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 |
释义 | 和谐是差异之间的和谐,没有差异就没有和谐,最美的旋律是由不同的音阶构成;但差异发展过度也不会产生和谐,且社会极不稳定。作立于文化差异之角度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社会和谐问题:一是研究差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二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之差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三是研究人类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四是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不同的和谐社会发展模式。本书为研究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宏阔而独到的视角。 基本信息·作者:易小明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5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10818537 ·市场价:¥58.00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外文书名:Cultural Difference and Social Harmony 作者简介易小明,1965年生,湖南龙山县人,土家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5项。在《光明日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杂志转载,著有《社会差异研究》《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等著作3部,获省级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1年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优秀主编荣誉称号,2001年被推为湖南省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系湖南省省级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主持人,湖南省“优秀社会料学百位人才”培养对象,2007年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第一章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概论 第一节差异与和谐 一、差异与和谐之关系 二、差异与矛盾 三、和谐:差异与同一协同 第二节文化差异的生成与发展 一、文化差异的起源性生成 二、文化差异的时代性生成与发展 三、文化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和谐 二、文化差异与和谐文化 三、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 第二章人与自然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人与自然文化差异的历史进程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差异与社会和谐 二、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文化差异 三、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求同 一、人类文明的求同性与生态文明 二、人类文明求同性的自然差异限度 三、文明的合理性:在求同与求异之间 第三节两种内在价值的通融:生态文明的生成基础 一、自然的内在价值与生态文明的限度 二、人的内在价值:人际伦理的核心 三、两种内在价值的通融:生态文明的生成基础 第三章人与人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一、和谐杜会建设:以人为本的文化背景 二、和谐杜会建设:工具与目的相统一的人际对待方式 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法制文化基础 第二节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 一、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的类型 三、文化认同的和谐价值及其限度 第三节文化差异与文化整合 一、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整合 二、文化整合的方式 三、文化整合的和谐价值及其限度 第四章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及其社会和谐模式 第一节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和谐社会模式 一、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儒家传统和谐文化的内在结构 三、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精神特质 第二节西方文化传统及其和谐社会模式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求“和”方式 二、西方传统和谐社会的内在结构 三、西方传统和谐社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和谐社会发展模式比较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结构差异 二、中西文化差异—同一结构的不同内质 三、中西文化结构差异及其社会和谐模式的互补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建构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但是,和谐并不是纯粹同一的组合,而是差异之间的和谐,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和谐。因此,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便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在基础。当然,由于并非所有的差异都会自然地构成和谐,所以,要把握和谐社会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各种差异的特质以及差异与和谐的内在联系。 吉首大学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是湖南省教育厅评定的全省十大研究基地之一,其成员从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价值差异与和谐社会、思维差异与和谐社会的角度对差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启发意义,应当说,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的。 研究差异与和谐社会涉及诸多内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 文摘(一)关于协同论 协同论就是以协同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它是相对于矛盾论而言的。 协同学是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在质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的科学,其中心议题是探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结构或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它以一些现代最新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类比分析,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由于它抓住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临界过程的共同特征,同时又结合具体对象给出的特殊规律,因而能够把一个学科的进展很快推进到其他学科的同类现象中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哈肯教授创立了协同学。20世纪60年代,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激光是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状态时的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现象。当我们将外界的能量泵浦输入激光器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泵浦功率较小时,激活原子彼此独立地发出不相关的光波列,其相位和方向完全无序,激光器就像一个普通的灯。但是当泵浦功率增大到某一特定阈值时,就出现了全新景况:原子都变成同相振荡,发出相位和方向都整齐划一的单色波,发射的光强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原子(各子系统)具有如此好的组织协同作用? 后记《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是我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申报的一个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同时也得到了湖南省差异与社会和谐研究基地的支持。题目是如此之大,由于时间精力及本人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所限,要较为圆满地完成研究任务,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知难而进,其志可嘉。其结果虽然是许多研究只勾画了一个轮廓,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但也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在某些方面--特别是文化差异研究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如果这些新的观点对他人有所启发,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甚幸矣。 此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哲学所的合作导师李德顺老师,他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独辟蹊径的建设性意见;感谢李景源所长,他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学术上的具体指导;感谢陈瑛、谢地坤、余涌、孙伟平、许秀婷等同志,他们为本人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原理研究室、伦理学研究室以及全所所有为本人提供过方便的领导、老师、同学及有关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本书的写作将困难重重,付梓则更加难以想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