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蚊蚋轻型战斗机
释义

“蚊蚋”(gnat)战斗机是一种单座轻型战斗机,1955年原型机试飞,印巴战争时曾击落过F-86战斗机。最大速度1118千米/小时,作战半径800千米。装2门“阿登”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227炸弹或12枚弹。印度共和国空军的蚊蚋轻型战斗机,在1965年空战中为争夺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历程

原产国别:英国名称:Gnat(蚊蚋)

制造商:Folland Aircraft

全长:8.74m

翼展:6.75m

全高:2.46m

空重:2,175kg

作战起飞重量:5,500kg

引擎:Bristol Orpheus 701-01引擎×1

最大速度:1,120 km/h

武装:30mm机抱×2

生产数:105架

1950年英国军方开始计画新一代轻型战术战斗机,1952年由Folland Aircraft负责开发。该战机一反当时追求更快、更高的潮流,而是追求小型、操作灵活、容易整备。但是因为续航力差、对地攻击能力不足的原因,后来英国空军并未采用为制式战机。只有英国空军Red Arrows飞行特技小组有采用单座型由1965使用到1979年,其他只采购双座教练型,也使用到1979年。但是私人收藏的不少,仍然是欧洲航空秀中的常客。

1953年11月,布里斯托公司自力开发的“奥菲斯”发动机完成,贝特决定采用“奥菲斯”BOr.1发动机(推力1 490千克)研制试验机Fo.140“蚊蚋”(G-39-2号)。它的尺寸比“羽虫”稍大,由于发动机推力加大,其进气口也较大。另一个变化是“羽虫”的主翼外段有副翼,内段有襟翼,而“蚊蚋”废止了外翼段副翼,只设襟副翼。G-39-2号机于1955年7月18日由弗兰特公司试飞员德拉顿少校驾驶升空,以后达到了实用升限15 200米、平飞速度M数0.98的良好性能。

“羽虫”的试飞结果和采用“奥菲斯”发动机的决定重新引起英国供应部的兴趣,1955年3月决定订购6架“蚊蚋”F.1作评价试验,并于8月正式签约列入英军制式发展计划。生产型“蚊蚋”被弗兰特公司称为Fo.141,采用推力2 050千克的“奥菲斯”BOr.2(701)发动机。1956年5月26日“蚊蚋”F.1生产型1号机升空,以后用作射击试验机;2号、3号机用作飞行性能测试;4号机供武器测试;5号机作全动平尾试验;6号机(G-39-3号)为出口展示机。以后英军又增订两架,一架替代1958年10月坠毁的5号机;另一架与“猎人”F.7、“喷气校长”T.3竞争空军下一代对地攻击机。

虽然英国空军对“蚊蚋”的评价试验结果良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猎人”的后继战斗机最后却选中了贝特在英国电气公司期间设计的“闪电”。不甘心的弗兰特公司又提出装带加力涡喷发动机、薄翼、具有超音速性能的Fo.142“蚊蚋”2;带大型雷达和空空导弹的Fo.143“蚊蚋”3;舰载型的“海蚋”3和装两台小型发动机的“蚊蚋”5等方案。而除了双座的Fo.144“蚊蚋”T.1被英国空军选为“吸血鬼T.11”教练机的后继机外,其它方案都中止了发展。

“蚊蚋”F.1的高单翼后掠40°,展弦比3.575,采用RAE102改翼型,机翼较厚(相对厚度8%),具有5°下反角。双梁构造的机翼与机身以4个螺栓联接,翼面积12.69米2。内翼后缘的襟副翼在起落架放下时会下垂20°作襟翼用,全动式平尾后缘有非常用的升降舵面,垂尾后根部有减速伞舱。半硬壳构造的机身头部呈锥形,两侧突出部从发动机进气口一直流畅地延伸到机尾,整体式透明座舱盖向后上方打开,风挡平面玻璃固定在机身上,弗兰特·萨波2G弹射座椅可在速度240.8千米/小时、高度91.5米以上条件使用。起落架的双前轮收在座舱下面、主轮收在机身两侧,在飞行中,前轮舱盖板可打开50°、主轮舱盖板可打开20°兼作减速板使用。在机身内部有7个油箱,总容量795升,外翼挂架可挂300升副油箱。“蚊蚋”F.1的固定武器为两侧进气口唇部的两门30毫米阿登MK.4机炮,每门载弹115发(印度生产机减为90发),内翼挂架可携两枚227千克炸弹。火控设备为测距雷达和费拉丁GGSMK.8瞄准具,机头下装贝登G90照相枪。

由于高推重比和低翼载,加上助力操纵装置的“蚊蚋”具有相当好的机动性和操纵性,爬升到13 500米不到4分钟。但贝特追求简易性的独特设计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液压助力操纵系统常出故障,襟副翼在飞行时会突然下垂,造成低空飞行时产生致命的低头力矩。

“蚊蚋”的出口也受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以各种优惠推销其剩余的F-84“喷雷”、F-86“佩刀”的影响,只有南斯拉夫、芬兰和印度有采购意向。南斯拉夫只买了两架“蚊蚋”F.1作评价用;芬兰共买13架组成第11战斗机中队;最后只有印度成了最大买家。1954年为了选购次期战斗机,印度向欧洲派出选购评价团,“羽虫”的表演引起了正在英国考察“褐雨燕”的印度评价团的兴趣,团长拉尔准将在11月成为试飞“羽虫”的首位外国人。以后,印度空军试飞员德斯中校也参加了英国空军对“蚊蚋”的评价试飞,廉价和低营运费用被认为符合印度的要求。1956年9月,印度政府同弗兰特公司签订合同:购买25架“蚊蚋”F.1成品机、20架在印度装配的部件和由印度斯坦飞机公司(HAL)仿造的专利权。同时,印度政府也向布里斯托公司购买了“奥菲斯”发动机的制造权。

印度得到的第一架成品机是英国空军购买的6号机(G-39-3号),在1957年底由印军的C-119运输机空运到印度作试验机,而原来为英国空军生产的5号机替代机参加了1958年1月28日印度独立纪念日检阅,另外23架则为新造的成品机。由HAL用部件组装的1号机在1959年11月18日试飞,而印度纯国产机的1号机则在1962年5月21日上天。印度国产机共造了193架。

“蚊蚋”F.1的高机动性、维修简单和低费用掩盖了它的缺点,使其在印度空军中得到重用。1965年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9月1日印巴地面部队在克什米尔西部激战,随后发生第一次空战,两架印军“吸血鬼”战斗机被巴基斯坦空军F-86F“佩刀”战斗机击落。9月3日晨,为“猎人”战斗轰炸机护航的“蚊蚋”战斗机在查漠邦加哈姆地区上空迎击巴空军“佩刀”战斗机,基罗少校首开“蚊蚋”的猎杀纪录——击落“佩刀”一架。次日,“蚊蚋”战斗机队发现正在攻击加哈姆地区阿克罗大桥的4架“佩刀”机,前去攻击并击落两架,其中巴沙尼亚上尉只用10发炮弹就击落了一架“佩刀”。以制空和防空为主要任务的“蚊蚋”到9月23日停战,一直和巴基斯坦空军的F-86F、F-104A交战,被印度人称为“佩刀杀手”。实际上,装备前缘缝翼的F-86F空战性能也不错,6挺12.7毫米机枪携弹1 800发,远远超过“蚊蚋”的180发炮弹,导致“蚊蚋”在低空低速水平面格斗中也“牺牲”不少,因此印度空军决定再增加4个“蚊蚋”中队。HAL通常月产2架的“蚊蚋”生产线在战争的22天内竟生产了16架。

1971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印度空军的制空任务已由新锐的苏制米格-21接替,只担任点防空和对地攻击任务的“蚊蚋”再现“佩刀杀手”的本色。正式开战前的11月22日,卡拉哈西上尉与拉萨尔斯中尉驾“蚊蚋”在西孟加拉邦霍拉迎击巴基斯坦空军的“佩刀”MK.6(加拿大仿制的F-86F),于14时59分前各击落一架,随后,马塞伊上尉的“蚊蚋”也击落“佩刀”一架。12月14日的克什米尔-斯特利纳卡尔空战中,塞康中尉的“蚊蚋”单机对抗6架攻击机场的“佩刀”机,他在坠落前击落“佩刀”两架而被追赠印度最高军功勋章。

1972年初,HAL的“蚊蚋”生产快要结束。为补充战争损失,印度空军成立委员会开始研究后继机。委员会认为“蚊蚋”的加速性、爬升力、机动性和盘旋率等空战性能卓越,价格和使用费也低廉,加上HAL的制造经验,决定在“蚊蚋”基础上,更新平尾系统、增加油箱容量,研制新型战斗机。11月新型战斗机被命名为“无敌”(Ajeet)。

“无敌”强化了控制平尾的液压系统,增加主翼内的整体油箱并重新安排机身油箱,总容量达1 350升,主翼下的4个挂架可全挂炸弹以增强对地攻击力,机体寿命由“蚊蚋”的5 000小时增加到8 350小时。由于任务的变化,“无敌”的火控等设备也全部更新,与“蚊蚋”相比,改进有五十处以上。“无敌”虽然外形与“蚊蚋”相同,但部件有40%不同,机重也增加136千克,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战斗机。

“无敌”生产型1号机于1976年9月10日试飞,到1982年3月共生产80架,另外还有10架“蚊蚋”F.1被改造成“无敌”,装备印度空军第9、15、18、22、23中队。机长增加1.4米的“无敌教练机”也在1982年9月20日试飞,到1986年共生产30架(空军18架,海军12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