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锡麦饼 |
释义 | 推酥麦饼吴地俗语:“八月半,糖馅麦饼镬里熯 ”。届时家家户户都有吃月饼的习俗。而鸿山地区农村不仅有吃月饼的习俗,还有做麦饼的习惯。每年农历八月半前后,鸿山农村家家都要择日做麦饼。制作麦饼有特定的传统工艺。一是精选原料,取上白面粉,上等素油,各种馅料,一般有椒盐的咸揩素、白糖芝麻等。二是精细制作,三是文火烘 。一般农家因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做糖馅,芝麻馅麦饼。精细制作的麦饼黄灿灿,香喷喷,酥松可口。鸿山地区做麦饼吃麦饼的习俗要追溯到三千年前。那时泰伯为了顺从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而传至昌,南奔荆蛮。临行时,泰伯准备了大量的干粮,以备中途食用,其中就有推酥麦饼。泰伯来到荆蛮江南以后,为了取得当地先民的信任,就断发纹身,入乡随俗,与先民们打成一片,并把余下干粮分给他们吃,当他们吃到酥松可口的推酥麦饼时,连连称赞。后来泰伯把制作麦饼的工艺教会给当地先民。自此,每年农历八月半,家家都要做麦饼吃麦饼,以示对泰伯的尊敬和纪念。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鸿山农村的一大传统。目前,鸿山镇为了传承发扬这一传统,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选定数家生产麦饼的专业户,并在选料和制作工艺上加以指导改进。现在鸿山麦饼已打出品牌,以上乘的质量赢得了市场,颇受市民青睐,成为馈送亲友的节日礼品很久以来,无锡阳山陆区桥一带每年八月半前几天家家户户做的月饼就叫麦饼。那时这里的麦饼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大麦饼,当地俗语也叫硬壳壳饼;第二种是油酥饼;第三种是糯米饼。其中大麦饼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元末明初,明军攻打无锡时,阳山有个莫天佑,号称“阳山莫老虎”带领阳山民众死守阳山,被明军围困于安阳山上,粮草断绝,无以为食,就是做这种阳山大麦饼当干粮的,因为这饼含水量少,多放些天不易变质。虽然最后还是被明军以羊代卒破山城,但大麦饼从此在阳山地区流传下来。 大麦饼,它的面料可以是大麦粉,也可以是普通小麦粉,和面时一定要用冷水,不用酵母发酵,馅料主要有芝麻屑和猪油白糖两种。包好后,压成薄饼状,两面再粘些芝麻,就可放在锅里烘烤,烘到到饼起鼓起,将饼翻个身,再烘2、3分钟即成,取出冷透后外壳就变硬脆了。这种饼吃起来又甜又香,用当地人话说叫“刮拉爽脆”。这种硬壳饼隔二三天吃就发硬不脆了,就要稍烘烘脆再吃,现在可以放进微波炉里高温烤15秒左右,就回到又香又脆的状态了。那时孩子们往往在大人烧饭时,拿着大麦饼放在铁火钳上或火叉上,再伸进灶膛里烤,不能直接放在火苗上,要等柴火基本烧过没有火苗了,趁柴灰还亮红时烘最好,如柴灰不大红了,可用竹吹火筒吹几下,有时不小心把饼表面烤焦了,就拿出来在地上摔几下,将黑的焦去掉些就吃了,吃着还很香呢。几十年后,在回忆中,灶膛里烘过的大麦饼好像特别香脆可口,比现在的高档月饼和奶油蛋糕好吃多了。 油酥饼的面料由皮子和油酥两部分组成,皮子将每块油酥先包入每块皮子里,再用面杖反复滚压成酥皮。油酥饼的馅主要有芝麻,糖等,这饼可冷吃。 糯米饼是用糯米包糯米的一种饼,先用糯米煮成饭,一部分糯米饭做面料,一部分用来做馅芯,馅芯是糯米饭拌酱油,讲究的人家用红烧肉汤拌,再用糯米饭包起来,表面撒上芝麻,稍压扁一点,再放在铁锅里烘一下,就可吃了。这种饼吃是要蒸热吃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