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沃尔夫·拉叶星
释义

简介

沃尔夫—拉叶星,又称“W星”或“WR星”。 是具有辉明谱线的O型星。沃尔夫-拉叶星是在1867年被法国天文学家夏尔·沃尔夫(Charles Wolf)和若尔日·拉叶(Georges Rayet)在巴黎天文台透过分析光谱所发现,故名。沃尔夫—拉叶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0倍,绝对星等约为-3等。主要特性是谱线中具有很强很宽的发射线。最知名而且最容易看见的沃尔夫-拉叶星是天社一(船帆座γ2,+1.7等)的其中一颗成员星。

沃尔夫·拉叶星的分类

根据不同谱线特征可分为两类:以电离氮线为主的氮序(记为Wn);以电离碳和氧谱线为主的碳序(记为Wc)。该星中央是一个高温的核,常以每秒1000—2000公里的速度不断地向外抛射桌物质,在恒星周围形成一巨大的气壳。因恒星大量物质的损失,其寿命较短,约为10万—100万年,因此是年轻的不稳定星。一些沃尔夫—拉叶星是近距双星的子星,伴星是炽热的巨星。天鹅座V444是著名的沃尔夫—拉叶星,主星为10个太阳质量,伴星为28个太阳质量的O型星。

沃尔夫-拉叶星的定义

简要地说,沃尔夫—拉叶星就是大质量恒星(十几到几十个太阳质量)在氢燃烧阶段将其外壳以超星风形式损失掉而暴露出来的星核。在赫罗图上沃尔夫—拉叶星位于光度上边界以内的区域。在大质量恒星的赫罗图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光度上边界,在这个光度上边界以上的区域没有恒星分布,而在光度边界以下的区域才有恒星分布。这个光度上边界在O型星范围为最高,随着恒星有效温度的降低,这个边界值也下降,进入冷巨星区域后这个边界值维持恒定不变。大质量恒星存在一个光度上边界主要是因为它们会以超星风形式损失质量,使得其光度不会越过光度上边界以上,同时质量的减少也延长了大质量恒星在主序上停留的时间,使得其主序带变宽了。

沃尔夫-拉叶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阶段,发射光谱中有强和宽阔的WN系列(显示氦和氮的光谱线系)及WC系列(显示氦、碳和氧的光谱线系)。凭着强劲的光谱线,邻近星系里的沃尔夫-拉叶星都能够被确认出来。

沃尔夫-拉叶星的分布

银河系内大约有150颗沃尔夫-拉叶星,大麦哲伦云拥有大概100颗﹐而小麦哲伦云只有12颗被确认出来。一些(银河系内约占10%)行星状星云的核心恒星都属沃尔夫-拉叶型,虽然它们因抛出气壳而大大减少了质量,但从宽阔的氦、碳和氧的发射光谱线仍然可以辨别出它们是WR型。

沃尔夫-拉叶星的发展

沃尔夫-拉叶星有可能进化至一颗塌缩星(Collapsar)的阶段,此种恒星会直接塌缩成黑洞,吞噬附近的物质。这被认为是长期伽马射线暴的先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1: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