,武皇并未立即诛杀来俊臣。来俊臣对武皇素来死心塌地,在她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建功殊勋。倘若仓促将他除掉,必然会使朝中亲信受到惊吓。另外,来俊臣正处于文昌左相武承嗣的卵翼之下,受到他的护佑,即便武皇有心将他除灭,亦非易事。 继承人的选择是在武皇政治生涯中困扰她多年的事情。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请求武皇立自己皇位继承人。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皇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皇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皇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开,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皇震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皇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武皇听取了狄仁杰的谏议,严禁罗织之风,责令即日清理旧狱,平反了大量冤案,从酷吏手中救下八百多位将死之人。朝廷的政治空气一下让人有了沁人肺腑之感,而不是先前的令人窒息了。 有人诬告李旦谋反,李旦的下人自剖其胸,以证李旦既无反实,又无反意。武皇深受感动,并深深遣责了自己的轻信。武承嗣等五千余人上表,请武皇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武皇在万象神宫接受了这个尊号。 武皇令娄师德做营田大使,力促搞好边境营田。

第30集

武承嗣等五千余人上表,请武皇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武皇在万象神宫接受了这个尊号。 武皇令娄师德做营田大使,力促搞好边境营田。又令王孝杰出迎进犯边境的吐蕃、突厥,大获全胜。又命薛怀义率军讨伐默啜。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都获得了大小不等的胜利,武皇的开边之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建造为武皇歌功颂德的天枢。武皇命在端门外铸天枢。 延载元年六月,右卫大将军薛怀义第三次领兵攻打突厥默啜。经过将近半年的长途跋涉,他于这年初冬回到了神都洛阳。和前两次出征的情景一样,薛怀义率领部卒在定襄至海热尔一线的沙漠地带游走数月,未见敌方任何踪迹,便班师凯旋。他除了给女皇陛下带回了一些鸟类的羽毛和几只羚羊的舐角之外,几乎一无所获。仿佛薛怀义的此番出征不是为了远驱狄夷,安服边陲,而仅仅只是一次野外狩猎而已。 薛怀义和他的部将们来到紫禁城外,朝中的文武大臣早已在那里迎候多时。不过,薛怀义感到意外的是,女皇陛下未像往常那样亲自出门迎接他。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武皇命令薛怀义三次领兵攻打突厥,一直使朝内文武感到迷惑不解。人们不久便有了这样的猜测:女皇频频驱使不谙兵法的薛怀义出征边塞,也许预示着大和尚和女皇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某种难以弥合的裂隙。

第31集

薛怀义如今是右卫大将军兼鄂国公,位极人臣,煊赫一时,连武承嗣和来俊臣见了他都不免随马执缰,心揣敬畏。随着他对女皇的厌倦渐趋明显,他在宫中的行为也日益荒唐,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对于恶作剧似乎非常迷恋,常常以扇打大臣的耳光取乐。他在白马寺中私蓄童娈,终日与之狎戏无歇。他动辄在宫中举行佛教的无遮大会,悬灯结彩,当众抛撒钱袋,以至于有人在哄抢中竟被践踏而死。 薛怀义这次出征归来,武皇未到城外迎接,使他在震惊之余大为羞怒。第二年的正月十二日,为了庆祝自己得胜还朝,薛怀义在万象神官举行了盛大的佛事庆典,整个仪式隆重壮丽,极尽豪奢。善男信女云集宫外,一时人头攒动,万人空巷。薛怀义原以为女皇陛下会像往常一样前来参加这次盛典,不料,直至曲终夜深,灯阑人散之时,武皇始终没有露面。薛怀义终于失去了理智,他一时兴起,便决定放火焚烧万象神宫。 当武皇在侍女的搀扶下登上肃天门的殿楼,眺望西北方被烧红的天空时,大火显然已经无法扑救。这座耗时数年建造起来的天堂神官在一夜之间即被化为灰烬。 太平公主入宫求见。出乎武皇的预料,太平公主也是为了薛怀义之事而来。她的忧虑和母亲一样,既然薛怀义胆敢纵火焚烧明堂。他发誓严守秘密的诺言就成了一句空话。 母女俩的谈话因碍于很多不便启齿的内容而显得小心翼翼。当然,两个当事人由于心领神会,许多枝节问题自可略去不提。

第32集

薛怀义纵火烧了明堂之后,似乎也有些惴惴不安。他知道倘若女皇在这件事上深究下去,他将面临怎样的后果。好在事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样糟糕——武皇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还降诏让他负责重建万象神宫。他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年春末的一天,太平公主派一名宫娥悄悄来到白马寺,交给他一封书信。公主约他当晚到后宫的御花园,并在信笺中夹了一缕青丝。薛怀义接信不禁喜出望外。天还没有黑下来,他便像个女人似地在寺中精心打扮起来,寺中的一帮僧众忽见主持心花怒放,亦不明所以。 这天深夜,薛怀义未带任何随从只身前往皇宫北门,很快就看到了太平公主,当他走到桥头的一处池塘边时,数十名健壮的妇人手持刀剑、棍杖,纷纷从树篱间闪了出来,将他围在了当中。 薛怀义被杖毙之后,他的尸体被立即运回白马寺,在一座佛塔前当众烧化。武皇七十二岁的时候,天枢建成。天下百姓仰首静观,百官群臣赋诗赞贺。武皇亲自题写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枢名。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武皇治下一直是尊佛抑道,致使佛道两家互相诋谤,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了调解佛道两家的纷争,武皇下了一道《条流佛道二教制》诏书,制止了佛道两家的争斗,并在山西境内建了一座道家的奉先观,佛道两家的争斗至此终于结束。 是年吐蕃又犯临洮,武皇派王孝杰再出击,再获全胜。 边境战争的节节胜利,使武皇的大周政权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得到了周边各国对大周政权的正视。武皇决定乘胜之势,前往嵩山封禅,了却高宗一生中三次想去嵩山封禅而终未成行的遗愿。

第33集

新明堂建成了,不及万象神宫的宏伟。武皇却显出了十分的满足。紧接着,武皇下诏铸造九州鼎。这时一直与大唐政权作对的契丹又起兵端,率叛军一举将冀州攻陷,朝野由之震动。武皇派默啜、娄师德平叛,又建奇功。 九州鼎铸成了,武皇令将最大的一座鼎放置在长安城内正中的朱雀大街上。上面是她亲自撰写的铭文――“上玄降鉴,还建隆基”。后代人认为,这是武皇着意要将江山社稷还给李唐,并传给她的爱孙李隆基的先兆。 在一切都已按照武皇的意愿照章行事时,武皇知道到了彻底收拾酷吏、争取民心的时候了。在众朝臣的竭力谏议下,武皇下了一道《暴来俊臣罪伏制》诏书,免去来俊臣御史中丞之职,将他贬往外省。武承嗣虽未受处罚,但来俊臣离京之后,他的宫中的势力随之一落千丈。当武皇终于决定将流放在外省的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等大臣一一召回京都时,他只能眼看着这些昔日的宿敌被相继委以重任。 武皇将狄仁杰、徐有功等大臣召回洛阳之后,破例在贞元殿举行了一次盛宴,以示抚慰之意。 徐有功任正谏大夫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弹劾来俊臣。在这之前,来俊臣就已遭到周矩、王德本等人的参奏,现在,随着朝中屡受贬抑的老臣纷纷回京,弹劾来俊臣的奏表在武皇的书案上已堆达数尺之高。武皇知道来俊臣现已必死,但依然试图借故拖延。徐有功的奏本送达武皇后一连数月没有回音。

第34集

神功元年四月的一天,女皇在花园散步时突然对上官婉儿说:“我现在再也不想杀人了,这种事情我早已厌倦。来俊臣自入宫以来,虽然朝廷内外对他颇多怨言,但他对我一直忠心可鉴。可如今即便我想救他也已不行了。这也算是他平常滥杀无辜的一种报应吧。” 回到房中,女皇提起朱笔,在徐有功的奏折上批了一个“可”字,泪水扑簌而落。婉儿照例劝慰了她一番。 这年五月十六日,来俊臣口含木枚,被押赴曹市处决。洛阳城中的居民早已蚁聚在曹市两侧,将邻近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随着来俊臣人头落地,愤怒的市民在顷刻之间冲散了行刑的队伍,闯入曹市争抢尸首。一位店铺伙计在混乱之中得到了来俊臣的一只眼睛,按捺不住巨大的喜悦,在洛阳的街市上狂奔不止,逢人便告…… 有关行刑的场面传到宫中,已是当天的傍晚,武皇坐在寝宫的南窗前,浑身颤栗不已。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安静下来,对身旁的几个宫娥长叹了一声,自语道:看起来百姓们是痛恨来俊臣,可实际上他们是在恨我啊…… 来俊臣弃世后不久,重新被召回神都的狄仁杰官复宰相之职,同时,武承嗣在朝中的权势也受到了限制,他从文昌左相被贬为散官特进。狄仁杰正在有条不紊地利用自己的权力,他相继提彼了姚崇、宋憬、苏味道等人,当他向女皇推荐另一位更为重要的人物时,遭到了武皇的拒绝。此人就是张柬之,在神龙元年发生的复辟政变中,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35集

狄仁杰利用自己的权力,他相继提彼了姚崇、宋憬、苏味道等人,当他向女皇推荐另一位更为重要的人物时,遭到了武皇的拒绝。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柬之。万岁通天二年,太平公主带着自己的男宠张昌宗来见母亲,要把张昌留在母亲身边伺候左右,请武皇接受张昌宗。武皇留下了张昌宗,这位昔日公主的男宠又成了武皇自己的男宠。 张昌宗很快就得到了武皇的欢心,他又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带到了武皇面前,张易之才色皆在张昌宗之上,武皇的左右再也离不开张氏兄弟了。让人奇怪的是,张氏兄弟陪伴武皇之后,七十多岁的她竟然长出了两叶新眉。武皇为此欣喜异常,张氏兄弟也就更加得宠。朝堂之上,张氏二人出入自由,放言无忌,朝臣们全都对二人敬畏三分。 张氏兄弟在朝中恃宠专横,权倾一时的煊赫气象终于引起了朝内大臣的不安。魏元忠、姚崇、宋璟等人先后向女皇上表弹劾,宋璟甚至当着武后之面,公然称张易之为“夫人”,讥辱之意,溢于言表。这场纷争最终由魏元忠再度遭到流放而暂告平息。 狄仁杰看来敏于进退,精干得失。他对张昌宗、张易之等人祸乱朝廷一事只当视而不见。他这年已有六十多岁,而且久病不愈,狄仁杰自知大去之期已近,他现在更为关注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困扰武皇多年的立储事件,它无疑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第36集

女皇在宠幸了张氏兄弟之后,心情虽一度好转,但立储问题依然在耗磨着她正在衰竭的心力。她历经艰难凶险创立的“武氏”江山看来无以为继,犹如一个宫甲天下的商贾积攒起万顷良田,千座房宅,却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女皇有时不安地感觉到,她的身边已无可以信任之人,即便是张昌宗,也常常给她带来难以言说的烦恼。朝中的大臣早已学会了玩世不恭,阳奉阴违。在这些人中,最使女皇伤心的当属魏元忠。她曾多次救元忠于生死,对他可谓恩重如山,仁至义尺,可魏元忠不仅不图报答,相反一味违拗圣意,处处与她为难。在武皇看来,魏元忠不惜性命屡屡谏责圣上多少显得有点矫饰——他只不过是在替自己赚取一些“忠臣良相”的可怜的名声罢了。 在所有这些事情的背后,武皇终于看情了这样一个事实:她依靠权术与智谋夺取了江山,现在她自己也正在陷入到这样一个古怪的泥潭之中。她呕心沥血创造了无数制度,国家正被这些制度行之有效地管理着,而她自己却觉得她连任何一个自己身边的人都管束不住。现在,她唯一感到安全的地方也许只是贞元殿的龙床,在那里,她躺在龙床上沉沉睡去,就可以忘掉尘世的一切。 在朝廷的众位大臣中,武皇好像只对狄仁杰抱有持续的好感。狄仁杰风趣幽默,举止沉静,处变不惊。他在与女皇谈论国家大事时,也时常能使武皇发出爽朗的笑声。

第37集

圣历九年九月,庐陵王显被册立为太子。 一年之后,狄仁杰宿疾猝发,旋即卧床不起。这年十月的一天,武皇和太平公主一同前往狄府探病。狄仁杰在弥留之际亦谈笑自若,而武皇却静坐床侧,面色忧戚。 武皇问狄仁杰在他之后,谁人堪当宰相重任。狄仁杰平静地推荐了三名当朝重臣之后,第三次向武皇推荐了张柬之。武皇仍然拒绝了他,理由是,张柬之是一个能将大周朝完全葬送掉的人。 狄仁杰沉默不语了。武皇临离开时告诉他,她会考虑国老的建议,但要在适当的时候。 在回宫的路上,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太平公主一连几次提醒武皇:张柬之万万不可重用。此人的智谋与权术与狄仁杰不分仲伯,但狡诈阴险犹为狄公所不及。倘若陛下重用柬之,无异于自织罗网…… 在大周朝廷内部,立储之争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进行着。武氏一族以武承嗣为首,一直在为达到立武氏族人为皇储的目的想方设法。而武皇在这件大事情上却一直讳莫若深,不置一词。武皇作了一梦,梦见一只鹦鹉折了双翅。她问狄仁杰此梦为何意。狄仁杰告诉她,鹦鹉即武皇自己,折了双翅是她已失去了左膀右臂。而这个左膀右臂,就是她的两个儿子。武皇深明其中之意,她决定召回两个儿子。但李显人在房州,路途遥远,武氏一门一直窥视太子之位,很难预料召回李显一举会发生什么异常情况。

第38集

武皇作了一梦,梦见一只鹦鹉折了双翅。她问狄仁杰此梦为何意。狄仁杰告诉她,鹦鹉即武皇自己,折了双翅是她已失去了左膀右臂。而这个左膀右臂,就是她的两个儿子。武皇深明其中之意,她决定召回两个儿子。但李显人在房州,路途遥远,武氏一门一直窥视太子之位,很难预料召回李显一举会发生什么异常情况。 武皇假言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秘密召回李显。十几天之后,李显回到洛阳,轻装简从,化妆成一宫人秘密返回禁宫,满朝文武无人知道。母子相见,各叙离别思念之情。李显这才明白母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武承嗣得知李显李旦都已回到武皇身边,知道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武皇准备立李旦为太子,而李旦却固辞不受,坚持让位给哥哥李显。武皇成全了李旦的美意,同意立李显为太子。 狄仁杰又进言,让武皇再封张柬之和崔玄韦为辅朝重臣。武则天告诉狄仁杰,她认为张柬之等人虽是人才,但他们是大周的敌人,既然狄公力保,她知道狄公的建议后面的深层含义,她会用张柬之等人的才能的。其实这些身后事她早已想得明明白白了,就让以后发生的事情来证实吧。 为了防止自己百年之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武皇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李武两姓永世修好,决不反目,并且铭之铁券,藏入史馆。 狄仁杰为大周,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大唐,鞠躬尽瘁,走完了他的一生。武皇为这位重臣的去世表示了极大的悲痛。她下令举国致哀,辍朝七日,每天亲自为狄仁杰守灵。她告诉上官婉儿,狄国老是最知道她内心深处想法的唯一的一个人。

人物介绍

斯琴高娃――饰 女皇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先后执政长达五十年。一生经历颇具传奇性――太宗的才人,出家的尼姑,高宗的昭仪、皇后,临朝称制的太后,君临天下的皇帝。在她治下,中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疆土辽阔,政权稳定,国力超前。她以她非凡的统治才华,在唐太宗的贞观盛世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间,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之后,她把她呕心沥血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交还给了后代李唐统治者,从而实现了她的全部抱负和理想。

张铁林――饰 唐高宗李治

中国唐代第三代皇帝,武则天的丈夫。继唐太宗之后登上天子宝座,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之策,创造了空前繁荣的“永徽之治”。在他身体欠佳,执政已力不从心之时,以超人的胆略,将朝政交给了才华横溢的皇后武则天,一手托起了名垂千古的一代女皇

方旭――饰 狄仁杰

唐朝名臣,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才华过人,刚直不阿,集英、良、贤、勇、忠、信、智等优秀品质于一身,被武则天树为朝臣们的楷模。他向武则天提出了诸多建议,奠定了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国策,并且,在武则天晚期还政于唐的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刘威――饰 唐太宗李世民

中国唐代第二个皇帝,流芳千古的一代英君明主。他一手结束了隋末的战乱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国家。他在他的统治时期内,创造了一系列帝王统治理论,给后代统治者制定了规范。

刘金山――饰 大太监魏顺安

唐宫执事太监大总管,身历从太宗到高宗直到武则天三朝,

亲眼目睹了三朝统治的沧海桑田。其人老谋深算,明察秋毫,在好几次关键时刻都站在武则天一边,可以说是武则天一生中最忠实的支持者。

温峥嵘――饰 太平公主 青年武则天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幺女。为人聪明睿智,却又骄横跋扈。因被武则天宠爱而多次触犯禁忌,但每次都被武则天原谅。其人行止酷似她母亲武则天,位列全唐朝二百多位公主之首。

廖晓琴――饰 上官婉儿

武则天政敌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少有才名,深得武皇信任和宠爱。武皇力排众议,将她留在身边,对她做到了用才不计仇怨;而她对武皇则做到了抑家仇而胸有天下。在武则天中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上官婉儿逐渐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李丁――友情出演 唐代名绅张公艺

唐代著名士绅,百岁老人,一家长寿,九世同堂。唐高宗曾问其长寿秘诀,张公艺为高宗振笔泼墨,写下“百忍图”,因此名噪一时。

英达――友情出演 荆王李元景

唐高祖第七子,常自称梦中手中握有日月,对唐高宗执政不满,欲取而代之,串通一些宗室王公准备起兵造反,后事败被赐自尽。

扩展阅读:

1

http://ent.sina.com.cn/v/m/f/wuzbg/index.html

开放分类:
娱乐影视电视剧连续剧国内
“无字碑歌”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6次
最近更新:2012-04-11
创建者:qzj1994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130606033 

辛勤贡献者:

桔子唐 展开

咁多萱 

小小港湾 

王德林即王得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