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兴国策 |
释义 | 19世纪末的中文译书《文学兴国策》一、《文学兴国策》的作者和译者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2.《文学兴国策》的作者 《文学兴国策》的作者是驻美的日本公使森有礼在1872年编纂的,并于1873年在纽约出版了英文版《Education in Japan》。森有礼(1847-1889)出生在萨摩藩(今鹿儿岛县)。1863年英国舰队袭击鹿儿岛,“萨英战争”爆发,战争打开了当地的封闭状态。次年藩内设讲授洋学的开成所,森有礼在此学习英文。19岁赴英国留学,并在欧美游历,于1868年归国。同年7月,担任外国权判事,历任军务官判事,少辨务使。1872年赴美任中辨务使,代理公使,1873年归国后任外务大丞。同年成立“明六社”并任社长,编辑出版《明六杂志》,提出夫妇平等主张。1875年任清国驻在全权公使,并会晤李鸿章。1879年赴任英国公使。1885年任内阁文部大臣,接受德国的教育思想,主张国体主义和尚武主义。1886年发布《帝国大学令》确立了国家教育制度。1889年2月遇刺身亡,时年46岁。森有礼由于受到家庭教养、乡村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富于个性的人物。无论是担任外交官还是文部大臣,均表现出果断的作风。从日本近代国家成长角度来看,森有礼作为外交官,特别是作为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教育理论对以后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文学兴国策》的译者及润笔者 《文学兴国策》的译者是来华传教士林乐知,1896年由广学会译印,次年列入《中东战纪本末》附录。林乐知(1836-1907)出生于美国乔治亚洲,早年失去父母,由姨母抚养长大。自幼受到宗教教育,1885年毕业于艾摩利学院(Emory College),获得文学学士。毕业后成为监理教的牧师。1860年6月到达上海,开始传教士的生涯。太平天国成立后,林乐知与其他传教士为了达到自由传教目的来到南京,会见了洪仁轩。之后由于美国的南北战争,其所属教会财政困难,不得不于1864年到上海广方言馆担任教习,并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886年受聘担任《上海新报》的编辑工作。从1869年开始到1883年在广方言馆从事教习和翻译工作。1887年发起成立广学会并参加经营。1907年逝世。 《文学兴国策》的中文润笔者是任旭廷。任旭廷字仁甫,江苏吴江人。年轻时及进士第,初任清朝美国公使随从,并至日本旅行。林乐知认为其中英文的文理均很优秀。 二、《文学兴国策》的出版及其主旨 1.《文学兴国策》的出版 《文学兴国策》的英文书名为《Education in Japan》编著于1872年,于1873年在纽约用英文出版。在其23年后中文版的《文学兴国策》正式出版。 《文学兴国策》的两卷本于1896年由广学会译印,内含有龚心铭和林乐知分别撰写的序文。《文学兴国策》并不是《Education in Japan》的全译本,而是其的选译本,内容包含森有礼的公函和华尔赛的复函等13人的复函。与其英文版本性比较缺少森有礼讲述日本历史部分的“绪言”以及维笃尼对森有礼提出日本采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复函。 2.《文学兴国策》的主旨 在序文中,林乐知由万物变化才会有活路的观点开始阐述,清朝的衰落是由教育方法数百年来没有变化,教育方法必须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变化。中国要变强应该采取西欧的教育制度,采用新的学制,以变法自强。并指出了日本的富国强兵就是因为教育制度的革新,中国应该迅速的向日本学习。此外由林乐知所选择的译文可知,林乐知之所以翻译此书,就是要达到以之教育中国人,注意吸取美国的经验,重视教育的意图。 三、《文学兴国策》的内容 1.《文学兴国策》上卷内容 《文学兴国策》上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森有礼的公函和华尔赛、施瑞恩、彼得哥伯、潘林溪、西列、麦高希、恩利约瑟等7人的复函。 森有礼的公函主要内容是向华尔赛等人求教国家振兴的方法,以助于东方的开化。主要是求教于富国策,商务,农务与制造,伦理道德,律例与国政五个方面。 华尔赛的回函主要谈了四个方面:a.教育与富国的关系,教育是富国的直接间接的原因。有知识可以知道怎么做事情,并且可以和他人相互交流制造、贸易、运输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最有效的能力提高的方法;b.教育和农务,教育和制造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相似。农务生产的是国民重要的生活用品,各国均很重视。佃户的生产量和他们的待遇相关,有必要制定引导佃户和地主之间关系的政策;c.教育和伦理的关系,国民的伦理教育可以使之成为孝子,良友,忠臣,神的信徒,可以使人自尊自重,有自信感,独立得到尊重。d.教育和法律的关系,法律可以使国民聪明,民意公平,为政者不能专横。法律与民生、国富戚戚相关,尤其是对他国的法律和国政优点的采纳,国力的增长是值得期待的。 施瑞恩的回函主要谈了教化方面。他认为教化的根基是道德情感,并指出了美国教化的根基是基督教的道德。希望日本解除对基督教的禁止令。 彼得哥伯的回函主要谈了工业制造方面。他本身是一所工学院的院长,他介绍了学院的组织,以及工学院是启迪智慧,学习技术的场所,并指出让穷人进入学院学习,可以使国家变得富强。 潘林溪的回函主要谈了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是教化所必需的,并指出了教育层级设立的方法,并赞成男女同校学习。 西列的回函谈了所有的问题,在最后指出,教育可以增进知识,但是对增进道德涵养很难,要加重视道德教育。 麦高希的回函也谈了所有的问题,但是主要特别指出了在欧美国家里基督教和《圣经》的作用,日本要提高民智和道德就应该接受基督教。 恩利约瑟的回函也谈了所有的问题。其优点是前半部谈了形式论,后半部与其他人论述并无大的差异。他指出,日本的改革新政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对东亚会有较大影响,但是改革的实行也是困难的。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日益增多,几乎有人满之患,现在国内的资源等的供给还可以满足需求,日后则可能无法满足,因此应该改变锁国的政策,开放国家。国家要制定新的法律,否则的话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导致人民的贫困。改革就要从学制改革开始,不能忽视西洋的物理化学。学习西洋的教育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外派遣留学生,另一个是招聘西洋的教师到本国任教。女性教育也很重要,只有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接受基督教也是有利于人民的教化,基督教可以使人公义、真实、仁爱。 2.《文学兴国策》下卷内容 《文学兴国策》下卷内容主要是由赫普经、满勒、脑德禄、欧理德、鲍德威、加非德等六人的回函和美国的教育法组成。 赫普经的回函主要谈了教育的根基的问题。他认为教育的根基不是智育而是德育。 满勒的回函在前半部指出近百年来西洋诸国美国和德国发展最好,无论是政治还是教育。后半部提出了五点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必要的;国家经费经营的国民基础教育有读书、写字、算术三个内容;女子教育很重要;不要忽略情操和道德的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专门教育和师范教育,博物馆,天文台,都很需要。 欧理德的回函在脑德禄的《美国教育振兴法》的基础上详细的说明,主张文字的简略化和教育的普及。良师开始可以从西洋招聘,但是教师的培养要迅速设立师范学校才能达到目的。 鲍德威的回函主要谈了富国与商务、农工、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人民有很好的学识,能明白道理,自主自治,不受国家的虐政,是美国的振兴的来源,使无权的人民共同执掌国家权力。 加非德的回函主要谈了美国立国的基础教育和基督教精神。他指出,火车,电信、航海等都可以使国家富强,但是都需要通过教育获得相关的人才,才能达到目的。在农工制造方面,教育可以提高手工业,农业的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个人和家庭的伦常道德积极向上,有利于增加财富。而教育对伦常道德的影响很大。律令和国政的关系方面,制定法律,行政时考虑百姓的疾苦,可以使百姓服从。统治使百姓服从,可以使百姓奉公守法。 参考文献: 1. 赵建民,森有礼的“Education in Japan”在中国的翻译及其影响,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 肖朗,《文学兴国策》与近代中、日、美 文化教育交流,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 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书屋 2005年 03期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