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篷船
释义

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绍兴是江南的水乡,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或行或泊,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也有文学著作及歌曲以此命名。

简介

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历史悠久。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

历史起源

绍兴乌篷船并非仅指这种脚划的小船。在过去,绍兴的乌篷船恃指那些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在船头上,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其神态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鸽”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获安全;船头两侧,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两边各有一块搁板,可放东西。这里铺上板,就可搭成看戏台;在前舱和中舱之间,设有书画小屏门,写有“寒雨连江夜入吴”、“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类的诗句,画有梅、兰、竹、菊之类的图案;靠中舱的两侧有“十景窗”,可摆书籍或糕点;后舱设有睡铺和炉灶。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内可放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航速较快。

所谓“三明瓦”的大船,即在中舱的两扇定篷之间又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能避雨,又可透光。一般的“三明瓦”都有三个舱,中舱有三扇定篷。定篷间有二道明瓦的船叫“梭飞”。“梭飞”比“三明瓦”小,行船速度较快,故得其名。考究的“梭飞”前舱设有橱灶,备有茶酒肴撰,中舱陈设古雅,字画古玩,一应俱全。绍兴水乡景色迷人,旧时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眼福、口福为之一饱。这些大乌篷船为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所用,现在早已绝迹。如今,绍兴能看到的乌篷船,只有那种载客的乌篷脚划小船了。

到绍兴旅游的中外游客,为了饱览水乡景色,都喜欢乘坐脚划乌篷船。独雇一舟,拨开乌篷,可坐可卧,耳听潺潺流水和“嘎吱嘎吱”的躅浆声,眼观两岸的山水、田园风光,真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感。如果结伴而游,这种乌篷小船可乘坐6—8人,不管是随波荡漾于河湖之上,还是伊哑穿行于桥巷之间,都令人感到兴味无穷。若去访问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水乡集镇柯桥、古老别致的八字桥,或去名胜东湖赏春,乘坐乌篷脚划船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乌篷船辨义

本文所及的论题既牵涉到物质的层面,也牵涉到非物质的层面。因此,在论述乌篷船所承载的绍兴地域文化之前,有必要先对乌篷船的物质形态作一番探究。而要了解乌篷船,就必须要了解绍兴的舟船体系。

绍兴的船,以体积而论,有大船、小船之别;以船篷而论,有篷船、袒船(无船篷的船)之别;以船篷颜色而论,有乌篷的船和白篷的船之别;以用途而论,有客船、货船之别;以船的开行时间而论,有白天开的埠船(日船)和晚上开的夜航船之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分类。从上述分类中,我们知道绍兴舟船中有一类是“乌篷的船”。那么,这类“乌篷的船”是否就是乌篷船?在许多人的眼里,乌篷船就是乌篷的小船,《浙江日报》刊登的综述中大部分网友的想法即属此类。

其实不光是外地人,绍兴人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不光是一般的绍兴人,就连有的绍兴名家也这样理解。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周作人的散文《乌篷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周作人在文中把乌篷船分为两种: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严格地讲,这样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如果提到乌篷船,那一定是指“明瓦船”,而不会指脚划船(小划船)。说它不确切,还因为“四明瓦”仅仅是乌篷船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周作人的文中提到了“明瓦船”,那么,何谓“明瓦”?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明瓦”,一是指“明瓦篷”,二是指“明瓦船”。在绍兴,二者均可简称“明瓦”,后者因前者而名。

首先来解析“明瓦篷”。要解析“明瓦篷”,还得从“乌篷”说起。乌者,黑也;乌篷者,黑篷也。绍兴人爱把黑称为乌,如绍兴人喜欢戴的乌毡帽,绍兴人喜欢吃的乌干菜等等,其命名与乌篷船都属于同一种情况。而这些又与绍兴尚黑习俗有关,这一点下文将作论述。在绍兴,乌篷船有泛指和专指两种含义,泛指即指乌篷的船,专指即指以“明瓦船”为代表的相对豪华的船只。其中又以专指为多。

绍兴舟船船篷的做法和其他地方没有多大差别,主要用材为竹子和竹箬。一般用细竹竿弯成拱形,做成篷架。篷的两面由竹篾编成,中间夹以竹箬,四周用扁竹片固定,以竹篾或铁丝扎牢。篷的大小与船的大小相应;篷的多少据船的长度而定,三扇、五扇、七扇、九扇不等。制作好的篷,用熟桐油、烟煤等拌合而成的“黑油”,涂于船篷的外层,这就是乌篷。明瓦船、脚划船等多用乌篷。如果光用熟桐油涂于船篷上,其颜色为竹篾之色,与乌篷相异,绍兴人称之为“白篷”。旧时绍兴的夜航船、戏班船和一些农用船等多为白篷船。

船篷分“固定篷”(俗称“定篷”)和“活动篷”两种。船上的篷多数是固定的,也有部分是活动的,主要是为了移开船篷,便于乘客上下,欣赏沿河景色,或方便装卸货物。因为一般的船篷是由竹篾、竹箬构成,所以当船篷全部拉拢以后,船内就漆黑一团。而“明瓦篷”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透光。“明瓦篷”在船舱两扇“定篷”之间,其下方靠近船沿的地方,有高一尺左右的“木作格子”,它用木条子隔成一寸左右的方格,其间嵌入蛎壳薄片(周作人文中称为“一片片的小鱼鳞”。薄片经过加工,约为一寸见方,呈半透明状,既可遮阳避雨,又兼及船内采光,所以称为“明瓦”(“明瓦篷”)。“明瓦篷”固定在两扇“定篷”之间,而“明瓦”上方则仍为活动船篷,和通常的“活动篷”不同,因为有了“明瓦”,它比一般的活动船篷左右两边各短了一尺左右。

“明瓦船”指的是拥有“明瓦篷”的乌篷船,换句话说,“明瓦船”的篷必定是黑色的。根据船体大小及“明瓦”数量的多少,“明瓦船”可分为“二明瓦”(俗称“梭飞”船)、“三明瓦”、“四明瓦”、“五明瓦”等。“明瓦”越多,船身越长。普通的“明瓦船”有前舱、中舱、后舱三个舱,中舱有三扇固定篷,固定篷之间有两道“明瓦篷”的乌篷船称为“二明瓦”(即“梭飞”船,因为船体相对较小,行船速度较快,仿佛织布机上的梭子在飞快地穿行,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梭飞”);要是后舱再有一道“明瓦篷”,就是“三明瓦”。再大一些的乌篷船,则有四个船舱,中间两个船舱有四道“明瓦篷”的就是“四明瓦”;在后舱再加一道“明瓦篷”,就是“五明瓦”。一般情况下,乌篷船中最大的为“六明瓦”,但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绍兴严家潭的王氏船行曾制造过一只“七明瓦”,可谓是当时乌篷船中的“巨无霸”。在那个年代,“明瓦船”算得上是绍兴舟船中最阔气的船了。

“明瓦船”的船头常常绘着一种古代传说中的鸟——“鷁”。据说“鷁”居海上,蛟龙见它很害怕。所以,古人常把鷁首彩绘或雕刻在船头,以求行船安全。乌篷船船头刻画鷁首也源于这种传说。乌篷船船身外侧两边一般漆成绿色,也有的画有图案。船上常常还书有诗词歌赋佳句,或画有梅兰竹菊图案。尽管乌篷船有这样那样的图画,但绝不是“画舫”。古代绍兴也有画舫,至迟在宋代就有。“舫子窗扉面面开,金壶桃杏间尊罍。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湖波绿似鸭头深,一日春晴值万金。好事谁家斗歌舞,方舟齐榜出花阴。”这两首诗中,陆游描绘的是画舫行于鉴湖的情景。“舫子”是指普通的画舫,“方舟”是指两船并列的画舫,按时下的说法属于“豪华型”的。在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有“是日常禧门外赛会,汉会稽太守马公臻庙,偕诸弟同舟往观,龙舟、楼船导从甚盛,湖山秀绝,暎带益妍”的记载,日记中提及的“楼船”是建有层楼的画舫,也是属于“豪华型”的。但无论是“普通型”的,还是“豪华型”的,它们在外部形状、内部构造以及色彩上与乌篷船都是截然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讲,北京那家风景区引进的数只所谓“画舫式”乌篷船显然是属于“张冠李戴”。

“明瓦船”船身宽敞,船篷高大,陈设雅致。前舱与中舱之间和中舱与后舱之间,一般有圆洞形小屏门。屏门朝前舱一面,有的画秦叔宝、尉迟恭像,绍兴人称二者为“门神菩萨”,也有的画其他图案或不画图案;中舱的屏门两面,有的画梅兰竹菊,有的画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题材的图画,也有的以对联装饰。屏门上挂有门帘,考究的则用珠帘。中舱放有四仙桌,可以四人对坐,喝茶聊天搓麻将,亦可以看书写字作画。靠后舱处,常常放着太师椅,是专给长辈坐的。后舱设有睡铺,可供休息。船上后艄还有炉灶、茶灶,可随时烧茶热菜。“明瓦船”主要用于作客、游览、上坟、看戏等,鲁迅在《社戏》中写到的“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就是指这种乌篷船。乌篷船在这些公共场合中相遇,便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 ,鲁迅在这里描写的正是财主们那种竞奢斗富的情景。旧时往往是大户人家才自备这种乌篷船,中等人家则多是向船行租用。凡是自备的乌篷船,一般在船头都写有自家的堂名,如鲁迅家的一只“三明瓦”,船头就写有“德寿堂 周”的堂名。鲁迅小时候到东关去看五猖会就是乘这只乌篷船去的,后来他在《五猖会》一文中说,坐的就是“三道明瓦窗的大船”,指的应该就是这只乌篷船。

另外,文人墨客也爱坐乌篷船(“明瓦船”)。选择气候宜人的日子,相邀三五好友,在船上饮酒娱乐,既可欣赏沿途风光,领略乡村风情,又可吟诗作画,舞文弄墨,因而颇得他们的偏爱。可以说,旧时的乌篷船是绍兴水乡有很强的观光功能又颇具风雅之气的旅游工具。

和“明瓦船”的这些功能不同,埠船和航船则承担着那时绍兴水上交通的主要任务。人们出行短途乘埠船,长途坐航船。埠船和航船船篷也很高大(航船的船篷更高大一些)。埠船有白篷的,也有乌篷的,主要停靠沿途经过的固定“埠头”,但若在田间、桥头、岸边,有人招呼,埠船也会随时停下搭客。埠船的船舱不大,客人又同坐在左右两条相向的长板凳上,所以是谈天说地的好场所。如果碰上一两个见多识广的客人,则更是话语满船。一般的“船头脑”(绍兴人称船工为“船头脑”)也往往是健谈者,如鲁迅作品《风波》中的七斤之类,会边摇船边讲述听来的城乡趣闻,或与客人聊天,给他们调解旅途的烦闷。埠船一般是早出晚归,起点和终点的距离不是太远,多为城里与乡下之间。

航船是远距离的运输船,傍晚从甲地开船,次日早晨抵达乙地,所以绍兴人习惯称作“夜航船”。因为系夜间行进,在黑漆的水面上,为便于识别,有利于安全航行,故其船篷未漆成黑色而用“白篷”。以前东去曹娥,西至西兴,绍兴人一般都坐夜航船,像鲁迅到南京、日本、杭州和北京等地去求学、工作,都是在黄昏时分到绍兴西郭门外乘夜航船离开故乡的。周作人曾有《夜航船》一诗:“往昔常行旅,吾爱夜航船。船身长丈许,白篷竹叶笘。旅客颠倒卧,开铺费百钱。来船靠塘下,呼声到枕边。(夜行中船以塘路为准,互呼靠塘下,以避冲突。)大船明残烛,邻坐各笑言。秀才与和尚,共语亦有缘。尧舜本一人,澹台乃二贤。小僧容伸脚,一觉得安眠。(尧、舜、澹台明灭及伸脚语,出张宗子《夜航船序》,见《琅嬛文集》中。)晨泊西陵渡,朝日未上檐。徐步出镇口,钱塘在眼前。”该诗反映的就是“夜航船”以及“夜航船生活”。夜航船乘客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航行时间长,又是在晚间,这给大家闲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奇闻逸事、官场秘闻乃至荒诞传说都是夜航船中的谈资。周作人诗中提到的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所著《夜航船》一书,即缘此而定名。

“梭飞”、“三明瓦”等乌篷船解放初在绍兴已经消失,埠船和夜航船随着机动船的增多和公路交通的发展,也已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目前绍兴所能看到的“乌篷的船”,只有俗称“脚划船”的乌篷小船了,而这种乌篷小船也主要为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大多保留在一些旅游景区。需要指出的是,在绍兴本地,过去这种船只叫“小划船”、“脚划船”、“小船”,决无人叫“乌篷船”。

这种脚划小船一般是载客用的。船长一丈五尺左右,分作三个舱,中舱铺上船板,再垫上席子,游客一般面向船头或船尾相向而坐,最多可坐四人,当然,游客也可在疲劳时小卧一下;前舱最多可坐两人,但一般不坐;后舱为船夫的“工作区”,也可放一些什物。游客坐在乌篷小船上,既可观赏一路风景,还可伸手船外,击水嬉戏,十分惬意。即使躺卧船中,闭目凝思,静听船底的潺潺水声,也让人觉得别有趣味。由于它船体小,船身轻,行进快捷,富有特色,所以深受绍兴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绍兴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乌篷船原来主要指那些用手摇橹被称为“明瓦”的船只,而到目前乌篷船则演变成为专指用脚划行的乌篷小船——“脚划船”了。这样的演变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舟船领域里的一种体现。

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也为论述的方便,本文以下所述的乌篷船包括“明瓦船”和现已被广泛认同的“乌篷船”——脚划船(小划船)。

历史起源

绍兴乌篷船

并非仅指这种脚划的小船。在过去,绍兴的乌篷船恃指那些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在船头上,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其神态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鸽”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获安全;船头两侧,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两边各有一块搁板,可放东西。这里铺上板,就可搭成看戏台;在前舱和中舱之间,设有书画小屏门,写有“寒雨连江夜入吴”、“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类的诗句,画有梅、兰、竹、菊之类的图案;靠中舱的两侧有“十景窗”,可摆书籍或糕点;后舱设有睡铺和炉灶。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内可放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航速较快。

三明瓦大船

所谓“三明瓦”的大船,即在中舱的两扇定篷之间又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能避雨,又可透光。一般的“三明瓦”都有三个舱,中舱有三扇定篷。定篷间有二道明瓦的船叫“梭飞”。“梭飞”比“三明瓦”小,行船速度较快,故得其名。考究的“梭飞”前舱设有橱灶,备有茶酒肴撰,中舱陈设古雅,字画古玩,一应俱全。绍兴水乡景色迷人,旧时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眼福、口福为之一饱。这些大乌篷船为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所用,现在早已绝迹。如今,绍兴能看到的乌篷船,只有那种载客的乌篷脚划小船了。

到绍兴旅游的中外游客,为了饱览水乡景色,都喜欢乘坐脚划乌篷船。独雇一舟,拨开乌篷,可坐可卧,耳听潺潺流水和“嘎吱嘎吱”的躅浆声,眼观两岸的山水、田园风光,真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感。如果结伴而游,这种乌篷小船可乘坐6—8人,不管是随波荡漾于河湖之上,还是伊哑穿行于桥巷之间,都令人感到兴味无穷。若去访问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水乡集镇柯桥、古老别致的八字桥,或去名胜东湖赏春,乘坐乌篷脚划船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地理位置

绍兴位于浙江省的宁绍平原西部,地理位置居东经120度35分,北纬30度处,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绍兴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以会稽山为主,有香炉峰、秦望山、百尖岗、舜王山、石旗峰等。北部多江河湖泊,据统计,绍兴境内大小河流总长达1900多公里。说起江南水乡,便不能不提到乌篷船。江南的小桥流水,离不开乌篷船的衬托。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船舶动力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文章描述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乌篷船。这种大船中有一种名叫“明瓦船”。其中的三明瓦是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藻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这就叫明瓦。鲁迅小时候就是坐这种有“三道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看猖会的。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有两个“石墩磉”放在船头,用以压船,以免行船时船头上翘影响速度。船中可摆竹椅长凳,乘客可坐可卧。这些大乌篷船从前多是少数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 周作人先生笔下的乌篷船描写的非常仔细: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外形构造

乌篷脚划船是一种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的小船。艄公头戴乌毡帽坐于船尾,双桨一屈一伸划动船浆。乘客坐在舱席上,舒适而又平稳。沿途还可观赏两岸的田园风光,另是一方情调。作为水乡特殊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其构造也较讲究。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备有用竹木精制的枕头。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船篷用竹蔑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牢固耐用。在第二、四道活动的船篷移开后,两边有“舱沿板”扣在固定的船篷上,就形成船窗挂上白色的窗帘,黑白相映,更显雅致。因船篷是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乌篷船因此而得名。

当乌篷船行进时,船家坐在船尾,左臂腋下夹着一支划浆,劈水当舵,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两脚一弯一伸地踏着“抡浆”。因脚手并用,船体轻盈稳定,行进速度较快。有趣的是,船家还在极窄的船沿上,放一碟茴香豆之类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劳逸结合,这恐怕也是绍兴所独有的风情吧!

功能

绍兴的乌篷船有小型的,也有大船,绍兴人把篷上涂黑漆的船都叫乌篷船,有的大船可坐二三十人,是交通船,叫“埠船”。还有更考究的,黑漆船篷,有明瓦(一种用半透明的贝壳片拼起来,功能如玻璃,冷天或雨天关上篷,舱内仍有光线),是一种豪华型的大船。从前大户人家游山玩水,嫁娶喜事,或清明扫墓等所用。小乌篷船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绍兴乃是水乡地带,往来交通,凡来往人多的地方,就有定时、定点的大型“埠船”,但如果要到人少而偏僻的地方去,没有“埠船”,就得讨小乌篷船。小乌篷船由一人驾驶,手脚并用,前进之力主要靠脚躅(蹬的意思)桨,手划的桨主要用来把握方向。有时河道较狭,脚躅桨太长,不能用,则只好用手划桨来划了。由于船体比较狭小,脚躅桨比划桨有力,所以行得快。所谓“扁舟一叶”,轻盈飘逸,动作敏捷。

乌篷船小而轻,因此下船上岸时船会摇晃,须小心,妇孺们往往要别人扶一下,船舱比较矮小,不能站立,只能坐或躺,船底铺席子,比较干净。大人横坐,背靠一边,脚可以顶到另一边。划船者坐在船尾,背后一块木板,像椅子背,可以靠着划船。还有一把大伞,撑在座位之上,可遮阳挡雨。有的船后部还有个小炉子,可以烧水煮饭,另外有个陶制水壶可饮水。记得小时候乘乌篷船时还讨水喝。与船夫闲聊,问他中午吃什么?总是会说:“老花头:乌干菜,白米饭。”可见他们是多么的辛苦的。

乌篷船风情节

2008年绍兴乌篷船风情节以“夜泊绍兴”风情二日游的形式推向市场,小小的乌篷成为感受绍兴风情的绝佳载体,给整个游程增添无穷韵味。

上午,游客可先来到风情无限的东湖景区,这里将每天举行乌篷船和皮划艇的对抗赛。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参与东湖的水上集市、“坐乌篷、品黄酒、看社戏”、水杉林休闲等活动。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出了东湖,来到会稽山,这里的大禹陵景区正巧到了桂花怒放的季节。大禹陵的桂花不但可赏、可闻,还可品尝。无论是桂花茶宴,还是新推出的“酸、甜、苦、咸、香”五味桂花,都能给人以全新的品花体验。书法圣地兰亭自然也缺不了水。曲水流觞、兰亭嬉鹅、书画补对、趣味寻“之”等活动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天,游览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故居,细细品味了鲁迅笔下的风情之后,就是绍兴古城体验游了。乘坐有着“岸上乌篷”美誉的三轮车,走街串巷聆听石桥小弄流传的美丽传说。“夜泊绍兴”最美的当然是绍兴的夜风情,黄昏时分,灯火阑珊的鲁迅故里缓缓拉开了夜生活的帷幕。人们可以在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品尝绍兴黄酒、享受风味晚餐,也可以徜徉在具有原汁原味水乡特色的仓桥老街,或者一叶乌篷、一壶老酒、一碟茴香豆,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过往,品味绍兴的经典与时尚。但游客陈茗仍然游兴盎然:“每来一次,就会惊喜一次。绍兴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有无数的魅力等待发掘。

水乡流动的生命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具有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绍兴城,是中国年龄最老的古城之一。在这座“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江南古城中,乌篷船是其所特有的。过去,人们出去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小小的乌篷船。

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乌篷船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功能健全。大的可载一二十人,小的仅能载三四人。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能自由地穿梭于绍兴密集的河道之中,在八百里鉴湖、东湖、柯岩,在村庄集镇、城市水巷,乌篷船犹如黑色的精灵出没其间。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乌篷船。这种大船中有一种名叫“明瓦船”。其中的三明瓦是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藻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这就叫明瓦。鲁迅小时候就是坐这种有“三道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看猖会的。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有两个“石墩磉”放在船头,用以压船,以免行船时船头上翘影响速度。船中可摆竹椅长凳,乘客可坐可卧。这些大乌篷船从前多是少数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 周作人先生笔下的乌篷船描写的非常仔细: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绍兴是江南的水乡,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或行或泊,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歌曲:乌篷船

歌手:谢军

专辑:那一夜

南方小小的小小的乌篷船

那是我记忆中最美最美的梦幻

姑娘在船头放声歌唱

我的心在湖上随她荡漾

南方小小的小小的乌篷船

载着当年梦中姑娘驶向了何方

如今的船头没有了往日的歌唱

我的心像湖水冰凉冰凉

南方小小的乌篷船点缀家乡的夜晚

平静柔美的湖面上谁家的姑娘把歌唱

南方小小的乌篷船驶去了昨天的夜晚

船上唱歌的姑娘不知她去了何方

《乌篷船》——周作人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一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日,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吧。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至。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1 山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