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
释义 |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 剔墨纱灯是知名的传统工艺品,清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竹田首创。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悬于皇宫内苑。 国庆10周年时,剔墨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给大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纱灯声名远播,近百个品种,销往海内外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有广阔的市场。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所属地区: 安徽 · 巢湖 · 无为县 遗产编号:Ⅷ—7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巢湖市无为县 遗产级别: 省 艺术特色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剔墨纱灯”形状一般为六角和四方形,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选用薄似蝉翼丝质绢纱作画,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绘画时,以绢纱覆画框上先用勾钱笔蘸墨勾出拟画图像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尽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晾干后,遂在胶面上勾线、着色、晕染,以工笔绘制,它以其轻巧、灵动在花灯中独树一帜, 命运波折无为剔墨纱灯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竹国首创,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无为剔墨纱灯选用薄似蝉翼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其以轻巧、灵动在花灯中独树一帜。最鼎盛的时候,无为剔墨纱灯有近百个品种,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1912年民国初,无为“剔墨纱灯”参加南京博物院展览成为收藏热门。但后来因连年战争和灾荒,无为纱灯制造渐趋衰败,工艺几乎失传。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拯救这项民间艺术,曾寻访到当年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人,组织纱灯生产。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还创制扇形壁灯、花盆壁灯、围屏灯、龙头凤头台灯等十多种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因各种原因,后来再度衰败。 1984年,无为县文化局想重振纱灯雄威,组织人员进行生产。然而,由于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而价格昂贵,上世纪80年代就要一百多块钱,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