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我宁静的故乡——给B·别洛夫
释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我宁静的故乡——给B·别洛夫

【创作年代】现代

【作者姓名】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鲁勃佐夫

【译者姓名】王守仁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我宁静的故乡——给B·别洛夫我宁静的故乡啊!

小河、柳树、夜莺、……

母亲就安葬在这里——

那时我还是个孩童。

“请问哪儿是坟场?

我母亲埋葬在哪里?”

乡亲们轻声回答我:

“那边河岸就是墓地。”

乡亲们轻声地回答了我,

一队大车悄然无声地驶去。

只见那疯长着的野草

在教堂圆顶上盘踞。

水潭变成沼泽,

那正是我当年喜欢游泳的地方……

宁静的故乡啊,

我什么也没有遗忘!

周围依然是葱绿的草原,

学校换了新的木板篱栅。

我真想再栖落在这里,

象那悠闲的乌鸦。

啊,故乡这木头建造的学校!……

到我再离去的时候,

那雾茫茫的小河

就会在我背后不停地奔流。

这儿的农舍,这儿的乌云,

这儿即将来临的雷鸣,

都跟我永远联系在一起,

燃起我火热的深情。

作品鉴赏

宁静,这是鲁勃佐夫抒情诗中最有特色的意境。《我宁静的故乡——给B·别洛夫》抒情主人公重返故乡,他最深的感受是故乡的安谧温馨——“我宁静的故乡啊!”他带着对故乡景物的眷恋之情,流连于小河、柳树、水潭,怀着物是人非的缕缕惆怅,忆及长眠于此的母亲。童年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记得母亲的可亲,却忘了母亲埋在何处。象是怕惊扰母亲,乡亲们答话都是轻声细语的,连大车驶过也悄然无声,更增添了故乡的宁静平和。只有教堂圆顶上覆盖的野草默默暗示了时光悠悠。童年的记忆又是清晰的,他什么都没有忘记,游泳的地方,葱绿的草地、木头建造的学校,这,一切都唤起他的童趣,重温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想象,当抒情主人公再离去的时候,那萦绕心头的离愁别绪不会不象“那条雾茫茫的小河”不断地随他奔流,而对故乡的依恋和深情也将永远伴随着他,成为他生命的源泉。这首诗流溢着恬静温和的诗情,明朗清新中掺有一点感伤,朴实平淡中留有一点余韵。与这首诗相似的还有一首《故乡之夜》,似乎可以为诗人追求宁静的境界作出某种注解。那首诗更是着力抒写故乡的寂静,“静得仿佛是这儿的自然/从来没经历过些许震动”,“静得仿佛是今后的生活/永远不会再发生震动”。这种对静的极致抒写,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内心从未得到过平静。人生多灾多难,息有厄运震动心灵,总有清醒的哀愁笼罩大地,所以他才如此渴望宁静,特别怀念故乡的宁静。

作者简介

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鲁勃佐夫(1936—1971)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在农村,父亲在卫国战争中牺牲,母亲也很早病逝。他6岁就成了孤儿,在保育院生活。不幸的往昔、母亲、战争、大自然和故乡在他的心灵刻下不可磨灭的印痕,构成他抒情诗的优郁基调。他毕业于一所技术学枝,在渔船上做过司炉工,到北海舰队当过水兵,服役期间写诗发表在部队的刊物上。1959年复员,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当工人,积极参加厂内外文学社团活动。1962年以后不断发表诗作,遂成为苏联诗歌界60年代和70年代初“悄声细语”派的主要诗人。1962年考入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因嗜酒成疾。延搁至1969年函授毕业。他个人的恋爱与婚姻多颇不幸。早年相爱的姑娘在他当兵时嫁了别人。他曾与一女子结婚,但因志趣不同,难以和睦生活,乃至离异。后来同居的女友喜欢诗歌,也会写诗,但脾气暴戾。1971年1月他俩在一次酒后激烈的争吵中,未婚妻把他杀害了。其时他年仅35岁。他生前出版的诗集有《抒情诗》(1965)、《田野之星》(1967)、《心灵保留着》(1969)、《松涛回荡》(1970)。去世后出版的诗集是《最后的轮船》(1973)、《抒情诗选》(1974)、《车前草》(1976)、《诗抄》(1977)等。他以抒情短诗著称,笔触细腻,格调清新委婉,于平淡常见的事物中发见诗意,善于捕捉瞬间的内心感受。回忆往昔、眷恋故里、怀念母亲、描写大自然以及人的生死、爱情等等都成为他抒情的主要题材,并使景情交融。他的诗风纯净、优美、婉约、自然。他被看作是“农村的歌手”叶赛宁的继承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