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温州六城联创
释义

简介

温州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城联创”活动。

内容

全国文明城市(城区)

2000年,温州正式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5年两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城区),是反映城市(城区)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由中央文明办具体负责评选,由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实行自愿申报、常态管理、动态评估的机制,每三年复评、评选一次,截至目前已经评选两届。从去年开始,全国文明城市又进入新一轮创建周期,明年将评选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外山水环绕、城间山水相连、城内显山露水的“山水格局”。然而,纵有山水城市格局的天然优势,温州现代城市空间的绿色画卷却迟迟未能展开。 目前, 温州建成区绿地率仅为20.7%、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1.69%和6.87 平方米,这个数字不仅显示了温州与国家园林城市存在距离,与省内、国内兄弟城市存在差距,更留下老百姓对“绿满温州”的期待。从1999年开始,我市曾以“显山露水、拆墙透绿”为主题开展“绿色大行动”,城市绿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扩张量到提升质的阶段。. 年间,绣山公园、松台广场、市府路绿地等一批标志性生态景观绿地相继建成,松台山、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山地公园和广场“显山”成形,沿江防洪堤景观工程、汇昌河水上公园、划龙河滨水公园等地陆续“露水”,改善人居环境。此后,市区绿地增长的空间接近饱和,绿化建设重点转入对现有绿地的升级改造和精细化养护,公园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公共绿地进行彩化、香化、亮化调整,城区的开敞绿化空间在物质形象和文化品质不断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2009年,我市共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任务277329亩,其中人工造林82039亩。完成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250万亩。同时,我市大力抓好生态公益林、重点防护林、碳汇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均已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春季绿化造林任务。此外,我市率先落子林业碳汇,走出一条绿化新路。2008年11月,我市5家企业捐资520万元,加上市政府拨出1000万财政资金,成立国内首个地市级碳基金专项——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经开展实施5个、面积1万6千亩的碳汇造林项目和2万亩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试点。今年我市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洞头、平阳、苍南、鹿城等地森林城市(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达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2002年,我市正式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2004年,我市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省级考核,并由省爱卫会正式向全国爱卫会推荐申报国家卫生城市。2005年初,全国爱卫会出台了新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已申报的城市必须对照新标准重新报请省爱卫会审核,全部达到新标准要求后,再次推荐给国家爱卫会。由于当时我市有几项申报条件未达到新标准要求,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未能通过省爱卫会审核。2010年,我市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必备条件中已有7个条件基本达标: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2%,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3%(国家标准均为≥90%);

2、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占96.5%(国家标准为≥70%);

3、城区灭鼠、灭蟑螂、灭蝇等三项已被省爱卫会命名为“灭鼠、灭蟑螂、灭蝇先进城区”称号,蚊密度不超过国家标准的三倍(国家标准为鼠、蚊、蝇、蟑螂有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另一项不超过标准的三倍);

4、已出台《温州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国家标准为有本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5、建成区未发现烟草广告(国家标准为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6、2008-2010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家标准为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7、2009-2010年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国家标准为近两年内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考核验收鉴定而评选出的卫生优秀城市,需达到10个基本条件及66个小项。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从我市的环境监测数据来看,温州的环境现状直接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全市平原河网污染严重,水质类别以劣五类水为主,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其中温瑞塘河干流和市区内河水质均属重污染水体。酸雨污染严重,市区、瑞安和平阳为重酸雨区,乐清、永嘉和苍南属于中酸雨区。我市噪声污染也较为严重,市区功能区噪声达标率只有六成多,特别夜间噪声达标率仅为四成多点,这些“打扰”市民的噪声源主要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等。此外,市民家的窗台、桌椅越来越容易变脏,两天不擦,手一抹就全是灰,这主要缘自城市浮尘的居高不下。大量的浮污尘也造成了温州灰霾天气的增多,让城市天空失去蓝色底子。为打击各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2003年,温州开始了生态市的创建工作。在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中,通过黑臭河道治理工程、清淤疏浚工程、河道畅流工程等项目攻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江两江十六区“环境重点问题上,鳌江水质得到改善,水头制革业顺利摘帽,乐清芙蓉钻头业、柳市废旧线缆业等16个省市级严管区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然而,由于我市生态环境基础薄弱,许多关键性指标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仍有着很大差距。其中全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后,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总体推进缓慢,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还存在配套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不高、出水水质超标等问题。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河道治理任务艰巨、清脏、拆违成果巩固难度很大,一些地方甚至不断出现了反弹。农村环境保护压力日趋严峻,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给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安全带来隐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群众对居住、生活、工作的生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生态满意度、环境幸福感,温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市悠久的历史遗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据统计,建城区(含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市、区级文保单位128处。去年已申报正待批的国保单位有4处,省保单位13处,众多的文保单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同时,鹿城区现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五马-墨池坊、城西街、朔门街、庆年坊、江心屿等5处,瓯海区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水碓坑村-黄坑村1处,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条件,它们吸引众多游客,反映了温州深厚的人文积淀。据悉,我省大部分地级市都成功申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2009年底已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等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嘉兴、湖州正在积极创建申报,而我市1991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后,至今还缺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张文化金名片。对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评估标准(试行)》,我市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差距。比如文保单位的保存现状不甚理想,完好率不高,有一大批文物亟待维修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规划科学性不强,整修装饰风格把握不准,立面层次单一,传统格局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能鲜明反映温州本土特色,城市空间布局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古迹遗址保护不力。市区谷宅、朱自清旧居、杨宅、会典标名牌坊等众多文保单位在旧城改造中被异地搬迁,不能就地保护。老鼠山遗址、唐五代北城门遗址、瓯海仙岩西周土墩墓遗址等主要的考古发掘遗址未能作现场保护,使文物的原真性和周边环境风貌受到很大破坏,文物的历史信息大量丧失。文化遗址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的主要反映,对古迹遗址的保护不力,使我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文化品位受到很大影响。保护管理措施滞后,如今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是10年前颁布的,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急需修订。保护管理队伍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业余文保队伍缺乏保障措施。对比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省内兄弟地市,我市文物维护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文保单位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目标·意义·措施

目标

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六城联创”,确保3年基本实现联创指标,5年全面创成。

意义

陈德荣指出,生产环境决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生活环境决定城市的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决定城市的档次品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融合,才是“三生有幸”。

措施

强化以提高文明素质为引领,全力打好园林绿化、城中村整治、污染物减排、历史文化保护“四大战役”,深化温瑞塘河、环境卫生、拆违治乱、交通秩序“四大整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46:06